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心道南宋 1058 — 1129
禅师名心道
眉州人也。
生徐氏
性刚毅。
矜气节。
施德于人。
使人不知。
赴人之厄。
如救己溺。
然厌世法。
布衲芒鞋。
出入古招提。
意趣纯一。
苦行头陀也。
以三十岁出家。
自恨其晚。
习教参禅。
寒暑衣不解带。
遂为佛鉴勤禅师之长子。
襄守慕其节操。
请主天宁。
解包之日。
一拂临轩。
龙象不啻子来。
后迁常德文殊寺
宋道君皇帝。
宣和初
尚方术。
敕改僧为德士。
天下禅林刹竿易号。
一时我诸老宿皆结舌而遁。
道公祖镜英禅师受诏。
仍住太
道仍住文殊
人讥之。
道束发加冠。
升座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道。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仙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进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道。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英公则恣笔注老子
以进道君
道君嘉悦。
命颁道藏流行。
乃赐冠佩坛诰。
人复讥二公为佞。
次年复僧。
道公升座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貌颇相宜。
一年半内閒思想。
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
教中明载。
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
正在于兹。
体得其便。
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
更名字
妄生邪解。
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
欺罔圣君。
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
不忘付嘱。
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
颁行天下。
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实谓寒灰再𦦨。
枯木重荣。
不离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鸣法鼓。
再整颓纲。
迷仙酬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番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手擎拳。
今日和南不审。
秖改旧时相。
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
旧时人是一个两个。
良久曰。
秋风也解嫌狼藉。
吹尽当年道教灰。
英公独不改服。
仍冠佩逍遥。
山居大梅。
人益讥之。
道闻而叹曰。
梅老真不忝云门之裔也。
后果于南宋绍兴间
击鼓集众。
捐冠佩象简于地。
乃露顶披伽黎。
拈拄杖说妙法竟。
掷下拄杖。
敛目而逝(九峰韶。
为云门六世)道居文殊既久。
时南北烽燹竞发。
宇内丛社率苟简安众而已。
道独不然。
有以翰墨随身。
常嗔诃之。
或问其故。
道叹曰。
嗟乎取舍情存。
是非斗乱。
行未一尺。
说便一丈。
不足取信于天下。
使血气之属。
偷心不息者。
皆此辈也。
而握造化之柄。
能辞其责乎。
言讫潸然。
建炎三年春
示众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
钟相叛。
其徒请南避之。
道叱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哉。
贼至。
道端坐木榻。
若不知。
贼疑举槊残之。
血皆白乳。
贼众大骇。
引席覆之。
及靖火化。
颜不少异。
香烟如云。
门人慧方
闻道婴难。
则隐于潭州
不肯应世。
其继文殊席者。
思业也。
世为屠宰。
因戮猪忽彻心源。
弃刀走文殊呈偈曰。
昨日夜叉心。
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
不隔一条线。
道公笑曰。
你正杀猪时。
见个甚么。
作鼓刀势。
公颔之。
赞曰。
戈矢播广长之音。
枭獍说殊胜之法。
处违常顺。
履险常安
道公得之矣。
公词华闳放。
望盖天下。
不许参徒驰骋翰墨。
盖亦三折股。
而知医者。
乃云。
学道所以了生死。
岂虚言哉。
又与大梅脱印同文。
所谓其利断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