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朱应登明 1477 — 15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7—1526 【介绍】: 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
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
为人爽直,恃才傲物。
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
有《凌溪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升之宝应人
弘治己未进士,除南户部主事历陜西提学副使云南布政司参政凌溪
应登字升之宝应人
弘治己未进士,除南户部主事
延平知府,擢陕西按察剐使,改云南,迁布政司右参政
有《淩溪集》十七卷。
(《艺苑卮言》:朱升之诗如桓宣武刘司空,无所不恨。
《国雅》:升之情过其才,亦时出新语。
其《函谷关歌》全效高常侍,稍有蹇碍粗矗处。
《对雪》有「风急仍含雨,天低欲堕云」,殆佳句也。
田按:升之俪名十子,究其才品,在子衡之下,康、王之上。)
维基
朱应登(1477年—1526年)字升之号凌溪直隶宝应县人
明朝诗人,官员。
弘治进士,官至云南参政
为“弘治十才子”之一。
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应天乡试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联捷己未进士
历官南京户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学陕西云南升迁布政司右参政
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卒。
弦高商郑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郑国商人
穆公元年秦军将袭郑,过周及滑,高适市于周,乃矫穆公命以十二牛犒秦师。
且使人告郑人为之备。
秦师知郑有备而返。
穆公欲赏之,辞。
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返。
韦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字正封
博学工诗,与萧颖士刘长卿游。
玄宗时河南令
官至秘书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士经一字正封排行九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天宝中,为河南令(刘长卿《客舍赠别韦九建赴任河南韦十七造赴任郑县就便觐省》),后为太子詹事
贞元五年(789),以秘书监致仕。
韦建“中明外纯”(李华《三贤论》)。
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唐会要》卷六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诗纪事》卷二四。
萧颖士刘长卿高适等人交游,与萧颖士最为友善。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韦建,生卒年不详,字正封一字士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天宝末河南令,与萧颖士交厚。
贞元初,官至太子詹事
五年,授秘书监致仕。
全唐诗》存诗二首。
钱荣光
江上诗钞
字洵芳一字性方诸生
著有《炳烛吟》诗草。
性方妻叔少客金昌酒座歌场阅历殆遍,中年返里行医自给,绚烂之后一归平淡,年六十始学为诗。
予题其炳烛集云:六十平头笑橪髭,学诗更比达夫迟。
盖纪实也。
易代后,黄冠野服以终其身云。
陈子昂唐初 659 — 7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9—700,一作661—702 【介绍】: 梓州射洪人字伯玉
陈元敬子。
少任侠,后苦节读书。
举光宅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
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
武三思指使射洪县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
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00,一说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
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
陈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
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第(此据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
按《唐才子传》云子昂登第在高宗开耀二年,误),任麟台正字
武周代唐,陈子昂上表称颂,后升任右拾遗
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
武后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
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
沈亚之以为段简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
生平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新、旧《唐书》本传。
陈子昂于沿袭六朝余波之初唐诗坛深表不满,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故欲革除“采丽竞繁”之齐梁诗风,以继承建安正始之诗重比兴寄托之传统(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之诗与其诗论相合,代表作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时代之社会现实甚为广泛,抨击时弊亦较深刻,抒写胸臆之作则慷慨深沉,风格近于阮籍《咏怀》。
另有《登幽州台歌》虽仅4句,然为历来传诵之名篇。
陈子昂于唐诗有开启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荐士》)金元好问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论诗绝句》)其诗文集以四部丛刊本《陈伯玉文集》为通行,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最完备。
诗注本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
全唐诗》存诗2卷。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
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
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辞官还乡。
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
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
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
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子昂字伯玉
梓州射洪人
文明初进士
诣阙上书。
武后奇其才。
麟台正字
再转右拾遗
圣历初
以父老解官归侍。
县令段简觊其富。
因事系狱。
忧愤卒。
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
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太白、韦、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周履靖《骚坛秘语》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
《唐诗品》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
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径,而兴寄远矣。
自馀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
李攀龙《唐诗选序》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
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艺苑卮言》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
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五言律体,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杜、沈、,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
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
以至沈、、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
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
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
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唐初,自是杰出。
”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杜诗体浑大,非若中晚下细小工夫,作小结果。
