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黄好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陈州宛丘人字几道
黄孝先子。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新蔡,逢岁凶,赈民全活甚众。
累迁监察御史里行,上言开封府当受部民诉常平事,且直贾蕃被诬之狱。
历知蔡州濮州,卒。
全宋诗
黄好谦字几道浦城(今属福建)人。
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
神宗熙宁初监察御史通判颍州大名府
哲宗初,为驾部郎中
元祐二年(一○八七)濮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六)。
改知颍州,未赴,卒。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七有传。
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黄好谦字几道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嘉祐二年进士,除新蔡
熙宁中,官著作佐郎,登对受神宗与王安石赏识,命编修中书条例
太常丞权监察御史里行
以母老自请,权通判颍州
七年,为河北转运判官,领京西转运使事。
元丰中,历三司判官六年,自司勋郎中出知蔡州八年,入为驾部郎中
元祐二年,出知濮州,改颍州,未赴而卒,年六十六。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二、二三三、二五七、三〇八、三三九、三五八、三九六,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四。
主要活动
  • 1057年,进士
  • 1070年-107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
  • 1074年,河北路大名府(河北省大名县),河北路转运判官
  • 1074年-1076年,京西路襄阳/洛阳(湖北省襄阳市/河南省洛阳市),京西路转运使
  • 1082年-108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户部郎中
  • 108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司勋郎中
  • 1083年-1085年,京西北路蔡州(河南上蔡县),蔡州知州
  • 1086年-1087年,京西北路颍州(阜阳市),颍州知州
柳宗元中唐 773 — 8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柳镇子。
德宗贞元九年进士第十四年博学宏词科
集贤殿正字,调蓝田,拜监察御史里行
王叔文友善。
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
叔文败,宗元永州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
又工诗,风格清峭。
有《柳河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二年秘书省校书郎
十四年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
三年后调蓝田
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
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
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
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
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
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
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
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
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
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
苏轼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
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
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
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
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
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
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卒于柳州
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
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
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
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
有《柳宗元集》三十卷。
今有《柳河东》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宗元字子厚
河东人
贞元九年进士
又中博学宏词科
贞元十九年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
坐党王叔文邵州刺史
再贬永州司马
柳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卒。
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
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
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灿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
而才不逮意。
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
《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
《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
《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
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
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
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
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
《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子厚永、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
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
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
”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韩、齐名,然乃本色诗人。
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
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
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柳柳州精绝工致,古体尤高。
世言韦、,韦诗淡而缓,诗峭而劲。
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亦不偶然。
《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
