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崔融初唐 653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3—706 【介绍】: 齐州全节人字安成
擢八科高第。
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
中宗为太子时,选侍读,典东朝章疏。
武周长安中累迁春官郎中知制诰,再迁凤阁舍人监修国史
后坐附张易之兄弟,贬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
为文章华婉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委之。
卒谥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06 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西)人。
高宗上元三年(676),中辞殚文律科,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
中宗为太子时,侍读东朝表疏,多出其手。
武后圣历中,自魏州司功参军著作佐郎,历右史著作郎,进凤阁舍人
久视元年(700),出为婺州长史,寻召为春官(礼部)郎中知制诰事。
长安二年(702),再迁凤阁舍人,改司礼少卿
中宗神龙元年(705),因阿附张易之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二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
因撰武后哀册文,用思精苦,绝笔而卒,追赠卫州刺史谥曰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为文典丽,朝廷大手笔多由其草拟。
苏味道李峤杜审言齐名,合称为“文章四友”。
以《咏宝剑》、《和宋之问寒食黄梅临江驿》等诗为人称许。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载其编有《珠英学士集》5卷,著有《宝图赞》1卷、文集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见崔庸。
唐诗汇评
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东北)人。
高宗仪凤元年(676)举词殚文律科,补宫门丞,兼崇文馆学士
武后朝,历著作佐郎右史著作郎凤阁舍人等职,谄附张易之
易之伏诛,左授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
修史
受诏撰《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发病卒。
为文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
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有《崔融集》六十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人
为文以华婉典丽称,神龙二年卒,年五十四。
补诗二首。
(按唐有两崔融
全唐诗》卷六十八之崔融武后时人也。
卷八百八十七《补遗》六之崔融,则唐末乾宁时吴郡人
今兹所补,盖即武后时崔融之作。)
字安成
齐州全节人
擢八科高第。
累补宫门丞直崇文馆学士
累拜国子司业
神龙二年
修武后实录成。
清河县
因撰武后哀册文。
用思精苦。
绝笔而卒。
年五十四。
追赠卫州刺史
谥曰文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
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
其《洛出宝图颂》尤工。
撰《武后哀册》最高丽,绝笔而死,时谓思苦神竭云。
《载酒园诗话又编》
崔与苏味道李峤齐名,似为秀出;又合杜审言为“文章四友”,则气力亦似差逊。
崔司勋票疾,有似侠客一流。
石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成都郫人字子专
性滑稽,有口辩。
虽博综儒学,志唯好画。
工画佛道人物,始师张南本,后笔画纵逸,不专规矩。
太祖乾德三年孟蜀平,至汴京,被旨画相国寺壁,授以画院之职,不就,坚请还蜀,许之。
张说唐 667 — 7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31 【介绍】: 河南洛阳人,先世范阳人,居河东字道济一字说之
武则天时应诏对策乙等,授太子校书
中宗时黄门侍郎
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太子李隆基监国
玄宗开元初中书令封燕国公
后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朔方军节度使,奏罢边兵二十余万,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罢当番卫士,招募壮士以充宿卫
再兼中书令,又为修书使,知丽正书院事。
长于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李林甫所挤,罢相。
卒谥文贞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
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迁家洛阳(今属河南)
武后永昌中,中贤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书郎
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累迁凤阁舍人
因持正不愿谄事张易之兄弟构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钦州
中宗复位,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监修国史
玄宗即位,因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任中书令
后因与姚崇不和,出为相州岳州刺史
开元九年(721),又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
卒,谥文贞
生平详见张九龄燕国公张公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祖言有《张说年谱》。
前后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
诗朴实遒劲,贬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
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张燕公》25卷。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4,题1则。
唐诗汇评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洛阳
天授元年(690)应制科举,授太子校书,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
张易之所构,流钦州
中宗即位,召为兵部员外郎,历工、兵二部侍郎
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监修国史
玄宗印位,以定策诛大平公主功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姚崇不协,出守相、岳二州
开元九年复入相,官至右丞相中书令
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有《张说之文集》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五卷。
字道济
又字说之
其先范阳人
徙家河南之洛阳
弱冠应诏举。
对策乙第。
太子校书
中宗朝历工部兵部侍郎
宏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尚书左丞
知政事
徵拜中书令
出为相州刺史
开元九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朔方军节度大使
十三年集贤院学士知院事
将东封。
右丞相中书令
致仕。
在家修史。
十七年复拜尚书左丞相
开府仪同三司
十八年卒。
年六十四。
追赠太师
谥曰文贞
作品评论
)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诗法特妙。
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
《唐诗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华当世,文堪作拣,调亦含宫,于绮丽鲜错之中,有神悰独运之美。
故时体稍变,适其旨趣。
岳州而后,声鬯益隆,华要并存,清辉四远。
时称燕、许手笔,何惭何惑!
惟古风凋委,差谢前流,综理遗篇,仅有《杂兴》一首,可窥曹谢,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二张(按指说与九龄)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陈、杜,景物藻绘中,稍加以情致,剂以清空。
学者间参,则无冗杂之嫌,有隽永之味。
然气象便觉少隘,骨体便觉稍卑。
品望之雌,职此故耶?
