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罗汝怀晚清 1829 — 18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9—1880 【介绍】: 湖南湘潭人字研生,一作念生
道光间拔贡。
龙山训导,不赴。
有《绿漪草堂诗文集》、《褒忠录》、《湖南文征》等。
何新之南宋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衢州西安人字仲德号横舟
仕至枢密院编修官,知忠安军卒。
尝采唐宋诗为《诗林万选》。
全宋诗
何新之字仲德号横舟西安(今浙江衢州)人。
曾官枢密院编修
宋末为唐震客,守闽之新垒,与元兵作战殉难(《宋史》卷四五○《唐震传》)。
尝采唐宋诗为《诗林万选》,行于世。
事见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四四。
伍骥明 1416 — 14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6—1465 【介绍】: 江西安福人字体训号德良
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
天顺七年巡按福建,率兵镇压李宗政起义,连破十八砦,擒宗政
旋以冒瘴疠得疾卒。
维基
伍骥(1416年—1465年)字德良江西承宣布政使吉安府安福县(今江西安福县)人。
景泰元年(1450年)以《春秋》中式(1450年)庚午举人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进士,授监察御史
天顺七年(1463年)巡按福建,与都指挥佥事丁泉抵抗上杭民变,当时丁泉单骑抵达贼垒示诣,从容立马,谕之以祸福。
义军间其至诚,纷纷感悟泣下,归附之众达一千七百余户。
伍骥给以牛种,恢复其生产。
只有贼首李宗政不服,伍骥丁泉率众进攻,丁泉力战而亡,伍骥吊死恤伤,并继续带兵战斗,接连攻破其十八寨,斩获八百余人,从此战平。
伍骥因此得病,大军班师至上杭后去世。
军民悲痛如丧父母,争相出资立祠。
成化年间,应知县萧宏请求,宪宗下诏伍骥丁泉共同祭祀,赐祠堂名「褒忠」。
明史》有传。
胡廷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婺源人字伯诜
度宗咸淳七年进士
平乐州守唐震素知其才,辟居签幕。
恭帝德祐元年兵临城,与协谋捍御,力穷城陷而死。
徐斗牛
维基
徐斗牛号光墟河南开封府许州人
同进士出身
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河南乡试第九名亚魁,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进士,初任洛南,有政声,调繁渭南,仁爱节廉,民咸德之。
渭旧有铁矿,中使历来恣虐于县,官不敢禁。
斗牛至治,抗不肯屈,且欲绳以礼法,使衔之,思中以奇祸,转牛愤惫,卒于任,御史以其事闻,使亦惧死,因罢矿使不复设,朝廷嘉其直行,赠礼部仪制司主事,建坊褒忠,崇祀乡贤
王易简南宋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阴人字理得号可竹
宋末登进士
除瑞安主簿,不赴,隐居城南。
事姊敬,抚孤侄,赒恤宗族。
有《山中观史吟》。
全宋诗
王易简字理得号可竹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宋末登进士第,除瑞安主簿,未上。
宋亡隐居城南,与唐震戴表元、黄虞有交。
有《山中观史吟》,已佚。
事见《绝妙好词》卷六、《剡源文集》卷一九《题王理得山中观史吟后》,清康熙山阴县志》卷三三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
秦钜南宋 ? — 12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1 【介绍】: 江宁人字子野
秦桧曾孙。
宁宗时通判蕲州
嘉定十四年,金人犯境,与郡守李诚之协力捍御。
城破,率兵巷战,伤亡略尽,乃归署,呼吏人火诸仓库,径赴一室自焚死。
封义烈侯,立庙蕲州,赐额褒忠
丁黼南宋 1167 — 12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9 【介绍】: 池州石埭人字文伯号涎溪
丁泰亨子。
孝宗淳熙年间进士
宝庆初年成都制置使,为政宽大,人德之。
嘉熙三年元兵趋成都率兵夜出城南迎战,至石笋街力战死。
谥恭悯
全宋诗
丁黼(一一六七~一二三六)(《鹤林集》卷三四《褒忠记》),字文伯号延溪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
崇德县秀州录事参军
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知信州(《西山文集》卷一二《荐知信州丁黼等状》),迁夔州路安抚使兼知夔州
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军器监(《鹤山集》卷八一《赠奉直大夫丁公墓志铭》),因言事被逐。
绍定四年(一二三一)起为广西制置副使兼知静江府(《鹤山集》卷四四《夔州卧龙山记》)。
六年四川安副使兼知成都府(《鹤山集》卷一二《制置丁少卿生日》)。
端平三年蒙古军入成都,力战殉难,谥忠悯
有《延溪集》五十卷,已佚。
事见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七、《宋元学案》卷六一,《宋史》卷四五四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七三二七
丁黼(?
