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于大本元 ? — 1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2 【介绍】: 密州人字德中
谦让爱士,尚儒术。
儒学教谕,累迁信州总管
顺帝至正十二年徐寿辉部将项普略破城,执大本,欲授以官。
不从被杀。
俞述祖元 ? — 1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2 【介绍】: 庆元象山人字绍芳
国史院编修出为沔阳府推官
顺帝至正十二年,率兵拒天定红巾军,被俘,以辱骂徐寿辉被杀。
彭莹玉元末 ? — 13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3 【介绍】: 又称彭和尚
元末袁州人又名翼
本系袁州慈化寺僧人,与其徒以白莲教聚众起事,其徒死后,莹玉淮西
至正十一年响应刘福通,推徐寿辉首领,据蕲水,建政权,据有湖广江西不少地方。
莹玉军师,后战死于瑞州
一说至正十二年攻克杭州,为元将反扑,死于杭州
蓝仁元末明初 1315 — ?
字静之崇安人
明初徙濠,寻放还。
有《蓝山》六卷。
杭世骏榕阴诗话》:二蓝集闽人无知者。
何氏《闽书》:蓝仁有《蓝山》,蓝智有《蓝涧集》。
尝辑入《诗综》,以为十子之先。
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集本合刻。
明经焯尝于吴门买得《蓝山》,是洪武时刊,有蒋易、张矩二序,与言忽合。
而《蓝涧集》究不可购。
徐惟和辑《安风雅》时,二蓝阙焉,则此集之亡久矣。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蓝山诗集》六卷,明蓝仁撰。
前有正统二年丁巳秋八月朔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陈琏序,洪武庚辰岁花辰日武夷文学西江吉水倪伯文序,云松樵者张矩序,橘山真逸蒋易序,计诗六百八十馀首。
《蓝涧诗集》六卷,明蓝智撰,题曰友生程嗣祖奇远编。
集前有至正壬寅冬戊子进士户部尚书西夏张昶序,张矩题,蒋易序,计诗五百馀首。
案两集明正统以后无重刻本,故流传甚少,乾隆中开四库馆,亦无人进呈,馆臣从《永乐大典》抄出著于录,《蓝山》得诗五百馀首,《蓝涧集》得诗三百五十首。
此从明刻原本抄出,《蓝山》多得诗一百五十馀首,《蓝涧集》多得诗一百五十馀首,较《大典》本约增三分之一。
闽中郭兼秋主事重刻二集,不言所据为何本,前无原序。
核其诗与提要著录之数相符,当即《大典》传抄本也。
蓝山》误收蓝涧诗五十馀首,《篮涧集》误收蓝山诗三十馀首。
永乐大典》本往往有此,此非馆臣之误,乃《永乐大典纂修诸臣草率之故。
田按;称《蓝山》、《蓝涧》二集选家误有参错,今依明初雕本刊正。
而陆氏《仪顾堂题跋》所谓郭氏新刻《蓝山》误收蓝涧诗五十馀首者,中如《秋山怀友》、《拟贫士》、《宿田家》、《望武夷山》、《宿橘山田家》、《怀蒋先生》、《暮宿田家》、《正月十四日》,《西山感兴》、《风雨不已简我同志》、《暮秋怀郑居贞》、《西山暮归》、《暮归山中》、《云峰秋斋图》、《高彦敬画楚江存晓图》、《赠魏士达》诸诗,《诗综》均录作蓝山诗,正与郭氏本一一相合。
大抵郭氏所据之《四库》木与所见之本相同。
陆氏所得之本又与所谓选家误有参错之本相同,各据所见,纷如聚讼,今亦不能定为谁是谁非也。
惟陆氏本《蓝山》多有倪伯文序,《蓝涧集》多有张昶序,又二集诗各多至百五十馀首,此亦足广异闻耳。
蓝山骨格老苍,蓝润音节高亮
二人才力各不相下。
余录明人之兄弟称诗者,当以二蓝为开先矣。)
卜颜铁木儿元 ? — 13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6 【介绍】: 元唐兀人,吾密氏,字珍卿
早备宿卫历事武宗仁宗英宗,累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顺帝至正十二年,率军镇压徐寿辉
次年,破蕲水
常乘花马,时称花马儿平章
后移守池州卒。
宽彻普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宗室,世祖孙。
封威顺王,镇武昌
恣行不法。
徐寿辉军克武昌宽彻普化弃城走。
阿鲁辉克复武昌,又以“讨贼”功,复镇武昌
后退走陕西,屯田于成州以终。
范致大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德原崇德人
张氏据吴辟教授不就自号葛岭真逸有金帚集
陈友谅元 1320 — 136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友谅 1360年闰五月—1363年八月
大义 1360年闰五月—1363年八月
大定 ?—? 有人认为是徐寿辉的天定年号的讹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0—1363 【介绍】: 沔阳玉沙县人本姓谢,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家世业渔。
少读书,略通文义,优于武艺。
曾为县小吏
