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柳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解人
玄宗天宝末奉母避乱王屋山
后徙吴。
肃宗平乱,上书言事,擢左卫率府兵曹参军
郭子仪朔方府,迁殿中侍御史
以事触窦参,贬夔州司马
官终侍御史
董晋唐 724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99 【介绍】: 河中虞乡人字混成
明经及第
德宗时太常卿,后加兼御史大夫
朱泚反,令往恒州宣慰。
还至河中李怀光反,往说之,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
贞元五年,迁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政事决在窦参但奉诺而已。
后改礼、兵尚书
汴州李万荣死,诏同平章事为宣武节度副大使汴州刺史
谦愿俭简,事多循仍,故军粗安。
卒谥恭惠
崔元翰唐 729 — 7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博陵人名鹏,以字行。
崔良佐子。
进士博学宏辞贤良方正,皆异等,时年已五十余。
累官礼部员外郎
窦参秉政,引知制诰,性刚傲,不能取容于时。
掌诰凡再期,不迁,罢为比部郎中
文师班固蔡邕,思致精密,为时所称。
卒年七十余。
有集。
窦申中唐 ? — 7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2 【介绍】: 扶风平陵人
窦参族子。
累迁至京兆少尹,转给事中
特爱之,及秉政,每议除授多访因得受赂。
德宗得其奸,逐贬道州司马,寻杖杀之。
吴通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海州人
举神童,补秘书正字
又擢文辞清丽科
同州司户参军
德宗立,召为翰林学士起居舍人知制诰
贞元十年,拜谏议大夫,颇怨望。
窦参相结,谋倾陆贽
德宗恶其诬构,贬为泉州司马,赐死长城驿
李吉甫中唐 758 — 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14 【介绍】: 赵郡人字弘宪
李栖筠子。
少好学,能属文,为太常博士,尤精国朝故实。
宰臣李泌窦参推重其才。
宪宗立,召为翰林学士,转中书舍人
累官至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封赵国公
吉甫连蹇外迁十余年,详闾里疾苦,患方镇贪恣,乃从容为帝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
德宗姑息藩镇,有终身不易地者,吉甫为相岁余,易三十六镇。
暴病卒,赠司空
所论著述甚多,有《六代略》、《元和郡国图》、《国计簿》、《百司举要》等,皆行于世。
唐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晋阳人,字文编。
唐俭裔孙。
德宗建中初,登进士第
累擢侍御史
窦参数荐之,改礼部员外郎
贬,出为并州刺史,十年不迁。
韦皋镇蜀,表请为副使,帝谕罢之。
自以久抑不得申,因为《辨谤略》三篇上。
帝益怒,改夔州刺史
宪宗立,召还,历迁礼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窦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扶风平陵人
昭成皇后族侄。
以荫亲为右卫府兵曹参军
累迁户部侍郎
窦参秉政,因少依而力荐于朝,数月间官至淮南节度使,赴镇旬日暴卒。
马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岐州扶风人
初为湖南判官,发属令赃罪千万,令之子因权幸诬奏监察御史窦参白彝无罪。
后佐曹王皋,以正直强干闻。
徐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海郯县人字宜远
德宗贞元中,为户部尚书班宏所引,官检校户部郎中御史中丞,主盐铁转运扬子院事。
既无吏绩,复以贿闻。
宰相窦参欲代之,执不可。
乃荐张滂户部侍郎盐铁使
八年扬州,得赃巨万,乃徙岭表。
陈正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郡人
陈少游子。
贞元中,求袭父封,为御史中丞窦参所沮。
十三年,官大理评事
文宗大和五年,自前安州刺史黔中观察使
杭世骏清 1696 — 1772
钱思公谓:「朝廷之官,惟翰苑非文章不可。
苏子瞻亦谓:「文章之外,不取他才。
」然或以所作卑弱,屑屑应用,不可谓之文章,即子瞻犹自以为空疏冗散,才不逮古,惭内相之名,岂非其实之难副与?
故自唐玄宗设官以来,虽代有贤哲以充其选,而直以「翰苑」名集者陆宣公一人而已。
宣公制诏奏议,昭然与金石不朽,而诗文赋集十五卷,所谓雄文藻思搉扬古今者,今先生盖有过之。
呜呼!
宣公不愧于翰苑,惟先生不愧于宣公也。
权载之宣公集曰:「仲尼有才而无位,贾生有时而无命,公才不谓不长,位不谓不达,逢时而不尽其道,命也。
」夫宣公不与房、、姚、宋生贞观之年,而与窦参裴元贞元之世,殆不可谓之逢时。
德宗以素知公名召对翰林,即日为学士,其知遇固深矣。
然当公十八登第,仅以词科博一县尉,唐所以位置博学之士者,不已违耶?
今词科不著于令,惟天子即位之初,特行久虚之典,督臣即以先应诏,选入翰林,盖以博闻明识不世出之人鼎、不可得之嘉会而授清秘之职,本朝之用人,可谓枢其材矣。
先生位虽不达,可谓逢时矣。
宣公之时,诏书旁午,仓卒填委,虽洒翰即成,曲中机会,终有如欧公所云「不得专一思虑以工文字,其诗文忧深虑远,盖亦变雅之作」。
先生幸际太平,得与一时僚友从容柯亭刘井之间,以其散直之暇,肆志并力于文章,蔚然而虎凤跃,锵然而韶钧发,何其盛也!
读是集者,当知先生之才与所遇之时,皆有过于宣公者,不必区区以禄位相较,而亦可想见国家盛治,其侍从簪笔之臣,为博闻明识不世出之人也,岂其以翰苑之荣誇于田夫野老而已哉?
同里后学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