——一二三九),字文伯号延溪,故徐州人,迁居池州石埭(今安徽青阳南)
泰亨之子。
徐谊学,为真德秀魏了翁称重。
嘉定七年干办诸司审计司九年太府寺簿
宝庆元年累官军器监
信州吉州,皆有治绩。
真德秀荐之,诏迁江西提刑
寻除夔州路安抚使兼知夔州,移广西制置副使、知静江府,复以四川制置副使成都
为政宽大,人戴之。
嘉熙三年兵侵成都率兵夜出城南,力战死之,赐谥节悯(或作恭悯)。
著有《延溪集》、《六经辩正疑问》等。
见《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八、选举二一之一四,《宋史》卷四五四本传,嘉靖《池州府志》卷七,《宋史翼》卷一七。
胡应之南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绍兴嵊县人字泰来
唐震,以明善诚身为本。
黄震见而敬重,称为古君子
宋亡,隐居不仕。
贻谷清末 1856 — 1926
维基
贻谷(1856年—1926年),亦贻谷原名吉昌,字蔼人霭人,乌雅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末政治人物。
贻谷乃清末重臣荣禄门下,积极谋划应对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己亥建储。
贻谷亦作媒人,参与慈禧指婚荣禄之女,即溥仪生母。
光绪二十六年,授兵部左侍郎加一级、从一品荣禄大夫
同年,八国联军入,追随慈禧太后光绪帝西安
光绪二十八年,授钦差大臣,特加理藩院尚书衔,督办蒙旗垦务。
二十九年,接替孝和睿皇后弟和世泰之孙一等承恩侯信恪,任绥远将军,兼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理藩院尚书衔
直、、陇、长城、河套,凡数千里,皆归贻谷节制,统筹全局,权倾北疆,封疆大吏。
贻谷积极建立垦务局、新式学堂、公司、军队、医院等。
光绪三十年,累升至正一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光绪三十四年,一品大员贻谷受诬革职,案拖延三年不决。
宣统三年,诏判遣戍川边,因辛亥革命,北返改易州安置。
民国初,旧僚怀其功德,上书总统徐世昌平反,北洋政府予以嘉奖。
民国十五年,逊帝溥仪闻其去世,特颁上谕悼念,入吉林先哲祠(即北京地安门额勒登保褒忠基础上重建)。
贻谷满洲镶黄旗原名吉昌,乌雅氏,原籍吉林伊通州
少年时便才华横溢,族人皆称赞。
光绪元年举人,中举后在兵部任职,因办理海军洋务事宜出力较多,升任员外郎
光绪十八年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功臣馆纂修编修文渊阁校理日讲起居注官少詹事,累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兼新设军务处提调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两宫西幸,贻谷追至宣化,流涕入对,随扈西安
兵部左侍郎,屡召询时政,直言无隐,上皆嘉纳。
八国联军要求清廷惩处,名单原列有贻谷及其兄盛京副都统晋昌荣禄孝钦删去贻谷名。
