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胡进思五代 ? — 9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时湖州人
初以屠牛为业,后从军镇海军
吴文穆王钱元瓘质于宣州田頵所,进思与戴恽亲随左右,履危机者数。
元瓘立,用为大将,迁右统军使
忠献王钱弘佐嗣位,进思以旧将恃权专横。
忠逊王钱弘倧嗣位,数面折进思进思不自安,遂拥牙兵弘倧于内院,迎忠懿王钱弘俶嗣立,数请除弘倧弘俶不允。
进思忧惧,居无何疽发背卒。
江景房吴越至宋初
全宋诗
江景房字汉臣清光绪开化县志》卷九《人物志》),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
初仕吴越,累官侍御史
入宋,为沁水
事见《北山小集》卷一八《衢州常山县重建保安院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江景防衢州常山人字汉臣
五代时吴越侍御史
吴越赋税之额,加旧数倍,民皆困苦。
钱俶归宋,景防当上图籍,恐宋按旧籍而定重税,遂沉图籍于河,自劾失亡状。
太宗怒,谪沁水,遂屏居田里以卒。
吴越得减税,实由景防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汉臣常山(今属浙江)人。
吴越王钱俶时官侍御
吴越纳土,随钱俶汴京
因感民苦苛敛已久,遂沉图籍于河。
宋太宗怒欲诛之,后谪为沁水
屏居乡里而终。
十国春秋》卷八七有传。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元德昭吴越 890 — 9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7 【介绍】: 抚州临川人,后徙馀杭本姓危字明远
吴越丞相赐姓元
后从吴越王钱俶内附。
卒谥贞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1—968 字明远一作名远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本姓危,其父危仔倡杭州吴越王钱镠,遂改姓。
德昭初为吴越镇东节度巡官钱塘县
累授睦州军事判官,知台州新亭监。
文穆王钱元瓘时掌文翰机密事
忠逊王钱弘佐时,拜宰相
宋开宝元年(968)卒,赠太保谥贞正
生平事迹散见《资治通鉴》卷二八七、卷二九二、《新五代史》卷六七、《十国春秋》本传。
全唐诗》存断句1联。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吴程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越州山阴人字正臣
吴越钱镠时,历授检校户部员外郎,尚女。
钱弘倧时,累迁威武军节度使
钱弘俶乾祐三年密示援闽诸军方略,获南唐查文徽,归与元德昭同为丞相
后周世宗江南,征吴越兵西击南唐
出师前,德昭有隙,致将相不和,及与唐战,大败。
弘俶怒,夺官。
裴坚五代 897 — 9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7—952 【介绍】: 五代时湖州人字廷实
裴光庭子。
幼而明敏,善属文,及长,有知人之鉴。
历事吴越钱元瓘、钱宏倧及钱俶,多善政,条教有方。
累官礼部尚书中书令,拜越国丞相
卒谥文宪
僧道翊吴越
师名道翊
不知何许人。
石晋天福四年
卓庵天竺山西北
草衣木食。
高行绝尘。
一夕见前峰有光烛天。
迹其所起。
视之。
得异木焉。
人莫能名之者。
师乃取之。
命匠者孔仁谦刻为观音大士像。
夜梦白衣人曰。
雕像已就。
明日有僧自洛阳来。
随身有古佛舍利。
当求之。
已而僧果至。
如其梦求之。
得舍利三颗。
纳于大士顶门。
自是灵异大著
吴越时
忠懿王始一新道场而奉之。
宋天圣中
诜寂二僧。
又迁殿东南直乳窦峰。
治平二年
郡守蔡公襄表其事上之。
曾鲁公奏赐灵感观音院额。
赞曰。
大士心光  奇木斯寓  众胡不见  心不应故 师心佛心  同体显露  现白衣身  永福皇祚
僧绍岩五代至宋初 899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
母张氏。
感异梦娠。
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
年十八进具。
自尔游历诸方。
天台四明之胜。
尤所研玩。
既与德韶禅师
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
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
课诵法华妙经。
无怠昼夜。
俄莲华开庭宇间。
人以为精诚所感云。
建隆二年
誓效药王焚身供养。
吴越钱氏笃敬之。
固留乃止。
又尝趋曹娥江自溺。
以饱鳞互。
会渔者拯之以出。
卒无恙。
固徙越之法华山
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
开宝四年七月
忽作偈累篇。
示门人曰。
吾平生诵经。
满二万部。
所愿以生安养也。
今其可矣。
竟坐逝。
寿七十三。
腊五十五。
丧费悉给王府。
茶毗获舍利。
函寘之影堂中。
垂不朽。
释绍岩
俗姓刘
雍州人也。
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伟。
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
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
凡百经书览同温习。
自是游诸方圣迹。
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
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
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
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
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
举城人瞻瞩。
亟命搴而蹂之。
建隆二年辛酉
经愿云满誓同药王
焚身以供养。
汉南国王钱氏。
笃重归心苦留乃止。
寻潜遁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会有渔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敷水面而惊涛迅激。
岩如坐宝台。
然。
水火二缘俱为未济。
恒怏惋其怀。
乃于越法华山安置。
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
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
吾诵经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跏趺坐亡。
享龄七十三。
法腊五十五。
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
获舍利无算。
遗骨若玉莹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宁节度使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僧彦求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彦球
五代时僧,缙云人俗姓叶
后梁贞明中受戒,初师景霄习律,后入,从长庆慧棱得禅法。
