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正觉北宋 1091 — 1157
释正觉
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
母赵氏。
诞师之夕光出于屋。
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
依郡之净明寺宗和尚薙发。
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琼和尚
年十八游方。
因自诀曰。
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汝州
久之无所入。
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
乃顶笠造焉入门。
霞便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
未在更道。
师拟议。
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
师忽大悟作礼。
霞曰。
何不道取一句。
曰。
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
未暇打尔。
在且去。
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
师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
三年首座
金粟智雪窦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长芦
招师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舒州之太平。
迁江之圆通能仁。
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
众惧奔散。
师独危坐堂中。
但以善语谕之。
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
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渡浙钱塘明州礼补陀大士
天童虚席。
郡守驰檄请师住持。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
遥望岭上若有神卫
遂敛兵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
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师居天童三十年。
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
七日还山饭客如常。
次辰索浴更衣。
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世学般若。
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
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
”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
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
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未在,更道。
拟议,霞一击拂子。
曰:“又道不借。
大悟,作礼。
霞曰:“何不道取一句?
曰:“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未暇罪,尔且去。
”后霞退唐州大乘寺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首座
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长芦,招之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乃渡浙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
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
”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
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先是育王缺席,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
”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
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释崇岳南宋 1132 — 1202
禅师名崇岳
号松源
龙泉吴氏子也。
师事密庵
得法后。
凡七竖刹竿。
有嗣一十二人。
人各有名。
为人重。
嘿每见贵客。
则问曰。
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
不起见禅流。
则问曰。
明眼衲僧
因甚脚跟红线不断。
有对者辄哂而顾之。
时称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
早岁厌尘弃家。
以白衣参灵石妙。
不契即上径山
径山万指轩腾。
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
蒙无所知。
但闻盛赞。
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
辄走参应庵
应庵益难近。
乃奋励。
垢面露肘。
不暇恤。
应庵怜之示曰。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随声进曰。
钝置和尚
应庵喝之。
有省。
应庵笑曰。
者俗汉成得甚么。
乃求剃发。
时年三十矣。
既受满分戒。
入闽见木庵永
谛视曰。
树倒藤枯
知落处么。
对曰。
裂破。
曰。
琅琊道好一堆柴聻。
对曰。
矢上加尖。
休去。
于是益自负。
曰。
公每下语。
老僧不能过。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曰。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
固难矣。
验人者。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骨髓。
何难哉。
举手反覆曰。
明明向你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愤去之。
出岭逢二道者
耦坐评论诸方。
所举心肯者。
道者皆拂之。
曰。
如是则谁可君意。
道者以指。
密庵不凡四字。
已知密庵为人。
遂至衢之西山
折节事之。
几进商略。
密庵几笑之。
复心疑。
乃至密庵移居双径。
于入室时始彻。
木庵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久之出世澄炤
演唱宗乘。
以报密庵
湖海以言行无欺。
多从之。
迁光孝。
遂有大名
庆元间
诏移灵隐
盖晚年也。
是时门弟有文礼辈。
已阐化大方。
仍升堂入室。
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
接谦头陀。
以有贼无赃语。
接肇道者
以心学无闻语。
陆游枢密
得證后。
镜湖
自称放翁
嘉泰壬戌秋
岳年七十有一。
忽召众言别。
有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脱去。
塔于北高峰
灵隐时。
密庵尊严无异。
密庵灵隐
首众僧。
密庵常称疾。
阖户不许通谒。
上座窃议之。
曰。
不然。
师严道尊千古。
明鉴当今。
汲引豪贵者。
将谓行道建立为心。
殊不知
轻则慢易生。
辞繁而情识长。
尘劳卜度。
安有了期。
缁俗既为道而来。
必发露真心。
至诚激切。
然后一言入耳。
永为道种。
兜率悦之待张无尽
叶县省之接浮山远
是也。
若区区老婆禅。
何足重哉。
赞曰。
岳公以白衣有省。
应庵语下。
固非草草矣。
终乃死心于密庵
其祖父壸奥。
樊将军拥盾入鸿门
孰得而禦之。
故驱耕夺食。
于分座灵隐时。
班班著闻见焉。
不然。
天目礼辈。
各抱奇志。
其甘入公彀中哉。
释智愚南宋 1185 — 1269
全宋诗
释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
十六岁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师蕴出家。
后辞亲出乡,首依雪窦焕和尚净慈中皎和尚
