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僧绍岩五代至宋初 899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
母张氏。
感异梦娠。
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
年十八进具。
自尔游历诸方。
天台四明之胜。
尤所研玩。
既与德韶禅师
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
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
课诵法华妙经。
无怠昼夜。
俄莲华开庭宇间。
人以为精诚所感云。
建隆二年
誓效药王焚身供养。
吴越钱氏笃敬之。
固留乃止。
又尝趋曹娥江自溺。
以饱鳞互。
会渔者拯之以出。
卒无恙。
固徙越之法华山
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
开宝四年七月
忽作偈累篇。
示门人曰。
吾平生诵经。
满二万部。
所愿以生安养也。
今其可矣。
竟坐逝。
寿七十三。
腊五十五。
丧费悉给王府。
茶毗获舍利。
函寘之影堂中。
垂不朽。
释绍岩
俗姓刘
雍州人也。
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伟。
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
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
凡百经书览同温习。
自是游诸方圣迹。
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
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
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
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
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
举城人瞻瞩。
亟命搴而蹂之。
建隆二年辛酉
经愿云满誓同药王
焚身以供养。
汉南国王钱氏。
笃重归心苦留乃止。
寻潜遁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会有渔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敷水面而惊涛迅激。
岩如坐宝台。
然。
水火二缘俱为未济。
恒怏惋其怀。
乃于越法华山安置。
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
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
吾诵经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跏趺坐亡。
享龄七十三。
法腊五十五。
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
获舍利无算。
遗骨若玉莹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宁节度使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僧道潜五代 ?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
蒲津人俗姓武
少诣临川僧净慧一见以为法器。
后又谒法眼禅师文益。
寻结庐衢州古寺,阅《大藏经》。
后周世宗显德初钱俶迎入西府,受菩萨戒,赐号慈化定慧禅师,居慧日永明院。
师名道潜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谒清凉法眼。
一见异之。
许入室。
一日问曰。
子参请外看甚么经。
师曰。
华严。
法眼曰。
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
师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
法眼曰。
空具六相否。
师不能答。
法眼曰。
子却问我。
师如语而问。
法眼曰。
空。
师言下开悟。
法眼曰。
子作么生会。
师云。
空。
法眼然之。
后因四众士女入寺。
法眼曰。
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
今睹金银朱紫杂遝。
是破戒否。
师曰。
好个入路。
法眼曰。
子向后有五百毳徒。
而为王侯所重在。
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
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
慈化定慧之号。
周显德元年
建慧日永明寺
请师居之。
为开山始祖。
众常五百。
果符法眼之记。
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  杲日当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
美容姿。
躯干颀硕。
匈有七黑子。
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真寂禅师
薙染。
既明戒检。
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
自尔遍历禅会。
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了心地。
阅藏典于衢之古刹。
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
及诣鄞礼育王塔。
见舍利红色。
行悬钟外。
悲喜交集。
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
行普贤忏法三七日。
感遍吉降瑞。
其所御象鼻。
枕道场所。
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
授菩萨戒造大伽蓝。
慧日永明
以居之。
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
月别给俸示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将入棺。
白光昼发。
十月茶毗于龙井
收舍利无算。
有屠者。
自以罪恶不可忏悔。