贻谷晋昌抗俄有功,孝钦欲保全之,但因俄人坚持惩处,最后名义上革职遣戍,实则秘密将其发往成都总督锡良安置,并将其子钟颖升职。
翌年贻谷扈驾还京,充国史馆副总裁镶蓝旗蒙古副都统
受命为首任督办蒙旗垦务大臣
督垦直、、陇、长城、河套等地。
开垦蒙边最早始于山西巡抚张之洞,但遭遇诸多王公大臣反对而放弃。
此次清廷下决心开垦蒙旗土地,特赐贻谷理藩部尚书衔,以节制、陇沿边各厅州县。
光绪二十九年,再授绥远城将军理藩部尚书衔钦差务大臣,正一品,事权始归一,权倾北疆。
绥远将军一职殊荣本在总督巡抚之上,加钦差大臣尚书衔亦可节制山西等地巡抚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光绪三十年太后恩赏贻谷祖母御笔匾额、紫檀三镶玉如意、大卷江绸袍褂料等物。
光绪三十二年,恩赏蓝色、驼色、绛色、石青江绸四端,制成一品之衣,赐比三公之服。
三十三年慈禧太后万寿再恩赏绸缎,谢恩子侄补授郎中
光绪三十年三十四年,六次恩赏御笔福寿书法。
贻谷在任钦差务大臣七年间,开垦农田,大兴水利,设立垦务局、东路公司,修通长济永济两渠,疏浚塔布河、五加河等河道。
垦放十多万顷,东西二千馀里。
创设陆军,置枪炮器械,筑营垒,兴警察,立武备陆军学校及中小蒙学校数十所,创立工艺局、妇女工厂。
学生出国留学,或往北洋学堂肄业,为近代开垦边疆第一人。
因积极开垦,得罪大多蒙古王公贵族,但造福于百姓。
定亲王煦次女郡主嫁给蒙古多罗贝勒札那嘎尔迪之子拉苏伦多尔济,则始终支持贻谷开垦。
光绪三十四年绥远将军任上,贻谷欲参革下属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侵吞库款,反遭文哲珲先行上奏诬陷其婪赃,孝钦大怒。
大学士军机大臣鹿传霖借机自请严审贻谷
荣禄存劄》及清人所著《贻案始末记》可确定鹿传霖鹿传霖亲戚张曾扬樊增祥三人与贻谷有宿怨(鹿、张两人分别是张之洞姐夫和侄孙)。
荣禄存劄》中,贻谷的盟弟岑春煊,曾写信给荣禄,担心贻谷推荐的开垦蒙旗官员,会受到仁和相国王文韶尚书鹿传霖阻扰,所以向荣禄求助。
光绪三十三年张曾扬山西巡抚时,受正一品钦差大臣绥远将军贻谷节制,张不服,遂托病辞官。
另外,清人著《贻案始末记》详细记载樊增祥贻谷陈夔龙三人皆曾投靠荣禄门下,因贻谷受宠,樊增祥受冷落而生怨,陈夔龙为两人调停无果。
不久贻案发,鹿、张、樊三人配合贻谷,奏其贪赃两百多万两、巧立公司、败坏边局、蒙民怨恨、擅杀台吉丹丕尔诸罪。
鹿传霖参奏贻谷的罪行远超出当初文哲辉诬陷贻谷的罪状。
孝钦盛怒,褫职,逮京问罪。
贻谷家族和皇室庆亲王奕劻监国载沣及荣禄家族关系深厚。
贻谷姑父为京剧富连成创始人牛子厚。
北京广德楼戏园曾为贻谷房产,为慈禧唱戏的王瑶卿、俞笙、果湘林郭祥林、果香菱)、杨小楼、田际云皆出入其家,积极为其疏通上层关系。
如,鹿传霖审理此案时,庆亲王为帮助贻谷,奏添贻谷姻亲绍英跟随鹿传霖办理。
贻谷家人运作,通过梨园伶人湘林、田际云和法部尚书廷杰家人李范氏(画师李菊侪之母)联络上,贻谷子侄又和军机大臣那桐女儿女婿联络上。
廷杰乃那桐亲家,那桐女儿哭求为贻说请。
那桐指使御史瑞贤为贻化险为夷。
其实,那桐本来与贻谷关系就好。
