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佛图澄西晋 232 — 34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天竺人也。
永嘉四年
来游洛自云百有馀岁。
常服气自养。
能积日不食。
善诵神祝役使鬼神。
腹旁有孔。
以絮塞之。
夜读书则拔絮出光。
照室。
斋则临水从孔中。
引肠胃洗濯。
乃还纳之。
每听塔铃以言吉凶。
皆奇验。
洛中𡨥乱。
潜草野以观变。
石勒屯兵葛陂专行杀戮。
沙门多遇害。
澄谒将郭黑略。
黑略馆之。
略后从征伐。
辄预尅胜负。
疑问曰。
孤不觉公有出人之谋。
每知行军吉凶。
何也。
黑略曰。
将军天挺神武。
幽灵所助。
近得沙门一人。
有异能解言。
将军
略有区夏已当为师。
前后所白皆其言也。
召澄试其术。
澄取钵盛水烧香祝之。
俄有莲花生钵中。
光色曜日。
由此敬信。
葛陂还河北过枋头歒夜斫营。
澄先谓黑略曰。
须臾贼至。
令公知。
既而以有备免。
尝冠冑衣甲执刀夜坐。
遣人问。
曰。
夜来将军何所在。
澄谓使者曰。
平居无𡨥。
何故夜严。
一日以事忿。
欲尽害诸道士
并苦澄。
澄匿。
黑略舍。
语弟子曰。
将军使人见。
问则绐以不知。
夜果使。
人至。
求之不得。
还白惊曰。
吾过矣。
吾过矣。
恶念适起则澄弃我去如此。
通夕不能寐。
思欲见之。
且澄上谒曰。
夜何之。
对曰。
公怒。
故避之耳。
今改矣。
敢尔来。
笑曰。
道人无乃谬。
襄国水源。
在城堑西北五里。
忽涸竭。
问澄何以致水。
对曰。
当为敕龙乃与弟子法省等。
至水源上澄坐绳床。
烧安息香。
祝之。
泫然微流有小龙长五六寸许。
戏水中。
俄水大至。
隍堑皆满。
鲜卑段末波攻众甚盛。
惧问对曰。
寺铃声云。
明日食时当禽段末波。
登城隍望之。
末波军不见其后。
失色曰。
末波如此可遽获乎。
更遣夔安问澄。
对曰。
已获末波矣。
时城北伏兵出。
遇末波执之。
澄因劝赦其罪。
使还国。
从之。
卒获其用。
刘曜遣弟岳攻
遣弟季龙拒之。
岳败退保石梁坞。
季龙坚栅守之。
澄时与弟子。
自官寺。
至中寺。
忽叹曰。
刘岳可悯。
弟子法祚问其故。
曰。
昨日亥时岳败被执。
已而果然。
刘曜自攻洛阳勒将拒之。
左右谏以为不可。
以访对曰。
塔相轮铃音云。
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
此羯语也。
秀支军也。
替戾冈出也。
仆谷刘曜胡位也。
劬秃当捉也。
此言军出捉得也。
于是徐光独劝行。
留子弘镇襄国率步骑。
赴洛石堪卒生擒水中。
当是时。
澄取麻油合燕脂。
涂掌中。
使童子洁斋。
而后视之。
童子惊曰。
见军马甚众。
有一人长大白皙。
以朱絑约其肘。
曰此也。
遽以告弘。
赵天王
行皇帝事。
敬澄弥笃。
时石聪将叛。
澄戒曰。
今年中有虫。
食必害人。
可令百姓无食葱也。
俄石聪果走。
自是每事必咨澄而后行。
号大和尚
子斌暴卒。
叹曰。
太子扁鹊能生之。
大和尚宁无意乎。
澄至以杨枝沾水。
洒祝之。
又以手引斌曰。
起起。
斌遂生。
自是敕诸子寺中养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诣寺灌佛发愿。
建平四年。
四月天静无风。
塔上一铃独鸣。
曰。
铃声云。
国有大丧。
不出今年矣。
七月果薨。
子弘袭位。
俄而季龙废之。
自立。
迁都于邺。
倾心事澄。
衣澄以绫锦。
乘以雕辇。
朝会引之升殿。
常侍以下悉助举舆。
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尚
坐者皆起。
司空李农旦夕亲问。
太子诸公。
五日一朝
民皆奉佛相竞建塔寺。
出家真伪相半多过僭。
季龙下书。
料简之。
著作郎王度奏曰。
佛外国之神。
非诸夏所应祠奉。
汉传其道。
唯听西域八建寺自奉其神。
汉人未尝出家。
魏承汉制。
亦循前轨。
今可令逍人。
不得诸寺致敬。
专遵典祀。
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例皆禁之。
