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师律唐末宋初 884 — 964年1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贾氏
范阳人
唐丞相魏国公耽之裔孙。
年十五。
即于悯忠寺
礼贞涉为师。
而落发焉。
既圆具足。
乃南游。
咨扣心要。
自唐季都
天下之人。
率以为归。
之戾止。
士大夫莫不宗仰。
因营构夷门山中。
以阐所学。
诏以纪年。
扁其寺曰开宝。
命服徽号。
荣宠多矣。
视之蔑如也。
乾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
召门人垂训而终。
春秋八十一。
法腊六十二。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迁舆。
葬于北部鵔鸃之原。
进士贾守廉。
铭其塔。
释师律
茫阳人也。
姓贾氏
大丞相魏国公耽之后。
唐书有传。
弱龀端谨不与群童斗伎。
裁十五岁于悯中寺落发。
礼贞涉为师。
严肃垂勖所履不出边幅之外。
涉默异之曰。
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节乎。
比丘已可去游方。
奉训南逝得其禅要。
回锡故乡。
时梁世迨大周朝。
其间帝王重臣率皆宗仰。
居于夷门山旧封禅也。
营构乎殿宇圣仪
丰厨秘藏供僧饶羡。
约勒后生别院翕如罔违彝宪
朝廷以紫衣徽号用旌厥德。
视之蔑如也。
一日谓弟子庶几曰。
吾无愿不报厥龄欲颓。
汝宜知之。
勿俗情而悲悼也。
乾德二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终。
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改葬于北部浚仪之原。
进士贾守廉为塔铭焉。
论曰。
佛出于世经译于时。
大要在乎果因。
所推归乎罪福。
罪也者下三涂之阶陛也。
福也者上诸圣之阶陛也。
阶陛是同上下有异耳。
此命章曰兴福者。
乃欲利他焉。
如秤低昂如室明暗。
则知二事必不同时。
又类薰莸不同器而藏。
尧桀不同国而治也。
凡夫气分唯说罪多。
圣者品流但闻福厚。
顺性故易造。
逆意故难修。
修有多门行有众路。
大约望檀波罗蜜多令度无极也。
始则人天福行。
施食与浆桥梁义井。
次则轮王行中下品善。
上品十善者则梵天福也。
一造偷婆。
二补修故寺。
三请佛转法轮。
次则二乘净福
同三品善止自利功强耳。
次究尽位福
乃成二严。
庄严相。
好从三轮无碍见万法体空。
获利殊多尽未来际。
夫如是福之广矣大矣。
乃知圣者为福则易尔。
何耶。
纯净之故也。
凡夫则反是易薰染之故也。
是以佛亦为穿针之福。
知福不宜厌焉。
连然燎迦叶蹋泥。
无尽意贡璎珞宝珠。
婆罗分僧卧具。
伊皆大人有作圣者权方。
欲其因罪不厌除福不厌取。
矧以教传岭外法布中原年所弥深持渐薄。
内众修福就彼持门。
先哲息愆其忏法矣。
夫修理忏也淡虑观心。
心无所生生无所住。
当尔之时顺违无相则罪灭福生之地也。
事忏也心凭胜境。
境引心增。
念念相资绵绵不断。
礼则五轮投地。
悔则七聚首心。
或期瑞而證知。
乃见罪灭之相也。
昔者齐太宰作净住法。
梁武帝忏六根门。
澄照略成住法图。
真观广作慈悲忏。
至乎会昌年内。
玄畅大师请修加一万五千佛名经。
是以两京礼经则口唱低头。
檛磬一声谓之小礼。
自淮以南民间唯礼梁武忏以为佛事。
或数僧呗𠽋歌赞相高。
谓之禳忏法也。
其有江表水忏法者。
悔其滥费过度之愆。
此人伪造非真法也。
又有敩古人逐字礼华严法华经。
以为礼无漏法藏也。
由此有四众之徒于字上安南无字下安佛。
诚叨滥也。
有倡言曰。
但务生善唯期灭罪。
何判为非邪。
通曰。
翻译之后传行已来。
若天上之恒星。
如人形之定相。
或别占一座便曰客星。
或新起肉隆乃为胼赘者耳。
君不见春秋夏五邪。
郑杜诸家岂不能添月字乎。
盖畏圣人之言。
成不刊之典。
不敢加字矣。
夫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
将知佛教还可加减否。
慧严重译泥洹经加之品目。
忽梦神人怒责声色颇厉。
曰涅槃尊经何敢辄尔轻加斟酌。
是知兴福不如避罪。
斯言允矣。
今则不勤课励靡事增修。
因搜颖脱之数员。
责显盂安之三宝。
就今有作何代无人。
京兆开乎海池
终南建乎兰若。
铸大悲之铜像。
相国之伽蓝。
代病利人。
或护生掘土。
铸钟感瑞。
立刹参云。
刻像繁多。
修台浩博。
披榛平田之梵宇。
脱样阿育之浮图。
刊石为经鸠财立
或治病于井络。
或化人于鄜畤。
如斯人也入殊邦之乡导。
合二姓之良媒。
日月伏根照洞庭之幽暗。
乾坤玄凿开混沌之窍端。
博哉。
续运长矣。
公羊子有之曰。
是上之乎下也。
诗云。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
愿吾徒望上而学之。
令仁祠圣像无坠于地者也。
僧智江五代 885 — 9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58 【介绍】: 五代时僧。
幽州三河人俗姓单
家本富族。
唐昭宗天复中五台山梨园寺纳木叉法。