展襟向火聚。
请求不得。
则死于火。
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
天台韶国师
建塔以葬。
癸酉塔顶时起白光。
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僧。
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
弃吏出家,吴越时永明寺
雅好诗道。
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
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
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窦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
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
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
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赐号智觉禅师
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
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
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
著《宗镜录》。
宋开宝八年入灭。
诗一首。
(《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
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
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
延寿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延寿字冲立
俗姓王氏
馀杭人
年十六。
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坐死。
获赦。
遂出家。
天台智者天柱寺
宋建隆元年
忠懿王命主灵隐寺
后迁永明道场。
赐号智觉禅师
开宝八年卒。
年七十二。
谥永明宗照大师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塘王氏。
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
然质直。
未尝妄语。
日行坐诵法华。
不辍口。
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
寿弃妻子。
求剃染。
既登戒习定于天台天柱峰者九旬。
有鸟类斥鴳。
巢衣襵中。
俄谒国师韶公。
决择所见。
徙居雪窦山
忠懿王钱氏请。
为众生行方等忏法。
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
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
营造塔像。
不可殚纪。
高丽国王
远闻其誉。
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
紫水精数珠。
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
而接物利生。
尤所究意。
然自灵隐徙居永明
举唱之繁。
斯录一二。
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
寿云。
更添香著云。
谢师指示。
寿云且喜勿交涉。
因有偈曰。
欲识永明
指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吹波浪起。
僧问成佛作祖。
亦出不得六道轮回。
亦出不得。
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寿云出汝问处不得。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寿云破沙盆。
开宝八年
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二。
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中
师名延寿
字冲元
馀杭王氏。
少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死。
及市。
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之。
放令出家。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唯一食。
长坐不卧。
得法于天台韶国师
初住雪窦
寻归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众常二千。
智觉号。
天台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常暂废。
馀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获大辩才。
宗镜录百二十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
诗偈几千万言。
传播海外。
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
开宝八年示寂。
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释延寿
姓王
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僧延寿
字冲玄
总角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六旬而毕。
四明岩禅师出家。
衣无缯纩食无重味。
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尝谓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当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住天台智者
九旬习定。