金山,掩室和尚一见甚器重。
运庵和尚薙染,自此遍历诸老宿之门。
江淮湘汉,经荆门玉泉,过庐山东林。
依福严无二月和尚,为典藏。
参有修首座南岳,深相契合。
又访北禅礼和尚
回浙到净慈,见净和尚
灵隐笑翁和尚荐为虎丘典藏。
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兴府兴圣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报恩光孝寺
又移庆元府显孝寺。
复迁瑞岩开善寺,居二年乞退,住万松山延福寺
继迁婺州黄山宝林寺,居五年婴强寇之难,应东谷和尚举,入主冷泉寺。
宝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据《语录》,《行状》作六年),在灵隐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广利寺
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岩慧照寺。
五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据《语录》,《行状》作三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
五年卒,年八十五。
运庵禅师法嗣。
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法云撰《行状》。
 释智愚诗,以辑自《语录》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五卷。
辑自他书的诗附于卷末。
释祖钦宋末元初 1215 — 1287
全宋诗
释祖钦(一二一六~一二八七)号雪岩漳州(今福建漳州)人。
五岁出家,十六薙染,十八行脚。
初参双林洎、妙峰善石田薰诸老,无所发明。
天目礼净慈,怀香请益,亦无所入。
遂上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依师范最久。
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潭州龙兴禅寺,后历住湘西道林禅寺、处州南明佛日禅寺台州仙居圣禅寺湖州光孝禅寺
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袁州仰山禅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有《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续灯存稿》卷四有传。
 释祖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释善良元初 1219 — 1297
善良
字子直
号月溪
定海朱氏子。
始祝发净居。
习律湖心。
游杭之大雄。
师顽空。
觉公言。
与觉合俾守讲席。
尝喟然叹曰。
文浩瀚。
要领难窥。
如瘖获吐。
如瞽获睹。
舍我而谁。
于是锐精述言。
条焉不紊。
示焉指掌。
曰教观撮要。
学台者便之。
后游净慈。
访礼禅师
示以叩辩禅语杂出瞬息听莹意。
师泥名相。
为可惑。
师乃徐曰。
三观之旨。
不外乎是。
谢曰。
其归振尔宗。
集庆寺成。
朝命选主席主上竺者。
任可否。
师预是选。
讲太涅槃经。
听者云臻。
师悬辩提机。
整畅得理。
然卒师顽空。
上竺不能强也。
禅惠择阳报国药师治平
户履日接。
别为堂以处。
篝灯星列。
既又以舆论领延庆
至元二十六年
寺延燬。
茇舍草葺。
讲论弥不辍。
大德元年入寂。
僧腊六十。
年七十有九。
清容居士桷
居迩南湖
游起信堂。
见诵声接几席。
取其书读之。
茫不能解。
泰寓曹先生谓之曰。
子直约说。
读之斯解矣。
后师来南湖
谒之。
睹其容和以庄。
其说坦以明。
始悟曰。
曹先生语。
不虚矣。
释行巩南宋 1220 — 1280
全宋诗
释行巩(一二二○~一二八○)号石林俗姓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少从净名院剃度,初住安吉上方,历住思溪法宝、隆兴黄龙吴郡承天,晚主杭州净慈。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一。
天目文礼禅师法嗣。
事见《净慈寺志》卷一二《石林禅师巩公塔铭》。
今录诗十四首。
释如珙南宋 1222 — 1289
全宋诗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
预戒于本州广慈院。
