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智威初唐 ? — 6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 【介绍】: 唐僧。
处州缙云人
俗姓蒋
家世业儒,年十八出家,投天台山国清寺章安为师。
受具足戒。
高宗上元元年,居轩辕丹山法华寺传教,号“法华尊者”。
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
以法传慧威时称智威为大威慧威小威
富有辞藻,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
天台宗六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缙云蒋氏子。
少出家千轩辕黄帝丹山
未几。
负笈往依灌顶禅师沃州石城寺
天台止观之学。
然才藻富丽。
作桃岩寺头陀寺二碑。
为文人所传诵。
识者以为徐陵后身云。
释智威
姓蒋氏
缙云人也。
颖脱尘蒙心游物表。
少事师于轩辕氏丹山
天台宗教盛。
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
灌顶禅师求请心要。
既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
慧方均寂照相半。
虽云自了急在利他。
天与多能富有辞藻。
著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
气度相表。
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
时传徐陵后身。
其利智雄才断可知矣。
释慧威
姓留氏
东阳人也。
总角之年露其旧习。
抉开爱网。
径入空门。
不滞一方仍参三益。
缙云威禅师盛行禅法。
裹足造焉。
刻志忘劳睹墙奥。
一日千里罔不推称。
至有成业时谓小威
然其乐静居山罕交人事。
指教门人不少。
杰出者左溪玄朗常修止观匪弃光阴。
说与行而并驰。
语将默而齐贯。
落落然汪汪然。
人无得名焉。
僧玄朗武周 673 — 7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54 【介绍】: 唐僧。
乌程人字慧明
俗姓傅
九岁出家。
后至光州从岸律师受具足戒。
博览经论,尤精《涅槃经》。
曾从天台宗慧威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重修观法。
隐居左溪岩,世称“左溪尊者”。
有《法华经科文》。
玄朗字慧明
俗姓傅氏
东阳乌伤人
大士六世孙浦江
夏太守拯公之后。
九岁出家。
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
天宝十三年卒。
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慧明
姓傅氏
其先浦阳郡人。
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
遂占藉婺之乌伤
梁大士翕之六世孙也。
母葛氏梦。
乘羊车行虚空中。
寤有妊。
逮产笑而不啼。
甫九岁即出家。
依师诵竺典。
日能覆习七纸。
如意元年。
五月十九日。
诏度配居清泰寺。
弱冠依岸律师受具于光州
学贯毗尼。
后于经论。
无不研究。
而尤善涅槃。
稔闻天台宗旨之妙。
乃诣东阳天宫寺
慧威师止观法门。
遁迹左溪岩中。
世因以为号。
发愿期生兜率。
尝于寺之殿壁。
缋观音宾头卢像。
偶焚香敛念。
辄感五色神光。
观者群拥。
时有盲狗。
每至则长嗥宛转于地。
怜之为忏悔。
仅旬浃狗双目竟明。
优游丘。
壑。
诲饬徒众。
日不怠。
疏衣粝食。
四十馀年。
无小变。
且使弟子禀灵营构屋庐。
缮治像设。
复砖累二塔。
而所居之规抚益。
备。
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
以微疾终。
春秋八十二。
僧夏六十一。
灵舆塔之岩中。
其平生所著。
法华经科文二卷。
以付弟子道宾慧徒法源神邕守真。
道遵道原清辨等。
释玄朗
字慧明
姓傅氏
其先浦阳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
曹魏世避地于江左
梁大士翕之六代孙。
遂为乌伤人也。
母葛氏初妊梦乘羊车飞空蹑虚。
而觉身重。
自兹已后荤血恶闻。
殆乎产蓐亦如初寐。
觉后心轻体安。
婴儿不啼唍尔而笑。
九岁出家。
师授其经日过七纸。
如意元年闰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
弱冠远寻光州岸律师受满足戒。
旋学律范。
又博览经论搜求异同。
尤切涅槃。
常恨古人虽有章疏。
判断未为平允。
往在会稽妙喜寺
印宗禅师商确秘要。
虽互相述许大旨未周。
天台一宗可以清众滞。
可以趣一理。
因诣东阳天宫寺慧威法师
禀承括州智威
时传徐陵后身灌顶师之高足也。
亲附之不患贫苦。
达法华净名论止观禅门等。
凡一宗之教迹研覈至精。
后依恭禅师重修观法。
博达儒书兼闲道
无不该览。
虽通诸见独以止观以为入道之程。
作安心之域。
虽众圣继想而以观音悲智为事行良津。
游心十乘谛冥三观。
四悉利物六即体遍。
虽致心物表身厌人寰情捐旧庐志栖林壑。
唯十八种十二头陀。
左溪岩。
因以为号。
独坐一室。
三十馀
麻纻为衣粝蔬充食。
有愿生兜率宫必资福事。
乃构殿壁。
缋观音宾头卢像。
乃焚香敛念。
便感五色神光。
道俗俱瞻叹未曾有。
此后或猿玃来而捧钵。
或飞鸟息以听经。
时有盲狗来至山门。
长嗥宛转于地。
悯之焚香精诚为狗忏悔。
不踰旬日双目豁明。
至开元十六年
刺史王上客屈出山暂居城下。
辞疾仍归本居。
厥后诲人匪倦讲不待众。
一郁多罗四十馀年。
一尼师坛终身不易。
食无重味居必偏厦。
非因寻经典不然一烛。
非因觐圣容不行一步。
其细行修心盖徇律法之制。
遂得远域沙门邻境耆耋拥室填门。
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
其寺宇凋弊。
乃指授僧灵禀建其殿宇。
形像累二砖塔。
缋事不用牛胶。
悉调香汁。
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
一日顾谓门人曰。
吾众事云毕年旦暮焉。
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
春秋八十有二。
僧夏六十一。
置塔于岩所。
生常撰法华经科文二卷。
付法弟子衢州龙丘寺道宾。
净安寺慧从。
越州法华寺法源神邕
常州福业寺守真。
苏州报恩寺道遵
明州大宝寺道原。
婺州开元寺清辩。
龆年慕道志意求师。
不踰三年思过半矣。
行其道者号左溪焉
第其传法号五祖矣
禹山沙门神迥著乎真赞矣。
系曰。
观其唐世已上求戒者。
得自选名德为师。
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
立司存主之。
不由己也。
朗之求戒不其是乎。
如是师资相练恩义所生。
脱临事请为则喻同野马也。