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
夜见神人持戟而入。
师诃之曰。
何得擅入。
对曰。
久积善业方到此中。
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
遂上智者作二阄。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
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
乃至七度。
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获辨才。
初演法于雪窦。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
二年永明
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
学者参问。
指心为宗以悟为则。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
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
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
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
永明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与众受菩萨戒。
夜施鬼食昼放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人号为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殷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应为文益之误。
全唐诗》卷七七〇收《看牡丹》诗1首,《唐诗纪事》卷七六、《唐僧弘秀集》卷五、《大法眼禅师语录》等书皆收为文作。
僧无则五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诗僧
全唐诗》存诗3首,小传云:“无则五代时人,为法眼文益禅师弟子。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其诗1卷,今不存。
检《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文益门人有玄则,为滑州卫南(今河南滑县东)人,南唐时金陵报恩院。
疑即其人。
僧清耸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福清人
嗣法眼文益
归住明州四明山
节度使钱弘亿师事之。
钱俶命于衣锦军开法,后居杭州灵隐寺,署了悟禅师
清耸
福州人也。
初参法眼。
眼指雨谓师曰。
滴滴落在上座眼中。
初不喻。
后阅华严。
了悟其旨。
因入山求卓庵之地。
四明
登高四望。
投以一石。
石所住处。
吾其止焉。
遂结庵居之。
既而钱忠懿王。
闻其名。
命主灵隐
了悟禅师
摩诃般若。
非取非舍。
若人不会。
风寒雪下。
师说法也。
一日王阅华严经。
知震旦有支提山
为天冠菩萨住处。
乃大集诸山耆德问之。
无能知者。
唯师道所以然甚详。
王曰。
非师一往不可随。
遣人偕行。
至海滨踪迹圣境。
入深山行三日。
时有钟声。
白猿相导而前。
师至心顶礼。
见幽林中有一大刹。
扁金书古佛大华严之境。
既入寺。
殿阁峥嵘。
众盈万指。
菩萨千躯。
俨然居上。
异香袭人。
光明射目。
师默想运诚。
随喜竟夜。
既曙。
依然在林莽间。
所见乃化刹也。
师还报王。
即其处建寺。
如师所见。
铸天冠千身。
航海入山。
至中流飓风大作。
舟重欲没。
相视无策。
遂沉像之半于水既济。
其半沉水者。
已先至其地矣。
其异如此。
释善道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
袁州平山世称木平和尚
南唐中主待以师礼,迎至金陵供养。
法眼文益有诗相赠。
卒谥真寂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唐时禅僧
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
袁州平山世称木平和尚
南唐国主待以师礼,迎请供养。
法眼文益有诗相赠。
卒谥真寂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木平和尚
不知何许人。
游戏江浒。
语言无度。
踪迹诡异。
人不能测识。
李后主
尊为圣师。
尝挂木瓶杖头。
一日赴内斋坐。
顷忽不见。
后主问曰。
和尚何在。
因引瓶自蔽。
应曰。
某在此澡浴。
后主拜之。
木平曰。
陛下见群臣。
勿言臣在瓶中浴。
后主笑曰。
和尚见人。
亦勿道吾拜汝。
尝出入禁中。
他日从登百尺楼
后主问其制度佳否。
对曰。
尤宜望火。
初不谕其意。
后数年。
木平卒。
淮甸大扰。
烽火交驰。
后主尝于是望。
以占动静。
后主素爱庆王
问木平寿命。
曰年七十。
是岁病亡。
年十七。
盖反语耳。
为建寺宫侧居之。
奉事隆笃焉。
本名木瓶
后讹为木平。
或云。
木平山名。
师居处也。
眼禅师赠诗云。
木平山里人。
貌古言复少。
相看陌路同。
论心秋月皎。
坏衲线非蚕。
助歌声有鸟。
城阙今日来。
一沤曾已晓。
大宗匠所与。
木平故个中人。
盖混迹以警世者也。
释慧明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唐蒋氏子。
夙探三学
逮遍参得清凉益公指诀于临川
遂归隐天台之白沙。
以究所寤入。
玄侣之扣激者。
皆摧折莫敢近傍。
因以为魔说。
而谤詈四起。
汉乾祐中
出山。
时鄞之翠岩参公
率诸禅德。
僧主思宪院勘辨之。
酬对皆契宗旨。
未几。
吴越钱氏造大报恩寺以住持迎之。
署号圆通普照禅师
玄沙之道赖以振。
显德中示寂。
时方大暑
众欲即葬之。
弟子永安曰我知师请必无葬而阇维焉。
获舍利五色。
僧慧明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惠明
五代时僧。
杭州钱塘人俗姓蒋
研核三学,渐入精微。
游闽越,至抚州礼法眼文益,遂皈依禅宗。
后归浙,隐天台白沙,善机锋,时谓为魔说。
乾祐中出山,翠岩令参请其住思宪院。
吴越王钱弘俶延请其住杭州大报恩寺赐号圆通普照禅师
后周世宗显德中卒。
释慧明
俗姓蒋
钱塘人也。
研覈三学渐入精微。
后登闽越殆至临川
文益禅师深符正理。
悟先所宗不免生灭情见。
后回浙隐天台白沙立草寮。
雪峰长庆之风。
到者皆崩角摧锋。
为魔说。
汉乾祐中自山出时。
翠岩参公率诸禅伯
于僧主思宪院定其臧否。
明之口给无能挫衄。
汉南国王钱氏造大报恩寺
请以住持。
假号圆通普照禅师
然行玄沙正眼非曷能致此。
显德中卒。