《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
《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
由初入盛,此公变之。
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
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
若必慕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
旦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
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颢驱遣,奔赴而来。
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
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此便是没奈何计较。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
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
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于《小雅》,故有怨诽之音。
《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
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
海内文宗,非虚誉也。
梁洽盛唐 ? — 7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宪宗时以工画花鸟、松石、肖像著名,尤擅寺庙壁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晋(今山西)人,排行九
少时与高适有交往。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释褐任宋州单父
是年冬卒,高适宋州,有《哭单父梁九少府》。
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
善诗赋,《国秀集》选其诗1首。
全唐诗》存诗1首。
另有画家梁洽处士,乃元和时人,诸书将其与诗人梁洽混为一人,误。
开元时处士
张旭唐 675 — 7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人字伯高
官左率府长史
工书,精通楷法,以草书知名,世称“草圣”。
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时称“三绝”。
相传醉后呼叫狂走而后下笔,故又称“张颠”。
颜真卿曾学笔法于
怀素继承其草法,人谓“颠张”,“以狂继颠”。
亦能诗。
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50? 字伯高排行九吴(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
张旭盛唐著名草书家,性嗜酒,常醉后1叫呼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
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号为“三绝”。
颜真卿曾两至洛阳,求教于,撰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
张旭李颀高适相善,有诗赠答;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张怀瓘书断》卷三、僧适之《金壶记》卷中。
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曾咏及。
其诗幽深旷远,别有神韵。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工书能诗。
神龙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吴越文士俱以文词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
初仕为常孰尉。
天宝初,官金吾长史,又曾官左率府长史
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
又善草书,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时称“张颠”。
唐文宗时,诏以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为“三绝”。
全唐诗》存诗六首。
作品评论
钟云:张颠印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显粗人,粗人颠不得。
杨邦宪元初 1243 — 12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3—1285 【介绍】: 播州人字仲武
世袭播州安抚使
宋亡,世祖遣使谕降。
邦宪捧诏哭三日而降。
至元十五年入朝,授绍庆珍州南平沿边宣慰使播州安抚使,后迁宣慰使
贾文备元 ? — 13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4 【介绍】: 元祁州蒲阴人字仲武
贾辅子。
袭父左副元帅
中统四年,授万户,屯亳州,拒宋军。
后从丞相伯颜攻宋,取鄂、
改从阿里海牙湖南,守潭州
十五年,以湖南道宣慰使广东,追宋帝炳
二十年为江东宣慰使,镇压黄华起事。
累官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徐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排行十八
玄宗开元天宝时人,曾官鲁郡录事
善诗,与诗人蔡孚相唱和,有《蔡起居山亭》诗,芮挺章选入《国秀集》。
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
高适有《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此公学王书嗟别)》、《途中寄徐录事(比以王书见赠)》诗。
全唐诗》存诗5首。
王之涣盛唐 688 — 7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42 【介绍】: 晋阳人,后徙绛,字季淩
初仕冀州衡水主簿,以被诬构,愤而辞官。
优游黄河南北,历十五年,补文安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好游历,与名士多有结交。
工诗,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传世之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六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8—742 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诬谤,拂衣去官,优游山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
家居15年。
开元二十年(732)前后,在蓟门高适交游,高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诗。
晚年出任文安县(今属河北),以清白著称。
天宝元年(742)卒于任所。
之涣以边塞诗享盛名,曾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著名诗人唱和。
有“旗亭画壁”之传说(见薛用弱集异记》)。
生平散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及《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三等。
全唐诗》仅存绝句6首,皆为佳作,尤以《凉州词》、《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两首最为脍炙人口。
唐诗汇评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
幼聪颖,弱冠能文。
开元中,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因遭诬构,拂衣去官归,优游十五年,足迹遍大河南北。
开元末,从亲友之劝,复出仕,补文安郡文安县,遘疾,卒于官。
全唐诗》存诗六首。
作品评论
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
河中府鹳雀楼王之涣、畅当诗。
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
之涣并州人,与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人。
乐天作《滁州刺史郑昈墓志》云:“与王昌龄王之涣崔国辅连唱迭和,名动一时。”
之涣,蓟。
人。
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中折节攻文,十年名誉自振。
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
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
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摩诘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胜收。
王之涣独以“黄河远上”一篇当之,彼不厌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谓拔戟自成一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王之涣“黄河远上”之外,五言如《送别》及《鹳雀楼》二篇,亦当入旗亭之画。
管世铭《读书偶得三十四则》
或谓王之涣“黄河远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见?
