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涿郡人。至元五年进士,博洽有文思。累迁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真人吴全节代祀岳渎,过洛阳,嘉其治行,力荐之。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出持宪湖南,迁江东道廉访使。复入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卒。所著曰《疏斋集》。元初,中州文献,东人往往称李、阎、徐,推能文辞有风致者曰姚、卢,盖谓李谦受益、阎复子靖、徐琰子方、姚燧端父及疏斋也。而推诗专家,必以刘因静修与疏斋为首。钱唐张雨谓《疏斋集》校官本读之一过,生风凛然。赵郡苏天爵曰:国家平定中原,士踵金、宋馀习,率皆粗豪衰苶,涿郡卢公始以清新飘逸为之倡。延祐以来,则有蜀郡虞公、浚仪马公以雅正之音鸣于时,士皆转相效慕,而文章之习,今独为盛焉。临川吴澄曰:涿郡卢学士所作古诗,类晋清言,古文出入《盘诰》中,字字土盆瓦缶,而倏有三代虎蜼瑚琏之器,见者莫不改视。疏斋尝著《文章宗旨》云:大凡作诗,须用《三百篇》与《离骚》,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诗亦徒作。又云:清庙茅屋谓之古,朱门大厦谓之华屋可,谓之古不可。太羹玄酒谓之古,八珍谓之美味可,谓之古不可。知此可与言古文之妙,极与临川之论相合,亦即疏斋自言其得力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2—1337
【介绍】:
元顺德内丘人,字伯始,号鲁庵。自幼力学,尝从刘因游,深得道学之旨。隐居教授于乡,后学多宗之。有《志学指南图》、《心学渊源图》、《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诸图》、《孝经图解》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4—1315
【介绍】:
元大宁川州人。隐居汴。字叔备。明经励行。从刘因学,为学清苦,闻师之言,昼诵夜思,至忘寝食。家贫,杜门授徒,榜所居室曰存斋。远近学者争归之。
桷字伯长,庆元人,宋同知枢密院事韶之曾孙也。童子时有能文名,部使者举茂才异等,授丽泽书院山长。大德初,阎复、程文海、王构交荐之,改翰林国史院检阅官。时初建南郊,疏十议以进。礼官推其博,多采用者。擢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进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同修国史。至治元年,迁侍讲学士。泰定初辞归,卒年六十有一。赠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追封陈留郡公,谥文清。伯长初师事剡源戴帅初。稍长,在王深宁之门,复从舒岳祥游。家固多藏书,又亲见中原文献,其学最为有本。及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家居以后,修辟南园故址,结小亭,读书其中。翰墨所传,极于海内。所著有《易说》、《春秋说》及《清容居士集》五十卷。元兴,承金宋之季,遗山元裕之以鸿朗高华之作振起于中州,而郝伯常、刘梦吉之徒继之。故北方之学,至中统、至元而大盛。赵子昂以宋王孙入仕,风流儒雅,冠绝一时。邓善之、袁伯长辈从而和之,而诗学又为之一变。于是虞、杨、范、揭,一时并起,至治、天历之盛,实开于大德、延祐之间。伯长没后二十馀年,会修宋、辽、金三史。遣使者求郡国遗文故事,惟袁氏所传为最多。故家文物,萃于东南,百年以来,流风未坠,论者以伯长实有功焉,良不诬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字季贤。博学修行,初从学于王磐,后师刘因,论学于诚伪之别,有定见,为因所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吉安吉水人。从刘因学,能入其室。有《诗书经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扬州府江都人,字叔鸣,号具区。弘治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累官至金华知府,以忤刘瑾遭谪,终山东提学佥事。生平好学不倦,晚注诸经,考论历代史,正其谬误。诗耻凡语,爱谢灵运、孟郊及元刘因。有《金华正学编》、《书经会注》、《维扬郡乘》、《具区文集》、《金华文统》等。