时酷暑俾欲葬之。
有弟子永安曰。
知师唯我也。
请焚之得舍利五色。
一皆圆净
炼指为灯。
天台供养。
后相继烧三指而勤持课。
胁疏衽席。
时说法焉。
性且刚直言多忤物。
是其所短也。
慧明
蒋氏子也。
幼岁出家。
三学精练。
临川谒法眼。
豁然有省。
鄞水
庵居大梅山
吴越部内。
禅学虽盛。
而以玄沙正宗。
筑之阃外。
师欲整而导之。
一日有禅者至庵。
师问曰。
近离何处。
对曰成都
曰上座离成都到此山。
成都少上座。
此间剩上座。
剩则心外有法。
少则心法不周。
说得道理即住。
禅客莫能对。
又迁止天台白沙庵。
彦明道人者。
俊辩自负。
来谒师。
师问曰。
从上先德有悟者否。
对曰有之。
曰。
一人发真归源。
十方虚空。
悉皆销殒。
举手指曰。
只今天台山嶷然。
知何得销殒去。
张目直视遁去。
钱忠懿王。
延请问法。
命住崇资院。
盛谈玄沙法眼宗旨。
自是他宗泛学。
皆寂然宾服矣。
一日忠懿王为法集大会诸山。
师问诸老宿曰。
雪峰塔铭云。
夫从缘而有者。
始终而成坏。
非从缘而有者。
历劫而长坚。
坚之与坏。
即且止。
雪峰只今在何处。
老宿不能对。
王大说。
署圆通普炤禅师
僧泰钦南唐 ? — 9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4 【介绍】: 五代时僧。
魏州人
初住洪州双林院,次住洪州蓝山护国院及金陵龙光院。
晚住金陵清凉院,嗣法眼文益
世称法灯和尚
南唐李煜曾从其问法。
善以歌诗演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4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
五代南唐时禅僧世称法灯和尚
初住洪州双林院,次住洪州蓝山护国院及金陵龙光院。
晚住金陵清凉院,嗣法眼文益
后主李煜曾向其问法。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〇有传。
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存《古镜歌》3首,《禅门诸祖师偈颂》存《拟寒山诗》10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泰钦
字法灯
魏府人也。
辩才无碍。
入法眼之室。
虽解悟逸格。
未为人知。
性忽略不事事。
尝自清凉。
遣化维扬。
不奉戒律。
过时未归。
一众传以为笑。
法眼遣偈往呼之。
既归。
使为众烧浴。
一日法眼问大众曰。
虎项下金铃。
何人解得。
对者皆不契。
适自外至。
法眼理前语问之。
谓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于是人人改观。
法眼曰。
汝辈这回笑渠不得也。
出世。
初住洪州双林。
次迁上蓝护国院。
未几。
李国主
请住清凉道场。
乃曰。
山僧
本拟深藏山谷。
遣日过生。
缘清凉老人有不了底公案。
所以出来。
为他了却。
若有人问。
便说似伊。
时一僧出问。
曳杖击之。
僧曰。
我有何过。
曰。
祖祢不了。
殃及儿孙。
国主从容问曰。
先师有何不了公案。
曰。
现分析者。
国主骇之。
开宝七年六月示疾。
告众曰。
老僧住持。
将逾一纪。
每承国王助发。
至于檀越道侣主事小僧
皆赤心为我。
默而难言。
或披麻带布。
甚违吾道。
我之遗骸。
但于南山智藏和尚左右。
乞一坟冢。
升沈皎然不沦化也。
又示众曰。
但识口必无咎。
纵有咎因汝有。
珍重。
二十四日
安坐而逝。
僧文遂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杭州人俗姓陆
少徙家宣城,于池州落发。
年十六,观方禅教,习究《首楞严经》,并为注释文句。
后参法眼文益,服膺事之,尽焚旧注。
初住吉州止观。
南唐李煜乾德二年,延住金陵长庆院,迁清凉院,终住报慈道场,署雷音觉海大导师。
僧法安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吉州太和人
初住曹山。
嗣法眼文益
南唐国主请住金陵报恩院,赐号慧济禅师
开堂授众。
李煜时卒于院。
释行因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雁门人
参方得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游匡庐南唐元宗
承其名。
请出世栖贤寺未期月遁居佛千岩。
岩峻峭不易陟。
有石室。
深邃可禅燕。
下瞰锦绣谷尤幽胜。
无弟子给侍。
赖邻僧时往来。
所须曾莫之缺乏。
居常有异鹿一。
遇夜阑。
则卧石檐下。
锦囊鸟一栖石壁间。
元宗三徵之。
终不起。
一日小疾。
谓其人曰。
捲上帘。
我去我去。
方捲帘。
即下床行三数步。
屹立而化。
春秋七十许矣。
阇维收馀骨。
塔之岩背。
元宗使工写其真。
以供养。
释行因
不详姓氏。
雁门人也。
游方问道于江淮
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
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
独栖禅观于其中。
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
岩中夜阑有异鹿一。
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
二物都无惊怖。
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为之供侍。
一日小疾谓侍僧曰。
卷上帘我去去。
帘方就钩。
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
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
而阇维收遗骨。
白塔在岩背焉。
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为元宗坚请。
栖贤寺开堂唱道。
不及期月潜归岩窟。
初岩如五指。
中指上有一株。
终之日此亦枯瘁。
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
谈论不滞于方隅。
开喻必含于教化。
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
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
佛则右胁果位坐亡。
首支地者现通。
身立中者彰异。
其惟欲行步而化者。
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
俗姓武
蒲津人也。
生而强壮容姿端雅。
成立则身长七尺许。
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