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而格调严整,未离沈、宋诸公,至浩然乃纵横自得。
张燕公说诗率意多拙,但生态不痴。
律体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清矫后规。
《诗源辨体》
张说五言律,才藻虽不及沈、,而声气犹有可取。
至如“西楚茱萸节”一篇,则宛似少陵
排律尚多有失粘者。
七言律气格苍莽,不足为法。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公大雅之才,虽轩昂不受羁绁,终带声希味澹之致。
唯“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未免与利齿儿竞慧,特其气浑,固不类中晚。
《唐诗观澜集》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时于坚壁中作浑脱舞。后人竭力效之,终不可至。
其源出于谢元晖,而词取排丽,深容苍态,自谢古人。
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遗则。
名并燕,不独出廷硕一头。
迁谪后词益以凄惋,人谓得江山之助,良不虚言。
《诗学渊源》
诗以七言为胜。
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怀,已入盛唐,苏顾不及也。
苏颋唐 670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27 【介绍】: 京兆武功人字廷硕
苏瑰子。
幼敏悟强记。
武则天时进士第
累迁中书舍人
袭封许国公,号“小许公”。
玄宗开元间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与宋璟同理政事。
工文,朝中文件多出其手。
燕国公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罢为礼部尚书卒谥文宪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0—727 字廷硕
排行五
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
弱冠登进士第,授乌程,累迁右台监察御史
中宗时,历任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中书舍人
睿宗时,升任工部侍郎袭父爵许国公世称苏许公
玄宗开元四年(716)起为宰相4年,后转礼部尚书,又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苏颋以工文称,朝廷制诰,多出其手,矞皇典丽,与燕国公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
亦工诗,典雅秀赡,唯不及文名之盛。
原集已佚,明人辑有《苏廷硕集》2卷。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入1首。
唐诗汇评
苏颋(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
弱冠举进士,授乌程
神龙中,累迁至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
景云中,父丧免,起复为工部侍郎,袭爵许国公,转中书侍郎
开元四年,迁紫微侍郎同平章事
八年,罢为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
工诗能文,才思敏捷,与燕国公张说均以文章显,时号“燕许大手笔”。
有《苏颋集》三十卷,已佚。
今《苏许公文集》十一卷乃清苏廷玉所辑。
全唐诗》编诗二卷。
字廷硕
宰相瑰子。
进士
中书舍人知制诰
景云中袭爵许国公
开元四年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八年罢为礼部尚书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十五年卒。
年五十八。
尚书右丞
谥曰文宪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艺苑卮言》
开元彩笔,无过“燕许”,制册碑颂,春容大章。
然比之六朝,明易差胜,而渊藻远却,敷文则衍,征事则狭。
许之应制七言,宏丽有色,而他篇不及李峤;燕之岳阳以后,感慨多工,而实际不如始兴
《唐诗品》
许公天命英标,夙年妙悟,遭时丰豫,大启菁华,凡宴赏览游,靡不应制。
虽君臣道合,侪辈同声,足以成其令节,而祥麟威凤,世所罕睹,盛时气候,亦可想见之尔。
或曰:绮丽太胜,音节太缓,许公安得而辞焉?
予解之曰:诗有六义,颂声独扬,非浑厚不足以庄其体,非藻丽不足以华其节,视之郁积感思之言,其尚异矣。
识者谓许公有宫调,其殆此乎?
《诗源辨体》
苏颋七言律,较云卿虽其流畅,而整栗雄伟弗如。
至如“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亦初唐佳句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许”并称,燕警敏,许质厚。
吾评两公,亦犹庞士元之目顾、陆,一有逸足之用,一任负重之能也。
《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丞》曰:“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不唯得讽励体,兼两切其职,隐然有陈力就列之义。
此真纶綍之才,安得不推为“大手笔”?
《唐诗观澜集》
苏公诗气味深醇,骨力高峻,想其落纸时总不使一直笔,故能字字飞动,而无伤于浑雅。
其源出于谢朓,故清俊有馀,偶遇佳题,亦能苍远。
唯应制诸篇,词浮于质,自复成章,但为台阁之体。
至如桃花温树,讽谏清言,乃亦破端为俊。
陆琼陈朝 537 — 5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586 【介绍】: 南朝陈吴郡吴人字伯玉
幼聪慧,能诗善弈,号为神童
武帝永定中,州举秀才
文帝天嘉中,以文学累迁尚书殿中郎,深为赏识。
宣帝太建中,为给事黄门侍郎,转中庶子,领大著作,撰国史。
后主即位,官至吏部尚书
以详练谱牒,号为称职。
暮年思避权要,谢病不视事。
尚清俭,俸禄尽散宗族。
有集。
全陈文·卷十七
字伯玉吴郡吴人梁给事黄门侍郎云公子。
永定中,州举秀才
文帝时宁远始兴王法曹行参军、兼尚书外兵郎,进殿中郎,迁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
宣帝司徒,以为左西掾,及即位,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中书侍郎太子家令,迁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
后主即位,授散骑常侍度支尚书,领扬州大中正,迁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至德四年卒,赠领军将军,有《嘉瑞记》三卷,集二十卷。
(案《陈书·陆琼》,世祖周迪陈宝应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中敕付。)
李德裕唐 787 — 8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850 【介绍】: 赵郡人字文饶
李栖筠孙、李吉甫子。
幼有壮志,苦心力学,不喜科试。
既冠,卓荦有大节。
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学士,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
寻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敬宗时出为浙西观察使
文宗即位,加检校礼部尚书,召为兵部侍郎
武宗时淮南节度使入相,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
德裕为李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之牛党深衔之,宣宗立,为牛党所构,贬崖州司户卒。
追赠尚书左仆射太子少保卫国公
好著书为文,虽位极台辅,读书不辍。
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7—850 字文饶排行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牛李党争时之李党首领
早年以荫补校书郎,历幕职
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
后历任浙西、义成西川诸镇,政绩颇著。
文宗大和七年(833)召入拜相,封赞皇县伯
武宗会昌年间再度任相,因功封卫国公
宣宗大中初遭牛党打击,迭贬至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任。
后人因称“李赞皇”、“李卫公”、“李崖州”。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颇为详备。
著有《会昌一品集》凡34卷,以四部丛刊本为通行,其中别集10卷为诗赋杂文。
又著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等。
今人傅璇琮、周建国有《李德裕文集校笺》。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断句18。
唐诗汇评
德格(787-850?