余应之曰:神来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
韦济盛唐 688 — 7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郑州阳武人,祖籍雍州杜陵
韦恒弟。
玄宗开元时,调鄄城
诏问安民之道,对者二百人,居第一,擢醴泉,四迁至户部侍郎,出为太原尹,所至有治称。
天宝中,累授尚书左丞
官终冯翊太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宰相韦嗣立子。
开元四年(716),选调鄄城
玄宗殿试安民策,预试者二百余人,策第一,荣擢畿县醴泉
累迁库部员外郎幽州别驾恒州刺史,内擢京兆少尹,再迁户部侍郎,迁河南尹,转尚书左丞,官终冯翊太守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韦济》、《元和姓纂》卷二、韦述韦济墓志》。
韦济少以辞翰名,与杜甫王维高适等交往。
作《先德诗》,颂父祖功德,辞致高雅。
杜甫称其“词场继国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全唐诗》存诗1首。
朱孔彰清末民国初 1842 — 19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2—1919 【介绍】: 江苏吴县人原名孔阳字仲武改字仲我,晚自署圣和老人
朱骏声子。
光绪八年举人
少入曾国藩军营幕府,留营读书。
后襄校江南官书局。
能传父业,精经学小学
熟于咸同时军事情况。
宣统时掌教安庆存古学堂。
有《说文粹》、《中兴将帅别传》等。
李颀盛唐 690 — 7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川人
进士第
新乡
有诗集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第,曾官新乡
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
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
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
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
后人因多称“李东川”。
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
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
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
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
李颀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
尤擅七律、七古二体。
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
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
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
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
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
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
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
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
全唐诗》存诗3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颀(?
—约751),籍贯不详。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第,授新乡
去职,归隐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
天宝八载秋高适封丘尉有诗送之。
天宝十三、十四载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只到黄绶”。
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
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
有《李颀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
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
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
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唐诗品》
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
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
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
《批点唐音》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
“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
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
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诗源辨体》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
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
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
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
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
《唐诗评选》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
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
《唐七律选》
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
、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诗肤俗,不啻东家矣。
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
《唐诗笺要》
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
《历代诗法》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
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
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
《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
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
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唐诗别裁》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
徒以李沧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
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
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
李东川,则不尽尔也。
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
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
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
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
《海天琴思录》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贤三昧集》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
《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
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诗学渊源》
(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崔颢盛唐 ? — 7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 【介绍】: 汴州人
玄宗开元进士
天宝时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曾漫游各地,足迹甚广。
工诗。
早期诗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
所作《黄鹤楼》诗,李白激赏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
旧唐书·文苑传》云“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
”诗名颇大。
其《黄鹤楼》诗,严羽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传说曾使李白折服。
旧唐书》本传称其“有俊才,无士行,好蒱搏、饮酒。
及游京师,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
新唐书》本传记其与李邕相见之事:“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
叱曰:‘小儿无礼!