元末从徐寿辉起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掾。
渐升为元帅
顺帝至正十七年,袭杀文俊,并其军自为宣慰使,寻为平章。
十九年,迎徐寿辉江州自称汉王
二十年,攻太平,遂杀徐寿辉,即皇帝位于采石矶,国号建元大义,尽有江西湖广之地。
而东袭建康,中朱元璋诱敌之计,败于龙湾
二十三年,友谅复治楼船尽锐围攻洪都八十五日不克。
复解围东出鄱阳湖,与朱元璋军决战。
兵败,中流矢卒。
熊义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岳州安乡人
累官万户。
顺帝至正间,守黄山徐寿辉将倪文俊。
二年,被文俊袭执而死。
普颜不花元 ? — 13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7 【介绍】: 蒙古人字希古
顺帝至正五年国子生登右榜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十一年,迁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与道童力拒徐寿辉红巾军
十八年,以中书参知政事经略江南
建宁,击退陈友谅邓克明军。
次年山东宣慰使,转知枢密院事,平章山东行省,守御益都
明兵至,力战,城破,被执死。
维基
普颜不花(?
—1367年),元朝官员,表字希古,蒙古族人,元顺帝时中书参知政事
普颜不花倜傥有大志。
至正五年(1345年),由国子生进士,举乙酉科右榜进士第一状元
被授职为翰林修撰,调任河南行省员外郎
至正十一年(1351年),转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参加镇压徐寿辉起义。
历任江西行省廉访副使益都路达鲁花赤山东廉访使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升至中书参知政事,和治书侍御史李国凤经略江南,与陈友谅作战,获胜。
至正十九年(1359年),担任山东宣慰使,转任知枢密院事山东行省平章政事,驻守益都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王朱元璋派军攻克益都普颜不花被擒不降而死。
于光元末明初 1328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8—1370 【介绍】: 元末明初江西都昌人
徐寿辉部将
寿辉陈友谅所杀后,以浮梁朱元璋
积功为鹰扬卫指挥使
徐达张士诚,转战山东河南陕西,镇守巩昌
洪武初王保保兰州,率兵往援,战死。
明玉珍元末 1331 — 136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明玉珍 天统 1363年—1366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1—1366 【介绍】: 元末随州随县人
顺帝至正十一年,集乡人千余屯青山自保。
后附徐寿辉,任元帅,守沔阳
十七年,纳义兵元帅杨汉策,袭取重庆
徐寿辉命为陇蜀行省右丞
次年成都
二十年陈友谅徐寿辉玉珍绝不与通,自立为陇蜀王
二十二年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设六卿,开科举,定赋税为十分取一,人安之。
又遣兵取云南,遣使与朱元璋通好。
在位五年卒。
黄彬明初 ? — 13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0 【介绍】: 明初湖广江夏人
元末为徐寿辉部将,从欧普祥攻陷袁州吉安
陈友谅寿辉普祥袁州朱元璋
普祥死后,领其众,从常遇春赣州
洪武初封宜春侯,从徐达北平,后坐胡惟庸党死。
周时中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浙江龙泉人
尝为徐寿辉平章。
后率所部降朱元璋
预料熊天瑞必反,后果如其言。
累官吏部尚书,出为镇江知府,历福建盐运副使
熊元震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人。
熊天瑞养子,本姓田
初从天瑞效力于徐寿辉
尝单骑遇常遇春,与搏战,遇春壮而舍之。
后从天瑞太祖遇春荐为指挥
天瑞诛,复姓田。
熊天瑞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人。
本荆州乐工。
初效力徐寿辉,后受陈友谅命,为参知政事
朱元璋,授指挥使
从攻浙西,叛附张士诚
士诚灭,被处死。
俞允文明 1513 — 1579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蔚昆山人
真逸槁。
释焦山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焦山长老者,归元真一之师也。
尝游终南,荏苒十载。
言旋江南,道出汉水,偶示微恙,止于夏口,遣召真一曰:“吾命在旦夕,末后大事烦汝结束。
”舁至归元,即从脱化,返葬焦山
陈伯陶清末 1855 — 1930
维基