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宰相李吉甫之子。
元和初,以萌补校书郎,避嫌,求出为方镇从事
十四年,入朝除监察御史
穆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出为浙西观察使
大和中,召为兵部侍郎,旋出为义成节度使,移镇西川
入为兵部尚书
七年拜相,复出为浙西节度使,贬袁州长史
开成中,由滁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
再领浙西。
又移镇淮南
武宗即位,拜相,屡进太尉封卫国公
宣宗即位,出为荆南节度使,改东都留守,贬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
卒。
德裕仕历六朝,出将入相,有政声于时。
善诗文。
有《会昌一品集》二十卷,今存。
其他著述,大多散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词学图录
李德裕(787--850) 字文饶
赞皇人宰相李吉甫子。
少好学,以父荫补校书郎,累任要职。
多著作,存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全唐诗》存诗一卷。
德裕字文饶
赵郡人
宰相吉甫子。
文宗朝拜兵部尚书
以本官同平章事
封赞皇伯
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
罢为兴元节度使
镇海军
武宗立
召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左仆射
司徒
太尉
封卫国公
宣宗立
太子少保分司东都
再贬潮州司马
又贬崖州司马
卒年六十三。
作品评论
李太尉德裕颇为寒酸开路。
及谪官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赞皇德裕)诗亦轶伦,虽不敌香山,亦权、武二相之匹也。
冯涓唐末至前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婺州东阳人,一作信都人字信之
唐宣宗大中四年进士第,为京兆府参军
寻隐商山数年。
昭宗时起为祠部郎中,擢眉州刺史
田令孜陈敬瑄拒朝命,不令之任。
成都墨池灌园自给。
后仕前蜀王建时翰林学士,终御史大夫
有《南冠集》、《龙吟集》、《长乐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信之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一说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宣宗大中十一年(857)进士第(《北梦琐言》作大中四年),又登宏词科,授京兆府参军
以时危世乱,隐居商山十年,后为祠部郎中
僖宗中和元年(881),授眉州刺史,适为兵阻,未至任,遂于成都墨池灌园自给。
昭宗景福时王建辟为西川节度判官,后拜前蜀御史大夫,卒。
尤工章奏,《鉴诫录》称其颇能“清苦直谏,比讽箴规,章奏合于教化。
所荐文章,迥超群品,诸儒称之为大手笔”。
生平散见《鉴诫录》卷四,《北梦琐言》卷三、卷五,《唐诗纪事》卷六六及《十国春秋》本传。
十国春秋》记其著有《南冠集》、《龙吟集》3卷、《长乐集》10卷等,皆已佚。
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2联。
《全唐诗外编》又补诗3首。
字信之
婺州东阳人
大中四年宏辞进士
起家京兆府参军
昭宗时祠部郎中
眉州刺史
主分藩西川
表为节度判官
历官御史大夫卒。
陈循明 1385 — 14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5—1462 【介绍】: 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
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
翰林修撰,累迁户部侍郎,再进尚书
土木堡之变后,与兵部尚书于谦合谋,御也先。
景泰中华盖殿大学士
居政地久,熟悉政事,刚果能断,进言多采之。
英宗复辟,以景帝意,改立景帝子为太子,杖之百,谪戍铁岭卫
石亨等败,上疏自讼,释为民。
有《东行百咏集句》、《芳州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德遵泰和人
永乐乙未进士第一,除翰林修撰累官户部尚书少保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天顺初铁岭寻放还有芳洲
字德遵太和人
永乐乙未第一人及第,除翰林修撰
洪熙改元,进侍讲
宣德初,进侍讲学士
正统中,进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典机务,旋造户部右侍郎学士
景泰中,进少保,历文渊阁、华盖殿大学士
英宗复辟,谪戍铁岭,寻放还。
有《芳洲集》十卷。
(《蹇斋琐缀录》:宣庙最好词章,选南扬与陈芳洲二先生日直南宫应制,南杨思迟,陈思敏
一日,代御制《寿星赞》,陈援笔赞云:「渺南极兮一星,灿祥光兮八弦。
兆皇家兮永龄,我怀思兮治平
赖忠贞兮弼成,宜寿域兮同升。
南杨以指圈画「寿域」二字,欲易而未就。
中官促进甚急,曰:「先生有则改,无则罢。
」遂取去。
内阁,问二杨先生曰:「『寿域』」二字如何?
」西杨应曰:「八荒开寿域
中官还诘南杨曰:「『八荒开寿域』,此句诗如何?
南杨曰:「好诗!
中官曰:「先指『寿域』为未好,何也?
南杨默然。
少顷,陈退食,遇西杨于端门。
西杨语陈曰:「适赐《寿星赞》甚佳,必大手笔也。
」陈唯唯。
正统间,朝钟一日不受杵,命内阁制祠钟文。
南杨入室中翻旧稿不得,太监侯久,促陈芳洲曰:「先生何不作?
」陈乃白南杨曰:「旧无此稿,先生第口占我写。
南杨乃起一语,陈遂续成之。)
维基
陈循(1385年—1462年)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承宣布政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人,景泰年间重臣。
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陈循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乐十二年甲午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状元,授修撰。
历事永乐、景泰五朝,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进翰林院学士
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
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京师大震。
有人主张南迁。
时任兵部侍郎于谦,高声道:“欲迁者可斩!
陈循说:“于侍郎言是。
”支持于谦
一些朝臣拥立郕王景帝)即皇帝位
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而进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
“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由于石亨等指控大臣于谦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
天顺五年(1461年)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
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昭以原职赐祭。
黄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永福人字于莘一字莘田号十砚老人
康熙四十一年举人
广东四会知县
罢官归,船中所载惟砚石。
归里后生活清苦。
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
年八十余而卒。
有《秋江集》、《香草斋集》。
黄任字莘田福建永福人
康熙壬午举人,官四会知县
有《香草斋诗集》。
许子逊曰:“莘田宦粤有惠政。
罢官归,贫不能自存,而独耽于诗,清词丽句,错落于弓衣罗帕间。
七古出入、苏,《弃妇词》有乐府遗意,五言古《筑基》、《赈粥》诸篇,恺直悱恻,香山之《秦中吟》也。
至七言绝句,实兼玉溪、金荃、攀川之辰,有妙思,有新色,有跌宕之致,有虚响之音,一唱三叹,深情流注于其间,令人悄焉以悲,怡然以悦,黯然魂销而不自持。
桑韬甫曰:“闽诗派导自二蓝、林膳部、高翰籍与王皆山辈,号十才子,力仿唐音。
郑少谷以矫峭变之,而高霞居、传前邱与属和。
其后,曹石仓、谢小草仍操其土风。
君才思滔滔,多师为师,清丽绵芊,而风骨凝然,独超众嫭,杰然足振南中风雅之绪。
杭堇浦曰:“莘田七绝,秀韵独出,兼饶逸气。
丰髯秀目,工书好客,诙嘲谈笑,一座尽倾。
有砚癖,自号十砚先生。”
清诗别裁集
字莘田福建永福人
康熙壬午举人,官四会知县
秋江集诗·序
闽中故多诗人,作者代出,至今日而论诗,则舍吾莘田谁归哉?