有犯者与淫祠同罪。
沙门者。
令罢道朝士多同季龙以澄故下书曰。
朕出自边戎。
忝居诸
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应所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
持听之。
澄尝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国
常弟法佐自襄国来。
相遇于梁台城下。
对车夜谈。
及澄佐归。
澄笑曰。
乃与法常对车说汝师耶。
先民有言。
不曰。
敬乎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独而不怠。
幽独者敬慎之本。
汝不识乎。
佐愕然愧谢。
于是国人相戒莫起恶心。
大和尚知汝矣。
澄所在。
无敢向之唾涕便溺者。
季龙太子邃有二子。
襄国澄语邃曰。
小阿弥。
比当得疾。
邃即驰信往视之。
果已得病。
大医殷胜。
及外国道士
自言能疗。
澄谓弟子法才曰。
政使圣人复出。
不能疗也。
已而果死。
邃将逆谓内竖曰。
和尚神道傥发吾谋当先除之。
澄将入觐。
谓弟子僧慧曰。
我有所过。
汝可止我。
澄过。
邃延上南台
僧慧引其衣辞𨗉归寺。
叹曰。
祸已兆矣。
因从容箴季龙
终不能解事。
发方悟其语郭黑略。
征长安北差。
堕羌围中澄改容曰。
郭公今有厄。
唱云。
众僧祝愿。
澄又自祝愿。
有顷曰。
脱矣。
黑略还自说。
方溃围欲走。
马力乏。
忽有人推己马借之。
得脱。
是日盖澄祝愿时也。
天旱季龙祷雨无应。
请澄自行有白龙二。
降临漳江口祠中。
雨方数千里。
澄遣弟子西域市香。
既行曰。
掌中见其遭盗劫将死。
乃祝之。
弟子还言贼欲杀己。
忽无故惊遁去。
黄河不生鼋。
忽有得者以献。
季龙澄见而叹曰。
桓温入河其不久乎。
元子已而果然。
大司马燕公斌为幽州
澄谓季龙曰。
疾收马还。
至秋齐当痈烂。
季龙不解。
即敕诸处收马。
其秋有𧮂斌者。
季龙召至鞭之三百。
杀其母齐氏李龙又手杀五百人。
而后已。
澄曰。
心不可纵。
死不可生。
礼不可亲。
杀以伤恩也。
安有天子手行罚乎。
晋军出淮泗。
陇北诸城。
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季龙怒曰。
吾奉佛供僧。
反致𡨥。
佛无神矣。
澄让曰。
陛下前世为商人。
尝于罽宾寺作大会。
会中有六十应真。
吾其一也。
有圣者曰。
此檀越命终。
报为鸡。
却后再反乃王晋地。
今陛下岂非奉佛供僧之报耶。
疆场侵噬。
有国之常。
何为怨谤三宝。
及兴毒念乎。
季龙跪谢。
因谓澄曰。
佛法戒杀。
朕于天下掌生杀奈何。
澄曰。
帝王事佛在。
体恭心顺。
显赞法道。
不为暴虐。
不害无孤耳。
民有为恶而不悛者。
其可不杀乎。
但杀不可滥刑。
不可不慎耳。
尚书张离张良家富奉佛。
及建塔庙殊甚。
澄谓曰。
事佛在清净无欲。
君辈虽敬佛而贪鄙不已。
游猎无度。
建塔千万何益也。
季龙梦群羊负鱼从北来。
寤以访澄。
对曰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后皆验。
尝从升中堂忽惊曰。
变变索酒噀之。
笑曰止。
已有自幽州来者。
言其日火。
有骤雨从西南来灭之。
雨有酒气。
石宣将杀石韬。
过澄居。
浮图一铃鸣。
澄曰。
解铃音乎。
铃云胡子洛度。
色变曰。
是何言欤。
澄即诡曰。
老胡为道不能居山。
而重茵美食。
以享富贵。
岂非洛度乎。
韬后至。
澄熟视久。
韬惧而问。
对曰。
怪公血臭耳。
季龙梦。
龙飞西南。
自天而落以问澄。
对曰。
祸将作矣。
当父子慈和。
以慎之。
季龙与妻杜氏问讯。
澄曰。
胁下有贼不出十日。
自寺浮图以西殿以东。
皆血流。
慎勿东行也。
妻曰。
和尚耄耶。
何处有贼。
澄即诡曰。
六情所受皆贼也。
老固当耄。
但使少者不惛即佳耳。
其后二日果害韬。
于寺中。
欲因季龙
临丧杀之。
以澄先戒。
获免。
被收谏曰。
皆陛下子也。
何为重祸哉。
能舍怒如慈。