陈伯陶(1855年—1930年)字象华子砺号九龙真逸别署砺道人九龙山人,晚更名永焘广东东莞县(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乡人。
清末政治人物、学者。
光绪十八年探花及第。
官至江宁提学使,署布政使
清亡后以遗老自况,移居香港
陈伯陶之父陈铭圭为咸丰二年(1852年)副贡。
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十七日陈伯陶生于东莞县城家中。
五岁启蒙,六岁时,其父故交、学者陈澧主讲东莞石龙龙溪书院陈伯陶陈澧为师,后来其经学词章受陈澧影响颇大。
十岁,通晓五经。
光绪元年(1875年)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中解元(广东乡试考取第一名)。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赐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等职。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伯陶外派往云南贵州山东出任乡试副考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陈伯陶携眷返回东莞安顿妥当后,随即赶赴西安追随慈禧太后光绪帝
辛丑条约》签订后,陈伯陶跟随光绪帝回京,并入值南书房任行走,充当皇帝的近身文学侍从
南书房行走虽无实务,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向往的荣誉;事实上陈伯陶后来亦非常缅怀这段在皇帝身边的岁月。
光绪三十二年陈伯陶外调江宁提学使,开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
他曾经到日本考察教育发展,回国后在南京推广实业高等学堂。
他创办了方言学堂和暨南学堂;前者是外语学校,后者是华侨学校,亦即暨南大学的前身。
光绪三十四年陈伯陶迁任江宁布政使;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际,光绪帝遽然去世。
陈伯陶受此打击,复见政局日渐紧张,遂于宣统二年弃官回归东莞
宣统三年,亦即辛亥革命爆发的同年,陈伯陶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
武昌起义后,广东变天,革命军一度包围东莞陈宅陈伯陶于是携眷逃往香港红磡暂避。
未几宣统逊位,陈伯陶遂迁往九龙城,打算以此地为长居之所,并以秦朝东陵侯召平于秦亡后种瓜自给的典故,署其小楼名为「瓜庐」,以示效忠清廷,不事二朝。
陈伯陶来港后不剪辫,不易服,以前清遗老面目示人;又自号「九龙真逸」,决心以隐逸度其馀生。
其间龙济光入主广东,曾力邀陈伯陶出山佐政;又以设广东省志局为名,请其主持修志。
陈伯陶始终不为所动,坚拒不就;反而应东莞同乡叶湘南之邀,就地于九龙设局纂修东莞县志》。
六年后志书98卷修成,另附《沙田志》四卷,全书一百卅十馀万字,于时堪称巨著。
东莞县志》是陈伯陶的专业制作,颇得学界好评。
他又著手编纂宋元以来广东遗民传记资料,写成《胜朝粤东遗民录》、《东莞遗民录》、《广东遗民录》、《东莞三忠传》等书,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
1922年溥仪大婚,陈伯陶携一万元巨款入京祝贺,以尽为臣之礼。
陈伯陶去国多年后重回昔日入值的南书房,感慨万分,不胜唏嘘。
陈伯陶隐居的九龙城,曾经是南宋末二帝的栖身之所。
此地有宋王台及侯王庙两处遗址;前者为纪念二帝而设,后者则来历不详。
此段亡国史事不但惹起陈伯陶的遗民思绪,更引起其寻根探低的兴趣,最后考订侯王乃宋末杨淑妃亲弟杨亮节。
未几港府计划收回宋王台遗址转售,事件为一众遗老上书陈情劝止;结果港府不但撤回计划,更容许遗老于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为屏护。
风波平息后,陈伯陶特此撰写《九龙宋王台新筑石垣记》以表庆贺。
陈伯陶不时邀约遗民雅士,聚集其上酬唱互答,以寄故国之思。
陈伯陶一生埋首经籍,著述甚丰。
来港之前曾经参与纂修清史稿》〈儒林〉和〈文苑〉两传;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遗民传记之外,尚有《瓜庐文剩》、 《瓜庐诗剩》、《孝经说》、《袁督师遗稿》、《东江考》等多种。
另外,陈伯陶亦不忘薪传后代,与一众遗老于学海书楼设坛讲学,光大孔门事业。
1929年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落成,陈伯陶亲题对联志庆。
其联云:「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对金文泰来主政颇有赞许之意。
1930年8月20日陈伯陶卒于香港九龙城寓所。
溥仪闻讯后赐予谥号「文良」,为遗老一生画上圆满句号。
女婿乃淩鸿勋之侄驻牙买加特命全权大使崇熙 (Samuel C.H.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