梦阳字献吉,庆阳人。弘治癸丑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以劾张鹤龄系狱。寻宥出,代韩文草疏劾刘瑾,谪山西布政司经历,复摭他事下狱,得释。瑾诛,起故官,出为江西提学副使,坐作宸濠《阳春书院记》削籍。天启中,追谥景文。有《空同集》六十六卷。
(《四库总目》:梦阳才力富健,足以笼罩一时。
《横云山人史稿》:弘治时,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除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号十才子。又典景明、祖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大复集》:空同有超代轶俗之见,其高者不能外前人,下者已践近代。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空同丙寅间诗为「合」,江西以后诗为「离」。丙寅间作,叩其音,尚中金石,江西以后之作,辞艰者意反近,意苦者辞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读之,若摇鞞铎耳。
《国宝新编》:李献吉朗畅玉立,傲睨当世。读书断自汉、魏以上,故其诗文卓尔不群。晚始泛滥诸家,益济宏博,或失则粗,矫枉之偏,不得不然耳。
黄省僧《五岳山人集》:先生古赋《骚选》、乐府古诗、汉魏览眺诸篇,逼烦东乐。近体歌厅,少陵、太白,往匠可淩,后哲难继。明兴以来,一人而已。
《升庵集》:唐子元荐与馀书论本朝之诗,李、何一出,变而学杜,壮乎伟矣!然正变云扰,而剽袭雷同;比兴渐微而《风骚》稍远。
《艺苑卮言》:李献古诗如金鳷擘天,神龙戏海;又如韩信用兵,众寡如意,排荡莫测。国朝习杜者凡数家华容孙宜得杜肉,东郡谢榛得杜貌,华州王维桢得杜筋,闽州郑善夫得杜骨。然就其所得,亦近似耳。唯献吉具体而微。
《四溟诗话》:李献吉极苦思,垂成如一二句弗工,即弃之。田深父见两惜之,献吉曰:「是自家物,终久还来。」
《国史唯疑》:正德七年、九年黄河连清,李梦阳诗云:「今瑞定于今帝运,世人休拟圣人生。」盖婉辞也。至嘉靖改元,始直书其事,为入继大统之祥云:「紫盖复从嘉靖始,黄河先为圣人清。」
《诗谈》:关中李梦阳崧高之秀,上菁青冥;龙门之派,一泻千里。独其论黄、陈不香色,而时不免自犯其言。
冯时可《元成选集》:空同歌行,纵横开阖,神于青莲;七律雄浑豪丽,深于杜陵。异色绝焰,吾无间然。
《明诗选》:陈卧子曰:「献吉志意高迈,才气沈雄,有笼罩群俊之怀。其诗自汉、魏以至关元,各体见长,然峥嵘清壮,不掩本色。其源盖出于《春风》。」李舒章曰:「献吉以雄厚之思,发清刚之气,如华岳秋高,奇云秀彩,变动不竭。古诗、乐府纯法汉、瑰,下及阮、谢,无不神合。近体则专宗少陵,然于合处反见其离,于离处反见其合。」
孙枝蔚《四杰诗选》:王元美谓律至献吉而大。其大者若《冬日象山书院》:「人亡故国还祠庙,世异阴崖尚品题。」《台寺夏日》:「云雷画壁丹青壮,神鬼虚堂世代遥。」《熊监察至自河西》:「封事几腾天北极,筹边真历地西头。」《繁台次秦氏韵》:「草绿梁台犹殿阁,花残宋苑只宫墙。」皆气象高古者也。
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钱牧翁撰列朝诗,大旨在尊西涯,贬李空同、李沧溟。又因空同而及大复,因沧溟而及弇州,素垢指瘢,不遗馀力。夫其驳沧溟古乐府、拟古诗是也,并空同《东山草堂歌》而亦疵之,则妄矣!所录《空同集》诗,亦多泯其杰作。黄省曾吴人,以其北学于空同,则摈之,于朱淩溪应登、顾东桥璘辈亦然。子窃非之。
《明诗别裁》:空同五言古宗法陈思、康乐,然过于雕刻,未极自然。七言古雄浑悲壮,纵横变化。七言近体开合动荡,不拘故方,准之杜陵,几于具体,故当雄视一代。钱受之诋其模拟剽贼,等于婴儿之学语。至谓「读书种子从此断绝」,吾不知其为何心也!