精练《净名》、《上生》二典。
后梁末帝龙德元年商丘开元寺讲名数一支,精义入神。
后居宋州广寿院。
有《瑞应抄》。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幽州三河南管。
单氏子也。
家赡足伯仲皆游侠。
无所成就。
独服善好义。
深慕空学。
唐乾宁四年
甫十五岁。
即往盘山感化寺
求薙落为沙弥
天复三年
受具于五台梨园寺
学通净名上生等经。
梁龙德初
讲名数于商丘开元寺
著瑞应钞。
门人共传习之。
唐同光初
乃居宋州广寿院。
缔构堂宇。
轮奂可观。
复塑弥勒释迦二尊像。
十六罗汉像。
缋饬殊胜。
显德五年。
孟秋。
俄遘疾以卒。
享寿七十四。
方属纩时。
或睹天人填拥。
若迎导状。
议者以为江畴昔誓生兜率之验也。
吏部员外郎李铉著塔铭。
释智江
俗姓单
幽州三河南管人也。
本富族游侠之子。
虽乘竹马厌回火宅之门。
乍玩沙堆好作浮图之制。
略闻竺乾之教。
必淡虑凝情。
若潇湘之逢故人也。
唐乾宁四载
始年十五诣盘山感化寺
遂成息慈。
息慈业备。
天复三祀往五台山梨园寺纳木叉法。
自此担簦请业择木依师。
净名上生二典精练涣然冰释。
心未属厌。
梁龙德元年商丘开元寺请名数一支。
所谓精义入神散则繁衍。
因著瑞应钞八卷。
达者传之。
生徒影附缮写夥多。
后唐同光元年微子之墟住院。
缔搆堂宇轮奂可观。
复塑慈氏释迦二尊十六罗汉像。
咸加绩彩克肖圣仪
善务方办。
俄遘沈痾。
周显德五年孟秋顺终。
享龄七十四。
当属纩时满院天人杂沓。
若迎导之状。
畴昔誓生睹史之昭应也。
吏部员外郎李铉著塔铭云。
系曰。
前人立义皆按教文。
岂得好恶随情是非任见。
已行前辙不覆。
后车胡不谨而循之。
通曰。
夫创著述者有四焉。
一前说极非于文茫昧。
一僻见谬解领悟自乖。
一乐繁嫌略。
好直怪迂。
有一于此无不著述也。
江公瑞应钞未经披览。
闻诸道路言亦济时须。
苟不济用而变革古德义章
则何异以旧防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也。
释道琳
道琳法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弱冠之年披缁离俗。
成人之岁访友寻真。
搜律藏而戒珠莹启。
禅门而定水清。
禀性虚洁雅操廉贞。
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养灵。
既常坐不卧一食全诚。
后复慨大教东流时经多载。
定门鲜入律典颇亏。
遂欲寻流讨源远游西国
乃杖锡遐逝鼓舶南溟。
铜柱而届郎迦。
历诃陵而经裸国。
所在国王礼待极致殷厚。
经乎数载到东印度耽摩立底国。
住经三年学梵语。
于是舍戒重受。
学习一切有部。
律非唯学兼定慧。
盖亦情耽咒藏。
后乃观化中天顶礼金刚御座菩提圣仪
复至那烂陀寺。
搜览大乘经论。
注情俱舍。
经于数年。
至于鹫岭杖林山园鹄树。
备尽翘仰并展精诚。
乃游南天竺国搜访玄谟。
向西印度于罗荼国住经年稔。
更立灵坛重禀明咒。
尝试论之曰。
夫明咒者梵云毗睇陀罗必棏(丁泽反)家。
毗睇译为明咒。
陀罗是持。
必棏家是藏。
应云持明咒藏。
然相承云此咒藏。
梵本有十万颂。
唐译可成三百卷。
现今求觅多失少全。
而大圣没后阿离野那伽曷树那。
即龙树菩萨。
特精斯要。
时彼弟子厥号难陀
聪明博识渍意斯典。
在西印度经十二年。
专心持咒遂便感应。
每至食时食从空下。
又诵咒求如意瓶。
不久便获。
乃于瓶中得经欢喜。
不以咒结其瓶遂去。
于是难陀法师恐咒明散失。
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颂。
成一家之言。
每于一颂之内。
离合咒印之文。
虽复言同字同实乃义别用别。
自非口相传授而实解悟无因。
后陈那论师见其制作功殊人智思极情端。
抚经叹曰。
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
我复何颜之有乎。
是知智士识己之度量。
愚者闇他之浅深矣斯之咒藏东夏未流。
所以道琳意存斯妙。
故咒藏云。
升天乘龙役使百神。
利生之道唯咒是亲。
净于那烂陀。
亦屡入坛场希心此要。
而为功不并就。
遂泯斯怀为广异听。
粗题纲目云尔。
道琳遂从西境转向北天。
观化羯湿弥罗。
便入乌长那国。
询访定门搜求般若。
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自尔之后不委何托。
净回至南海羯荼国。
有北方胡至云。
有两僧胡国逢见。
说其状迹应是其人。
智弘相随拟归故国。
闻为途贼斯拥还乃覆向北天。
年应五十馀矣。
释灵炤北宋 ? — 1082
灵炤
兰溪卢氏。
幼失恃怙。
向兄求出家。
兄难之曰。
使系汝俱碎。
可从汝意。
师忻然入林。
成束。
置兄前。
曰果容入道。
用此系我。
俱碎无恨。
兄不能夺。
遂入宝慧寺。
誓去枕席。
香灯礼诵。
未期月。
诵通法华光明。
具戒后。
往依净觉吴兴
一家户牖。
无不通达。
初主吴山解空。
继迁景德
熙宁中。
云间超果。
自元丰以来。
于每岁春首
结净业社七日期。
预者二万人。
念佛获验。
不可纪录。
尝梦三圣仪相。
前跪作礼曰。
灵炤一生。
诵大乘经。
期生安养
为果愿否。
观音指曰。