尚有六十馀岁。
不然当为彗星。
下扫邺宫。
季龙竟锁颈。
牵登积薪之上。
焚杀之。
后有一马髦。
尾皆有烧状。
入中阳门。
出显阳门东首。
东宫皆不得入。
走之东北。
俄失所在。
澄叹曰。
灾及矣。
季龙大飨群臣于太武前殿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坏人衣。
季龙令发殿石下。
有棘生焉。
冉闵之乱。
石氏殆尽。
小字棘奴
初造太武殿。
图古忠臣孝子烈士贞女。
皆变为胡状。
头悉缩肩中。
唯冠发出。
季龙恶之。
不言也。
澄对之流涕。
乃自启茔墓于邺西紫陌。
坐而自语曰。
得三年乎。
自答不得。
又云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遂不复语。
久之。
谓法祚曰。
戊申岁祸乱渐萌。
己酉石氏当灭。
吾及其未然先化矣。
遂遗书季龙决别。
驾即至慰谕曰。
和尚乃遽弃朕乎。
澄曰。
出生入死。
道之常也。
脩短分定。
无由增损。
但道贵行全。
德贵不怠。
苟德行无玷。
虽死如生。
咸无焉。
千岁尚何益哉。
然有可恨者。
国家。
心存佛理。
建寺度僧。
当蒙祉福。
布政猛虚。
罚赏交滥。
特违圣典。
不自悛革。
致国祚不延耳。
季龙悲恸呜咽。
澄乃安坐而化。
晋穆帝永和四年也。
沙门从雍来称见澄西入关。
季龙发冢视之。
唯见一石。
季龙恶之曰。
石朕也。
葬朕而去。
朕其将死矣。
因而遇疾。
明年遂大乱。
澄尝谓季龙曰。
国东二百里。
某月日送一非常人。
勿杀之也。
如期魏县市中。
有乞者。
麻襦布裳。
时谓之麻襦
言语卓越。
如狂人。
乞得米谷不食。
辄散置大路曰。
饲天马赵兴太守藉拔送至。
季龙与语。
了无异言。
弟曰。
陛下终当一柱殿下。
季龙不解。
送诣澄。
见澄曰。
昔在光和中会。
奄至今日。
西戎受玄命绝历。
营有期。
金离消于坏。
边荒不能遵。
驱除灵期迹懿裔苗叶繁来。
方积休期于何永以欢。
澄曰。
天回运极否。
将不支九木难可以术。
宁玄启虽存世莫能。
基必颓。
久游阎浮利。
扰扰多此患行。
登凌云宇。
会于虚游间。
其言人莫能晓。
季龙驿送。
还本县既出城。
即欲步行云。
当有所过。
未便得发也。
至合口桥可留以见待。
驿至而麻襦已先在慕容俊季龙漳水倚桥柱不流。
则一柱殿下之验也。
元帝嗣兴江左则天马之验也。
释周理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周理,出杜氏,荞甸人初字彻融
后讲《华严》于青莲寺,释微妙,与《中庸》义多所发明,陶公不退乃请易融为庸。
生时,白气出屋,乡人异之。
然啼声辍作,三日不止,忽有二僧,闻声登门,为之摩顶。
因请赐名命曰“慧九”。
是夕啼止,家人相庆。
九岁而孤,集于
年十一,入鸡足山礼大觉遍周为师。
先夕,遍梦大莲花生于殿庭。
日中至,适符其兆。
遍乃忻然为之落发。
然语音蹇涩,期期不明,因礼诵观音三年,一夕梦白衣入室,授药三丸,命吞之。
自是发言,略无滞塞。
后至姚城参密藏大师,遂有省发。
屡跻讲座,为众钦仰,延主妙峰山
龙湫,人莫敢犯,岁时宰牲,投之以祀。
明崇祯辛未夏,日方亭午,忽雷雨暴兴,山林撼动。
大众惊骇,侍者持杖立前,欲导之行。
曰:“将何为?
”曰:“龙作孽,须避耳。
叱之。
俄而水溢阶庭,浸及几案。
不为动,端坐持诵,若无所见。
须臾止天霁。
前后林峦,五十馀里,坏山拔木,不可胜纪。
惟寺宇静室,略无损伤,遐迩嗟异,知有神护。
是夕,定中见一王者,乘空而至,告语求书,乃书“善德祠”予之。
又见老妪引一女子,形容妖冶。
呵之曰:“汝前生作孽,今尚如此,当截汝首。
”即剑光闪烁,飞射而出。
妪与女郎哀伏于前,因为说戒,遣之而去。
自是境物安宁。
明崇祯甲戌,游叩诸方,请藏南都
时密云说法天童,入室请益,相视莫逆。
欲留不可,辞归滇南,弘法妙峰古庭
而后二百馀年,祖镫再续,实赖斯人。
著有《曹溪一滴》、《谷响集》、《梦语摘要》及《语录》若干卷。
寂年五十七,僧行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