归浙,住六通院,道望日隆。
吴越王钱俶请其住功臣院,晚住杭州龙华寺赐号实相得一大师
好营众事,常供千僧食。
宋太祖建隆中卒于寺。
僧道潜五代 ?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
蒲津人俗姓武
少诣临川僧净慧一见以为法器。
后又谒法眼禅师文益。
寻结庐衢州古寺,阅《大藏经》。
后周世宗显德初钱俶迎入西府,受菩萨戒,赐号慈化定慧禅师,居慧日永明院。
师名道潜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谒清凉法眼。
一见异之。
许入室。
一日问曰。
子参请外看甚么经。
师曰。
华严。
法眼曰。
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
师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
法眼曰。
空具六相否。
师不能答。
法眼曰。
子却问我。
师如语而问。
法眼曰。
空。
师言下开悟。
法眼曰。
子作么生会。
师云。
空。
法眼然之。
后因四众士女入寺。
法眼曰。
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
今睹金银朱紫杂遝。
是破戒否。
师曰。
好个入路。
法眼曰。
子向后有五百毳徒。
而为王侯所重在。
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
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
慈化定慧之号。
周显德元年
建慧日永明寺
请师居之。
为开山始祖。
众常五百。
果符法眼之记。
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  杲日当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
美容姿。
躯干颀硕。
匈有七黑子。
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真寂禅师
薙染。
既明戒检。
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
自尔遍历禅会。
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了心地。
阅藏典于衢之古刹。
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
及诣鄞礼育王塔。
见舍利红色。
行悬钟外。
悲喜交集。
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
行普贤忏法三七日。
感遍吉降瑞。
其所御象鼻。
枕道场所。
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
授菩萨戒造大伽蓝。
慧日永明
以居之。
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
月别给俸示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将入棺。
白光昼发。
十月茶毗于龙井
收舍利无算。
有屠者。
自以罪恶不可忏悔。
展襟向火聚。
请求不得。
则死于火。
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
天台韶国师
建塔以葬。
癸酉塔顶时起白光。
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僧汇征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吴越钱弘佐时僧正赐号光文大师
善诗文。
汇征善诗文。
吴越忠懿王命为僧正
赐号光文大师
著有诗文集七卷。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僧。
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
弃吏出家,吴越时永明寺
雅好诗道。
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
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
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窦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
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
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
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赐号智觉禅师
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
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
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
著《宗镜录》。
宋开宝八年入灭。
诗一首。
(《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
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
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
延寿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延寿字冲立
俗姓王氏
馀杭人
年十六。
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坐死。
获赦。
遂出家。
天台智者天柱寺
宋建隆元年
忠懿王命主灵隐寺
后迁永明道场。
赐号智觉禅师
开宝八年卒。
年七十二。
谥永明宗照大师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塘王氏。
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
然质直。
未尝妄语。
日行坐诵法华。
不辍口。
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
寿弃妻子。
求剃染。
既登戒习定于天台天柱峰者九旬。
有鸟类斥鴳。
巢衣襵中。
俄谒国师韶公。
决择所见。
徙居雪窦山
忠懿王钱氏请。
为众生行方等忏法。
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
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
营造塔像。
不可殚纪。
高丽国王
远闻其誉。
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
紫水精数珠。
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
而接物利生。
尤所究意。
然自灵隐徙居永明
举唱之繁。
斯录一二。
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
寿云。
更添香著云。
谢师指示。
寿云且喜勿交涉。
因有偈曰。
欲识永明