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
《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
《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
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
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
”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
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
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
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
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
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
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
《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
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
柳文让韩,诗则独胜。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者,之胜刘,又不但诗文。
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
《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
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
《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
《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
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
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
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
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
《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
《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
《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
……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
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
《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
《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
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主要活动
  • 793年,进士
  • 798年,宏词科
  • 798年-80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集贤殿书院正字,在长安,第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
  • 801年-803年,京畿道京兆府蓝田(陕西蓝田),县尉,自集贤殿书院正字调蓝田尉
  • 803年-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监察御史里行,自蓝田尉入为监察御史里行
  • 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礼部员外郎,正月二十三日,德宗崩,二十六日,顺宗即位;二月,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伾等,开始永贞革新。时王叔文所交颇多知名之士,宗元受其赏识,自监察御史里行迁礼部员外郎
  • 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刺史,九月十三日,坐交王叔文,自礼部员外郎贬韶州刺史
  • 805年-815年,司马,十一月,赴贬地韶州未至,再贬永州司马。赴永时,其母及从弟宗直、表弟卢遵皆相从
  • 815年-81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刺史,三月,再贬柳州刺史。时刘禹锡授播州刺史,宗元以播州远,刘禹锡有老母奉养,力请互易。适裴度为刘禹锡请移近处,改授连州,乃罢
黄仁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邵武人字释之号坚叟
黄孝先玄孙。
以恩补丞务郎。
荐知金溪县,议诸鬻州县闲田,得钱五百万缗,高宗嘉之,除度支郎
历浙东提刑两浙转运副使,两知临安府
移知赣州卒。
全宋文·卷四二六二
黄仁荣字择之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以祖实荫假承务郎,为泰和主簿
建炎中,任杭州录事参军,历知金溪县广德军,入浙西安抚司幕,迁提举浙西常平茶盐。
为人所诬,罢归奉祠
后知信州
绍兴二十六年江南东路转运判官,知衢州温州,迁直秘阁、行度支员外郎,又出为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寻改知秀州,为两浙转运副使
绍兴三十年,升直敷文阁知临安府
丁母忧
服阙,起提点坑冶铸钱公事
隆兴二年,再知临安府,未几又坐不获盗贼罢。
起知赣州,卒。
有《永嘉集》三卷。
见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四《黄好谦传》附《黄仁荣传》,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六、二七、二九、三○,《乾道临安》卷三,《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五六、七一之九,《宋史·艺文志》八。
主要活动
  • 1142年-1143年,江南东路广德军(广德),广德军知军
  • 1147年-1148年,两浙西路苏州平江府(江苏省苏州市),两浙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 1153年-1155年,江南西路兴国军(阳新),兴国军知军
  • 1155年-1156年,江南东路信州(上饶),信州知州,1156年1月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
  • 1156年,江南东路昪州(待考),江南东路转运判官
  • 1156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56年-1157年,江南西路昪州(待考),江南西路转运判官
  • 1157年-1158年,两浙东路衢州(西安县),衢州知州
  • 1158年-1159年,两浙东路温州(温州),温州知州
  • 1158年-1159年,两浙东路绍兴府(绍兴市),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59年,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市),庐州知州兼安抚使,2月,行尚书度支员外郎
  • 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度支郎中
  • 1159年-1160年,两浙西路秀州(嘉兴),秀州知州
  • 1160年-1164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杭州),临安府知府兼安抚使
  • 1160年-1166年,两浙路临安府(杭州市),两浙路转运副使,7月知临安府1164年4月知临安府
  • 1163年-1165年,浙江荆湖福建广南等路饶州/虔州(江西波阳县/赣州),浙江荆湖福建广南等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
  • 1165年-1166年,江南西路赣州(赣州),赣州知州,1166年卒
司空图唐末 837 — 9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7—908 【介绍】: 河中虞乡人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