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
真寂禅师为亲教也。
戒检严明讷言敏行。
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
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
后诸方无定游处。
未到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明心决。
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
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
不觉起而作礼。
及诣杭礼阿育王塔
跪而顶戴泪下如雨。
问掌塔僧曰。
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
僧曰。
按传记云。
藏在内角中。
望若悬钟焉。
疑未已。
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
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
悲喜交集。
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
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
其象鼻直枕行忏所。
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
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
请以居之。
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
别给月俸以施之。
加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入棺之际。
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
时众皆睹。
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
所收舍利夥多。
有屠者自惟恶业。
展襟就火聚乞求。
斯须获七颗。
屠家持于印氏塔中。
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
石塔缄其真骨。
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
佛手岩行因者。
雁门人
未详姓氏。
少习儒。
舍俗出家。
遂云游。
首谒鹿门真公。
言下有省。
寻抵江淮
庐山
山北有岩如五指。
下石窟可三丈馀。
师宴处其中。
因号佛手岩和尚
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
为供侍。
常有异鹿锦囊乌驯绕其侧。
江南李主。
三诏不起。
坚请就栖贤开法。
不逾月。
仍潜归岩室。
寂音为之赞曰。
淮山深处。
容我卓锡。
树下经行。
岩间宴寂。
六十馀年。
胁不至席。
天子三诏。
掉头不应。
知不可致。
南向加敬。
山摇海惊。
天空地迥。
后代儿孙。
则反于是。
如乳中虫。
贪著世味。
我寻其迹。
为陨涕泪。
师后下禅床行数步。
屹立而化。
岩顶有一株。
同日枯瘁。
寿七十馀。
岩之阴。
骨塔存焉(二师皆曹山嫡孙)。
僧可勋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朱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
南唐时禅僧
清凉文益
后住宣州兴福院。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有传,并录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谦光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金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唐时僧。
元宗国师礼之。
有才辨,行无羁检,尤嗜饮酒食肉。
显德中,作赏花诗讽及时事。
五代史补》卷五收其事迹,并引其赏花诗1首,《全唐诗》据以录入。
但此诗宋人多称为文益牡丹之作。
谦光事迹又与谦明相近,疑《五代史补》所记,即据此二人事迹传闻附会而成。
释可勋北宋
全宋诗
释可勋俗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
为青原下九世,清凉益禅师法嗣。
宣州兴福院。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尝召对(清嘉庆宁国府志》卷三一)。
五灯会元》卷一○有传。
释契嵩北宋 1007 — 10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72 【介绍】: 僧。
藤州镡津人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
七岁出家,十三落发,十九游方,得法于筠州洞山之聪公,住南屏最久。
仁宗庆历间,隐居钱塘灵隐大桐坞永安精舍。
皇祐中京师,两上万言书,赐号明教大师
博通内典,尝作《原教孝论》以与当时辟佛者抗。
为文雄伟,能自畅其说。
有《治平集》、《镡津》。
全宋诗
释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灵自号潜子,欲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
七岁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游方天下。
仁宗庆历间钱塘嘉祐六年(一○六一),献所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诏付传法院,并赐号明教
神宗熙宁五年六月卒于杭州灵隐寺,年六十六。
有《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
今存《镡津文集》二十二卷,其中诗二卷。
事见《镡津文集》卷首宋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
 契嵩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弘治刊本《镡津文集》为底本,校以《四十名家小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