马星冀《东泉诗话》:北地七言歌行最为擅场,如《汉京篇》、《去妇词》、《土兵行》,皆有杜陵之风。起调尤工,其《送李中丞赴镇》:「黄云横天海气恶,前飞鹙鸧后叫鹤。阴风夜撼医无闾,晓来雪片如手落。」《送李帅之云中》:「黄风北来云气恶,云州健儿夜吹角。将军按剑坐待曙,纥干山摇月半落。」起调相同,亦有辙迹可寻。
田按:空同志壮才雄,目短一世,好掊击人,而受人掊击亦甚。然究一时才杰,亦不能出其右也。成、弘之间,茶陵首执文柄,海内才俊,尽归陶铸。空同出而异军特起,台阁坛坫,移于郎署,始犹依违,不欲显然攻之也。
赠昌谷《峥嵘百年会》诗云:「我师崛起杨与李,力挽一发回千钧。大贤衣钵岂虚掷,应须尔辈扬其尘。」至西涯六十寿诗。则仅「文章班马则,道术孟颇醇」二句颂其文章。而「绝艺邕斯上,高情颉籀邻。一挥惊霹雳,只字破风尘。绚练玉侯宅,苍茫海岳滨。幽刂光沕窟,巨榜照嶙峋。星灿将军碣,云垂学士珉。崖题半吴楚,墨刻遍齐秦」等句,专颂。扬其书法,轩轾已见微意。及西江放废后,茶陵已殁,乃放言不讳,作《朱淩溪墓志》云:「一时笃古之士,争慕响臻,而执政顾不之喜,恶抑之。北人朴,耻乏黼黻,以经学自文,曰:后生不务实,即诗到李、杜,亦酒徒耳!』而柄文者承弊袭常,方工离浮靡丽之词,取媚时眼。见淩溪等古文词,愈恶抑之曰:『是卖平天冠者。』凡号称文学士,率不获列于清衔,阴欲困之。」北人谓刘文靖,柄文者谓茶陵也。平心而论,茶陵诗文固自可传,而空同复古之功,亦不可没。从古文人相轻。由来已然,论者固不必为之左右袒矣。)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超越,字止安,姓王氏,大兴人也。夙抱清怀,雅欲离俗。年逾三十,始越尘嚣。胜福寺海云为之祝发,受圆具于戒台寺道光。动静尊严,德行坚定,日有恒课,不牵外缘,入夜焚香,趺坐静修,自摄其心。康熙三十三年,寺毁于火,赐帑重修,将建栋时,有一木初拟置左,众欲右之,舁不能升。超祝之曰:“我右汝也不?”数人舁之以去。住持照福见其诚感木石,知有自来。尝于圣祖游幸时,从容奏对,称超品度,比之仙露明珠,帝亦为之嘉赏。己卯,照福寂。后奉命继席。明年与诸山长老赴畅春园,将觐天颜,适虎圈有虎怒唬,威势狞狞,众莫敢近。超突前曰:“汝由性㬥,故堕虎身,今犹不改,性必终迷,汝伏,吾为汝说三皈可得解脱耳。”虎遂驯服,说毕,帖然曳尾而去。生平奇迹,此类甚多,恐涉怪诞,不以语人。寂于康熙四十一年八月三日,春秋六十有一,僧腊二十七,塔于寺左。超精行戒律,日益严密,有“北方律虎”之目。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性实,字天月,号澄庵。姓刘氏,山阳人也。父国栋,乐善不倦,虔诵佛号,每见异徵。尝㝱菩萨垂光,觉而内室举子。时方中宵,昙花隐见,知有自来。故生而颖悟,性根不凡。甫及弱冠,志存遗俗。祝发后,闻金陵宝华山文海为一代尊宿,遂入山膜拜,从之学律。夙夜精修,不间寒暑。亲承密谛,妙悟环生。摄𪗋经坛,职司都讲。婆娑双树,龙象俱驯。既而文海紫衣内召,趋廷有喜,改建法源,说戒无遮。于是情殷辅导,因为教授。四禅风靡,胜流总至。金碧烟凝,同生悲悟。未几,道场圆满。文海请旨还山,承恩召对,垂询法源继席。时新更寺名,未敢自私。故不举其徒,而荐诸寺长老。复奉钦命,南山法嗣同举引见。特诏性实,继主法源方丈,遂履斯任。然库藏屡空,人莫之识。惟率众静修,澹然无营。久之,四众归仰,十方施助。于是殿宇寮垣,涂茨丹雘,鸠工以时,庄严宏丽,焕然改观。生平誓愿,居不安逸,厨无香积。春冬说戒,结夏安禅。宵夜精勤,胁不著席。