莘田弱冠登贤书,高步翰墨场。
四会,有惠政。
罢官归,贫不能自存,而独耽于诗,清词丽句,错落于弓衣罗帕间。
莘田负异才,终日闭门,手一编,自经史子集以及稗官百家,无所不窥。
采其菁华,朝涵夕咀,浸灌酝酿于胸中,而于诗日事参会,源流正变间,皎然如辨渑淄矣。
性伉直,介然独立,不能随俗为委蛇,遇四方才俊为声势气力者所激赏,一时名籍甚,更或挟其一家言,岸然负重望,当世靡不翕然推服以为宗范者,视之蔑如,略不一当其意也。
后见余诗而异之,始披数馀篇,意耸然,继乃遍观各体歌行乐府,则叹其风骨兴象之超,密咏长吟,一字一击节,为之敛衽折服,云我当北面。
予闻之惭且駴,掩耳而走,蹙然不敢当者累日。
昔人云,得一知己,可以不恨。
吾何以得此于君哉?
至今心摇摇,未能自信,然以为平生之知己,则诚是矣。
庚戌,予重至三山,一见定交,相得欢甚无间。
盖相感在风尘外,为世俗交者弗识也。
随手录其诗相属,近复数千里寓书,为之细加决择。
七古出入于韩、苏,弃妇词有乐府遗意。
五言古,筑基、赈粥诸篇,恺直悱恻,香山秦中吟也。
七律以大历为宗,时得刘、卢、张、李诸家境趣,无题数章,则造义山室矣。
至于七言绝句,寔兼玉溪、金荃、樊川之长,有妙思,有新色,有跌宕之致,有虚响之音,一唱三叹,深情流注于其间,令人读之悄焉以悲,怡然以悦,黯然魂销而不自持。
诗之感人,一何若是其深乎哉!
天地一有情之区也,诗生于情,故无情者不可以言诗。
人生而情具之,固未尝一日而绝于世也,则是诗之传也奚疑焉?
时乾隆甲戌秋七月,东吴学许廷鑅
秋江集诗·序
闽士多文,尤笃于朋友之谊,盖其俗厚,而缙绅先生风示使然也。
庚戌辛亥间,余以新进士观政闽中,奉大府檄,入参志局,因获交于编修谢古梅道承、行人刘邻初敬与二公,学老文钜,卓冠一时,而分修诸生十许辈,亦复推激风骚,彬彬如也。
顾皆不以余谫陋,见辄投分,若平生欢。
论诗赌酒,往往至夜分未已。
一日,瞥见壁间越王台诗,磊磊块块,如山镇纸,益以书法疏秀,称其文章,不觉失声,诧曰:「是所谓建大将旗鼓,八面受敌者,惜乎阻于地,卒不可得见其人。
」众笑曰:「公欲见之乎?
旦暮且来。
是籍永福而家会城,诗人黄二者也。
」余闻大喜,就枕不能瞑。
鸡三号,即披衣起,步至光禄坊访之。
莘田方沐,遣僮奴报客,且坚坐以待。
少选,曳革履而出,则见其须眉如戟,瞳子如点漆,面白晰,口若悬河,适称向者壁间所见、意中所拟之人,遂与订交。
自是莘田数见过志局,余亦数至其家,历二年。
每诵其诗,觉胸中辄有长进,盖余书因谢以变,而余诗因黄以力,朋友之益也。
莘田康熙壬午举于乡,屡摈礼部。
中间流寓姑苏,颇事声色,不自顾藉,大病而归。
踰年宰粤东四会,兼摄高要
高要故领端溪三洞,而莘田有砚癖,喜过其望。
又长于吏干,为上官所器,高要剧邑,迎刃以解,四会恢恢耳。
风叶雅措,誉闻日隆,遂有忌之者谗于当轴,以懒嫚不亲政罢去。
莘田既废,而嗜砚益笃,家居搆精舍,榜曰十研轩。
招三数密友歌啸其中,然终以负冤谤,未究施设为恨,故多托于美人香草,缭戾抑塞之音,抑或禅榻茶烟,抚今忏昔,往复折挫,情辞哀到而韵弥长。
方以林鸿二玄、曹、谢之徒,有过之无不及矣。
别二十年,莘田子惠进士,访余邸舍,袖出莘田诗,且传命见督为序。
挑灯读之,大率皆曩所见者,间有所益,亦不多,而其他视旧帙减十之五。
夫与其过而汰也,宁过而存之,如莘田所为,虽剩句小篇,皆有可宝,而芟夷至是,过矣。
杨子云悔其少作,德祖非之,韩、杜之诗,后人多求之集外,且须收召废什,如追逋亡,毋令后人嗟唏也。
且夫百工伎术形骸之役,多以老废,文士则不然,是故病而犹呻,老而更成。
方余初交莘田,时年才三十有二,而莘田已五十。
今余年视向者莘田之年且过之,则莘田当复益衰。
古梅编修累迁阁学,卒官。
邻初未改官,遽引疾去。
志局诸生十许人中,存者裁一二数。
每从南人讯莘田近状,辄云黄二丈颇健在,善饮犹昔,贫则有加焉。
而所谓十研斋者已别售移居,闻斋中所贮亦销磨过半,流光如此,人事如此,岂不痛哉!
谓宜怀人感旧,一寓于篇,而集中踵入者,顾不概见,何也?
毋亦颓然自废,其散失,而不自收拾耶?
抑钞誊简略,吾见之不广也?
如前之说,弃者宜藏,如后之说,缺者应补,莘田且以为何如也?
进士惠告别期促,未有以报。
会其年家子李霖云龙州需次吏部,俾附入家邮达焉。
嗟乎!