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灵隐,继留从痴绝冲
又往太白天目礼
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
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广利寺
二十六年卒。
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
事见《语录》及《牧潜》卷三《横川和尚塔记》,《续灯存稿》卷四、《增集续传灯录》卷四有传。
 释如珙诗,以辑自《语录》卷上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语录》卷下的诗编为第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如珙
字子璞
永嘉林处士
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举三子。
师其季也。
生于宋嘉定壬午
处士
以师孩孤。
狷洁不肉食。
难养于俗。
其季父。
有为禅沙门者。
名正则
年十五从其祝发。
预戒后即行参访。
初从石田于灵隐
及痴绝至。
犹留从之。
然终疑碍无入。
天目礼禅师太白众盛。
往投以疑。
目察其可受。
为举南山东海乌贼。
师儗对。
目随掌之。
因忽有省。
遂留给侍。
国清断桥。
明眼谨肯可求藏主得师。
桥迁净慈。
为第一座。
桥尝言。
第一座有行解。
可师表宰相
乃以师领雁山灵岩禅寺
说法嗣天目
师疾宗唱之滥古响。
瘖郁于可不可。
黑无所讳。
为提拈赞示。
必崖耸标立。
务特起以映于古。
不少牵避于俗好恶。
其辩强自胜若此。
然与人语嗫吻。
促刺不敢出。
视之巽愿人也。
其蓄众慈以诚。
不为衔勒威控之术。
或面诤抗倔不逊旁听皆愤。
师终无所罚。
更收拭进。
使之不以忤己为衔。
人始嫌其不威。
久而怀之。
举迁能仁。
丙子之乱。
乃归放牧寮。
辞病闭卧。
不应外。
至元二十年
忽有旨。
授师育王广利禅寺
师愕眙。
谓非己。
疑拒累月乃受。
盖有奏于上者。
而不以告。
其迁能仁亦然。
自公选道废。
位以求得。
惟师皆自至。
时论荣之。
师既引宗据祖。
屏遏今学。
年渐岁炙。
以取慕信。
当教法衰残。
诸老师物故。
学者无所往。
皆聚于师。
故季年声实喧震。
倾撼天下。
然师未尝以望誉怙挟。
慢略细故。
虽瓦埏木植。
羹𦵔辛咸。
碎屑之间。
即众所资仰。
必尽其虑力。
咸有迹可观述。
凡六年乃退。
前退之岁。
为藏穴寺侧。
曰此庵。
将没造曰。
吾旦日行矣。
归坐。
书所以诀众者而化。
年六十八。
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
师朴
外少饰中凝不杂。
能持坦坦。
不变于怒喜怨爱。
晚居能仁育王。
道益光。
师亦惧于无传。
讲诱孜孜。
未有厌位。
却众嗜闲意。
或迫而欲之则忻然。
避脱弃比毛秕。
不以进退顺通怀虿芥。
弟子禀遗诫。
窆全身于塔。
师自预为塔铭及诀众语。
与所说法。
有录。
高安释圆至
序而行焉。
僧惟则
惟则字天如,吉之永新人
族姓谭氏,得法于普应国师中峰本公
吴城东北隅废圃为方丈,曰「师子林」。
万竿,竹外多怪石,其中最高者类狻猊。
他石或跂或蹲,厥状匪一,轩堂亭阁,冠绝一时,则公中峰倡道天目师子岩,故名「师子」,识不忘也。
又尝遁迹松江九峰,道风日振,加号佛心普济文惠大辨禅师
侍者集其诗文曰《师子林别录》,翰林待制远者图为之序,称其随机泛应,靡所不有云。
高士元镇每过师子林,爱其萧爽,为之绘图。
徐幼文复图为十二景,高季迪诸人题咏相继。
今其地大半废为民居,湫隘嚣尘,无复昔时之胜矣。
释正璋
禅师
名正璋
字大圭
福清人也。
福清风习贾利。
弗染也。
独以圣贤理学为务。
久之。
企慕禅宗。
湖南
依绝听沙门
试经得度。
有禅者。
寄宿偶诵云。
水乡水阔地多湿。
六月花蚊嘴似铁。
夜半起来恼不彻。
恼不彻。
床头一柄扇。
无端又打折。
惊喜曰。
是谁之语也。
正璋愿见其人。
禅者熟视久之曰。
其人往矣。
当今东屿禅师
是其嫡传也。
然不契其语者。
难入其室。
即契其语者。
亦然。
心疑曰。
奇哉。
语既相契。
而室复不容入耶。
即趋武林
见东屿海于灵隐
投心请益。
海曰。
深深无底。
高高绝攀。
思之转远。
寻之复难。
上座作么生会。
慄执不敢犯。
良久。
拟再礼。
忽心地开通。
乃厉声曰。
古今成现事。
何必待思惟。
海微哂曰。
思惟既不涉。
来此欲何为。
曰。
将谓无人證明。
便趋出。
海公喟然曰。
鼓角动也。
乃挝鼓集众曰。
山僧三十年。
举狗子无佛性话。
鲜有善别机宜者。
今晚不用如何若何。
