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无相唐 680 — 756
释无相
新罗国人也。
是彼土王第三子。
于本国正朔年月生。
于群南寺落发登戒。
开元十六年泛东溟至于中国到京。
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
后入蜀资中智诜禅师
处寂者。
异人也。
则天曾召入宫赐磨纳九条衣。
事必悬知且无差跌。
未至之前。
曰。
外来之宾明当见矣。
汝曹宜洒扫以待。
间一日果至。
寂公与号曰无相
中夜授与摩纳衣。
如是入深溪谷岩下坐禅。
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
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冰扪摸至腹。
殊不倾动。
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
忽雪深有二猛兽来。
自洗拭裸卧其前。
愿以身施其食。
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
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
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
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
后来入城市。
昼在蒙间夜坐树下。
真行杜多之行也。
人渐见重。
为构精舍于乱墓前。
长史章仇兼琼来礼谒之属明皇违难入
入内殿供礼之。
成都县杨翌。
疑其妖惑。
乃帖追至。
命徒二十馀人曳之。
徒近身一皆战慄心神俱失。
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飏直入厅事。
飘帘卷幕。
杨翌叩头拜伏踹而不敢语。
忏毕风止。
奉送旧所。
由是遂劝檀越造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寺。
外邑兰若钟塔不可悉数。
先居净众本院。
后号松溪是欤。
成都也。
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
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
惧其却回其位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
已冥知矣。
忽日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
今夜有客曰灼然。
又曰。
莫伤佛子。
至夜薪者持刀挟席。
坐禅座之侧。
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
遂跃起以刀一挥。
巨胡身首分于地矣。
后门素有巨坈。
乃曳去瘗之。
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
质明令召伐柴者谢之。
已不见矣。
尝指其浮图前曰。
此树与塔齐寺当毁矣。
会昌废毁。
树正与塔等。
又言。
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饭。
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
果来供设。
其神异多此类也。
至德元年建午月十九日无疾示灭。
春秋七十七。
临终或问之曰。
何人可继住持乎。
乃索笔书百数字。
皆隐不可知。
谐而叶韵。
记莂八九十年事。
验无差失。
先是武宗废教。
成都止留大慈一寺。
净众例从除毁。
其寺巨钟乃移入大慈矣。
洎乎宣宗中兴释氏。
其钟却还净众。
以其钟大隔江。
计功两日方到。
明日方欲为斋辰。
去迎取巳时已至。
推挽之势直若飞焉。
咸怪神速非人力之所致也。
原其相之舍利分塑真形。
尔日面皆流汗。
上足李僧以巾旋拭。
有染指者。
其汗颇咸。
乃知相之神力自曳钟也。
变异如此。
一何伟哉。
后号东海大师塔焉。
乾元三年资州刺史韩汯撰碑。
至开成中李商隐梓州四證堂碑。
为一證也。
杜甫唐 712年2月12日 — 770
作品评论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
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
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
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
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
杨巨源中唐 755 — ?
