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幼年气貌昏浊。涎沫涕洟满面。踉蹡狂走。或笑或哭。无常时。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为憾。而回则安之。未尝恤。年十岁。其兄久戍辽阳。绝音好。家为设斋祈福。回忽谓其母曰。兄起居状。极易知耳。母奚庸忧。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归出其兄书袖中。问所从得不对。及辽阳役罢。兄言回是日至。𢹂饼饵共啖。且急索书告反。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辽虢相去万里。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此岂非神通力欤。万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闻之。皆敬异。高宗之季。则天屡召入内。赐锦袍玉带。两宫女左右侍。及绍周历。诏赐号法云公。当是时。大开告密之门。酷吏罗织。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脱。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命玄炜邀回问祸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回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谶纬书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谶纬。尽发瓦无所见乃已。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神龙二年。诏薙落。特为开坛受具戒。时韦庶人与朝政。回每谩骂曰。奈何反悖。会将斫尔头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驾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义。薛稷。皆从回以迎驾。立道左。诸公愿求一言。回抚佺期曰。汝真才子。谓平一曰。汝宜名佛童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间问回。僧伽何如人。曰观音化身也。睿宗居潜邸。或出游。回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来也。临淄王尝阶张炜等。谒回。回亟呼杖。遂出炜等。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抚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炜等窃于门外闻之。由是倾戴益谨。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辄趋避。连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独处之自若。景龙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饮乡里水。侍者念。道远不易得。恲𢥏计无所出。回指堂前地曰。此即是矣。于是凿之汲水进。饮尽一器以卒。讣闻。上震悼。诏赠司徒虢国公。图形集贤院。先是贞观间。三藏玄奘法师。游天竺石藏寺。偶阅一房。见胡床锡杖而已。从问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阌乡。法师归而访之信。法师之将访也。回宿戒其家扫洒。且诱治蔬饭曰。明日有胜客至。法师至。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回之所举。虽法师。有所未遍历者。事备别传。
释万回。俗姓张氏。虢州阌乡人也。年尚弱龄白痴不语。父母哀其浊气。为邻里儿童所侮。终无相竞之态。然口自呼万回。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东西狂走终日不息。或笑或哭略无定容。口角恒滴涎沫。人皆异之。不好华侈尤少言语。言必谶记事过乃知。年始十岁兄戍辽阳。一云安西久无消息。母忧之甚。乃为设斋祈福。回倏白母曰。兄安极易知耳。奚用忧为。因裹斋馀出门径去。际晚而归。执其兄书云。平善。问其所由默而无对。去来万里。后时兄归云。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因授饼饵其啖而返。举家惊喜。自尔人皆改观。声闻朝延。中宗孝和皇帝。诏见崇重。神龙二年敕别度。回一人而已。自高宗末天后时。常诏入内道场。赐绵绣衣裳。宫人供事。先为儿时。于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因建大阁而覆之。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出言则必有其故。敕赐号为法云公。外人莫可得见。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汝可一日迎万回。此僧宝志之流。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乃召到家。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回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谓为不祥。经数日令升屋取之。匕箸下得书一卷。观之乃谶纬书也。遽令焚之。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不获得雪。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还令诬告得实屠戮。籍没其家者多。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又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驾。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皆肃揖郑重。问讯诸公曰。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摭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胜其喜。曰圣人与我受记。诸子不可更争。又谓武曰。与汝作名佛童。当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马避之。目稷云。此多是野狐。其言何足惧也。乃顾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人益贵重。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中宗问回曰。此何人也。回曰。观音之化身也。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天竺有石藏寺。奘入时见一空房。有胡床锡杖而已。因问此房大德咸曰。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地号阌乡。于兹万回矣。奘归求见回。便设礼问西域。宛如目瞩。奘将访其家。回谓母曰。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奘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正谏大夫明崇俨者。道术之士。谓人曰。万回神僧也。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回见帝甚至亵黩。将漆杖呼且逐之。同往者皆被驱出。曳帝入反扃其户。悉如常人更无他重。摭背曰。五十年天子自爱。已后即不知也。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故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睿宗在邸时。或游行人间。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閒。帝必经过徘徊也。惠庄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天后曾抱示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也。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附会韦后。热可炙手。道路惧焉。回望车骑连唾之曰。