速道将来。
若也相应。
有条断贯索子。
亲手分付。
出对曰。
狗子佛性无。
觑著眼睛枯。
瞥地翻身去。
唵室利苏卢。
于是。
得承记莂。
机锋莫禦。
即素知名者。
皆左袒之。
公举
以应吴人之请。
坚辞曰。
正璋应世之才。
固不如人。
但平居简点。
触境逢缘。
设有一念不与古圣相合。
欲为人师范。
则其患害可胜言哉。
正璋知为人师之患。
实不敢居也。
海叹美。
间闽有豪客。
飞来峰
端伟非常。
询知同里
因请曰。
能复我故土乎。
愿为师治装南行。
师笑肯之。
遂买舟载与同归。
建宁
游斗峰。
爱而居之。
斗峰老屋数楹。
仅蔽风雨。
客倾囊金欲为整葺。
曰。
不可。
吾本假公舟。
以入山耳。
建置之举。
非初约也。
且役役土木。
有妨道业。
公欲如此求福。
其福鲜矣。
于是。
衲子闻风而聚。
渐成法席。
乡曲贵人
劝请开堂。
乃升座拈香罢。
良久曰。
黄金虽贵。
入眼成尘。
便下座。
耆宿惊喜。
以为天目再见。
天目礼四世之孙也。
又曰。
玉宇霜清。
琼林叶落。
一句全提。
万机寝削。
作者好求无病药。
又曰。
昨夜三更里。
雨打虚空湿。
狸奴知不知。
倒上树梢立。
说法峻峭。
约多类此。
然室中不以声色拒人。
入室者。
自失其度。
故常叹曰。
若是真战将。
百万壁中。
如入无人之境。
稍有较强弱。
顾矢石之心。
则屈矣。
四方疏请。
不出。
竟终老于斗峰。
告寂。
有偈曰。
生本不生。
灭亦无灭。
幻化去来。
何用分别。
大众珍重。
不在言说。
便合掌入灭。
赞曰。
为师之患。
甚于为国。
为国之失。
乱居一时。
为师之失。
毒流万世。
盲类交引。
可胜述哉。
大圭寥寥数语。
龟镜也。
故其开辟斗峰。
恰与諲神鼎相类。
至今寤寐间。
犹喜遇其白发婆娑。
机语噀人也。
僧无愠元末明初 ? — 1397
恕中禅师
名无愠
台州人也。
出陈氏。
姿量隽瑰。
秕糠世味。
机契于竺元道禅师
说法瑞岩
日本国
道德。
传译疏朝廷。
化其国。
坚谢不往。
而终老林麓。
南北闻其名。
争愿见之。
初受业于元叟端
以己躬为急务。
遍走丛林。
不合。
即背法堂而去。
于净慈凤山灵。
稍相流连。
及还省元叟
元叟喜之。
以择木寮居
仍不自许。
又访天童砥公。
因留阅藏。
凡经十载。
以博达著名。
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疑之。
乃私挽聪兴二友。
而谓之曰。
汝我甘死祖师语下乎。
因假言游天台
拟再寻作者。
华顶吊寒岩。
迁延数月。
天目礼横川珙有嗣。
曰竺元道禅师
仙居之紫箨。
垂四十年矣。
行脚人以古[仁-二+幻]惮之。
偕聪兴。
进登焉。
远见老僧坐隔溪盘石
又一白发僧侍立。
风度萧然。
处士所画阿罗汉。
三人知是道公
乃合爪进讯。
道曰。
山路崎险。
阇黎到来不易。
聪进曰。
和尚住此久近。
道曰。
石穿新竹
壁挂古藤萝。
聪曰。
毕竟如何接人。
曰。
百二奇峰朝凤岭。
一条坦道下仙居
兴又进曰。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道公曰。
烧畬种芋子。
兴曰。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曰。
松枝
兴拟进语。
道公曰。
那位上座
因甚不问话。
兴辄悟旨。
已而具威仪。
上方丈人事。
才申问。
被一喝。
顿消积滞。
即献一颂。
道公深肯之。
其颂曰。
狗子佛性无。
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
壁上挂葫芦。
三人相庆曰。
我等若以耳作眼。
几赚一生。
于是。
三人俱嗣道公
聪兴乃服勤于紫箨。
辞应明州灵岩
道公谓之曰。
汝知瓦乎。
联之千百。
则有盖覆之功。
汝知玉乎。
露之径寸。
却贻偷窃之患。
与其碎玉以矫世。
不若全瓦以济时。
今古至人。
惟得此而已矣。
既出世。
元叟下知识。
噩梦堂
铭古鼎辈。
以为必酬元叟之香。
俱遣使灵岩
厚为寿。
开堂日。
拈香曰。
古人出世拈香。
酬法乳也。
今人出世拈香。
酬世恩也。
上座总不然。
昔年行脚。
到紫箨山中。
参个老布衲。
彼亦无法可授
我亦无法可受。
只向无受中拈出。
供养竺元道和尚
不图报德酬恩。
只要大家知委。
梦堂
径山旧法侣。
闻之大惊。
唯唯而已。
灵岩三载。
迁居瑞岩
乃设三问勘禅流。
不合即逐出。
当时谓之瑞岩三关。
其问曰。
稳坐家堂。
因甚主人翁不识。
掀翻大海。
掴碎须弥。
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眼光烁破四天下。
自家眉毛落尽。
因甚不见。
三句内一句外。
不涉两头。
有人道得。
拄杖子两手分付。
又谓众曰。
我者里。
一切只是寻常。
