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缘德五代 898 — 977
禅师名缘德
杭州临安黄氏。
年十七。
师事东山老宿勤公。
剃发受具。
神观靖深。
中空外夷。
以精进为佛事。
年二十四遍游诸方。
烂熳丛席。
襄州清溪。
进禅师
栖迟不去久之。
江南李氏有国日。
混迹南昌上蓝寺
楚国宋公齐丘
至于经堂。
僧众趋迎。
阅经自若。
宋公傍立睨之。
不甚顾答。
宋公问。
上座看甚经。
德举示之。
宋公异焉。
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
无所事去留。
所至颓然默坐而已。
而学徒自成规矩。
平生著一衲裙。
以绳贯其褶处。
夜申其裙。
以当被。
后主闻其名。
致至金陵
问佛法大意。
留禁中。
又创寺以居之。
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
施钱建寺。
庐山之阴。
石耳峰之下。
开基日。
得金像观世音于地中。
赐名圆通焉。
本朝遣使。
问罪江南后主
纳土矣。
胡则者据守九江不降。
大将军曹翰部曲。
渡江入寺。
禅者惊走。
淡坐如平日。
至不起不揖。
怒呵曰。
长老不闻。
杀人不眨眼将军乎。
熟视曰。
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
大奇增敬。
而已曰。
禅者何为而散。
曰。
击鼓自集。
遣裨校击之。
禅无至者。
曰。
不至何也。
曰。
公有杀心故尔。
自起击之。
禅者乃集。
再拜。
问决胜之策。
曰。
非禅者所知也。
太平兴国二年十月七日
升堂曰。
脱离世缘。
乃在今日。
以衲衣并所著木屐。
留付山中。
使门人累青石为塔。
曰他日塔作红色。
吾再至也。
乃化。
阅世八十。
坐六十有三夏
谥曰道济禅师
天息灾北宋 ? — 1000
天息灾
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一月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宰臣曰。
佛氏之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西国大乘祝藏经。
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上如次披览。
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释施护
天息灾
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一月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宰臣曰。
佛氏之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西国大乘祝藏经。
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上如次披览。
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僧法天宋初 ? — 10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 【介绍】: 僧。
天竺摩伽陀国人
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
太祖建六年召见,赐紫衣师号,入译经传法院
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贤
真宗咸平元年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
卒谥玄觉法师
天息灾
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一月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宰臣曰。
佛氏之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西国大乘祝藏经。
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上如次披览。
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天,一曰法贤,中天竺摩伽陀国人。
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
州牧王龟从润色之,献阙下。
太祖建六年八月,召见赐紫
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书。
法天所译,《大方等总持宝光明经》五卷,《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二纸馀,《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七纸馀,《佛说圣曜母陀罗》三纸半,《圣无能胜金刚大陀罗尼》三纸半,《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五纸,《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三纸馀,《诸佛心印陀罗尼》一纸半,《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六纸馀,《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一纸弱,《佛说大护明大陀罗尼》五纸,《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七纸,《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二纸强,《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二卷,《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佛说金刚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六纸馀,《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二卷,《大寒林圣拿罗陀罗尼》四纸馀,《最胜佛顶陀罗尼》二纸强,《无能胜大明陀罗尼》七纸半,《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一纸半,《佛说圣宝藏神仪轨》二卷,《七佛赞呗伽陀》二纸强,《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二纸弱,《犍椎梵赞》七纸半,《佛说长者施报》六纸馀,《佛说七佛》一卷,《毗婆尼佛经》二卷,《佛说大三摩惹》四纸半,《妙法圣念处》八卷,《佛说分别缘生》一纸馀,《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三纸馀,《佛说诸形有为》一纸强,《佛说目莲所问经》二纸弱,《佛说苾刍五法》四纸馀,《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二纸半,《菩提心观释》二纸馀,《佛一百八名赞》二纸馀,《胜军化世百喻伽陀》七纸弱,《六道伽陀》五纸。
综上所译,都四十四种,大小百一十九纸,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
太祖以来,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锡,赐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曰“传教大师”。
太宗雍熙二年,帝览新译已,改其名曰法贤
盖天、贤皆译音,本叠韵也。
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真宗为之制序。
今大藏载法贤译经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
咸平四年五月示寂。
谥玄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