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陈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府无锡人字进之
正统七年贡入国子监
历官工部员外郎
工大书,有诗画名,写山水初仿王绂,后法夏圭,俱妙。
梁溪诗钞
陈勉字进之号秋林无锡人
正统七年太学,官至南京工部员外郎
著有《秋林集》。
苏致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四川人字雪瑕
由科第仕至知府
善书画,有声于景泰天顺间
书法出入钟、王、怀素而有天然之趣。
画山水宗马远夏圭,亦临摹郭熙,行笔如草书法,以清雅洒脱见长。
丁玉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人
工画山水人物。
山水以马远夏圭为宗,而行笔草草,论者谓徒逞狂态,比于邪学。
刘松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临安钱塘人
因居清波门,人称刘清波
光宗绍熙间为画院待诏,师事张敦礼,善画人物、山水,名过于师。
宁宗朝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被誉为画院中人“绝品”。
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山水画四大家。
陈君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宿州人
扬州
善画。
山水学马远夏圭,墨戏学宋徽宗
成性
人物简介
成性字大章号草亭无锡人
成化中贡官教谕
工山水人物,风度潇洒,笔法出范宽夏圭之间。
马远南宋 ? — 12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225 【介绍】: 宋临安府钱塘人,祖籍河中,字遥父号钦山
自曾祖马贲始,世以画名。
光、宁、理宗三朝历任画院待诏
工画山水、楼阁、人物、花鸟。
所绘多残山剩水,取“一角”、“半边”之景,以小见大,表现江天空阔之趣,人称“马一角”。
李唐刘松年夏圭合称“南宋画院四大家”。
黄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工画山水,师法夏圭
王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绍】: 宋人号默庵
宁宗时太尉
画山水人物,似马远夏圭
兼善
刘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耀卿
刘朴子。
画人物承其家学。
兼工山水,学马远夏圭
龙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工画小景花竹,山水师夏圭马远
孙君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人
工画山水人物,师马远夏圭
李唐宋 1049 — 11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30 【介绍】: 孟州河阳人字晞古
徽宗朝补画院。
高宗建炎初,流落临安卖画。
邵宏渊荐授成忠郎、画院待诏
善山水,峭劲雄峻,晚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画水破鱼鳞纹程式,得盘旋动荡之状。
兼工人物,又以画牛称。
亦能诗。
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师法,开南宋一代画风,合称南渡后四大画家。
全宋诗
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善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
徽宗朝已知名。
高宗建炎间授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
事见《珊瑚网》卷二九《李唐作伯夷叔齐采薇图》,《图绘宝鉴》卷四有传。
夏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钱塘人字仲蔚
夏圭子。
工画山水,笔法用墨均不及其父。
周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湖州人字子九
关思弟子,画山水宗马远夏圭
尤工诗。
朱怀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钱塘人
理宗宝祐间画院待诏
景定间福王使臣
善画人物山水、树木窠石,多画雪景。
笔法用墨,全师夏圭
王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府昆山人字安道
笃志问学,博通群籍,教授乡里,能诗文,工绘画。
金华名医朱震亨弟子,尽得其术。
洪武十七年华山,作图四十幅,奇秀绝伦。
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伤寒立法考》诸书,医家宗之。
覆字安道号畸叟昆山人
一作太仓人
祝允明《祝氏集略》:王畸叟学术渊邃,吐露奇杰。
沧州武将军家藏得其《华山图子》凡数十段,诗数百首,首尾烂然完整。
发卷便如携人到异境。
诗句巉窅,模象深古,叙记脱迈。
人间世艺事有如此俊者哉!
近世当有几何?
西岳雄诡精神,与人踪迹。
言语间相警发者,韩公、杜老潘子陈先生后,乃始得叟。
(《续吴先贤赞》:王履善为诗文,图画学夏圭
使腕有馀力,故秀劲,行笔意在前,故丽密。
尝游华山为图四十馀,系以诗,时称合作。
弇州山人四部稿》:游华山者,往往至青柯坪而止。
韩退之登其颠不能下,恸哭与家诀,其语闻于人,而仙掌莲花间永绝缙绅先生之迹,而仅为樵子牧竖所有。
洪武中,吾州王履安道独能以知命之岁,挟策冒险,淩绝顶,探幽宅,与羽人静姝问答,归而笔之记若诗,又能托之画,而天外三峰高奇旷奥之胜尽矣!