你若来弄机关誇好手。
向毒蛇头上揩痒。
猛虎项下解铃。
拄杖未打汝在。
何故有盘根错节。
方可显利器。
有银山铁壁。
方可整钳锤。
又曰。
灵山奥旨。
少室真传。
日月不足喻其明。
虚空不足喻其广。
巍巍独运。
荡荡无私。
思之则差。
议之则错。
五千四十八卷。
说食向人。
一千七百
持蠡测海。
在今诸方。
莫不尽谓。
驱其耕。
夺其食。
贵图宗风不坠。
殊不知正是救汤进火。
禦寒赠冰。
山僧与么道。
岂是压良为贱。
取笑大家。
臂三折而知医。
人多阅而晓相。
灵俐底。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扫荡搀抢。
坐享太平。
岂不快哉。
少涉迟疑。
白云万里。
又曰。
三教圣人。
总在拂子头上。
牵枝引蔓。
说妙谈玄。
儒者曰。
吾道一以贯之。
老者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佛者曰。
惟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既各说有来由。
未免称强称弱。
且作么判断。
使其声和向顺。
形直影端。
剖破人我藩篱。
塞却无明窟穴。
击拂云。
二繇一有。
一亦莫守。
日午打三更。
面南看北斗。
愠居瑞岩
道价日高。
湖江英俊。
趋台者不绝。
当是时。
元主。
崇尚我宗。
凡林下染衣之叟。
多受隆誉。
愠。
独体其师住山本色之操。
尝作书与了堂一公。
其书深切时弊。
凡千百言。
盖一与愠。
同师竺元也。
一日上堂曰。
我此一宗。
难为荷负。
自非有驱耕夺食手段。
放行把住机关。
至于一进一退之间。
未免贻笑作者。
瑞岩在今两序进退。
各得其宜。
其进也。
如耀世明灯。
烛破历劫昏衢之暗。
其退也。
如潜渊老蚌。
孕成不夜炤乘之珠。
毗岚猛风。
吹之不灭。
五浊秽泥。
汩之不昏。
大众荷负既已得人。
山怀正堪放下。
且放下底事作么生。
楖栗横担不顾人。
直入千峰万峰去。
拽杖独登松岩之顶上。
有老屋数楹。
秋江禅师休老处。
愠爱居焉。
洪武七年
愠至
固辞日本之请。
帝喜之。
留馆天界。
朝士宋公濂辈。
时称有道
每洗沐日。
即至天界。
击节道要。
至不惬处。
愠庄色曰。
我家衲子
磨肩擦脚数十载。
尚不柰何。
公辈。
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
宋公叹服。
是冬辞还。
门人居顶
结翠山草堂迎愠。
是时。
大宗兴住持径山
知愠退休。
以偈柬曰。
万叠山牵一杖云。
清流何处觅相分。
漫拈紫箨冰风柄。
笑里长飞虎豹群。
愚庵亦以三偈柬曰。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节。
知心未许石门聪。
千里同风各暮年。
任教沧海变桑田
独怜熊耳峰头月。
昨夜虾蟆食半边。
徒誇锦瑟与瑶琴。
妙指方能发妙音。
却忆鳌山深雪夜。
弟兄倾尽岁寒心
宋公濂。
尝遣书问。
亦致偈曰。
参禅第一要知宗
四海惟闻老恕中
白日青天轰霹雳。
孽狐妖魅尽潜踪。
愠亦喜宋公留心吾道。
以偈答曰。
语言浑不涉离微。
抹过云门顾鉴咦。
伸出玉堂挥翰手。
倒拈秃帚画蛾眉。
洪武十九年七月
说偈曰。
七十八年。
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
露拄饶舌。
咄。
端坐而化。
日前遗嘱屏世礼
以骨灰散水竹间。
用表无常。
门人不敢守命。
乃于翠山唐岙之原。
建窣堵。
以龛瘗焉。
未久大宗兴禅师
亦坐化于径山
有遗偈曰。
夫三十。
妇六龄。
毕竟偶不成。
其木庵聪后住紫箨。
晚应天童。
赞曰。
温公出世。
径山法侣。
觊其必嗣元叟
元叟辈。
最尊风最盛。
公终不就。
何也。
盖得处非易。
故守之益坚。
正当与感铁面之却佛印元
并案焉。
二老。
互相砥砺。
而胜友渊源各行其道。
又当与岩头雪峰等之。
嗟乎。
末法垄断名位货殖。
师友读公行实。
能不形消而骨愧乎。
龙景亨
维基
龙景亨(14世纪—15世纪),字伯通湖广武昌府蒲圻县人
龙景亨永乐三年(1405年)举人四年(1406年)联捷进士,获授监察御史,他遇事敢言、品行清正,在龙江关监税立法至严,他人不能侵犯,以天年去世。
当时御史罗弘以廉洁著名,御史文礼为明察著名,他则以严谨著名,人称「台中三直」。
朱檀明初 1370 — 13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0—1389 【介绍】: 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封鲁王十八年就藩兖州
文礼士,善诗歌。
饵金石药,毒发伤目。
卒谥荒
释景隆明 1393年7月12日 — ?