净土不远。
有愿即生。
又诵经。
深夜忽梦普贤示身。
遂造其像。
诵经万部。
以严净报。
元丰五年冬
卧疾。
侍者曰。
安养之期已至。
遂面西累足而化。
阇维异香袭人。
舍利流迸。
结塔院东南隅
僧智周隋末唐初 556 — 6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22 【介绍】: 唐僧。
娄县曲阜人字圆朗
俗姓赵
少出家,师事法流水寺僧滔法师
陈亡,迁居马鞍山慧聚寺
工草隶,通图史,尤善篇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字圆朗
姓赵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晋渡江。
娄县曲阜
性姿超邈。
小学之岁。
事流水寺滔法师出家。
服勤左右。
无怠寸阴。
未几。
负笈趋大庄严爝法师
以理前业。
为留一纪。
未惬所怀。
金陵失守。
海宇混一。
自尔东归。
弘大法。
久之徙居马鞍山慧聚寺
而晦迹焉。
俄复出山。
利济群众。
既而江都发难。
天下土崩。
乃泛然无系。
而与道俱。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
以疾终于天策城南。
武州刺史薛士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是年十一月二十日
途路夷静。
弟子法度等。
始克奉柩。
归于山中。
贞观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满等。
设圆坟于西岭以葬。
静研心性。
远谢识情。
提奖后昆。
崇尚先达。
兼善图史篇什。
篆隶草楷。
与兄宝爱。
并著名南北。
而事功之伟。
莫之让焉。
时有回向寺沙门道恭
为之赞文。
多不载。
释智周
字圆朗
姓赵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有晋过江居于娄县曲阜也。
然其神用超邈彰于青绮。
小学年中违亲许道。
师事法流水寺滔法师
为力生也。
乃吴国冠冕。
释门梁栋。
服勤左右分阴请业。
受具之后志在博闻。
时大庄严䂃法师者。
义府经笥道映雄伯。
负帙淹留专功一纪。
究尽端涯更同寒水。
金陵失御。
安步东归。
本住伽蓝开弘四实。
学侣同萃言晤成群。
但久厌城傍早狎丘壑。
遂超然高举。
晦迹于马鞍山慧聚寺
仁智斯合终焉不渝。
而止水致鉴问道弥结。
旧齿晚秀咸请出山济益道俗不拘小节。
乃又从之。
横经者溢坐。
杖气者泥首。
炎德既销僧徒莫聚。
乃翻飞旧谷。
又遭土崩瓜剖。
顺时违难泛然无系。
寂动斯亡。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遘疾。
终于大莱城南武州刺史薛仕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二十日
贼退途静。
弟子法度等。
奉迎神柩归于本山。
当时人物凋疏茔隧未理。
贞观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满等。
于寺之西岭改设圆坟。
风情闲澹识悟淹远。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包山海调逸烟霞。
得丧一心慈恻万类。
穷通不易其虑。
喜愠不形于色。
崇尚先达提奖后进。
道俗闻望咸取则焉。
加以笃爱虫篆尤工草隶。
傍观图史大善篇什。
与兄宝爱俱沐法流。
陈氏二方俱驰声绩。
讲成论小招提玄章涅槃大品等。
各十馀遍。
兼造殿阁。
门廊周匝壮丽当阳
弥勒丈六夹纻并诸侍卫
司空何充所造七龛泥象。
年代绵远圣仪毁落。
乃迎还流水。
漆布丹青彫缋绮华。
允开信表法。
回向寺释道恭曰。
余以拥肿拳曲不中规绳。
而匠石辍斤忽垂顾眄。
赏激流连殆逾三纪。
披云对月。
赋曹陆之诗。
石班荆
辩肇融之论。
故人安在。
仰孤帐而荒凉。
景行不追。
望长松而咽绝。
惧陵谷易迁素难久。
托徽猷于贞绀。
扬清尘于不朽。
其铭曰。
五荫城郭六贼丘陵。
胶固爱网萦回业绳。
雄猛调御慈悲勃兴。
危涂倏静秽海俄澄。
八树潜晖五师系轨。
纂此遗训克应开士。
皎洁戒珠波澜定水。
有道有德知足知止。
学总群经思深言外。
乐说河写餐风云会
七众关揵四部襟带。
振纲颓网繄其是赖。
世途沦丧适化江湄。
去来任物隐显从时。
坏瓶何爱净土为期。
有生有灭何喜何悲。
窀关昔隧封兴旧陇。
春郊草平故山拱。
林昏鸟思径深寒拥。
妙识归真玄坰虚奉。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
年十九,投恒岳蒲吾山。
栖隐禅师告修道以观心离念为要,即受而行之。
寻往五台山,初住北台木瓜寺二十余年,隋时历游晋中诸郡。
历六十余载,不希名利,不蓄侍人,惟以参禅传法为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释昙韵
不详氏族。
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馀两卷。
时年十九仍投恒岳蒲吾山。
就彼虚静讫此经部。