画册凡四十幅,绝得马、夏风格,天骨遒爽,书法亦纯雅可爱。
安道没,归之里人武氏,而失其四。
后于长干酒肆见之,宛然延津之合也。
倾橐金购归,为武家雅语。
梅花草堂集》:王安道兴孤心远,读书无所不极,心手都灵。
听作诗文字画,皆成独造,无规则首尾而神脉清澈,欲令千载上未有古人。
列朝诗集》,王安道笃志问学,博通群籍,能诗文,工绘事。
洪武十六年秋七月,游华山,作图四十幅、记四篇、诗一百五十首。
自有华山以来,游而能图,图而能记,记而能诗,穷揽太华之胜,古今一人而已。
安道少师夏圭,评者谓行笔秀劲,布置茂密,作家士气咸备。
及游华山,见奇秀天出;乃知三十年学画,不过纸绢相承,指为某家数。
于是屏去旧习,以意匠就天则出之。
有问何师,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 田按:安道华山图、诗、记,向为名人所倾慕。
王弇州曾属陆叔平摹二十许幅,俞质父录其诗与序。
牧斋录其诗百馀首,入《列朝诗集》。
朱竹始有异议,谓其诗不足采。
余谓安道人奇事奇,画诗俱韵,平心细阅,为之撷其精华。
《入山》云:「庐山秀在外,华山秀在里。
」《苍龙岭》云:「惊魂及坠魄,往往随风吹。
」《宿玉女峰》云:「松林延幽风,倏忽天乐沸。
」《入夜闻声疑风雨大作不敢睡》云:「底踏碎月,过清寒不支。
」《铁锁》云:「伯度世无寻处,卷取松风独自还。
」《林中遥见白物疑是白鹿》云:「何当快与刘根约,白玉床前看紫云。
」《下山近青柯坪》云:「一涧破秋寂,万松嘘画寒,」《石棋局》云:「弈仙何处石枰空,细细松阴婉婉风。
」《玉泉院》云:「昨转希夷洞,傍山两画屏。
宿云团滃白,微峭吐寒青。
」《友人见过请谈所遇》云:「正禦风将还白鹤,忽随云又上苍龙。
」如此名句,种种可传,恨不得见其图一一印證之。)
陈沂明 1469 — 15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9—1538 【介绍】: 南京人,先世本浙江鄞县人,以被征入太医院南京字宗鲁,后改鲁南号石亭
陈钢子。
正德十二年进士
编修,进侍讲
以不附张璁出为江西参议,历山东参政,又为张璁所中,改行太仆卿致仕。
少好东坡,中岁乃宗盛唐,为文出入《史》、《》,工画及隶篆,亦能作曲。
顾璘王韦金陵三绝,又益以朱应登称四家,并有“弘治十才子”之誉。
著作甚富,有《金陵古今图考》、《畜德录》、《金陵世纪》等。
字鲁南
先世徵入太医院,遂居南京
先生体短疏眉目,风神朗秀,五岁能属对,八岁能摹古人画,十岁能诗,十二岁作孔墨解、赤宝山赋,传诵人口,名晔然起。
野亭刘公白岩乔公柴墟储公俱海内硕望,相继来官留都,并引先生为忘年交。
及中进士,改庶吉士,年已四十有八,为夙名士矣。
编修,进侍讲
所撰进讲章,善寓讽谏,上心识其名。
以见忤永嘉,出为江西参议,多惠政。
山东参政,值岁灾后,先生身行部,发官帑市牛给民垦艺,且宽其租。
岁既熟,又为捐除种马薪木运部诸猺,民得苏息。
入贺,遇永嘉长安道,上劳之曰:先生久外行召矣。
先生曰:齐民困甚,能行吾疏,殊胜吾受德也。
永嘉意拂然。
遂改为山西太仆卿
力请老归里。
先生性笃孝友。
事二亲死生情文备极,人所难及。
素廉于财,营弟妹婚嫁,贷以备礼。
闻乡闾有缓急,匍匐救之,惟恐后至。
甬上人客留都。
先生尽与款接,情若比邻,不稍分疏近。
晚年筑遂初斋于家园,杜门撰述,绝意世事。
所著诗文拘虚集、总修金陵志、南畿总志、山东通志、自撰翰林志金陵世纪、蓄德录、诲似录、花岩、游名山录、晤言诗谈诸书。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鲁南鄞县人,徙上元
正德丁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脩进侍讲出为江西参议山东参政转行太仆卿有遂初斋拘虚馆二集
鲁南,先世鄞人,徙上元
正德丁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侍讲,出为江西参议,迁山东参政,改山西太仆卿
有《遂初斋》、《拘墟馆》二集。
(《国雅》:陈鲁南才与顾华玉王钦佩并称,如「鸟声林叶暗,山影石溪寒」,「悬灯动星月,转梵起鱼龙」,「漏转云车急,花深月殿开」,「鹊观月华还映雪,龙池水色巳含春」,恍乎临蓬山而俯瞰阆洲,深远郁然。
金陵琐事》:陈鲁南书法苏眉山,评者谓不减于吴匏庵
篆隶亦隹。
六七岁便搦笔模仿古人画,后入翰林,与文徵仲讲论,其画更进。
凡宦游所历览名山大川,皆图成卷轴,最得马河中、夏禹玉之妙。
(《列朝诗集》:鲁南论诗专以唐人为宗,谓少陵七言声洪气正,格高意美,非小家妆饰,但才大不拘,后学茫昧,特拾其粗耳。
于时大江南北,文士称朱、顾、、王四家。
朱、顾皆羽翼北地,共立坛墠,而鲁南能另出手眼,讼言一时学杜之敝,钦佩亦与之同调。
江左风流至今未坠,则二君盖有力焉。
田按:鲁南论诗针砭北地之失,可谓谈言微中。
但其所作去北地乃不可以道里计。
枚斋援鲁南以攻北地,譬如挟邾、小国以抗斋、楚,多见其不知量也。)
维基
陈沂(1469年—1538年)初字宗鲁后改字鲁南号石亭居士小坡南京太医院医籍浙江鄞县人明朝文人、政治人物。
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工诗文书画。
陈沂少有文名,其名言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善书画,与顾璘王韦并称“金陵三俊”。
又与顾璘王韦朱应登并称“江东四大家”。
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应天府乡试第四十八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会试二百三十八名,廷试二甲五十七名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历升编修,与修《武宗实录》,嘉靖二年礼部聘会试同考官三年充经筵讲官四年持节封楚王
嘉靖六年(1527年)十一月出为浙江参议,复除江西九年四月山东左参政
因不依附张孚敬桂萼,改山西行太仆寺卿致仕。
归里后,在南京筑遂初斋,闭门著述。
曾应南京提学御史闻人诠聘请纂编《南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