腥腥不可近也。不旋踵而祸灭。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暨回垂卒。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门人徒侣求觅无所。回曰。堂前即是河水。何不取耶。众于阶下掘井。河水涌出。饮毕而终。回宅坊中井皆咸苦。唯此井甘美。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立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日行万里非人必矣。为鬼神邪。为仙术邪。通曰。观行知人。回无邪行。非鬼神也。无故作意。非仙术也。此得通耳。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彼没此出。四一念能至。或曰。四中回具何等。通曰。俱有哉。故号如意通矣。瑜伽论神境同也。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万回师。阌乡人也。俗姓张氏。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回。回生而愚。八九岁方言语。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及长父令耕田。回耕直去不顾。口惟连称平等。因耕一陇长数十里。遇沟坑见阻乃止。其父怒而击之。回曰。总耕何分彼此。乃止击而罢耕。回兄戌役于安西。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日夕涕泣忧思不止。回顾父母感念之甚。忽跪而言曰。涕泣岂非忧兄耶。父母且信且疑。曰然。回曰。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某将往视之。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善矣。发书视之乃兄迹也。一家异之。弘农抵安西。盖万馀里。以其万里而回故。号曰万回。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见佛龛题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奘驰驿至阌乡。问此有万回无。令呼之。万回至奘礼之。施三衣瓶钵而去。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时张易之大起第宅。万回尝指曰。将作。人莫之悟。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三郎斫汝头。韦庶人以中宗第三。恐帝生变遂鸩之。不悟为玄宗所诛也。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见回皆肃揖郑重问讯。诸公曰。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抚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胜其喜。曰圣人与我受记。诸弟子不可更争。又谓武曰。与汝作名佛童。当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马避之。目稷云。此是野狐。其言何足惧也。乃顾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人益贵重。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回见帝甚至亵渎。将漆杖呼且逐之。同往皆被驱出。曳帝入反扃其户。抚帝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已后即不知也。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故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及睿宗在藩邸时。或游行人间。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间。睿宗必经过徘徊也。惠庄太子。即睿宗第二子也。初则天以示万回。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后生申王。仪形瑰伟善于饮啖。景龙中时时出入。士庶贵贱竞来礼拜。万回披锦袍。或笑骂或击鼓。然后随事为验。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景云中卒于此宅。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弟子徒侣觅无。万回曰。堂前是河水。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饮竟而终。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排行五。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高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周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审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审言为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质高,庄严典丽。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武则天光宅元年,以乡贡进士重试及第。曾任洛州士曹参军、河阴令,迁祠部员外郎。工诗,《望月有怀》有名一时,沈佺期、宋之问皆和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唐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字延清,一名少连。宋令文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文辞,诗与沈佺期齐名,学者号为“沈宋”。从武则天游龙门,赋诗冠诸臣。历转洺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媚附张易之兄弟。中宗神龙时,贬泷州参军。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复媚太平公主。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坐贪赃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工五律,律诗之格至沈、宋始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连,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疑西河为郡望,弘农为实籍。因曾官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武周天授元年(690)与杨炯并以学士分直习艺馆,历洛州参军,复与修《三教珠英》,迁左奉宸内供奉。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之问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次年春逃归洛阳匿张仲之家,令兄子告发仲之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簿。景龙中以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知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约当玄宗先天中。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于初唐时律体之完成颇有贡献。尤善五律,观察入微,巧思善炼,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之致。《夏日仁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等篇,虽体沿唐初宫廷格局,却宽然有远意,颇见新进境。流贬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更以凄情运精思,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五言排律取景宽大,故富丽整严而警秀不滞。明胡应麟评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名篇有《初至崖口》、《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灵隐寺》等,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为上官婉儿评为群作之冠。律体外,五绝如《渡汉江》,语浅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还陆浑别业》、《明河篇》,整丽流荡而清气发越,均足为初盛唐中介。原集10卷,唐武平一辑,久佚。今存《宋之问集》2卷,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今人陶敏有《宋之问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7首,断句9。