作品评论
唐大历后,五七言律尚可接翅开元,惟排律不人竞。
钱、刘已降,气味总薄。
元、白中兴,铺叙转凡。
所见中唐扬臣源、晚唐李商隐李洞陆龟蒙三家。
杨则短韵不失前矱,三家则长什尤饶新藻。
李廷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怀州河内人
李商隐子。
进士,以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累迁尚书左丞
朱全忠兼四镇,廷圭以官诰使汴。
客将先见,讽其拜。
廷圭佯不晓,曰:“吾何德,敢令公拜。
”及见,竟不肯加礼。
李羲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怀州河内人字圣仆
李商隐弟。
善古文。
进士擢第,累为宾佐
令狐楚中唐 766 — 83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7 字壳士别号白云孺子排行四
其先敦煌(今属甘肃)人。
家于太原(今属山西)
德宗贞元七年(791)进士第,为桂州太原从事
宪宗元和年间入朝为右拾遗,累官至河阳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因亲吏脏污事发,贬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
文宗大和末尚书左仆射封彭阳郡公
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
令狐楚才思俊丽,与刘禹锡李逢吉广宣唱和甚多。
曾向朝廷奏进张祜诗卷,又向李商隐传授骈文。
其诗“宏毅阔远”(《吴礼部诗话》),尤长于绝句。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2首,题2则。
张籍中唐 767 — 830
作品评论
张司业诗与元、白一律,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位白才多而意切,张思远而语精,元体轻而词躁尔。
律诗虽有味而少文,远不逮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然之乐府,诸人未必能也。
韩愈中唐 768 — 824
作品评论
昌黎豪杰自命,欲以学间才力跨越李、杜之上,然恢张处多,变化处少,力有涂而巧不足也。
独四言大篇,如《元和圣德》、《平淮西碑》之类,义山所谓句奇语重、点窜涂改者,虽司马长卿亦当敛手。
僧灵祐唐 771 — 85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赵
福州长溪人
童稚时嬉戏庭中。
俄有云气盘礴。
天乐清亮。
神圣仙真之状。
出没空际。
顷焉一叟貌类罽宾
挹其父而谓曰。
汝子来处高胜。
必当重光佛运。
此群灵所以标异也。
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
执役于法恒律师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学毗尼于钱唐沙门义宾
天台国清寺
寒山拾得
为说偈曰。
千山万水。
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
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拨炉中。
有火否。
拨云无。
丈躬起深拨小火。
举以示之云。
者个聻。
有省。
礼谢呈所解。
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
经云欲见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
方知己物不从他
故祖师云。
悟了同未悟。
无心无法。
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备是。
汝今既尔。
善自护持。
司马头陀
湖南来。
百丈谓之曰。
老僧可沩山否。
答云沩山奇绝。
聚千五百众。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住也。
丈云吾众中。
莫有人住否。
答云待历观之。
丈乃令侍者首座
典座来。
头陀首座不许。
典座云。
此正是沩山主也。
首座有愠色。
丈即指净瓶。
问云。
不得唤作净瓶。
你二人唤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唤作木𣔻。
典座踢倒净瓶。
丈笑曰。
首座输却山子也。
首座华林
典座也。
丈遂遣沩山
既营梵宇。
连帅李景让
奏寺额号同庆
相国裴公休
亦尝咨询玄奥。
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
示众云。
夫道人之心。
质直无伪。
无背无面。
无诈妄心行。
一切时中。
视听寻常。
更无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
从上诸圣。
只是说浊边过患。
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
便唤作无事道人
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
顿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本。
脩与不脩。
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个入处。
犹有无始以来习气。
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
即是脩也。
不道别有法。
教渠脩行。
从闻入理。
闻理深妙。
心自圆明。
不居惑地。
纵有百千妙义。
抑扬皆当。
此乃座披衣。
自作活计时也。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
不舍一法。
若也单刀趣入。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仰山
从何处归。
仰云田中。
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云。
作青见。
作黄见。
作不青不黄见。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云子还见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问著者个。
云此是鹅王择乳。
睡次。
仰山问讯。
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转身云。
我适来一梦。
试与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洗面。
少顷香严来问讯。
云。
我适来一梦。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严点一碗来。
云。
二子见解。
过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毕。
趺坐而灭。
寿八十三。
腊五十九。
葬于栀子园。
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
进士李商隐题额。
释灵祐
俗姓赵
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
丱年戏于前庭。
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
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
衢巷谛观耆艾莫测。
俄有华巅之叟。
状类罽宾之人。
谓家老曰。
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
必当重光佛法。
久之弹指数四而去。
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
执劳每倍于役。
冠年剃发三年具戒。
时有钱塘上士义宾
授其律科。
及入天台寒山子于途中。
乃谓曰。
千山万水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赈恤诸子顺途而念。
危坐以思。
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
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诣泐潭谒大智师
顿了祖意。
元和末随缘长沙
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
与郡郭十舍而遥。
夐无人烟比为兽窟。
乃杂猿猱之间。
橡栗充食。
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
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
愿预良缘乃奏请门号同庆寺
相国裴公相亲道合。
为遭会昌之澄汰。
又遇相国崔公慎由
崇重加礼。
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
敷座瞑目而归灭焉。
享年八十三。
僧腊五十九。
迁葬于之右栀子园也。
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
求为碑。
李商隐题额焉。
刘禹锡中唐 772 — 842
作品评论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新城公曰:“刘史部公他云:‘七律较五律多二字耳,其难什倍,譬开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满,古今亦罕矣。
……求其十分满者,惟杜甫李颀李商隐陆游,及明之空同、沧溟二李数家耳。
’”愚谓王维刘禹锡亦有十分满者,岂反作故翁、沧溟下耶?
