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梅氏子。父为衙吏。行少知书。卒以造秀贡天府。有僧。分卫过其家。行与语。妙得禅指。遂辞父母。学空法。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既游南岳。闻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罗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变现。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肃。衣冠华楚。再拜稽颡。谓行曰。我居是间。仅二百载矣。今乃获脱苦受乐。皆师化力所及也。宝历九载疾终。寿九十五。寻于别峰。树塔以葬。
释道行。姓梅氏。会稽人也。父为越州衙吏。行弱龄知书。比成造秀。有僧分卫。行接之谈道颇精禅观。遂求出家。至四明山保寿院智幽所。禀训进修。拾薪汲水。后游南岳闻江西大寂道化。往亲附焉。思养圣胎。见罗浮奇异。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仙人仙禽玉树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行居于石室默尔安禅。然或山精水怪往往惊鸣。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华楚。再拜稽颡云。我居此中仅二百载。今因师住冥感匪躬。逍遥脱苦归人趣受乐矣。其感物多此类也。宝历九载疾终。春秋九十五。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释阿离耶跋摩。神智独悟。形貌异伦。始自新罗入于中国。寻师请益。无远不参。瞰憩冥壑。凌临诸天。非惟规范当时。亦欲陶津来世。志切游观。不殚游邈。遂求法于西竺。乃遐登于葱岭。搜奇讨胜。历见圣踪。夙愿已圆。资粮时绝。乃止那烂陀寺未几终焉。是时高□专业住菩提寺。玄恪。玄照。至大觉寺。此上四人并于贞观年中有此行也。共植胜因。聿丰释种。遥谢旧域。往见竺风。腾茂誉于东西。垂鸿休于罔极。非大心上辈。其何预此乎。按年谱似与玄奘三藏同发指西国。但不知第何年耳。
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乃剃发。诣嵩岳受具。时洛下毗尼之学盛。诸睨视讲席。良久而去。有劝之者。诸不答。闻湘中有南宗法道。往造大沩。时祐禅师。席下万指。诸愿籍名役作。勤劳杵臼间甚久。祐见之簸处曰。檀信物不可抛撒。曰不敢。祐俯拾得一粒曰。此非抛撒者耶。诸拟对之。祐曰。勿轻此一粒。百千粒从此粒生。曰即如是。此粒从何生乎。祐为大笑。明日升座曰。大众米里有虫。然诸疑终不决。至道吾智禅师所依止。问曰。和尚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如何向伊道。智唤沙弥。沙弥至。智曰添净瓶水著。却问诸曰。汝适何所问。诸理前语。智即起去。诸于是悟其旨。时方为二夏僧。去隐于浏阳之陶家坊。人无知者。有僧自洞山来。诸问。价公比有何言句。曰洞山曰。初秋夏末。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然对之者。多不契。诸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洞山旋闻其语。惊曰。浏阳乃有古佛耶。自是僧多往依之。乃住成法席。号霜华山。山去道吾密迩。智公将化。以诸为正传。弃其众从诸。诸迎居正寝。智行必掖。坐必侍。智殁时。众已辐凑如云。谓众曰。一代时教。整理时人手脚。凡有其由。皆落在今时。直至法身非身。名为极致。而我辈沙门。全无肯路。若分即差。不分即坐著泥水。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僧问。如何是西来意。曰空中一片石。僧礼拜。曰会么。曰不会。诸曰。赖汝不会。汝若会打破汝头。诸坐室中。僧窗外问。咫尺之间。为什么不见师颜。诸曰。我道遍界不曾藏。僧至雪峰。举似存禅师而曰。石霜意旨如何。存公曰。什么处不是石霜。后传此语至诸。诸笑曰。老汉有什么死急。诸不出霜华二十年。学者刻意。师慕至堂中。有不卧。屹然枯株者。天下谓之枯木众。唐僖宗闻其名。遣使赍赐紫伽梨。诸不受。光启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己亥。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五十有九夏。葬全身于寺之西北隅。谥普会。塔曰无相。有得法上首两人。龙湖闻禅师。九峰乾禅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祖六世孙,字公远。第进士。高宗建炎三年知湖州,时金兵南侵,子嶙率将士御敌,士卒皆感励死守。事甫定,即罢去。绍兴间徙居诸暨智度寺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