镡津文集》尚有有明永乐刻本(藏湖南省图书馆)、万历三十五年嘉兴楞岩寺径山藏本(藏武汉大学图书馆),其所载诗与弘治刊本同。
契嵩藤州人
尝著原教论,又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编,上之仁宗韩琦欧阳修皆尊礼之。
初居佛日,嘉祐中陈舜俞以其宅为光德庵,俗名荒墩,在今嘉善治东五里,延焚修其中。
镡津集。
熙宁四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
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
遂化。
阇毗不坏者五,顶耳舌、童真数珠,葬于永安之左。
全宋文·卷七六四
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灵自号潜子俗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北)人。
七岁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而游方,下江湘,陟衡庐,得法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
庆历间杭州,居灵隐寺
是时,欧阳修等人排佛尊儒,乃作《辅教编》等论,会通儒释,士大夫爱其文而畏其辩。
又著《传法正宗定祖》、《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釐定禅宗祖系,对后世影响甚大。
嘉祐六年京师,上其《辅教》、《正宗》诸书,仁宗命入大藏,并赐号明教大师
寻仍归杭州
英宗治平中蔡襄杭州,延居佛日禅院;数年,复归灵隐
熙宁五年卒。
其著作曾编为《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六十馀万言,后有散佚。
绍兴中释怀悟辑其部分诗文,编为《镡津文集》二十卷传世。
又其《定祖图》、《正宗记》、《正宗论》等三书别存于释藏
事迹见陈舜俞都官》卷八《明教大师行业记》。
禅师名契嵩
字仲灵
自号潜子
藤州镡津李氏。
七岁。
母钟施以事东山沙门某。
十三得度受具。
十九游方。
宁风有异女子姚。
精严而住山。
时年百馀岁。
面如处子。
造焉。
女子留之信宿。
中夜闻池中有如戛铜器声。
以问女子。
女子曰。
噫此龙吟也。
闻者瑞徵。
子当有大名于世行矣。
无滞于是。
下沅湘。
衡岳
神鼎諲禅师
与语奇之。
然无所契悟。
游袁筠间。
受记莂于洞山聪公
夜则顶戴观世音菩萨之像。
而诵其号。
必满十万。
乃𥨊以为常。
自是世间。
经书章句。
不学而能。
是时天下之士。
学古文。
韩愈拒我。
以遵孔子
东南有章表民
黄聱隅
太伯
尤雄杰者。
学者宗之。
作原教论十馀万言
明儒释之道一贯。
以抗其说。
读之者畏服。
未几复游衡岳
罢归著禅宗定祖图。
传法正宗记。
其志盖悯道法陵迟。
博考经典。
以佛后摩诃迦叶。
独得大法眼藏。
为初祖。
推之下至于达磨多罗。
为二十八祖。
密相付嘱。
不立文字。
谓之教外别传。
书成游京师
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
奏之仁宗皇帝
览之加叹。
传法院
编次入藏。
下诏褒宠。
赐紫方袍。
号明教
再奏辞让。
不许。
宰相韩琦大参。
欧阳脩。
皆延见而尊礼之。
留居闵贤寺。
不受。
再请东还。
于是律学者憎疾。
相与造说以非之。
益著书。
援引古今。
左證甚明。
几数万言
禅者增气。
而天下公议。
翕然归之。
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
写偈曰。
后夜月初明。
吾今独自行。
不学大梅老
贪闻鼯鼠声。
至中夜而化。
阇维敛六根之不坏者三。
顶骨出舍利。
红白晶洁。
状如大菽。
常所持数珠。
亦不坏。
道俗合诸不坏。
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
阅世六十有六。
坐五十有三夏
有文集总百馀卷。
六十万言。
其甥法澄
克奉藏之。
以信后世。
钱塘佛日禅院(或云惠日禅师)。
密学蔡公襄所请也。
东坡曰。
吾入吴尚及见
其为人常瞋。
以瞋为佛事云。
赞曰。
是身聚沫耳。
特苦业所持。
寔本一念。
首楞严曰。
由汝念虑。
使汝色身。
身非念伦。
汝身何因。
随念所使。
然但名为融通妄想。
念常清净。
正信坚固。
则名善根功德之力。
嵩生而多闻。
好辩而常瞋。
死而火之。
目舌耳毫为不坏。
非正信坚固功德力乎。
余尝论人之精诚不可见。
及其化也。
多雨舍利。
譬如太平无象
而烝枯朽。
菌芝
其尤著闻者。
聪公可谓有子矣。
师名契嵩
字仲灵
藤州镡津人
姓李氏
七岁出家。
既受具。
常戴观音圣像。
诵其名号。
日十万声。
经传杂书靡不博记。
得法于洞山聪公
庆历中钱塘
乐湖山之胜。
遂税驾焉。
自号潜子
一室翛然。
闭户著书。
作辅教论十馀万言
明儒释一贯。
又著定祖图正宗记。
抱其书入京师
因府尹龙图公素以书献。
仁庙嘉叹。
诏付传法院编次。
旌以明教之号。
赐其书入藏。
韩忠献公欧阳文忠公皆称道之。
由是名振海内。
已而东还。
属蔡公襄为守。
延置佛日山
居数年。
退老于灵隐永安精舍。
熙宁五年示寂。
阇维。
六根不坏者三。
曰眼曰舌曰童真
并顶骨数珠五物存焉。
所出舍利。
红白精洁。
状如大菽。
葬于永安院之左。
门人编其书曰镡津集。
赞曰。
闭户著书  引古连今  披诚帝阙  气森森 名驰海宇  道振禅林  百炼不耗  斯表精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契嵩字仲灵亦号潜子
姓李氏镡津人
年十三落发受具。
弱冠出游,往还江湘衡岳间。
首常戴观世音像,而诵其洪号,日十万声。
由是澄心妙想,理啼文言,慧悟俱彻。
世间典籍,一览便通。
初参洞山聪,豁尔省朗。
当是时,有慕韩昌黎排佛者,其言寖炽。
深忧之,作《原教论》,明儒释一贯,以抗其说,闻者惊服,法会复昌。
复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诸篇,以闳厥旨。
观察李公谨,以其名闻,诏赐紫衣。
府尹王仲仪,复以所著《图》、《记》上之,仁宗嘉叹。
宣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仍赐“明教”之号。
当世名公巨子,如韩忠献琦欧阳文忠修,莫不钦企。
交相延誉,声望日隆。
南屏最久,有《游南屏记》及题咏诸什。
后为蔡君谟请主佛日。
未几,遂谢去,隐于灵隐大桐坞永安精舍。
宋熙宁五年六月四日,书偈而化。
偈曰:“此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
不学大梅老,贪闻鼷鼠声。
”荼毗得不坏者五,净慈北涧居简,以五不坏赞之。
所著有《辅教编》、《定祖论》、《正宗记》及《镡津》三十卷。