贻谷案发前,《那桐日记》中就记载他与贻蔼人乃友人,数次相聚。
法部尚书廷杰以该案證据不足,没查得贻谷所奏贪款两百万两,只有四万两,发回重审。
贻谷子钟崙(钟志谨)为翻案,亦经吉林将军希元之子世哲生(亦世枢,庆亲王奕劻女婿世梁的亲堂兄,清末世袭侯爵,民国北京著名票友,喜戏曲,曾拜杨小楼为师),将广德楼转赠予伶人湘林、俞笙。
笙弟子杨小楼乃慈禧溥仪生母最青睐之伶人
贻谷家人不断运作,在北京等地散发冤案传单,分发给各地总督,并与报社人士如王国维等联络登报申冤,有贻谷被押时和王国维通信存世。
贻谷家人最后反将鹿传霖手下办理贻谷案的王宪扳倒处死,押解王宪赴刑的正是贻谷子钟崙,钟崙痛呼为其父报仇。
满臣贻谷一方和汉相鹿传霖张之洞一方相持不下。
军机大臣中,汉人仅居其二,其中鹿传霖贻谷案、王宪案而郁郁有退志,已告病假;张之洞亦因病请假。
案件拖延三年,成为清末一大悬案。
贻谷案不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单独全宗,而且在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贻案及垦务档案也是镇馆之宝。
最后,军机大臣鹿传霖病逝,此案才得以了结。
监国载沣欲贻谷,便由原来的死罪诏改谴戍新疆,再减轻改戍川边,最后改易州安置。
宣统三年贻谷遣戍四川前,在保定宴请百官,晚生谭延闿为其送行,行至湖北,因武昌起事,贻谷直隶总督陈夔龙奏请停止前行,北返,改易州安置,投靠在易州有田产的前大学士徐桐第八子。
贻谷易州白羊村,效忠前清,十多年务农,拒绝出山为官。
国变后,尝自叹曰:昔姜埰谴戍宣城卫,自号‘宣城老兵’。
民国初,晋边官绅怀恋其功劳美德,旧僚岑春煊上书为其平反。
民国十年总统徐世昌绥远都统马福祥查明贻谷被冤,其垦荒治绥有功无过,宜褒扬彰公道,由内务部褒扬。
贻谷为近代开垦边疆第一人,他积极开垦蒙古土地、建立新式学堂、军队、公司、医院等。
北洋政府予以褒奖,总统徐世昌贻谷颁发了一块“耆英望重”金字匾额。
1926年宣统帝溥仪早已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在天津贻谷去世,贻谷乃其父母曾经媒人,溥仪颁布上谕一道,深悼之。
“谕旨一道:宣统十八年六月十一日,奉上谕驻津办事处代奏,遣戍大员病故,恳恩赐恤一摺,前绥远城将军贻谷,由翰林起家,荐擢卿贰,宣力有年,克勤厥职,前在将军任内,办理垦务,因案遣戍,安置易州,世变迭经,艰贞弥励,兹闻溘逝,悼惜良深,所有任内一切处分,著加恩悉予开复,用示笃念旧臣之至意,钦此!
” 遂葬易州白羊村
贻谷晋昌曾经的部下徐鼐霖在北京吉林先哲祠,为其题名记:“清封正一品建威将军绥远将军蔼人公贻谷吉林先哲祠”。
冯其利在《京郊清墓探寻》里有将军贻谷墓介绍。
马舜卿
舜卿名肩龙,以字行,宛平人
先世辽大族,有知兴中府者,故又号兴中马氏
祖大中,国初登科,节度、锦两州。
父成谊,字宜之张楫榜登科,京兆路统军司判官
舜卿太学,有赋声。
宣宗初,人有告宗室从坦杀人。
从坦字履道,一时贤将帅,处猜嫌之地,人以为必死,而不敢言其冤。
舜卿太学生上书,大略谓:从坦有将帅材,方今人物无有出其右者。
臣一介书生,无用于世,愿代从坦死,留为天子将兵。
书奏,诏问:汝与从坦交分厚耶?