唐诗汇评
宋之问(约656—712) 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曾任湖北蕲州刺史,官至考功员外郎。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擅长五言律诗,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有《宋学士集》。早年奉使南行过江夏时曾作五律《汉江宴别》一首。
作品评论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
沈詹事七言律,高华胜于宋员外。宋虽微少,亦见一斑,歌行觉自陟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同州冯翊人。乔知之弟。武周大足间为学士,预修《三教珠英》。中宗时,出为随州刺史,沈佺期有诗送之。玄宗开元初,为兖州都督。与兄乔知之、弟乔备皆以文词知名。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李隆基 | 玄宗 | 明皇帝、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 712年—756年 | ||
先天 | 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 | ||||
开元 | 713年十二月—741年 | ||||
天宝 | 742年—756年七月 | 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字道宁。能诗。武则天至中宗时,任职麟台,与沈佺期等唱和。玄宗开元中,累官金部员外郎、度支、考功二曹郎中。十年,官蕲州刺史。官终杭州刺史。有集。
作品评论
钟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之类,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远之气,既皆相敌。古诗似张九龄、宋之问一派;五言律只如说话,其极炼、极厚、极润、极活往往从欹侧历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学其不整。
《师友诗传续录》
问: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答: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审言,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达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聘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近2年,作诗430多首。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之小舟中。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集》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仅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诚可信云。
作品评论
七言律最难,迄唐世工不数人,人不数篇,初则必简、云卿、廷硕、巨山、延清、道济,盛则新乡、太原、南阳、渤海、驾部、司勋,中则钱、刘、韩、李、皇甫、司空,此外蔑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相州内黄人。沈佺期子。玄宗天宝中,自府掾迁膳部员外郎,与杜甫善。转司勋员外郎。后历官给事中、夏州都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东美。少詹事佺期子。初为府掾。天宝中除膳部员外郎。
全粤诗·卷三三○
李时行(一五一四—一五六九),字少偕。番禺(今广州)人。少时曾读书于罗浮山青霞谷,自号青霞子。湛若水、黄佐倡学于东南,时行先后及其门。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中进士第,知浙江嘉兴县,叙绩擢南京兵部车驾主事。后因同官蜚语攻讦而辞官,遍游吴、越、燕、齐、楚、豫,与海内人豪结社联吟,抒心中峭拔激昂之气。南归后于广州西郊筑浮邱草堂读书,又于北城开小云林别业以托栖隐。卒年五十六。著有《驾部集》、《青霞漫稿》、《天求子》、《云巢子》、《癯瘉子》等。其文章发汉魏,古诗法颜谢,歌行法李杜,绝律取裁于沈宋王孟等诸大家。为南园后五先生之一。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有传。李时行诗,以清宣宗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南海吴氏诗雪轩刊本《李驾部前集》、《李驾部后集》、《青霞漫稿》为底本,参校清同治南海陈氏樵山草堂本《南园后五先生诗》。
游子乐府叙
古诗皆乐也,古乐皆诗也。离诗而称乐府自汉始,至唐而诗诸体分,乐府居一焉。至宋元以诗余词曲为乐府,而诗亡矣。余尝取汉乐府准三百篇:郊祀,颂之遗也;铙歌鼓吹,雅之遗也;琴曲杂诗,风之遗也。又取汉、魏、六朝、唐人诗准乐府:其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绝句易见者无论,若齐梁人《折杨柳》、《梅花落》,非五言律乎?虞世南《从军行》、耿纬《出塞曲》,非五言排律乎?沈佺期《卢家少妇》、王摩诘《居延城外》,非七言律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非五七言长篇乎?盖乐府备古今诗体如此。汉去古近,乐府多于古诗,六朝十之四,盛唐十之二,中晚以降,百不得一,诚难之耳。而好事者往往为拟乐府,用力勤而失之弥远,何以故?王僧虔云:诗有丰约,解有多少。诸曲调解有辞有声,而大曲有艳有趋有乱。今所传多不可解,迫诘屈曲,或谓缺文断简,或谓曲调遗声,或谓兼正辞填调,大小混录,取其讹误以为规萭,其不能合宜矣。即不然者,面目虽合,神情中乖,安足贵哉?闽人游太初,自为诸生,及仕为蜀理官,入为廷评,居京师为比部郎,使越,出秉宪岭南,参知藩政守郢中,积三十年之功为古乐府,不规规,法其调,袭其意,而调与意、时与古相得,国事民情,有所感概,形诸咏叹。率自创体裁,不复仿效,悲壮激烈,浑雄真致,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上者优孟之抵掌,胡宽之营新,丰次不失,为蔡中郎之虎贲矣。余亟善元微之持论乐府,沿袭古题,唱和重复,文有短长,义咸赘媵,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近代惟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马》、《丽人》诸歌行,即事名篇,无有倚傍,友人白乐天辈谓是论为当。明兴,自许为古乐府者,莫如历下、下雉,然且不免后生弹射,独太仓乐府,变有少陵卓绝之识,即他所拟,亦总之类虎头传神手。太初与元美生同时而不及从游,假令元美遇之,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矣。太初诗,诸体俱有至境,而沾沾乐府,抟心辑志三十年不休。夫三十年攻乐府,则其于诗诸体,譬之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太初之以诗名,有以也。(南新市人 李维桢 撰)
闺秀词钞
字佩君,武进人,乌程沈宋圻副室。有《栖芬馆词》。
闺秀词钞·卷六
字洛珍,江宁人,乌程沈宋圻司马副室。有《听香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