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然少顿枰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
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叙俗情入妙者,刘宾客也。
次则义山
义山资之以藻饰。
《老生常谈》
七律与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
白居易唐 772 — 84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
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
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公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第
十九年中书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二年集贤校理翰林学士
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六年丁母忧去官。
此数年为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即作于此时。
十年六月,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张捕贼雪耻,引起宦官及旧官僚集团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今属浙江)刺史
敬宗宝历元年(825)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
杭州及苏州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
后返长安,相继出任秘书监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险恶,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辞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今属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长安
武宗会昌二年(842)刑部尚书致仕
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阳龙门山。
生平见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碑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为详备。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与元稹齐名,并称“”,然白实胜于元,故宋人钱易称“白居易为人才绝”(《南部新书》卷三)。
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旧唐书·传赞论》盛称其奏议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济”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实践,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尤以《新乐府》五十首为最,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突破“怨而不怒”之传统,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
“元和体”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
所谓“元和体”,以作者个人言之,即包括其《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长篇排律及次韵相酬之作、流连光景之小诗,其中尤以“感伤诗”中之《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唐宣宗白居易诗),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
其余如“杂律诗”内景中寓情之《钱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见长之《问刘十九》等,皆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
白氏之作虽伤于“大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语言朴直,而其艺术特点乃“用语流便”(许学夷《诗源辨体》),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
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
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卷二八)。
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
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
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
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
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白居易诗文全集向无注本。
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完备。
研究著作有陈寅恪诗笺證稿》等。
资料汇编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3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8首,44句。
姚合唐 777 — 854
作品评论
姚武功诗,恬淡近人,而太清弱,抑又太尽,此后所以渐靡靡不振也。
然五律时有佳句,七律则庸软耳。
大抵此时诸贤七律,皆不能振起,所以不能不让樊川玉溪也。
沈亚之中唐 781 — 832
唐诗汇评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属浙江)人。