舜卿对:臣知有从坦,而从坦未尝识臣。
从坦冤,人不敢言,臣以死保之。
宣宗感悟,赦从坦,授舜卿东平录事,委行台试验。
宰相侯莘公与之语,不契,留数月,罢归。
将渡河,与排岸官纷竞,筐中搜得军马粮料名数及利害事目,疑其奸人之侦伺者,系归德狱根勘。
适从坦至,立命出之。
正大四年冬,薄游凤翔德顺州爱申以书招舜卿舜卿欲往。
凤翔总管以敌兵势甚张,吾城可恃,德顺不可守,劝勿往。
舜卿曰:爱申平生未尝识我,一见为知已。
我知德顺不可守,我往必死,然以知已故,不得不死也。
乃举行橐付族父明之为死别,冒险而去。
既至,不数日受围,城中义兵七八千而已。
州将舜卿凤翔总管判官守禦一以委之。
凡受攻百日,食尽乃陷。
军中募生致之,不知所终,时年五十三。
诏赠某官,配食褒忠
舜卿年少时,过襄垣,题诗酒家壁,辞气纵横,时辈少有及者。
如云:玉鞭再过长安道,人面依前似花好。
殷勤劝我梨花春,要看尊前玉山倒
他语类此。
朱睦㮮明 1517 — 15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7—1586 【介绍】: 宗室,字灌甫号西亭
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六世孙。
封镇国中尉
幼端颖,李梦阳奇之。
及长,从河洛宿儒游,精研经学。
万历五年举文行卓异为周藩宗正
尝倾资购江都葛氏、章丘李氏藏书,建万卷堂。
有《五经稽疑》、《授经图传》、《韵谱》、《陂上集》、《建文逊国褒忠录》等。
人物简介
朱睦㮮(1518~1587),明藏书家、学者。
字灌甫号西亭,学称西亭先生
宗室。
安徽休宁人
封镇国中尉
睦㮮字灌甫号西亭周定王六世孙。
封镇国中尉万历中宗正
有《陂上集》二十卷。
(胡应鳞《诗薮》:宗室攻古文词者,嘉、隆间惟灌父最博洽,饶著述。
余髫岁即与交。
豫章用晦,先鸣诸子勃起,贞吉宗良与馀酬复特久,一时竞爽,名家未易屈指尽也。
列朝诗集》:灌甫被服儒素,覃精经学,从河洛间宿儒游。
奉手抠衣,执经函丈,受礼于睢阳许先,章分句释,辨析疑义,达旦不寐,三月而尽其学。
年二十通《五经》,尤邃于《》、《春秋》。
家故饶赀财,僮奴数百人,皆逐赢夷老屑梦,执业自给,逐十一之利,其家益大起。
访购图籍,请接宾客,倾身游贵显间,通怀好士,内行修洁,筑室东陂之上,延招学徒,与分研席,用是名声籍甚。
万历初,毕文行卓异,为周藩宗正十馀年,国中大制作皆出其手。
修《河南通志》,撰《中州人物志》。
中州之文献徵焉。
谓本朝经学,一禀宋儒,古人经解残阙放失,访求海内通儒,缮写藏弆。
李鼎祚《易解》、张洽春秋传》皆序而传之。
丁丑,领宗学,约宗生以三、六、九日午前讲《》、《》、《》,午后讲《春秋》、《礼记》,虽盛暑寒不辍。
诸生刺举同异,撰《五经稽疑》若干卷、《授经图》及传四卷。
陶九成辍耕录》载前元十九帝统系,作《大明帝系世表》一卷、周国世系表一卷。
感建文革除,记录失实,作逊国记、裒忠录五卷。
考史记以来谥法,作较定谥法一卷。
沈约吴棫韵,举正误缪,撰《韵谱》五卷。
其诗文有《陂上集》二十卷,文尤典雅可诵。
有明之宗室,宪园比肩间、平,而灌甫美子政,洵昭代之盛事。
唐、宋听希觏也。
海内藏书之富,近代推江都葛氏、章丘李氏。
灌甫倾赀购之,竭四十年之力,仿唐人四部法,用各色牙签识别,凡一万二千五百六十卷。
起万卷堂,讽诵其中,圈点仇勘,丹铅历然。
子勤羹,号竹居,亦嗜书,收藏益富。
余从中牟张民表钞得其书目。
武林卓尔康学官于汴,借钞得数十帙,未竟而罢。
汴亡之后,陂上之充栋插架者,漂荡于洪流怒涛,可胜叹哉!)