’不与接而去。
”可见其性格放浪不羁。
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754)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今人傅璇琮有《崔颢考》,谭优学有《崔颢年表》。
漫游四方,生活经历颇丰富,诗风亦有所变化。
唐才子传》云“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长干行》等小诗,淳朴生动,颇近民歌。
今人万竞君有《崔颢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5首(其中一首互见)。
唐诗汇评
崔颢(704?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723)进士第
曾南游吴越武昌等地。
开元后期入河东军幕
天宝初,为太仆寺丞
司勋员外郎
长于诗,开元天宝间王昌龄孟浩然同以位不显而文知名。
有《崔颢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今人万竞君有《崔颢诗注》。
崔颢(约704?
—754) 唐代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初任太仆寺丞,官终司勋员外郎,故称“崔司勋”。
性格浪漫,虽有才气,但仕途坎坷。
曾在东北边地从军
归来后宦游武昌时作七律《黄鹤楼》一首,因情调优美,被后人推为唐诗题咏黄鹤楼第一名篇,亦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代芮挺章国秀集》以来的一千二百馀年间,凡唐诗总集或选本几乎没有不收录这首千古佳作的。
亦因此诗,黄鹤楼有了“崔氏楼”的别称,武汉也因之被称为“白云黄鹤的故乡”。
为纪念崔颢黄鹤楼公园内建有《崔颢题诗图》浮雕。
开元中进士
累官司勋员外郎
天宝十三载卒。
作品评论
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至如“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锴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又“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上新弦”,可与鲍昭并驱也。
《批点唐音》
崔诗在闺情较胜。
《批点唐音》
汴州善从军诗,亦学鲍体。
《唐诗品》
诗气格奇俊,声调倩美,其说塞垣景象,可与明远抗庭。
然性本靡薄,慕尚闺帏,集中此类殊复不少,竟以《少妇》之作取弃,高贤疏亮之士,直取为心流之戒可尔。
李白极推《黄鹤楼》之作,然多大篇,实旷世高手,《黄鹤》虽佳,未足上列。
崔颢《邯郸宫人怨》叙事几四百言,李、杜外,盛唐歌行无赡于此,而情致委婉,真切如见。
后来《连昌》、《长恨》,皆此兆端。
《诗源辨体》
崔颢五言古,平韵者间杂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古语多靡丽,而调有不纯,当在摩洁之下。
《诗源辨体》
崔颢七言律虽皆匠心,然体制、声调靡不合于天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崔司勋李青莲间出古意,品外独绝。
)五律精能,七律尤胜。
《诗学渊源》
)善为乐府歌行,辞旨俊逸,不减明远
黄鹤楼》诗尤脍炙人口,为唐人拗律半格之始,实则晋宋七言歌行之变体也。
王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深州饶阳人字仲武
明法科
大理寺详断官
迁知保州,时契丹谋取关南地,先从谍者得其稿,奏报朝廷,擢领贺州刺史高阳关路兵马钤辖
中官杨怀敏领沿边屯田事,大广塘水,抗辩水侵民田,降授青州兵马都监
官终知沧州
全宋文·卷四七七
王果字仲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
明法景祐中大理寺详断官审刑院详议官,出知永兴军保州
庆历初以购得契丹密稿功,擢领贺州刺史高阳关路兵马钤辖
后为河北沿边安抚副使,历知、密、鄜州,权秦凤路兵马总管,迁西上閤门使,徙知沧州,卒。
宋史》卷三二六有传。
孙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芮挺章选诗1首入《国秀集》,为玄宗开元天宝间诗人。
高适开元末作《别孙诉》诗,原注:“时俱客宋中。
”“”“诉”同字,或是同一人。
全唐诗》存诗1首。
薛据盛唐 701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中宝鼎人
玄宗开元中进士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
后隐终南山
能诗,与王维杜甫友善。
晚年客居荆州,约卒于代宗大历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7? 排行三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人。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进士及第,授永乐主簿,迁陟县令
天宝六载(747)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任大理司直
曾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诸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唱和。
肃宗乾元二年(759)太子司议郎,后改祠部员外郎,仕终水部郎中
代宗大历初客居江陵,后不知所终。
生平散见《旧唐书·薛播》、韩愈国子助教河东君墓志铭》、《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二。
高适赞其诗“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淇上酬薛三作》)殷璠选其诗10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
”《全唐诗》存诗12首,断句2,《全唐诗外编》补1首。
唐诗汇评
薛据(?