释景元南宋 1094 — 1146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钟阜
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
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僧。
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
年十八出家。
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
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
后居天台护国寺
释景元号此庵
温州永嘉张氏子也。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
习台教三䆊。
弃去谒圆悟勤禅师钟阜
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
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
闻而疑。
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
豁然大彻机辩逸发。
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
悟自赞像付之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
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坫出。
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
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欲致开法南明。
物色得于台之报恩。
迫其受命。
僧问。
三圣道。
我逢人即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铁。
僧又问。
兴化道
我逢人即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后示疾。
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
训徒如常时。
俄握拳而逝。
荼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不坏。
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
世寿五十三。
系曰。
大慧云峰悦之再来。
可谓具大根器者。
尚受湛堂痛拶不入。
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
始得大悟
元公年方二十一。
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
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
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
丛林称为元布袋
以其有圣者之风。
简堂机出于其门。
说法拈椎词雄气伟锋圆捷。
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禅师名景元
永嘉楠溪张氏子。
灵山院希拱。
年十八。
剃度为大僧。
天台教。
通其说。
弃之游方。
参蒋山圜悟禅师
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两忘。
却从无迷悟处。
建立一切法。
谛味久之。
因起行次。
豁然有悟。
即以告圜悟
圜悟喜之。
繇是容为侍者
阅十四年。
咨参决择。
洞然无间。
而机锋卓绝。
众以聱头目之。
圜悟将归
遽问曰。
向后有人问。
你作么生道。
师抚傍僧背曰。
和尚问你何不祇对。
圜悟大笑。
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
绍兴初
归隐旧邦。
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
迁连云。
晚住真如
徙护国。
衲子拥随。
法席日盛。
师说法超格。
量绝蹊径。
问。
学人上来请师相见。
师曰。
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
师曰。
你眼在左边右边。
进曰。
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
师曰。
杲日当天。
盲人摸地。
问。
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
师云。
一时穿却。
问。
忽遇上上人来。
又作么生。
师云。
列向三椽下。
问。
还许学人承当也无。
师云。
兵随印转。
问。
如何是临济宗。
师云。
杀人活人不眨眼。
曰。
如何是云门宗
师云。
顶门三眼耀乾坤。
曰如何是沩仰宗。
师云。
推不向前。
约不向后。
曰。
如何是法眼宗
师云。
箭锋相拄不相饶曰。
如何是曹洞宗。
师云。
手执夜明符。
几个知天晓。
曰。
向上还有路也无。
师云。
有。
曰。
如何是向上路。
师云。
黑漫漫地。
问。
高揖释迦
不拜弥勒时如何。
师云。
三十棒且待。
别时僧礼拜。
师乃云。
释迦弥勒尚是他奴。
且道他是阿谁。
是则是护国。
则不然坐立俨然。
顶天履地。
十二时中。
𡎺著磕著。
复是阿谁。
还知么著力。
今生须了却。
莫教累劫受沉沦。
题如是轩颂曰。
拈却瞿昙闲露布。
掀翻诸祖窠。
只将如是当轩挂。
铁额铜头不奈何。
示禅者颂曰。
棒头取證犹劳力。
喝下承当未足奇。
拨转顶门宗正眼。
须教佛祖浪头低。
十六年正月九日
被微病而逝。
塔于本山。
寿五十有三。
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
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
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
天下方想。
闻其风彩。
不幸早世。
议者惜之。
景元
号此庵
永嘉楠溪张氏子。
年十八。
灵希拱圆具。
后习台教。
弃谒圆悟于钟阜
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
迷中悟。
迷悟双忘却。
从无迷悟处。
建立一切法。
师闻而疑。
即趋佛殿。
以手托开门扉。
豁然大彻。
既而执侍。
机辨逸发。
圆悟操蜀音。
目为聱头侍者
遂自题肖像。