甲寅之秋,与莘田别洪山桥舟次,且泣且叹如昨也。
诸公见赠金石文及周彝汉俎,二十年来类为见者偷夺殆尽,而其依依见爱之意,故不忘也。
长逝者不可复作矣,幸而存如吾与莘田邻初,或者可复得相见,为兹集中增一老友联吟之作,此则存乎强有力之天,而非我与君之所敢望也。
钱塘学弟陈兆崙撰。
秋江集诗·桑序
客春予应道山书院之聘,别雷学使翠庭
学使闽人,手条列其乡之俊哲姓名,盛推黄君莘田,予心异焉。
汪徵士槐塘夙游闽,亦向予津津齿君,为是中之钜才长德,而诗之骎骎及古,匪今所多有。
予至之日,即访君庐,怪石嵚蹲,老蟠荫,乌几尊敦斑斑然,蕉叶之研,墨气未乾。
君古须眉,啜苦茗,吟其中,兀然山泽之臞也。
促席论诗,一见即成衿契。
予出户必诣君,相得如老昆弟。
君善病,予亦中海峤岚瘴,右臂几不仁,急辞归。
别君帷榻间,依依不能舍。
予酷爱君诗,惜无书人缮录,君辄举平生所著作《秋江集》授予,属订定。
予归,事箴砭,病良已。
秋走南岳,岁暮抵舍。
今年江右主濂溪书院,携君诗行笈中,至是乃得卒业。
闽诗派导自二蓝、林膳部、高翰籍与王皆山辈,号十才子,力仿唐音。
郑少谷以矫峭变之,而高霞居、傅前丘与属和,其后曹石仓、谢小草仍操其土风。
君才思滔滔,多师为师,清丽绵芊,而风骨凝然,独超众嫭。
其缫抒性灵,自溢其清真于洒落之馀,不模陶、韦而合,盖如其标格,以为声诗杰然,足振南中风雅之绪,盖有以见。
翠庭槐塘之不轻推许,而名下士之无虚若是也。
君掇皮皆真,相对俱见肺腑。
自为孝廉,频上公车,不肯趋径途,卒蹭蹬不得志。
其时长安要津,莫不倾倒君,而持节崭崭如是。
牵丝出粤东,强项倦折腰,敝屣一官,固宜而为粥食饿者,不敢出嗟来之声。
旧爱至今在人口,集中恻悯时艰,彷佛道州舂陵之作,吾有以知君之为政,不负夙昔之志也。
既归田,贫且老,生事益微,风雨独吟,不问户外事。
而名公之知君者,拥节至是邦,必式庐,郑重邀吟唱,陈蕃昌黎以款接孺子玉川为华,而二三老成皆童时钓游之侣,琴歌酒赋,相与徜徉于山椒湖溆之间,信足以破岑寂之孤踪,洽衰迟之清兴已。
予独怅不得常与君数晨夕、共赏析,数千里外,聊写此素心,序而归之。
乾隆丙子季夏桑调元
香草笺·序
香草笺者,永福黄先生所作也。
先生为名宿,为良吏,而以不善事上官,为所中而罢。
既去职閒居,益发摅为诗,长谣短咏,流传东南士大夫之口。
而是编则皆侧辞绮语,曲写闺房儿女情事,所谓有托而逃,其旨远矣。
孟棨纂本事诗,而韩偓创始香奁。
六朝靡靡,庾信尤擅宫体。
上朔汉魏张平子同声,繁休伯定情,尽态极妍,可谓荒矣。
然毛氏之诗,周太史所采录,玉瑱、象揥、鬒发见于鄘;荑手脂肤,蝤领瓠齿,螓首蛾眉,倩笑美盻见于卫;踰园涉洧,适愿相谑见于郑。
而楚词之佳期夕张,美人目成,其摹绘刻露,殆又甚焉。
即谓先生之诗,风人之苗裔,而湘累之别子,奚不可也?
盖君子之于情,不可有所溺,而未尝无所寄。
项籍之千人皆废也,而泣下于美人苏武张骞班超之著节绝域,百折不挠也,而拥妇生子;李晟之勋名塞穹壤也,而取成都之营妓以去。
彼其人皆英果激烈,立意较然,即刀锯鼎镬不足以动其心,而当抑郁无聊之会,顾不能自禁焉。
论世者未尝以为病。
先生虬髯猬磔,酒酣以往,纵论古今,事有不可者,击案愤诧,声殷墙壁。
内行修洁,气节,古汲、郑俦也,岂含睇宜笑者果足以惑之哉?
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天老素女,藐姑射神人之类,适微其善言道耳。
水正出为滥,悬出为沃,穴出为氿。
香草笺,旁出之氿泉也。
万斛之泉,不择地而流,覆杯水坳堂,而曰水尽于是焉,是恶足以尽之哉?
乾隆焉逢摄提格之岁夏五月日在觜觿六度平舆后学沈大成学子撰。
香草斋诗·序
昔人多以靖节闲情赋》为不类其为人,至梁昭明,则有白璧微瑕之叹。
固哉是言直不知靖节者。
白文公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古诗三百,孰非闲情之作?
而何独异于靖节
其自序不云乎「荡思虑而归闲正」,殆所谓佩玉比洁、齐争芳者欤?
吾友黄子莘田,今之靖节也。
其操履纯白,襟度冲夷,凡出处去就,无一不与靖节吻合。
而其诗则信如赋中所称「淡柔情于俗内」「憩遥情于八遐」,尤深契靖节闲情之旨。
尝出其《香草斋诗》,属余点定序而梓之。
余学识梼昧,乌足以序莘田诗?