-约768),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
幼孤,与兄播等为伯母林氏所育。
开元十九年进士第,曾任永乐主簿涉县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
乾元中,除太子司议郎,后历祠部员外郎水部郎中
大历初,滞居江陵,卒。
全唐诗》存诗十二首,残句二。
作品评论
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
自伤不皂达,因著《古兴》诗云:“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
道在君不举,功成嗟何及!
”怨愤颇深。
至如“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又“孟冬时短晷,日尽西南天”,可谓旷代之佳句。
为人骨鲠有气魄,文章亦然。
尝自伤不得早达,造句往往追凌鲍、谢。
《历代五言诗评选》
水部骨鲠有气魄,诗遒劲雄浑。
王文治清 1730 — 18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0—1802 【介绍】: 江苏丹徒人字禹卿号梦楼
曾随翰林侍读全魁琉球
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
罢归,自此无意仕进。
工书法,以风韵胜。
诗亦超拔不群。
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学。
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人
乾隆庚辰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官临安知府
有《梦楼集》。
词学图录
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号梦楼
丹徒(今镇江)人。
乾隆二十五年探花,官翰林侍读云南临安知府
清代著名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与姚鼐交密。
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之刘墉鲜明对照。
善画墨梅,韵致卓绝。
诗词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
筑"梦楼"。
自滇归,买僮度曲,行无远近,必以歌伶自随。
有《快雨堂题跋》、《梦楼诗迹》等。
余年未弱冠即习为诗,然未敢以示人。
甲戌春,至京师,时年二十五岁矣。
辽东朱子颍桐城姚姬传论诗,心甚惬,因各出其所作以相质。
子颍诗豪宕感激,有高达夫李太白之风;姬传深于古文,以诗为馀技,然颇能兼杜少陵黄山谷之长。
二人者与余异趋而相赏特甚,遂相与订交,此外仍不敢以示人也。
通籍后,官翰林,以诗为职业,人或以为能,然多进御及应试之篇。
至于抒写怀抱、赠答友生,古人所谓缘情之作,则依然不敢骤示人也。
余自临安解官归,子颍两淮运使,延姬传梅花书院,于是三人者复相聚于江淮之间。
子颍欲刻余诗,姬传欣然为之序。
余自取视之,颇不敢信,故板已锓而复毁,是时余年将五十矣。
厥后余访友于长沙,舟行湘水中,日夕无事,因取旧所作诗删定之。
同人及门弟子皆怂余锓板,余不获已,从其请,今始竣工,是时余年已六十有六矣。
余尝谓,人之所得于天者,其已定者也,然必得古人之书以培养之,又必得名山大川及世间可喜可怖可爱可恶之事以淬厉之,又得良师友相与讨论而辨难之,而后所得于天者日出而不穷。
及其发之既尽,与始之所得者,初无加也。
然人之得之而不能尽其所发者多矣。
余之所得于天者有限,今年将七十,始自觉所发之不可尽焉,顾一息尚存,正未知所发者之能尽否也。
以今日之所成就證之,少时之所向往颇觉未尽;然少时不能言者,今亦或能言之,然则余之所造,其将尽于是乎?
抑犹有待乎?
