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东美,学者称嘉庆先生。沈躬行从弟。行义如其兄。聚族而居,寝舍饮食,皆仿古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元简。沈躬行从子。能传家学。高宗绍兴间进士。历除监察御史,遇事敢言。以直秘阁提点福建刑狱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1211
【介绍】:
宋温州瑞安人,字仲一。沈躬行后裔。躬行曾自汴京摹拓《石经春秋》藏家,嘱子孙世守。乃筑深明阁供奉之。性淡泊,鄙远声利。师事陈傅良,老而益恭。
坊字存礼,鄞人。嘉靖癸未进士,除礼部主事。谏大礼受杖,改南吏部主事,谪通州判官,以吏议免。坐法窜吴中,改名道生,字人翁。有《南禺集》。
(《芝园定集》:南禺质桌灵奇,才彰卓诡,论事则谈锋横出,搞词则藻撰立成。九流百家,罔不涉其津涯;七步八叉,未足誇其捷丽。士林拟之凤毛,艺苑方诸逸驷。然而性不谐俗,行或盭中。片语合意,辄出肺肝相啖;睚眦蒙嗔,即援矛戟交刺,亦或譬嫫母为婵娟,斥兰荃为资录。旁若无人,罕所顾忌。知者以为激诡,不知者以为诞罔也。繇是雌黄间作,转相诋讥。出有争席之夫,居无式闾之敬。鹑衣蓝缕,湿突不炊。童奴绝粒而逋亡,宾客遇门而不入。竟顑颔以终其身。悲夫!
《艺苑卮言》:丰道生诗如沙苑马,驽骏相半,恣情驰骋,中多败蹶。
《詹氏小辨》:南禺外史为人逸出法纪外,而书学极博,五体并能。诸家白魏、晋以及国朝,靡不兼通,规矩尽从手出,盖工于执笔者也。以故其书大有腕力,特神韵稍不足。
孙广《书画跋跋》:馀生平见南禺草书甚多,多精劲有古法,临古帖尤妙,唐元卿称为我朝第一,《列朝诗集》:存礼高才博学,下笔敷千言立就。于十三经皆别为训诂,钩新索累,每托名古本或外国木。今所传《石经大学》,《子贡诗传》皆共伪赞也。家藏古碑刻甚富,临摹乱真。为人误定法书,以真易赝,不可穷诘。为人狂诞傲僻,纵口狗意,所至人畏而恶之。常要邑子沈嘉则具盛巽,结忘年交,相得甚骥。或间之曰:「是尝姗笑公诗。」即大怒,设醮上章诅之上帝所。姐凡三等,一等皆公卿大夫有仇隙者,二等则布衣文士,嘉则为首;三等鼠、蝇、蚊、蚤、虱。其狂易可笑,皆此类也。
甬上耆旧集:世庙议崇兴献礼,人翁舆父学士熙同哭谏,受杖阙下。学土既没戍所,人翁复言其父前谏大礼非出本意。因走京师,上书请崇献皇宜称宗,祀太庙。相嵩主其议,上从之。然人翁竟不得录用,归益自诞放。诗深合古法,虽时写牢骚,殊未尽其狂也。
田按:南禺工书,于时人中惟文徵仲、祝枝山,陆子渊稍见许可,而于马一龙、沈恺、王逢元、陈鹤:杨珂、沈仕皆痛诋丑拟,不遣馀力,其抨沈仕书,云 「如夏四倚主」。夏四乃时相贵溪斡仆,一时气焰张甚。其滑稽玩世类此。馀谓南禺以议礼背父,附和时局,悖甚。然于永陵君也,以视尝时之趋承赏溪、分宜者,不稍愈乎!持亦激宕淩属,写其牢骚不平之氯。才人不得志,大抵类此,不足怪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8—1610
【介绍】: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元立,号洞观。瞿景淳子。以荫补官,三迁刑部主事。以名节自厉,凛不可夺,居官著清望。扶沟知县责打宗人,神宗令予重比。汝稷谓:“是人微服至邑庭,官自扶扶沟民耳。”知县因得免罪。历黄州知府,徙邵武,再守辰州。曾驰檄使三土司停止仇杀。寻迁长芦盐运使,以太仆少卿致仕卒。工属文,尤邃于佛经。有《石经大学质疑》、《兵略纂要》、《指月录》、《囧卿集》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福建上杭人,字实亭。康熙四十一年举人,官归善县知县。有《考定石经大学经传解》、《陶诗笺》、《东山草堂迩言》等。
维基
沈初(1735年—1799年),字景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今属嘉兴市)人。沈初少时即被同郡人士钱陈群称为异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南巡,召试,钦赐举人功名,并授予内阁中书职位。次年(1763年),沈初赴京会试,连捷殿试,成为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直懋勤殿,合写经为皇太后祝釐。次年,在大考中成绩突出,升侍讲。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直南书房,督河南学政,因祖母去世未能赴任。守丧结束,迁右庶子。累官礼部侍郎,督福建学政。又因生父去世,以丁忧停职。守丧之后,重新起用为兵部侍郎,以母病为由请归。不久被起复委用,督顺天学政,又调江苏。任满回京,调职到吏部,又督江西学政。沈初以文学才能而受重用,历任四库全书馆、三通馆副总裁,曾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学石经》等。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千叟宴。擢为左都御史,授军机大臣,又迁为兵部尚书,历官吏部和户部。嘉庆四年(1799年),因年老,不再处理核心事物,充任实录馆副总裁。不久卒,谥文恪,祀贤良祠。著有《西清笔记》、《兰韵堂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2—1853
【介绍】:
清浙江海宁人,字秀实,一字芸士。道光七年岁贡。好藏书,藏书楼名“稽瑞楼”。曾据家藏珍本,编纂《清朝古文汇钞》。另有《南北朝金石文字考》、《南宋石经考》、《逸周书王会解》、《广注》、《两汉会要补遗》、《述郑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