付之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刁刀。
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拈出。
圆悟归蜀。
师还浙东。
铲彩埋光。
不求闻达。
括苍耿公延禧
尝问道于圆悟
因阅其语录至像赞。
得师之为人。
乃致开法南明山
遣使物色。
至台之报恩。
获于众寮。
迫其受命。
方丈古公。
乃灵源高弟。
闻其提唱。
亦深骇异。
住南明几二年。
厌迎送。
一日示众。
举感铁面颂毕。
师曰。
是则是忒杀露风骨。
吾有颂曰休休休。
夕阳西去水东流。
唯有仰高云势远。
抟风九万过南州
将化。
应庵华与诀示训。
如常时。
俄握拳而逝。
茶毗。
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无少损。
塔于刘阮洞前。
年五十三。
此庵禅师者。
东瓯人也。
出张氏。
名景元
以妙年谒圆悟勤公钟阜
公即许元入侍。
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
与之抗。
或议其少丛林。
公不顾。
不离公榻下。
洞彻玄旨。
机发触众。
有诉于公。
公笑曰。
我家聱头侍者
汝姑避之耳。
自是众惮其锋。
靖康改元
圆悟归蜀。
辞还淅。
悟公曰。
向去有人问。
你作么生。
拊傍僧背。
和尚问你。
何不抵对。
公大笑曰。
我有些子禅。
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
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
圆悟乃题小像而付曰。
平生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刁刀。
奋金刚锤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拈出。
既受嘱。
铲彩埋光。
不求闻达。
耿龙学括苍
因阅圆悟录。
得元之为人。
时南明虚席。
遂遣使物色之。
至台之报恩。
获于众中。
迫授南明之命。
众尚咿唔。
无信可意。
有僧问曰。
逢人则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曰。
八十翁翁嚼生铁。
进云。
逢人则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报恩方丈古禅师
乃灵源高弟。
深骇异之。
即推崇
勉应其命。
元受请日。
古公先引座。
举白云见杨歧。
歧举茶陵悟道公案。
批判。
乃升座曰。
诸禅德。
杨岐大笑。
眼观东南。
意在西北。
白云悟去。
听事不真。
唤钟作瓮。
检点将来。
和杨岐老汉。
都在架子上。
将错就错。
若是新南明则不然。
我有明珠一颗。
切忌当头错过。
虽然觌面相呈。
也须一槌打破。
举拂子云
还会么。
棋逢敌手难藏拙。
诗到重吟始见工。
于是海众闻风。
奔集南明。
南明开堂日。
僧问。
昔年三平道场。
重兴是日。
圆悟高提祖印
始自师传。
如何是临济宗。
曰。
杀人活人不眨眼。
目前抽顾鉴。
领略者还稀。
如何是云门宗
曰。
顶门三眼耀乾坤。
未举先知。
未言先见。
如何是沩仰宗。
曰。
推不向前。
约不退后。
三界惟心。
万法惟识。
如何是法眼宗
曰。
箭锋相值不相饶。
建化何妨行鸟道。
回途复妙显家风。
如何是曹洞宗。
曰。
手执夜明符。
几个知天晓。
僧曰。
向上还有路也无。
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路。
曰。
黑漫漫地。
僧便喝。
曰。
贪他一粒米。
失却半年粮。
又问。
天不能盖。
地不能载。
是甚么物。
曰。
无孔铁锤。
曰天人群生髅。
皆承此恩力也。
曰。
莫妄想。
又问。
三世诸佛说不尽底。
请师速道。
曰。
眨上眉毛。
乃曰。
威音王已前。
者队汉错七错八。
威音王已后。
者队汉落二落三。
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
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
还定当得出么。
举拂子云吽吽。
又曰。
野干鸣。
师子吼。
张得眼。
开得口。
动南星。
蹉北斗。
大家还知落处么。
金刚阶下蹲。
神龟火里走。
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
晚迁天台护国寺
寺久废。
元乐而新之。
绍兴丁丑
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
以后事嘱之。
俄顷握右拳蜕去。
年五十有三。
坐三十五
茶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无少损。
塔于寺东刘阮洞前。
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
乃喟然曰。
吾师何独行也。
适平田简堂禅师
瑞岩国清二主人至。
礼与详叙达旦。
遂书语别之。
置笔顾曰。
先师握拳而去。
礼坐去好卧去好。
简堂哂曰。
一去便了。
理甚坐卧。
礼合爪曰。
法兄当为祖道自爱。
正坐敛目而逝。
简堂
名行机
后住国清
或庵焦山
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
圆悟勤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
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
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
”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
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欲致开法南明,得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
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铁。
”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
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丁时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邵武人字行可
初试有司不合,遂弃举业。
乡人以书荐于有司,令自持谒,时习叹曰:“使我能俯仰于人,不需书矣。
”屏去不视。
晚年节益高,文益奇,未尝以居贫见于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