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泾原节度使李汇掌书记
入为秘书省正字
长庆初,补栎阳四年,为福建团练副使
入为殿中侍御史
大和三年,为沧德宣使相判官柏耆擅斩李同捷亚之亦坐泛虔州南康
量移郢州,卒。
亚之尝游韩愈门,工古文,为中唐传奇作者。
亦擅诗名,杜牧李商隐俱有《拟沈下贤》诗。
有《沈亚之集》九卷。
今有《沈下贤》十二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一卷。
刘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又作乂、义。
河朔(今河北一带)人。
少任侠,因酒杀人,亡命于外,遇赦得出。
流于齐、鲁,折节读书,工歌诗。
韩愈善接天下士,步行归之,赋《冰柱》《雪车》诗,一旦居卢仝孟郊之上。
后因争语不能下宾客,持韩愈金数斤离去。
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遂复归齐、鲁,不知所终。
生平事迹散见于《新唐书·韩愈》附《刘叉传》、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齐鲁二生》及《唐才子传》卷五。
诗风大胆、旷放,不为传统格式所限,然有险怪晦涩之病。
有《刘叉诗集》,《唐百家诗》本作3卷。
全唐诗》存刘叉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
许浑唐 788 — 85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8?—858,—说791—858 字用晦一字仲晦排行七,郡望安陆(今属湖北),籍贯洛阳(今属河南)
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第
仕文宗、武宗宣宗三朝,历任当涂太平县虞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润州司马睦二州刺史等职。
事迹散见《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等。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于此毁誉悬殊。
明胡应麟云:“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
”(《诗薮》外编卷四)其“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为历代传诵之名联。
清何焯评《灞东题司马郊园》诗为“不减王右丞”(《唐贤三体诗句法》卷六)。
宋陈师道则云:“后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盖诗坛时代风尚兴替使然。
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许集通行者有续古逸丛书本《许用晦文集》、四部丛刊本《丁卯集》。
注本有清许培荣《丁卯集笺注》,今人罗时进《丁卯集笺證》。
全唐诗》编为11卷,多混入他人作品。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2。
作品评论
《唐七律隽》
七律工稳流丽,但出之流便,故数见不鲜,若汰去熟调,存其精英,不在李义山温飞卿杜牧之诸人下,亦晚唐一大作手,未必如升庵所云也。
李贺中唐 790 — 81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816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郡望陇西成纪,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父晋肃,大历间边上从事贞元时陕县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少年时有“拿云”心志。
宪宗元和年间,往来于洛阳长安间,应试求仕。
曾以歌诗谒韩愈进士,与争名者以进士犯父讳为由,加以毁阻,为作《讳辩》,终竟不第(一说竟不就试)。
在京任奉礼郎(两《唐书》误为协律郎),三年(808)以病辞官。
旋往潞州张彻
元和十一年病卒。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朱自清李贺年谱》、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
李贺早慧,7岁能辞章,贞元末即以乐府歌诗与前辈李益齐名,称“二李”。
仕途失意,乃以全力为诗。
常偕诗友出游,有小奚奴相随,背一古破锦囊,得句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其母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今存诗4卷、外集1卷,计242首。
多感时伤逝之作,哀叹盛年易衰,悲慨零落不遇。
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各类诗作,以古体歌行为多,无七言律诗。
要在尽脱窠臼,务求新奇。
以“奇才”(韦庄语)、“鬼才”(宋祁钱易语)、“鬼仙之词”(严羽语)著称于中唐诗坛,称“李长吉体”。
后人评价诗,褒贬不一。
杜牧称其诗为“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李贺集序》)。
吴闿生云:“昌谷诗,上继杜韩,下开玉溪,雄深俊伟,包有万变。
其规模意度,卓然为一大家,非唐之它家所能及。
”(《李长吉诗集跋》)持贬义者,则谓诗“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
”(李东阳麓堂诗话》)“怪丽不典”(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全唐诗》存诗5卷。
作品评论
陈式《重刻昌谷集注序》
昌谷之诗,唐无此诗,而前乎唐与后乎唐亦无此诗。
惟诸体皆备之少陵,间有类乎昌谷之诗,而亦十不得二三焉。
……大约人之作诗,必先有作诗之题,题定而后用意,意足而后成诗。
义山称昌谷与诸公游,未尝得题为诗,遇有所得,辄投之破锦囊中。
及归,研墨叠纸足成之。
天下抑有无题之诗也?
要以语于,则又未始无当。
之为诗,无有不题定而觅意,却又意定而觅题。
多是题所应讳,则借他题以晦之。
李贺集固是教外别传,即其集而观之,却体体皆佳。
第四卷多误收。
大抵学长吉而不得其幽深孤秀者,所为遂堕恶道。
义山多学之,亦皆恶;宋元学者,又无不恶。
长吉之才,佶然以生,瞿然以清,谓之为鬼不必辞,袭之以人却不得,直是造物异撰。
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序》
通集自以七言歌词为最,尽人之所知也,五律五排五绝亦复妙绝。
……学其长句者,义山死,飞卿浮,,元入俗。
工力之深如义山,学杜五排,学韩七古,学小杜五古,学刘中山七律,皆得其妙,独学不近,亦诗杰矣哉!