顾交莘田垂三十载,既稔其为人,而尤笃嗜其诗,往往吟讽不去口。
尝手抄其《香草笺》凡三数过,流沫手胝,窃比于靖节《饮酒》「聊命故人书之」之义。
莘田生平所为诗不下数千首,六十年间,直与放翁埒。
最初为《十砚轩稿》,既而有《秋江集》,最后曰《香草笺》。
斋前环植兰蕙,以颜其斋,即以香草名其集。
香草者,沅澧潇湘之产,骚坛中以之喻美人者也。
余一日与吴下诗人许二素园寒夜泛舟吴江,襆被共寝,各记其笺中诗,芊绵婉丽,细腻风光,更唱迭咏,互相击节,所谓餐五色灵芝,咽三危瑞露,千百年无此逸响。
吟声断续,与芦汀过雁嘹呖上下,树间栖鹘咸拍拍惊起,而山寺钟声已初动矣。
《香草斋诗》梓以行者,昉于吾浙大中丞今少司农觉罗雅公,前陈臬闽海,选入《采风集》中,余为作《感恩知己歌》附梓卷末者是也。
惜其未见全稿,故所收不多。
余主讲鳌峰,仿其义例,增入如干首,属李君霖村续梓集内,而卒卒不果。
稿存行笥,归装携以自随。
偶一相思,辄开卷如觌。
莘田书来督序不已。
余适读陶君《拟古诗》,至「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之章,其言「美人清夜达曙酣歌」极之,「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和悦绮缛,置诸玉台宫体中,几不复辨,宁独《闲情》一赋为托凤鸟而陈辞者哉?
因有感于文公之一言,以为古人善闲情者无如靖节,惟《香草斋诗》得其神似非形似。
而或者以莘田《无题》诸作,沉博绝丽,酷类义山
涪翁称「玉溪生之学老杜,不在皮毛间」,余则谓香草斋之拟柴桑,宁复波澜有二,而奚论夫玉溪
即如集中《吊虞卿》《过乐毅墓》《歌李阳冰般若台篆书》及《三君咏》等篇,直欲跻韩碑晋石而上之,独有千古,夫岂后世诸馆职挦扯一时号为西昆体者所可同年而语也耶?
是则佩玉比洁,齐争芳,骚雅嗣音,非靖节之比而谁?
请以质之素园,当不以余言为河汉也。
遂书以寄之,以当簸扬之糠秕也可。
时乾隆甲戌中秋,同学弟会稽傅玉露拜撰,年七十有七。
香草斋诗集·序
往余客岭南,会闽黄十砚先生亦来重游。
余之获交于先生也,以西蜀王公恕,时则会稽公玉露、长洲许丈廷鑅,俱聚羊城,始得快读先生之诗。
久之,王公抚闽,先生归。
次年,傅公来,即去。
又一年,许丈将开席鳌峰而公罢镇,先生偕许丈出,送崎之江上,月落鸡鸣,坐客沾醉僵卧,而先生与公犹击案画酒汁,慨然长吟也。
庚申壬戌,胜日良会,公必迎致先生
其时,余读先生诗最多。
迨后余从晋陵潘公于杭州
戊辰春,潘公自皖移闽,幕府过从,余获再读先生诗,又三年于兹矣。
今春潘公朝京师,余叩玄亭,先生则出酒饮余,手一巨编曰:「此吾删存五十年来诗也,盍为我序之?
」盖有喁者、于者、即事者、状物者、吊陈迹者、怀友者、感逝者、摅愁而惜别者,有得之疾病引枕者,发之对酒狂歌者,托之美人神仙、眇倩姽婳、惝恍不可即者。
源于选,而汎滥于三唐,而回溯于风骚,而得其宗,余盖至是尽读先生之诗焉。
先生自随计京师,遍游四方,之齐、之鲁、之梁宋,而于吴最久。
中宦粤东,不肯阿上官,投劾归。
所至贤士大夫,无不乐从先生游。
诸使之来南也,若故相泰山赵公欲荐起,不应。
吴中丞觉罗雅公,为锓其诗以传。
王公故齐年,潘公则宿重先生者。
此四三公,海内钜人长德,礼先生若是。
先生衔杯论诗外,它无言。
觉罗公在闽时,则未一踵其台门也。
世以此益高先生
先生少时犹及见诗人蓝采饮,而余田生谢古梅诸公,则同学弟兄相切劘为诗文。
即诸公亦自以为不及也。
先生少为才人,壮则为循吏,今为名宿,皎然有显晦出处之大节,诗故不足以尽先生
而海内慕先生者,骤见先生不得,读先生诗,如御先生焉。
归昌之片羽,迦陵之一鸣,顾不重哉!
回念畴昔,西州墓木已拱,许丈息影久不出,傅公以主鳌峰重入,与先生齿俱杖国,饮兴吟情,尚若壮少年。
而余侘傺失志,发亦种种白。
盖反覆先生之诗,而益增友朋离合之感也已。
香草斋诗钞·序
有生知契,由灵府所缠萦,非外物胶合,故坚于金石,曾莫之销泐。
吾尝谓五伦皆天伦,固统自性生也。
文辞之不可磨灭者亦然,非有本元披启乎?
华秀转瞬,即萧索可怜,其不废乎万古者,中有物焉。
历劫穷尘,欲灰之得乎?
曩游闽,得交古君子黄君莘田
寻以疾归,手其诗不忍释。
君别无副本,即慷慨授予曰:「存子所,胜庋于家。
」予曰:「万一有水火盗贼何?
」君笑曰:「数当水火盗贼,独能我免乎?
」予拜受。
既为编定,序而归之。
复掇其尤六卷付剞氏,公诸同好。
君之诗如云中环佩,非人间惊艳可埒。
寻恒酬答,一经吐纳,辄超绝凡近。
其气体,非特雄长海峤间,今后有子云,必以予为知言。
诵其诗,可想见其人,予岂阿所好哉?
乾隆戊寅重三日五岳诗人桑调元又书。
黄十砚先生秋江集笺注·序
余自束发学诗,即慕十研先生之名,□门地□,□弗获执贽登龙,然心未尝不殷殷向往也。
壬午,忝登贤书,先生年已八十,重宴鹿鸣,称一时盛事。
而余滥厕小同年之列,始得趋拜下□,晋接之间,独蒙奖借,遂以外孙女林氏择而归余焉。
林□□居光禄,余妇翁守振公,乃先生佳婿,其妇母即郑荔乡《十闽诗话》所云「莘田二女皆能诗」者。
雅派相传,不惜金针尽度,故至垂老而风情愈壮。
家居杖履,常与二女啸咏香草斋中,□□阑烛跋,洒酒谈诗,累累珠贯,听之令人忘倦。
而余亦得幸叨末座,稍窃□欣焉。
先生著作甚多,晚年乃自删定为六卷,其中长篇则浩若江河,小诗则清如玉磬。
后生小子,□敢妄赞一词。
然读其诗而不得其解,与不读何异?