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
常诵未即至道。
要在观心离念。
方契正道耳。
韵初承此告。
谨即受而行之。
专精念慧深具举舍。
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
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
古来诸僧多入祈请。
有感见者具蒙示教。
元魏孝文
尝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仪
前种华园地方二顷。
夏中发艳状同铺锦。
光彩昱耀乱人心目。
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
遂举足栖焉。
遍游台岳备见灵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馀岁。
单身吊影处以瓦窑。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馀。
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
自外峰岭坦然遐净。
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
庆其晚逢也。
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馀载。
会隙历试一字无遗
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
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
结集定学背负绳床。
雁门川中若为业。
居山日久思展往怀。
闻风附道便从众。
一沐清化载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
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
众失其主。
人各其诚散归林谷。
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七众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
纵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
化行即传斯教。
山城两众皆蒙具足。
唐运伊始兵接定阳
屡逢屯丧本业无毁。
以夜系昼摄心乖逸。
幽栖积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结曾不弃捐。
任其𠲿啖寄以调伏。
曾以夏坐山饶土蚤。
既不屏除毡如血凝。
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岁居耳顺忽无蚤虱。
犹深自责曰。
计业不应即尽。
当履苦趣受其报耳。
又告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两道流出向馀房内。
又见在蛊家食饭。
匙接蛊精置于叠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为患。
蛊主惧焉。
吾德不及
何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
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
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
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经。
邀以法据。
并谓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轴俱了。
将以礼䞋目前不见。
及遭贼抄藏经岩窟。
世静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烂而卷色如初。
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
馀有众侣难嗣其踪。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闷即起礼佛。
尝策四仪以道量据。
自见胜达鲜伦其德。
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矣自十九入山六十馀载。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隶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职。
皆推寄于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