李贺音节如北调曲子,拗峭中别具婉媚。
曹唐唐 797 — 86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7?—866? 字尧宾桂州临桂(今广西桂林)人。
初为道士,还俗后屡举进士不中。
后为邵州容管等使府从事
杜牧李远等有交往。
生平见《才子传》卷八。
曹唐以游仙诗著称,《才子传》卷八谓有《大游仙诗》50篇(今存17首),《唐诗纪事》卷五八谓有《小游仙诗》百余篇(今存97首),影响颇大。
其诗幻思丰赡,意境绚丽,张为诗人主客》归瑰奇美丽主之入室者。
警句颇多,如“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仙子洞中有怀刘阮》)、“明月朗朗溪头树,白发老人相对棋”(《小游仙诗》),均脍炙人口。
前人以为曹唐李商隐“一样灵心,两般妙笔”(《一瓢诗话》),颇公允。
其诗以《唐诗百名家全集·曹从事集》本较通行,乃明人辑本。
今人陈继明有《曹唐诗注》。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温庭筠唐 801 — 8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01—约866或约812—约870 【介绍】: 太原祁人本名岐字飞卿
温彦博裔孙。
少敏悟,工诗词。
数举进士不第。
宣宗大中中,以搅扰试场,黜为随县
襄阳节度使徐商署为巡官
不得志,去归江东
后至长安,任国子助教
方城,卒。
其诗辞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其词多写闺情,风格浓艳,后收入《花间集》,为花间派词人之首,又与韦庄并称温韦
时试律赋,八韵一篇,相传庭筠文思敏捷,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韵只须八叉八吟,故号为温八叉温八吟,有《金筌集》及诗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870 本名岐字飞卿排行十六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少负才华,尤长于诗赋,然生性傲岸,好讥讽权贵,得罪宰相令狐绹,因此累举不第,仅任方城隋县国子监助教等微职。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夏承焘有《温飞卿系年》。
温庭筠晚唐词坛巨擘,亦有诗名,当时与李商隐齐名,号为“温李”。
时人又称其与李商隐段成式之诗风为“三十六体”,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故也。
才性敏捷,每与试,押官韵,未尝起草,每一韵一吟,场中曰“温八吟”。
又谓八叉手成八韵,故又称“温八叉”或“温八韵”。
温诗语言风格较为秾艳,予人以绮错婉媚之感。
此种特征尤以乐府篇什为最。
其怀古之作,多含讽谕意义;其写女性之诗则多具悲剧色彩。
亦有少量直接揭示社会矛盾之篇什,故不能将温诗一概斥之为“侧艳之词”。
诗体以近体为较擅,气韵清拔,格调高峻,如《过陈琳》、《经五丈原》等。
其写景小诗则清新可喜,如《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向称名句。
由清人曾益编集作注、顾予咸补辑、顾嗣立补注重订之《温飞卿诗集笺注》,乃最完善之温诗注本,存诗近330首。
全唐诗》存诗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6。
唐诗汇评
温庭筠(约801-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才情敏捷,每入试,八叉手而成八韵,人号“温八叉”。
然恃才傲物,放浪不羁,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
曾东游吴越,南极黔巫,西北至萧关、回中,行踪极为广泛。
大中末,谪为隋县
徐商襄阳,辟为巡官,与段成式韦蟾等唱和。
咸通七年,官国子助教,竟流落而终。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又工词,为《花间集》中首要词人,后人尊为花间鼻祖。
有《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汉南真稿》十卷,均佚。
今有《温飞卿集》七卷,别集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九卷。
作品评论
《旧唐书•文苑传》
李商隐)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
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多为邻铺假手,号口“救数人”也。
庭筠)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才情绮丽,尤工律赋。
温飞卿义山齐名,诗体丽密概同,笔径较独酣捷。
七言乐府,似学长吉,第局脉紧慢稍殊,彼愁思之言促,此淫思之言纵也。
《唐音审体》
飞卿乐府歌行,不妨出义山之上,而今体诗不逮远甚。
虽曰义山学杜,飞卿学李,渊源本异,而工力浅深,自不可掩。
飞卿古诗与义山近体相埒,题既无谓,诗亦荒谬;若不论义理而只取姿态,则可矣。
温飞卿之李青莲也,故其乐府最精,义山亦不及。
……唯长诗则温不迨李。
李有收束法,凡长篇必作一小束,然后再收,如山川跌换之势;温则一束便住,难免有急龙急脉之嫌。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温飞卿久困名场,故学力独为透到。
其于玉溪,何止偏师之攻!