笺注虽诗家末技,而缘典实□知其组织之工,按时地乃晓其寄托之妙,未必非读诗□一助也。
自惭谫劣,不能咀味精深。
壬辰岁,因先生得拜谒大中丞宝冈余公
公固与先生道义交者也,平居讽咏《秋江集》,每以无人善作郑笺为恨,意欲属笔于余,余不敢受,亦不敢辞,但唯唯而已,然识之心常不忘。
越岁,荐主龙岩州新罗书院讲席,乃得以课诵之暇,细加条注。
盖起于癸巳,迄己亥,阅七寒暑,始□蒇事焉。
特是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且家□藏书,一瓻难借,未□有不纯不备之憾。
是以草创甫就,即庋□巾箱,未尝出而就正,亦自知钞胥小技,不足当有识者一噱也。
夫十研之名播于海内,岂必因笺注而后传?
独以余数载苦心,徒成邯郸学步,且不敢没先生格外垂青及中丞公谆嘱,不忘□□。
其所以惓惓不舍□□有待世之君子摘瑕疵,补缺略,庶几得成完书,则余亦可窃一知半解之细,忝为十研轩獭祭之功臣
先生未度金针又得广传一脉,俾残膏剩馥沾润靡穷,□非欣然所厚望哉?
乾隆乙巳七月七日,外孙婿闽县叶梦苓谨识于凤山官署。
叶松根笺注秋江集·序
礼有之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虽有古今源流之别,而人之深于诗者,常厚其性情。
情克笃于君亲彝伦之大,发而为忠孝节义之经,则其人重有系乎国家,每足以撑持宇宙而垂休烈于青简。
即其见诸绪馀者,亦莫不令人想望其文采,如观其芳徽,况一脉绍承,能不摩挲手泽,思有以昭兹来许乎?
道光己酉之夏,予晤闽邑世职叶公栋国兄弟于友人书馆,述其曾祖父松根先生乾隆时台湾广文,遇叛寇戕邑令,乃招集义勇,竭力防禦,踰年竟一家殉难。
予肃然心钦之
既而携先生所注《秋江集》遗稿见示,且嘱序焉。
莘田翁之诗集,传播于海内艺林久矣。
若陈勾山、许素园郑荔乡先辈之序论,其称述详矣。
先生初以壬午乡科,随翁重宴,适择为外孙女婿,故常得亲承其謦欬,追陪其觞咏,情义兼笃,俱悉于自序中。
且当时余宝冈中丞爱重其才,早相期为黄集笺注。
先生因而蒐罗采摭,既脱稿,意犹不自慊,私庋于家,尚欲留待而补订也。
曾几何时,而先生司铎凤山,遂以禦寇殉烈矣。
在籍冢嗣,仅获藏是编,不可谓非幸也。
其他所著文稿、吟草及《异闻汇纪》、《诗话解颐》各种,惜皆湮没于官廨中。
由是观之,古今著述或传或不传,亦有数存于其间。
如解李诗者数家,今惟王氏之辑注为最善。
解杜诗、韩诗者且几十百家,今惟仇氏之详注、方氏之笺注为盛行。
至于苏诗之施注,则幸赖有毗陵邵氏得以补其残缺。
先生树立于纲常名教之大,义烈彪炳,既已请旌于朝,且袭荫其后嗣,其可垂诸不朽者,原不藉注诗以传。
而是编亦足见先生平日之笃学,稽古多识,宜风宜雅,其性情之敦厚,早有过人者。
兹其贤嗣守戎伯仲,欲校订以付梓,绵祖泽也,表忠忱也,永孝思也,亦至性至情之所不能自已者也。
予生也晚,迂拙性成,株守章句,乃幸与叶君贤伯仲有一日邂逅之缘,得追溯乎乡先正之流风馀韵。
爰敬题篇首,以志仰企微衷,俾读其书者,犹可想见其人焉。
余潜
香草斋诗注自·叙
蕞尔永,代有闻人,十研翁又增光邑乘矣。
翁才高节峻,能稍自贬抑,便可掇巍科、登膴仕。
而仅以孝廉就选令,又竟以纵情诗酒不职罢,世遂以风流名士目之。
夫真名士乃风流,非以风流为名士,唐之白、宋之苏,其较然也。
集中《筑基》《赈粥行》,缠绵恺恻,岂诗酒不职者所能为耶?
以故,名公卿莅闽者,争折节造庐,翁卒不以困故干以私。
此余先君子所以重其人、爱其诗而命余注之也。
黄君于岐,劝令授梓,余窃惟翁之才高而能不得展,节峻至老不少衰。
向使翁稍贬抑而掇巍科、登膴仕,必不能深致力于诗。
即能深致力于诗,而在官去官,率簠簋不饬,且碌碌无足重轻,其为诗必不能传后无疑也。
今其诗传矣。
读翁诗者,知翁之品,足继永之前闻人,而藉以私淑其身,上无负吾君吾学,下无负吾民,余所厚望也,当亦即翁所厚望欤?
因于原集外,增入遗编,从陈句山太仆「弃者宜藏,缺者应补」叙言也。
集一名「秋江」,兹仍额以「香草斋」,从傅玉笥宫赞「诗卷但留芳草碧,书窗长对远山青」酬韵也。
至于诗之擅名海内,前哲详序之,余莫能赞焉。
时嘉庆甲戌春月,永阳戆窝陈应魁书。
香草斋诗注·序
余己巳年授馆于永福嵩口林氏,即耳熟县治陈君有《香草斋诗注》,闻而未睹也。
会陈君亦授馆嵩口,一见如旧识,因得晨夕披阅,谓其详而不略,确而不诬,即怂恿付梓,而陈君尚以未窥全豹,谦让弗诺。
辛未夏杪,附书命序于余,余虽谫陋,弗敢辞也。
莘田先生诗清丽芊绵,取材宏富,诵习者每以不通晓故实为恨。
陈君乃能元元本本,剔抉爬梳,于莘田先生可谓无负,而嘉惠来学之意,亦云厚矣。
昔郑北海笺《毛诗》,残膏剩馥,犹足沾丐后人,今陈君注得毋类是?
