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道济南宋 1148 — 1209
全宋诗
释道济(一一四八~一二○九)号湖隐又号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市)人。
年十八于灵隐寺落发,嗜酒肉,人称济颠
后依净慈长老德辉记室
宁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补续高僧传》卷一九谓卒年七十三)。
有《镌峰语录》十卷及《道济诗》(《净慈寺志》卷一九),已佚。
事见《北涧》卷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净慈寺志》卷一○有传。
 道济诗,《续藏经》所收《钱塘湖济颠禅师语录》,实为小说,内容多有伪托,如记道济圆寂后尚有诗寄少林长老等。
姑与《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书所录,合编为一卷。
书记禅师
出浙东天台李氏贵族。
名道济
母梦吞日而孕。
娩时红光烛室。
国清本禅师
以为法中之宝。
摩顶而谶之。
年十八。
灵隐
瞎堂远公
即为斩发。
未逾年。
神悟绝伦。
为印可。
性狂简。
出入僧堂。
每大言忤众。
众以犯规。
曰。
禅门广大。
岂不容一颠僧耶。
自后常出冷泉亭
与少年扑跤。
或狂歌酒肆。
或去呼猿洞
引猿同翻觔斗。
或携荤酒。
污看经处。
主事复白
惟以颠僧保护之。
是以呼为济颠云。
远公殁。
济之颠酒愈甚。
寺不容住。
遂挂搭净慈。
净慈德辉长老
行履。
书记延之。
然终不能忍酒。
净慈之众。
亦短前。
辉之曲护亦如瞎堂
书记常私游十六听朝官之门。
太尉
日以香醪馈之。
人不敢非。
书记醉则赋诗千百言。
言超意表。
识者尚之。
一晚醉卧十里松寺。
主令人扶归。
憨睡厨下。
初夜分忽起绕廊。
狂呼火发。
众以为颠。
中夜罗汉堂琉璃火。
延幡脚寺燬。
辉公乃留偈。
承光化去。
书记遂请嵩少林主方丈。
嵩之贤书记亦如辉公
书记则曲设灵机。
而梦感朝廷。
二载
万础千楹。
顿还旧观。
又以两廊影壁未就。
欲达临安新任王安抚而成之。
嵩止曰。
不可。
我闻王公微时。
常投斋僧寺。
业被寺僧所卖。
王公怒。
题寺壁曰。
遇客头如鳖。
逢斋项似鹅。
今凡见僧皆恨。
汝干之可得耶。
众亦阻之。
书记笑而唯。
径投府前。
值王公升堂。
书记探头引望。
王公大怒。
令阴执拟笞之。
书记曰。
吾乃净慈书记济颠僧也。
有段因缘。
惟阁下能省。
特来计较耳。
公亦微闻济颠诗酒之名。
意稍解。
书记遂以王公昔年题壁事。
造妙语讽之。
王公大笑。
济公
宿内衙。
济公徐以影壁意扣之。
王公遂捐钞三千贯。
以忏前非。
济公之演化无碍。
约类如此。
至若释结弭灾。
游戏三昧。
异迹饶剩。
不胜述也。
一日入城访旧。
张提点
饮酒赋诗。
归便卧疾。
嵩下安乐堂。
问公。
公抚榻谢曰。
惭愧。
乃请嵩为沈万法披剃。
万法为人诚重。
事公有年。
公随命万法。
报诸诗酒故檀。
即沐浴跏趺书偈。
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净慈。
诸山宿德毕集会。
送者千万人。
虎跑寺前。
茶毗。
获无数舍利。
回至净慈寺前。
有二行脚僧。
谒嵩曰。
某甲适从六和塔过。
济公
寄书一缄僧鞋一双。
嵩大惊曰。
济公终时。
我以此鞋。
易其敝屣。
对众启缄。
其辞恳切。
计二百零九言。
纸馀又附颂曰。
看不著。
错认笊篱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
麒麟撼断黄金索。
幼年曾到雁门关
老少分明醉眼看。
忆昔面前当一箭。
至今犹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无人识。
又往天台走一番。
又旬馀。
钱塘差使
天台山下。
济公
复寄来诗二首。
后五十年
有范村人。
送木料于净慈。
言近属济公所化。
赞曰。
济公彻枢旨于瞎堂言下。
遂以格外玄机。
混俗同尘。
或嘲风弄月。
发明佛祖心宗。
时不怪。
以颠僧目之。
幸也。
及示化天下。
始同称公。
为不可测人。
岂非末后实效光明之被于万物也。
博矣。
于戏鉴公生平。
若非贤圣应世。
求不巧尽拙。
生亦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