顾华玉盛诋之,亦蚍蜉撼树也。
《南堂辍锻录》
温飞卿五律甚好,七律唯《苏武》、《五丈原》可与义山樊川比肩。
五七古、排律则外强中干耳。
《东目馆诗见》
飞卿玉溪并称,其歌谣岂玉溪所能几及!
清拔处亦不似长吉刿心镂肝。
《唐七律隽》
温、李并称,飞卿松秀似胜义山,而宋人学西昆者有此精到否?
其源滥觞明远,而衍派子山,是义山一流。
顾律多浮藻,无婉密之音。
五言规古,自存璆亮。
歌行炼色揣声,密于义山,疏于长吉
刘彦和谓“穷力追新”,陆士衡谓“雅而能艳”者。
杜牧唐 803 — 85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紫微省,称中书舍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
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
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随赴宣州
七年牛僧孺之辟,在扬州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
九年长安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837)宣州团练判官
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
宣宗大中二年(848)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
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中书舍人,卒。
临终作《自撰墓志铭》。
新、旧《唐书》有传。
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
杜牧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
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
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
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
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
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
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
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
”(《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
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
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
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
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亦从之。
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
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
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睦二州刺史
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
知兵,善古文。
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
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
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
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
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
曾作《寄牛相公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夏口座主幕》等。
作品评论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
晚唐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
多歧亡羊,信哉!
《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
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
段成式唐 803 — 8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3 【介绍】: 齐州临淄人,世居荆州字柯古
段文昌子。
以荫为校书郎
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尤深于佛书。
累迁尚书郎
吉州刺史太常少卿
懿宗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
解印,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
李商隐温庭筠均长于以四六文撰写奏章公文,三人皆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
又撰有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3 字柯古排行十六,其先临淄邹平(今山东邹平)人,后家居荆州(今属湖北)
宰相段文昌之子。
以父荫入仕,任职集贤院
武宗会昌三年(843)秘书省校书郎
宣宗大中初出为吉州刺史
七年(853)返京,后出为处州刺史
十三年罢任,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
懿宗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后入为太常卿
四年(863)卒于长安
生平见《旧唐书·段文昌》、《新唐书·段志玄》附、《金华子》卷上、《唐诗纪事》卷五七等。
今人方南生有《段成式年谱》。
成式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殆遍,故文章冠于一时。
尤长于骈文,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三人排行皆为十六,故时人称为“三十六体”。
退居襄阳时,与温庭筠余知古元繇韦蟾诸人同游徐商幕,赋诗唱和,编为《汉上题襟集》。
亦擅文,著书颇多,尤以《酉阳杂俎》最为知名,今传。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汉上题襟集》10卷,《宋史·艺文志七》记有《段成式集》7卷等,今皆佚。
全唐诗》存诗1卷,与张希复郑符等游长安诸寺联句若干、词1首。
词学图录
段成式(约803-863年字柯古
临淄人
唐开国功臣段志玄裔孙。
温飞卿余知古韦蟾周繇等相唱和,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三人均排行十六,故时人号其诗为"三十六体"。
多著述,其《酉阳杂俎》为唐人笔记名著,后世誉为"小说之翘楚"。
段文昌穆宗宰相,子段安节音乐家
作品评论
《石园诗话》
段柯古宰相文昌子,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与义山飞卿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然其诗长于用典,较之温、李,固曹、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