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戒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尸罗达磨
华言戒法
于阗人
北庭
大法师
贞元中
沙门悟空
节度使杨袭古
北庭龙兴寺。
译主
出十地回向轮等经。
躬读梵文。
兼译语。
沙门大震。
笔受
法超润文。
善信證义
悟空證梵文。
既缮写。
沙门不通所译经本。
附宣慰中使段明秀。
秦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
锷由回鹘路入朝进上。
梵夹留龙兴寺藏。
释尸罗达摩
华言戒法也。
于阗人
学业该通善知华梵。
居于是国为大法师
唐贞元中悟空回至北庭
其本道节度使杨袭古
与龙兴寺僧请译主
翻十地经。
躬读梵文并译语。
沙门大震笔受
法超润文。
善信證义
悟空證梵文。
又译回向轮经。
翻传才毕缮写欲终。
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讫回。
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等。
相随入朝。
沙河不通取回鹘路。
其梵夹留北庭龙兴寺藏。
赍所译唐本至
贞元五载也。
译事方终。
却回豁丹。
豁丹一云于遁。
此皆岭北人之呼召耳。
若五印度语云瞿萨怛那。
华言乳国。
亦云地乳也。
僧圆照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等序奏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长安中寺重雠校。
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武德元年戊寅岁
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
其时天长寺昙邃
净住寺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圆照
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自序云。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食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腊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如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末云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云。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勿提提羼鱼
勿提提羼鱼
华言莲华精进
本屈支城人也。
龟兹国亦云丘慈。
正曰屈支。
时唐使车奉朝到彼土。
城西门外有莲华寺
进居此中号三藏苾刍
奉朝至诚祈请。
开译梵夹传归东夏。
进允之。
遂译出十力经。
可用东纸三幅。
成一卷。
是佛在舍卫国说。
安西境内有前践山。
山下有伽蓝。
其水滴溜成音可爱。
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
故耶婆瑟鸡。
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
乐工最难其杖撩之术。
进寺近其滴水也。
其经是沙门悟空同十地回向轮经。
共十一卷赍进贞元中请编入藏。
圆照续录故述其由。
郑珍清 1806 — 1864
巢经巢诗钞·莫友芝序
圣门以诗教,而后儒者多不言,遂起严羽别材别趣、非关书理之论,由之而弊竞出于浮薄不根,而流僻邪散之音作,而诗道荒矣。
夫儒者力有不暇,性有不近则有矣,而古今所称圣于诗,大宗于诗,有不儒行绝特、破万卷、理万物而能者邪?
吾友郑君子尹,自弱冠后即一意文字声诂,守本朝大师家法以治经。
前辈述作,爱其补苴昔人罅漏者多,又病其或不免杂博横决,乃复遍综洛闽遗言,精研身考,以求此心之安。
静涵以天地时物变化之妙,切證诸世态古今升降之故,久之,涣然于中,乃有确乎不可拔者。
其于诸经疑义抉摘鬯通,及小学家书经发明者,已成若干编。
而才力赡裕,溢而为诗,对客挥毫,隽伟宏肆,见者诧为讲学家所未有。
而要其横驱侧出,卒于大道无所抵牾,则又非真讲学人不能为。
彼持别材别趣,取一字一句较工拙者,安足以语此哉?
子尹友芝五岁,友芝兄事之。
自廿年前,友芝侍先君遵义郡学子尹居东八十里乐安溪上,每以秘册互假写勘,时常往来。
丁酉以后,春官奔走,郡乘牵绊,两人共晨夕尤夥。
至辛丑,先君见背,即卜兆乐安溪上青田山,复结庐其间,以近吾子尹也。
计订交到今且三十年,虽中间饥驱离索,不常合并,而靡不以学行文章相砻砥。
子尹事事精锐,对之使人气馁。
即如为诗,若非所甚留意,良晨朋酒,常不自揣,力操旗鼓而与之角,往往脉张筋急,不能自如;而子尹率然应之,其要害曲折,转益洞快。
人之学问才力,真不可强乃如此。
友芝即戏谓曰:「论吾子平生著述,经训第一,文笔第一,歌诗第三,而惟诗为易见才,将恐他日流传,转压两端耳。
子尹固漫颔之,而不肯以诗人自居。
当其兴到,顷刻千言,无所感触,或经时不作一字。
又脱稿不自收拾,子弟钞存十之三四而已
而其盘盘之气,熊熊之光,浏漓顿挫,不主故常,以视近世日程月课、植酿篇牍、自张风雅者,其贵贱何如也?
今岁春初友芝过望山作上元,乃把酒慨然曰:「吾辈俱老大,所学既不见于用,计无复长进,而数十年心力所寄,不忍弃置,将次第厄,取当世通人是非焉。
忆吾子昔者漫有右小诗语,姑以先之。
唯吾子为我序。
」辄书其学术根柢所以能昌此诗者以志观者,他不具论也。
咸丰二年夏五月独山莫友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