今且以余之所就者质之当时同好之士,当必有从而勖余之未尽者矣。
乾隆六十年岁在乙卯夏五月丹徒王文治自序。
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则以诗称于丹徒,长入京师,则称于京师
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
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读全魁使琉球,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
故人相聚涕泣,留先生,不听。
入海,覆其舟,幸得救,不死。
乃益自喜,曰:「此天所以成吾诗也。
」为之益多且奇,今集中名「海天游草」者是也。
鼐初不解诗,尝漫咏之以自娱而已。
先生京师,顾称许以为善,后遂与交密,居閒盖无日不相求也。
一日,值天寒晦,与先生辽东朱子颍登城西黑窑厂,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见者皆怪之。
其后先生自海外归,以第三人登第,进至侍读,出为临安府知府
赴任过扬州,时鼐在扬州,赋诗别去。
鼐旋仕京师,而子颍亦入,皆不得见。
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先生临安三年,竟以吏议镌级。
先生遂返丹徒,来往于吴越,多徜徉之辞。
久之,鼐以病还江南,而子颍两淮运使,兴建书院,邀余主之。
于是与先生别十四年矣,而复于扬州相见。
其聚散若此,岂非天耶?
先生好浮屠道,近所得日进。
尝同鼐宿运使院,鼐又渡江宿其家食旧堂内,共语穷日夜,教以屏欲澄心,反求本性。
其言绝善,鼐生平未尝闻诸人也。
先生豪纵之气,亦渐衰减,不如其少壮。
然则昔者周历山水伟丽奇变之篇,先生自是将不复作乎?
鼐既尽读先生之诗,叹为古今所不易有。
子颍俾人钞之为十几卷,曰「食旧堂集」,将雕板传诸人,而鼐为之序。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十八日桐城姚鼐撰。
余束发受书,后得读先生诗,以为古之人。
先大父诏余曰:「先生为大父挚友。
大父宰怀远先生来游,时汝在襁褓,曾见之。
」并为述先生文章、学问、里居、科第甚详。
景仰而私淑者,已数十馀年矣。
岁次戊申,余来守皖郡,适先生孙光杰权郡属参军
言及先生之诗,知诗板散佚,检家藏初印本重付手民,且乞为之序。
先生之诗,如日月江河,为有目者所共睹,后生小子何敢赘一词?
念先生往矣,先生之诗脍炙人口久矣,孰不愿家置一编者?
今于原刻既失之馀,参军复镌板以行诸世,余以世交为同官,得观厥成,不可谓非幸也。
因谨识数语于卷后。
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四月后学张锡蕃敬跋。
先大父翰墨流播海内,凡海外朝鲜日本诸国莫不重价购求。
至诗集刊行,尤为脍炙人口。
而印刷既多,字迹日渐漶漫,并有残缺者。
光杰宦游来皖,所遇士大夫索观者多,箧笥所携,惧无以应。
顾君蒹塘、李君佩留酷嗜风雅,请重梓之以广其传,复身任校雠之役。
张鹤生先生来守安庆,并为文序之,以趣其成。
凡五阅月,剞劂始竟。
不揣固陋,用志数言,因以见先泽之不敢忘,亦以知友朋之谊之不可諠也。
道光二十有九年岁次己酉九月朔日孙男光杰敬识。
(录入:顾青翎)
维基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
清朝翰林、诗人、书法家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后又任云南临安府(今建水县)知府,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
郭密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天宝八载,任诸暨县,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二千余顷,民便之。
高适王之涣僧神邕等交游。
能诗,古淡近选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家或在幽蓟一带,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高适北游蓟门,曾拜访王昌龄郭密之,留诗去。
天宝八年(749)诸暨,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2000余顷,便利百姓。
事迹见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二。
郭诗刻在浙江青田县石门洞磨崖上,其诗“古淡近选体”(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五)。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全唐诗补逸
郭密之天宝中诸暨县
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二千馀顷,民便之。
补诗一首。
(《两浙金石志》及《青田县志》载郭密之诗二首,其一为《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作》,《全唐诗》卷八八七《补遗》六亦收之,无小传,与两书文字多出入,特以校稿附于后。
其二为《永嘉怀古》,则《全唐诗》所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