僧善胄隋末唐初 550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20 【介绍】: 僧。
瀛州人俗姓淮
少出家,通《大智度论》及《涅槃经》,名光吴越间。
隋初北渡,依远法师,寻住长安净影寺
敕为涅槃众主。
文帝开皇末,随蜀王杨秀
仁寿末,复归关中
炀帝大业间,住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淮氏。
辞俗。
钻研六论涅槃。
齐亡南奔陈境。
时属荐饥。
莫之行丐。
或得一饼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见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讲即入往来论义三番高座不能对。
饮气而殂。
始不知也。
他日造则见治丧具。
问其故乃曰。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而死。
寤为已遁去。
后过他讲。
亦如之。
连毙三人。
遂发闻吴越
隋初北归。
远法师
京邑净影寺
覆述。
竖义锋锐不可当。
玄侣盈千。
莫不叹服。
制涅槃疏辄命笔刊削。
闻戒曰。
吾死后乃可。
尔今如此无乃甚欤。
曰。
使法师世则孰知者。
尚何脩定哉。
从之。
逝。
诏为涅槃众主。
净影寺
开皇末
蜀王秀开导岷嶓施利悉营尊像。
京师供养。
会文帝置塔葬舍利。
诏往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瑞应具别记。
太业造寺。
又应选命俄住禅定
弘业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减于旧。
未几。
良差曰。
吾其能久乎。
或问其故曰。
老而死理数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众不许。
因取土窒口。
众惧许之。
武德三年八月
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一。
初卧疾间。
谓其门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门。
未尝怠。
其生净土必矣。
戒扫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来也。
顾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忏悔惭愧状。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卧不复语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总持寺云。
释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机达为心。
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大论涅槃是所钻注。
齐破投陈。
奔造非数。
年屡荐馁告乞是难。
日济一饼才充延命。
形极羸悴众不齿录。
行至一寺闻讲涅槃。
因入论义。
止得三番。
高座无解低头饮气。
徒众千馀停偃讲席。
于是扶举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时论讫即出。
竟不知之。
后日更造。
乃见造诸丧具。
因问其故。
乃云。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
乃因即致死。
众不识
不之擒捉。
闻告自审退而潜焉。
经于数日后得僧。
将挟复往他讲所。
论义者无不致屈。
毙者三人。
由此发名振绩。
大光吴越
隋初度北依远法师
止于京邑净影寺
听徒千数并锋锐一期。
覆述竖义神采秀发。
偏师论难妙通解语。
制涅槃文疏。
意所未弘。
乃命笔改张剖成卷轴凿深义窟利宝罔遗。
远闻告曰。
子思力无前。
如何对吾改作。
想更别图可耶。
曰。
若待法师即世方有修定。
则胄之虚名终无实录。
乃从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陈异。
亡之后。
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
开皇将末。
蜀王秀镇部梁益。
携与同行。
岷嶓望德日归成务。
仁寿末岁。
还返关中
处蜀道财悉营尊像。
光坐严饰。
绝世名士虽途经危险。
而步运并达。
在京供养以为模范。
会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严舆将达。
感猪八头突到舆下从行至馆。
驱逐乃走。
还来如故。
渐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壮伟。
随舆旋绕数匝便去。
既至州馆夜放大光明彻屋上如火焰发。
食顷方灭。
又掘塔基入深丈馀。
正当函处得古瓷瓶。
无盖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内。
寺有九层浮图。
从西南角第二级放光。
上照相轮如五石瓮许。
黄赤如火良久方隐。
又堂内弥勒像亦放眉间紫光。
并二菩萨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后七度。
众人同见。
除不来者。
及大业造寺。
广召德僧。
应高选。
又住禅定屡开法席。
传向相寻因感风疾。
唇口喎偏。
时人谓。
改张疏之所及也。
以涅槃为五分。
末为阇维分。
寻之揣义改为七分。
无有阇维。
第七云结化归宗分。
自风疾多载。
而问难寻常。
为诸学者所共惊惮。
后忽患损口如恒日。
曰。
吾患既差命必终矣。
此不可怪。
理数然也。
大业十三年欲返本寺。
众不许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众见其志决。
方复开许。
武德三年八月内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笃谓门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无心轻略。
不虑净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烧香严待。
病来多日委卧不起。
忽尔自坐合掌。
语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
世尊来也。
今忏悔惭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卧曰。
向者阿弥陀佛来。
汝等不见耶。
不久吾当去耳。
语顷便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遵遗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总持。
讲寻宗迹著名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