懿宗咸通十年进士第
卢携知政事,召为礼部员外郎
僖宗次凤翔,召知制诏,寻拜中书舍人
昭宗龙纪初,复召拜舍人,以疾辞。
乾宁中,又以户部侍郎征,数日乞还。
中条山王官谷,作文以伸志。
晚年为文,尤事放达。
后梁代唐,闻哀帝被杀,绝食而卒。
有《二十四诗品》(有云非所撰)及诗集、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7—908 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故又自称“泗水司空氏”、“泗水司空图”;然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东),应为虞乡人
懿宗咸通十年(869)进士第僖宗乾符三年(876)曾入宣歙观察使王凝幕,复召为殿中侍御史,因赴阙迟留,责授光禄寺主簿
乾符六年礼部员外郎
广明元年(880)黄巢军入长安僖宗奔蜀,不克从,乃退还河中。
光启元年(885)三月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知制诰,寻拜中书舍人僖宗宝鸡又还河中。
昭宗即位,复召舍人,未几以疾辞,居华阴
后两度见征,两度还山,曾居淅上,终归中条山王官谷。
朱温篡唐,召礼部尚书,不起;翌年哀帝被弑,乃不食而卒。
生平事迹散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八。
曾自编其集为《一鸣集》,其嗣子司空亦曾编辑其集为30卷。
今存《司空表圣文集》10卷、《司空表圣诗集》5卷。
全唐诗》编司空图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4首,断句2。
宋苏轼司空图“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书黄子思诗集后》)。
而明人胡震亨诗“篇法未甚谙,每每意不贯浃,如炉金欠火未融”(《唐音癸签》卷八)。
司空图之主要成就在诗论,有《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等论诗名篇,而以《二十四诗品》最为著名。
近年陈尚君、汪涌豪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以其为明人伪作,引起热烈讨论,尚无定论。
唐诗汇评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咸通十年(869),登进士第,为宣歙观察使王凝慕僚。
召拜殿中侍御史,以赴阙返留,贬授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与旧相卢携游。
复相,召为礼部员外郎,迁郎中
僖宗幸蜀,扈从不及,还河中。
僖宗还京,召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后归隐。
初居华阴,后居中条山王官谷。
眧宗朝,累以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等召,辞疚不赴。
唐亡之明年,不食而卒。
有《一鸣集》三十卷,已佚。
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十卷、《司空表圣诗集》五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中有郑谷诗羼入。
词学图录
司空图(837-908) 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
河中(今永济西)人。
有《诗品》、《司空表圣文集》,存词23首。
全唐诗补逸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
咸通十年进士第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卒,年七十二(据两《唐书》本传)。
补诗一首。
字表圣
河中虞乡人
咸通十年进士
乾宁中累迁户部侍郎
乞还山。
昭宗华阴
徵拜兵部侍郎
不赴。
朱全忠篡国。
召为礼部尚书
不起。
哀帝弑。
不食卒。
年七十二。
作品评论
王凝知举日、司空一捷,列第四人登科。
同年讶其名姓甚暗,成事太速,有鄙薄者,号为“司徒空”。
琅琊知有此说,因召一榜门生开筵,宣告子众曰:“某叨忝文柄,今年榜帖,全为司空先辈一人而已。
”由是声采益振。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其论诗曰:“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
”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
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王直方诗话》
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外意,如“绿树连村喑,黄花入稀”,此句最善。
又云“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
吾尝独游五老峰白鹤观松阴满庭,不见一人,惟闻琴声之音,然后知此句之工。
但恨其寒俭而僧态。
子美诗云:“暗飞萤自照,水宿咚相呼”、“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则才力富健,过表圣远甚。
司空图)性苦吟,举笔缘兴,几千万篇。
内致于绳检之外,豫置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中,陚诗酌酒,沾醉高肷。
司空图论诗,胡致堂评其清节高致,为晚唐第一流人物,信矣。
司空表圣自评其集,“撑霆裂月,劼作者之肝脾”,夸负不浅。
此公气体,不类衰未,似篇法未甚谙,每每意不贯浃,如炉金欠火未融。
晚唐司空图善论诗……但其自为诗,亦未脱晚唐习气,时辄自誉云:“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
”抑太过矣。
余于所自摘警句之中,独赏其五言春诗“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又“雨微吟思足,花落梦无聊”,山中诗“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丧乱诗“骅骝思故主,鹦鹉失佳人”,美人诗“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七言则“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忆良朋”,又“逃难人多分隙地,故生鹿大出寒林”,数联而已。
司空图佳句,大有高致,又甚细密。
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则,无一毫剩义,学诗不可不熟读深思。
余选《全唐正雅集》,所以将此二十四则列之于首。
《大历诗略》
司空文明诗亦以情胜,真到处句卢允抒可云鲁卫。
司空表圣晚唐中,卓然自命,且论诗亦入超诣。
而其所自作,全无高韵,与其评诗之语,竟不相似。
此诚不可解。
《二十四品》真有妙悟,而其自编《一鸣集》所谓“撑霆裂月”者,竞不知何在也。
《中晚唐诗主客图》
表圣诗,格韵清妙,与水部有神骨之肖。
但遗文散失,五律才有二十首,稍汰之,仅得九篇。
其他古体十首,七律十八首,五七言绝句三百馀首,多寡乃尔不伦,固知表圣五言诗尚多。
其散见于他书者,如“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等句,俱清新奇警,抉律格之精,今俱不得全篇,惜战!
聊就所存者,推为升堂第三人。
《东馆诗见》
司空表圣品高,五律新隽闲澹,虽刻划而无迹,七绝有远致。
观《二十四品》知其功力所到。
其源出于元、白,而更落一尘;显露词华,尤为缛累。
其纵横议论,蕴藉变衰,已启宋元末派。
诗品》四言,特为研妙,古峭不及齐、梁词赋,而艳采过之,
《诗学渊源》
司空图)诗效长庆、平淡不尚雕琢;绝句典雅清丽,有大历风。
自此而后至于五代、宋初,皆尚西昆一体矣。
主要活动
  • 869年,进士
  • 871年-878年,山南东道商州(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从事,王凝出为商州刺史,图感知己,往从之
  • 879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光禄寺主簿,图与卢携有交往。
  • 880年,河东道虢州(河南灵宝),宾佐,本年春至九月,图为陕西观察使卢渥的宾佐
  • 880年-884年,京畿道长安(陕西西安),礼部员外郎,图随卢渥入京,任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迁本司郎中
  • 885年-892年,京畿道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图车驾至京师,图又拜中书舍人
  • 893年,京畿道华州华阴(陕西华阴),户部侍郎,朝廷征拜图为户部侍郎,图赴阙,数日即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