释普度南宋 1199 — 1280
全宋诗
释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
理宗淳祐初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
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
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元释行端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普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虚舟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史氏子。
出家郡之天宁寺,继事武林东堂院祖信,后参无碍通公得法。
出主金陵半山,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
景定间临安中天竺、灵隐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诏住径山
十七年卒,年八十二。
著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存)。
事迹见该书卷末所附《行状》。
普度
字虚舟
维扬江都史氏子。
稍长虽习世书。
绝无处俗意。
母识其志。
俾依郡之天宁出家。
毕将军与语。
大奇之曰。
此儿短小精悍。
音吐如钟。
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
携归武林
礼东堂院祖信。
为受业师。
执侍五年。
奋志参方。
初见铁牛印灵隐
已而江东西。
河南北。
悉遍历焉。
时无碍通。
唱道饶州荐福。
师决志叩请。
其迁福严华藏。
亦与之俱。
入室次。
通问。
不与万法为侣者。
是甚么人。
师曰。
金香炉下铁昆崙。
通曰。
将谓这矮子。
有长处见解只如此。
师曲躬作礼曰。
谢和尚證明。
若天童晦岩光。
大慈石岩琏。
虎丘石室迪。
皆一见器异。
留与法务。
淳祐初
制府赵信庵
金陵半山请出世。
润之金山
潭之鹿苑
抚之疏山
苏之承天。
景定间
贾太傅
奏补中天竺。
复请旨升灵隐
至元丁丑
被命住径山
师说法。
直捷简要。
肩荷法门。
老而无倦。
尝云。
万法是心光。
诸缘惟性晓。
本无迷悟。
人只要今日了。
又云。
既无迷悟人了个甚么。
无人契其机者。
其住径山
值火馀。
志图兴复。
将有绪俄示恙。
索笔大书曰。
八十二年。
驾无底船。
踏翻归去。
明月一天。
遂寂。
禅师普度者。
出史氏。
刊江人也。
刊俗浮华。
不乐家居。
正信友。
出入僧伽蓝。
结出世缘。
熏久机熟。
竟斩发焉。
自号虚舟
入讲肆。
精贯楞伽唯识。
昼倦𠙥几假寐。
梦游于俗。
俗境宛然。
佥有术士。
相其面曰。
公乃玉堂金马中客。
何堕于僧数。
唾之曰。
我既登释谱。
不受你辈雌黄也。
觉则汗流愧悚。
于是废卷枯坐。
不言者累日。
同学请入筵。
曰。
此非究竟。
听之何为。
且诸佛涅槃之旨。
岂言诠能及哉。
同学病其狂。
即负钵袋而去。
遍走江南
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
乃谒无得通禅师常州华藏寺
是日同谒者三十馀人。
通公独许参堂。
得入通公之室。
每求佛法大意。
通每低声曰。
佛法尽有待无人处向你说。
益心疑。
夜静私抵通公榻下。
哀求不已。
通又低声曰。
将谓无人那。
乃指复自点胸数下。
则瞑目悄然。
惊趋出。
于是参究愈切。
坐立如木偶人
会通公示众曰。
破一微尘出大经。
鸢飞鱼跃更分别。
不将眼看将心看。
已见重敲火里冰。
脱然省发于座下。
通乃召曰。
不与万法为侣者。
是甚么人。
对曰。
金香炉下铁昆崙。
曰。
将谓者矮子有甚长处。
见解却只如此。
拜曰。
谢和尚證明。
通大喜之。
