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智愚南宋 1185 — 1269
全宋诗
释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
十六岁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师蕴出家。
后辞亲出乡,首依雪窦焕和尚净慈中皎和尚
过金山,掩室和尚一见甚器重。
运庵和尚薙染,自此遍历诸老宿之门。
江淮湘汉,经荆门玉泉,过庐山东林。
依福严无二月和尚,为典藏。
参有修首座南岳,深相契合。
又访北禅礼和尚
回浙到净慈,见净和尚
灵隐笑翁和尚荐为虎丘典藏。
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兴府兴圣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报恩光孝寺
又移庆元府显孝寺。
复迁瑞岩开善寺,居二年乞退,住万松山延福寺
继迁婺州云黄山宝林寺,居五年婴强寇之难,应东谷和尚举,入主冷泉寺。
宝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据《语录》,《行状》作六年),在灵隐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寺
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岩慧照寺
五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据《语录》,《行状》作三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
五年卒,年八十五。
运庵禅师法嗣。
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法云撰《行状》。
 释智愚诗,以辑自《语录》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五卷。
辑自他书的诗附于卷末。
释大同元末明初 1289 — 1370
释大同字一云
别峰其别号也。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
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
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
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子般若种也。
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某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我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宝林清凉国师肄业之地。
人咸荣师。
师亦高卧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徕俊乂
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
师奋然谋复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
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
则法轮滚滚。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
惟诵华严经为常课。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
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
挽之住圆通
师游闽。
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
而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旅邸。
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
吾固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若辈将不利之。
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师性至孝恨蚤丧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
非惟顺色凉温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尝无阙。
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
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字一云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
母陈氏。
十月
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
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
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母叹曰。
子般若种也。
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
讲清凉宗旨。
往依之。
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
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
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
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于是命出钱塘
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
师之夙习见闻。
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
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
法道之盛。
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读清凉像。
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
又孰为教也。
宝林
复侍春
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
讲杂华经。
时宋官徐天祐
王易简
相与崇奖。
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
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
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
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延祐初
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元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乃放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
招来俊人。
故天下学者。
莫不担簦蹑屩。
集其轮下。
至正初
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
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
雨即大澍
太祖高皇帝御极。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
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
内库白金数镒。
并珍物。
荣其归。
师持律甚严。
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
示微疾。
次年十日
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
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
宝林类编。
各若干卷。
释元亮
元亮
字晓山
河南信阳萧氏子。
诞夕室有光如昼。
甫长茹素诵佛。
不为俗营。
父携之宦游棠。
遂家焉。
宝林寺僧至福。
道高一时。
师礼而祝发。
福示以禅要。
有省。
且指参古渝幽谷禅师
才入室。
契如针芥。
尘劳迸于一见。
疑滞销于片言洪武壬子
归棠建宝顶
大弘道化。
时方选名德高流。
有司以闻。
被诏住报恩
迁大慈。
宸章屡降。
有幽兰久隐棠林下。
不觉微香泄九天之句。
师力求退院。
久之乃赐还山。
初蜀藩。
请师入内庭说法。
赠以金襕衣锡钵诸物。
并上所锡赉。
师受之存。
为十方招提。
始终不御也。
尝有示徒颂曰。
瓮里何曾走却鳖。
虾跳元来不出斗。
出世若无坚固心。
六道轮回空自走。
庚辰十月十三日
忽索浴更衣危坐。
时天净无云。
日轮亭午
但闻轰雷三阵。
圆光现于空际。
其数如之。
遂化去。
茶毗。
舍利注。
释了悟
了悟
号无际
一号蚕骨
安岳人
生莫氏
幼佣于大竹雁平里黄友谅家。
能办异他佣。
尝有人代为耕牧者。
黄异之。
妻以义女。
相对叠膝。
坐如宾客
未尝小涉温煖。
与同作语皆佛法。
黄益奇之。
因结庵使居。
以成其志。
如时送饮食衣服无阙。
一日义女。
私送一緉鞋。
师讶曰。
此何来也。
遂引刀碎之。
说偈谢主人而去。
削发于定远之罗围寺。
师事本真长老
本真。
为言。
谷和尚
为当今善知识。
即蹑蹻往参。
获證心要。
因而发通。
大著灵异。
四方无贤愚。
咸归向之。
登座说法。
天花如雨。
尝经巴之刘何乡。
乡人礼之。
师说偈曰。
天下大旱。
此处半收。
天下大乱。
此处无忧。
所言罔弗获验。
自是从者日众。
所至腾沸。
或以妖妄惑众。
拘于按察狱中。
昼则端坐。
夜则出募钱。
修狱坏屋。
至今狱无鼠虱蚊蚋。
师居安岳四十馀年。
永乐中
召诣京师
命为宗主登坛说戒。
赐号大善知识
后居南京牛首寺
一日集众说偈。
我我元无我。
光明圆陀陀。
荡荡任纵横。
处处无拘锁。
端坐而化。
赐祭给传。
还葬木门
所著语录一卷。
行世。
释本融
本融
陕西郿县人
薙染。
参怀庆松谷和尚
又参隐庵大佛山
大千主少林。
师预其众。
一钵随身。
不扰尝住。
千异之。
付以帕不受。
达磨洞
四十馀年。
万历丁亥
京师
龙华寺山门。
风雨炎寒自若。
又居积善寺
廊房长老
见师勤苦蚤夜不息。
特为造一龛。
请居之。
继开十方院奉师。
接云水凡十有三年。
信施云委。
而因果之间。
毫无差错。
最后住世刹海。
随缘接众。
持妙法华经为尝课。
密行甚至。
生平胁不至席。
食不过午。
不饭于尝住。
持钵乞村市间。
如已得食则钵内向。
未得食钵外向。
人以是觇知师食否。
而分卫之。
每饭食讫。
即嚼杨枝。
掩关趺坐。
或未受斋
亦从汲处乞一杯。
涤齿入户坐。
必不破午食。
檀越或设供施金。
必一众均被乃许。
否即坚拒弗受。
人请诵经。
师曰。
吾堂中大德。
不谙讽诵。
有就寺饭僧者。
付赀过。
即日营办米盐蔬果。
设不移时。
作务以身先众
食饮旨菲。
随其所有不强为。
生平绝不以修造烦人。
曰。
劳生旅泊。
住则随缘。
去则忘矣。
何事华美。
以累身心耶。
慈圣。
尝为诸大僧设斋。
每僧衬五金一疋绢旃檀满觔。
师坚不肯赴。
中贵人不得已舁至院。
师乃与众同餐。
万历壬寅初腊。
师示微疾。
侍御萧公问之。
师竖一指。
即日午。
端坐而逝。
茶毗。
顶骨如芡实大。
烟入地处。
掘之皆得舍利。
初。
张刘二内监。
共舍住宅。
为世刹海。
师住此食指尝逾千。
当是时。
曹郎郭家珍。
王玄谟
萧丁泰
鲍应鳌
给舍段然
钦师道风。
敬仰尊重。
段公尝诣
曰。
居士坐久饥。
当煮面作供。
段曰。
久向老师。
大面特来。
尝尝滋味。
厉声曰。
面许你吃。
却恐你吞吐不下。
段为之吐舌。
其门风高峻如此。
京师人
师三藏
多应是其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