师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姑苏洞庭鼋山陈氏子。
月潭居士
母金氏。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为童时不茹荤。
趺坐若禅定。
永乐壬辰
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虽家居。
而湖海禅伯如古拙和尚辈靡不参谒。
庚子出家虎丘。
宣德二年杭州昭庆受戒。
遂依师住灵隐七年
天目礼祖塔。
憩锡一载。
刻苦参究。
忽有省。
因造懒云剖露。
云印可之。
懒云
临济下二十四世也。
师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
心宗洞达。
机辨峻拔。
儒释通贯。
事理交融。
大理卿吴公志之。
师存年五十二时。
自作塔铭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
院名正传。
有正传十景之咏在集。
释福聚清 1686 — 1765年8月2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福聚字文海号二愚
姓骆氏义乌人也。
父林,母载氏。
夙契净根,并修善果
尝梦月华流辉,著身皆白,感而有孕。
诞育之夕,神光下烛。
暗室生明,闾里惊异。
方及髫龄,独自度桥。
骇坠水中,不能游泳。
顷之,似闻人语曰:绍隆之业,其在斯乎。
少焉浮出,因得拯救。
由是永念慈航,归心普济
年近志学,依溧水上方寺静生剃染。
初习讲诵,渐通义趣。
日礼佛号,自课清修。
苦行十年,志虑湛定。
乃诣宝华得戒于闵缘,外检律表,内澈圆光。
寻事游参,经历八载。
尝叩天童天目,默印深契。
咸以肩承正法,远相期许。
然机锋捷悟,终属言筌。
波提木叉,乃照宝相。
复上华山,闵已迁化,珍辉主席。
方以真如正觉,丕倡宗风。
既承洽契,遂令入室。
未几,珍辉示疾,亲付祖衣。
弥扇戒芬,龙象景从
鸣鹤九皋,声闻于天。
世宗耄勤,深求梵典。
延揽高僧,研味弘旨。
虽秦徵童寿,汉请摩腾,道契冥符,蔑以加兹。
雍正十二年春福聚奉诏入都,卓锡悯忠寺
屡承圣眷,宠幸时临。
讨穷藏法,实悦帝心。
悯忠主席法藏律师,同出南山,方敷讲座。
仰福宿德,瞻此帝徽,如爝火见日,光耀自息。
私维远引,以避贤智,未几迁化。
世宗倾慕益切,恩渥载隆。
复新厥庙,更称法源
御制碑文,立石庑下。
垂兹宸翰,播扬弘奖。
特开戒坛,命和硕庄亲王内府官从,董理坛事,普给衣钵,传授法戒。
期中弟子千八百九人,吁亦盛矣。
在昔世尊常随听法,才千二百五十人,兹乃过之。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上下孚应,有感斯通。
是以宏戒之日,天朗气清,庆云微荫,倏焉龙见,围绕中庭。
四众嗟异,传为奇瑞。
乃临坛讲毕,逡巡静退,坚请还山。
盖澹定之怀,本无留恋。
欲得三昧,永离十缠。
于是悯忠继席慧宽,,别创寺宇,名曰“定慧”。
法源嗣位,更传弟子性实
由兹得徒,遂辞帝里,言旋华山
复蒙赐紫,赠施有加。
重发内帑,修饰宝华。
殿宇寮舍,百美具臻。
荣光绚赫,一时无比。
四方缁白,皈向弥殷。
敷筵举拂,日不暇给。
尝以世宗所示心要,诱掖初机,参考推寻,老而弥笃。
课馀所辑,有《瑜伽补注》、《施食仪观》、《南山宗统》、《宝华志馀》诸编。
寂于乾隆乙酉八月二日,寿八十,腊七十,坐夏五十有四。
依法阇维,金光烛天。
烬馀,获舍利数十,粒莹如珠。
弟子八十二人,建窣都于龙山之巅。
性实乾隆癸亥,为建寿塔于京都彰仪门外柳巷村,和硕显亲王为之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