于是久侍华藏。
师子相契。
如水乳也。
通公每勉出世。
启曰。
行道之日无穷。
事师之期有限。
师寿纵愈赵州
普度薄福。
一旦填沟壑
再欲蒙师教诲。
其可得乎。
通公为之俛首恻然。
公殁。
乃离华藏。
经行石头城
夜宿袈裟院。
适东西两房。
争法产搆讼。
数年不已。
释以片言。
两僧悲泣悔过。
俱以家业属
发笑而去。
自此随方说法。
或久或近。
三十馀年如一日。
尝示众曰。
邪人说正法。
正法悉皆邪。
正人说邪法。
邪法悉皆正。
卓拄杖云。
正耶邪耶。
又卓云。
说邪不说邪。
向者里拣辨得出。
黄金为屋未为贵。
玉食锦衣何足荣。
又曰。
万法是心光。
诸缘惟性晓。
本无迷悟人。
只要今日了。
既无迷悟。
了个甚么。
千言万语无人会。
又逐流莺过短墙。
径山燬。
朝旨以居之。
年八十。
力图兴复。
巨细行役。
尚自董焉。
其谦让不遑。
待后进如先辈
从未以老自称。
二载
径山落成。
时元世祖庚辰也。
每逢通公忌日。
必展真烧香进食垂涕。
门下感之。
率白首亲依
故唱和妙叶。
冠绝一时。
竺西坦归省于
大书一偈委之。
俄就匡床化去。
其偈曰。
八十二年。
驾无底船。
踏番归去。
明月一天。
时坦居天童。
天童及门复有怀信等。
而大度公之声。
怀信松源岳五世之孙也。
邓益南宋
全宋文·卷七九九九
邓益淳祐中濠州州学教授
十年,知韶州曲江县
宝祐中权知归州
咸淳七年朝议大夫太府少卿
咸淳末江东都提举
见《可斋杂稿》卷一七,《可斋续稿》前卷四,《隐居通议》卷三一,《宋史》卷四五○《唐震传》,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
敬元足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师曾住壶天之归云,褒忠之白云,娄席之大悲,上湘之三峰。
大施钳锤,造就方来。
及赴龙山,绍厥先绪。
辑录《永镫》巨典,垂诸来叶。
厄坐孤峰,匑匑一纪,而大沩敦迫,及主其席,摘蠹拯敝,百度更新,三圣殿、水云堂,次第告成。
复修禅谱山志,期年之间,功绩昭昭,亦有《语录》数卷。
景星清 1803 — 1854
维基
景星(1803年—1854年)字晴垣号晴垣,邱氏,内务府汉军正黄旗人(属内务府正黄旗汉姓满洲旗人),籍奉天辽阳(旧称襄平)。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授世袭云骑尉
道光五年(1825)乙酉顺天乡试中举(隶内务府正黄旗旗鼓佐领豫坤下,豫坤之胞叔、内务府镶黄旗汉军嘉庆十四年(1809年)己巳恩科进士刘氏敏德),六年(1826)丙戌进士
历任湖南泸溪县宁远县、(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两任)桃源县知县,后任郴州直隶州知州衡州府知府常德府知府等,道光丙午乡试同考官
咸丰四年(1854)夏五月十六日太平军攻占常德景星殉难,赐祭葬,追授世袭云骑尉,其事迹载郭嵩焘湖南褒忠录初稿》、《湖南通志》卷108。
内务府正白旗满洲永州府知府辉发那拉氏廷桂(字芳宇,其祖父江宁织造、粤海关监督延隆,祖姑母辉发那拉氏封道光帝之和妃 (道光帝),堂兄进士麒庆)为其刻诗纪念(见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
诗友龙汝霖(胞弟进士龙湛霖)作《祭景晴垣太守文》(载龙汝霖《 坚白斋》)。
德生 (乾隆进士)曾任乾隆戊申(1788)贵州乡试正考官,绘《桃源图》;五十七年后,桃源县,看图诗叹:“辽东化鹤云千载,湘上飞凫水一涯。
五十年前看花处,种花谁识待佳儿”(载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
桃源县知县任内,修整陶渊明(载胡凤丹志》)。
常德府知府任上,于咸丰三年(1853)与诗友龙汝霖等宴集湘东郡之“螺园”,龙汝霖作《螺园记》(载龙汝霖《 坚白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