一钵一盂,身先率众。布衲一袭,不敝不更。数十载如一日。故年登大耋,视听不衰。王公卿相,往来参契。接其幽旨,皆相悦怿。不兢于心,不眩于目,澹然无欲。若遇道俗,虽至愚下,必与均礼。大众平等,斯为近之。乾隆丁丑岁,已传席圆林,退院间居,恬静自得。时皇四子学山,颇好游猎。尝憩寺门,车马阗喧。乃定中初起,扶杖款扉,草履迎侯。皇子挹其谦光,皓首庞眉,物我胥蠲,赧然心折。投弓珥笔,贻之篇章,传为遗宝。以乾隆三十九年春正月八日示寂,寿八十有二,腊六十有三,弟子圆升别起灵塔,不附悯忠。仰其芬菲,昭兹来哲。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古,字溟波,姓郭氏,武清人也。父曰文选,曾披缁于邑中天仙庙,家人以继嗣故迫令还俗,娶 王氏,生 子七,超古最幼。时文选患病昏迷,见冥王责以为僧不终,减算一纪,左右曰:“子可代父。”遂检籍,惟幼子有宿根,宜令出家,可代汝。文选唯唯始苏,对亲戚具说其事,咸相嗟异,而王氏不从,谓:“此儿才三岁,未免予怀,不忍舍也。”俄而,文选复昏去,王氏不得已,虔祷许之。故超古七岁即舍入天仙庙,礼智庵得度,庙僧杂居,无异俗人,超古颇厌恶之。年十八,痛念生死莫可咨决,乃发愿跪诵《华严》,足不踰阃者三载。年二十有五,偶与同侣抱璞参访要妙,勉以游方,因于北京悯忠寺圆具。时大博结制天津如来庵,水云环集,超古往从之。刻苦参研,尝问:“本来面目如何?”博举拳示之。超古曰:“舍此还有否?”博即以拳击之。从兹疑情顿发。随至杨村报成寺,上堂云:堂中有一病汉,当出一身白汗。超古闻之,工夫弥切,顿忘人我相,目不交睫者四昼夜。因托屦有省,往白博,博问:“如何是你本来面目?”超古云:“六六三十六。”博云:“不是,更道。”超古云:“九九八十一。”博击一掌云:“此是九九八十一,还是六六三十六?”超古一喝便出,自是当机不让。复侍博三载,得大休息,始蒙即可。遂于燕都西山云居寺静修十年,清多罗慧王与李德云居士请开法于海会,后更开建西域寺,著有《语录》数卷。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释祢修,字德镫。姓袁氏,金陵人。披剃天印山东霞寺,受具华山,继衣钵于灵谷慈善成。性悲悯感物,平昔扶持忠义,周恤丧亡,引为已事,视若固然。当咸丰初年,洪秀全窃据金陵,负隅死守,官军于朝阳门外,掘长壕困之,日事攻战,凡阵亡及军营病没者,多厝寺傍。祢修悉书其姓名于册,使后有所稽考。枯骸在野,拾而葬之。事平请于曾文正国藩重建龙神祠,主寺三十馀年,寇至不去。旧有《寺志》十四卷,深自护持,不敢失坠。光绪乙亥,传法光莲。静修一室,人罕得见。寂于庚辰九月二十一日,年六十六,葬玉带桥之南。
全台诗
陈朝龙(1869~1903),字子潜,号卧庐。世居竹堑(今新竹市),清光绪七年(1881)邑庠生。少以工诗闻名,号其居为「十癖斋」。光绪五至六年(1879~1880)掌教东城义塾。后又设馆于北门静修书斋。光绪十二年(1886)加入「竹梅吟社」,参与竹堑地区的文学活动,与林薇臣、刘维圭、蔡启运经常诗酒往来。光绪二十年(1894),应邑令叶曼卿之聘,参与纂修《新竹采访册》,并主讲明志学院。光绪二十一年(1895)因割台之故,避乱西渡厦门,曾应安溪县令刘威之聘担任幕客。光绪二十九年(1903)卒于福州。著有《十癖斋诗文集》〖参考黄美娥〈北台之冠—清代竹堑地区的文人及其文学活动〉,《台湾史研究》第五期一号。〗。(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