指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吹波浪起。
僧问成佛作祖。
亦出不得六道轮回。
亦出不得。
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寿云出汝问处不得。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寿云破沙盆。
开宝八年
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二。
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中
师名延寿
字冲元
馀杭王氏。
少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死。
及市。
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之。
放令出家。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唯一食。
长坐不卧。
得法于天台韶国师
初住雪窦
寻归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众常二千。
智觉号。
天台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常暂废。
馀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获大辩才。
宗镜录百二十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
诗偈几千万言。
传播海外。
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
开宝八年示寂。
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释延寿
姓王
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僧延寿
字冲玄
总角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六旬而毕。
四明岩禅师出家。
衣无缯纩食无重味。
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尝谓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当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住天台智者
九旬习定。
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
夜见神人持戟而入。
师诃之曰。
何得擅入。
对曰。
久积善业方到此中。
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
遂上智者作二阄。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
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
乃至七度。
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获辨才。
初演法于雪窦。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
二年永明
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
学者参问。
指心为宗以悟为则。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
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
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
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
永明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与众受菩萨戒。
夜施鬼食昼放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人号为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黄妃吴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吴越国钱俶
尝于南屏山雷峰显严院建塔,奉藏佛螺髻发。
始以百丈十三层为率,寻以财力未充,姑建七级。
已又用形家言,止存五级,名黄妃塔
后以地产黄皮木,遂讹为黄皮塔。
俗称雷峰塔
为作《建塔记》。
暨齐物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姓或作槩,名或作济物
五代时杭州人字子虚
玉清观朱君绪,受法箓神符。
后入大涤山中,依岩洞为室,钱俶欲为赐度弟子,齐物拒之。
后不知所之。
林克己吴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钱塘人
吴越
钱俶时官通儒院学士博洽善文章。
宋林逋即其孙。
毛胜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晋陵人字公敌
吴越
钱俶时为功德判官
性善诙谐,喜雅谑。
自以喜享群鲜,号天馋居士
又以地产鱼虾海错,四方所无,撰《水族加恩簿》,品叙精奇,文章典赡。
字公敌
晋陵人
吴越忠懿王功德判官
僧清耸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福清人
嗣法眼文益
归住明州四明山
节度使钱弘亿师事之。
钱俶命于衣锦军开法,后居杭州灵隐寺,署了悟禅师
清耸
福州人也。
初参法眼。
眼指雨谓师曰。
滴滴落在上座眼中。
初不喻。
后阅华严。
了悟其旨。
因入山求卓庵之地。
四明
登高四望。
投以一石。
石所住处。
吾其止焉。
遂结庵居之。
既而钱忠懿王。
闻其名。
命主灵隐
了悟禅师
摩诃般若。
非取非舍。
若人不会。
风寒雪下。
师说法也。
一日王阅华严经。
知震旦有支提山
为天冠菩萨住处。
乃大集诸山耆德问之。
无能知者。
唯师道所以然甚详。
王曰。
非师一往不可随。
遣人偕行。
至海滨踪迹圣境。
入深山行三日。
时有钟声。
白猿相导而前。
师至心顶礼。
见幽林中有一大刹。
扁金书古佛大华严之境。
既入寺。
殿阁峥嵘。
众盈万指。
菩萨千躯。
俨然居上。
异香袭人。
光明射目。
师默想运诚。
随喜竟夜。
既曙。
依然在林莽间。
所见乃化刹也。
师还报王。
即其处建寺。
如师所见。
铸天冠千身。
航海入山。
至中流飓风大作。
舟重欲没。
相视无策。
遂沉像之半于水既济。
其半沉水者。
已先至其地矣。
其异如此。
慎温其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端州信安人
有词学。
吴越
钱俶时官至元帅府判官
余万顷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睦州人字九畴
钱俶为武林检校,察诸军事,左右亲军靡不畏惮。
吴越纳土后,归宋迁侍御史,有言无隐,人称“殿上虎”。
改授户部尚书,卒。
朱霄外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道士
台州人
素有道术。
吴越国君钱俶所知,葺台州白云庵为栖霞宫,命霄外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