嗟乎,余自己巳阅《香草斋诗注》,覈其故实,已十得八九。
迄今又三载矣,陈君犹矻矻日蒐罗虫书汗简中,迄以成帙。
而余再上公车辄报罢,以视陈君,其得失竟何如也?
夫注释之家鲜可传者,大率荒略挂漏,不足餍心。
而所注之书又非脍炙人口,如五味之不可离,此所以不足传也。
莘田先生诗,为名公钜卿辈所折服,其行世传后,无可疑者;而陈君又宣扬羽翼之,则斯集注释当与先生之诗并寿也夫。
侯官学弟黄鸣西于岐拜撰。
香草斋诗注·叙
诗之有注,自颜延年之注阮嗣宗《咏怀》始也。
至宋,而李、杜、韩、、王、苏、黄、,莫不有注。
杜有千家,韩有五百家,以余之区瞀,尚能摘其纰漏至数十百条,盖注诗之难也如此。
国朝诗之有注者,余知其四,而所见者三,曰《吴诗辑览》,曰《精华录训纂》,曰《曝书亭诗注》;若东涧诗,有钱遵王注,见《读书敏求记》。
底下之书,可用从火,今人亦无从而见之矣。
永泰黄莘田先生,风流名士,海内具瞻。
所为诗光英朗练,绮密瑰妍,唱在英游之口。
东野凡生,乡曲儇子,子父女母,交口教㖟,不过《香草笺》而止。
其《秋江集》《香草斋诗集》,体理精奥,寄托遥深。
樊川之凤胶,樊南之獭祭,则急索解人不得。
幽冥而莫知其原,大父幼孙,朝夕侍问,不能无「无人作郑笺」之恨。
于是注者亦不一家。
以余所见,叶教谕梦苓辈,不免舛漏;戆窝逸出其间,网罗散失,囊箧细碎,磊磊明明,条条戜戜,殆可与施德初天社、李雁湖暨近代惠松崖、靳介人杨谦诸家并驱争先;而非杜诗伪苏注、苏诗伪王注诸书所可一斗斛而相量矣。
岂非莘田之忠臣,而教谕辈之诤友欤?
戆窝初此书,不下数百万言,力不能刊刻,删之又删,尚得数十万言,以今春付剞劂。
时余在京师,未及契勘,戆窝深以为恨。
及归,戆窝俾余题其首。
余曰:「名,公器也,不可以多取。
余浪得时名而悭于一第,此亦君之炯戒也。
」戆窝曰:「吾为乡耋疏通證明,此自邑子之责,非以为名也。
陆渭南云:『贵人自作宣明面,老子闻正始音。
』我辈岂以一第为重轻哉?
无乃效白文公所云『才高厌小诗』耶?
」余曰:「谁敢哉?
前言戏之耳。
」遂名其说以为叙。
嘉庆十又九年首秋提月,𨙸海愚何治运撰。
香草斋诗注·跋
师仿《杜诗详注》例注《香草斋诗》,辑成二十卷,删而为六卷。
将付之筑氏,封进而言曰:「师之力可谓瘁矣,删之得毋甚乎?
」师慨然曰:「国朝诗人,竹垞渔洋外,首数十研翁。
今二家各有注,予永人,宜注永人诗。
间过从何君岐海,考订所未详,迄以开雕。
呜呼,世不乏陶朱,肯以百金之费表扬前烈者绝少,且闻知此事,以为迂与狂矣。
予不顾妻子饥寒,黾勉从事,冀以毕予景仰之志。
甚恐力不副心,故删之又删,至出典有不及标载某书者,或即以是为予病,不遑恤也。
」封惧失言,退因录附师序后。
受业侄侯封谨识。
香草斋诗注·跋
吾师性质直,不为俗所喜,亦不愿喜于俗。
常手录《香草斋诗》,再三集注,以艰于剞劂,删之止存六卷,所删者皆玄圃积玉也。
师曰:「予永人,宜注永人诗。
」十研翁名闻天下,是岂永所得私哉?
永不得私,而吾师私之,私之而又欲公之,其足以羽翼十研翁也至矣。
生平著作如《读左会心》《四书管见》《经济大略》《戆窝策存》《礼记质疑》《三传考异》等书,□等将汇其零星漫漶,梓行之于世。
受业侄锋谨识。
秋江集注·序
作诗难,说诗难,注诗更难。
三百篇后,代有作者。
因寄所托,各自名家。
然括其要旨,不外《虞书》「诗言志」,四言说诗之法,则孟子「以意逆志」一语尽之。
唯注诗者,必能读尽作者所读之书,能知尽作者所读而用之之书,至于作者能无书不读,而其所作又如无读一书,则又必能深得说诗之旨而以意逆之,此注诗之所以难也。
毛传、郑笺尚矣,至李善注《文选》,犹不能无「释事忘意」之议,其他又何论焉?
吾闽莘田黄先生诗集,雄视一代。
旧有戆窝为之注,学者苦不得其详。
近复得芝田王君为注数百万言,既博且精,蒐括殆尽。
于虖详矣!
芝田王君,无书不读者也。
能读莘翁所读之书,能知莘翁所用之书,以意逆志,一一为之诠释。
如毛、郑诂训,俾学者一目了然,毫无疑义。
倘莘翁见之,且以为取怀而予亦不是过也。
吾知莘田之诗、芝田之注,且共千古不朽矣。
抑余尤爱莘翁集中《筑基》《赈粥》《弃妇词》,有三百篇之遗。
其《越王台》《吊虞卿》《过乐毅墓》《夷门怀古》《李阳冰般若台篆书》及《三君咏》诸篇,屡为傅会稽、陈勾山众君子所击节,令人兴上下数千年、纵横一万里之思焉。
今得芝田注,如披廿三史图编,知人论世,若河决下流而东注也。
杜工部以诗为史,十研翁以史为诗,芝田则注诗如注史,后学则读诗如读史,岂非嘉惠艺林一大盛事哉?
戆窝诗注,本名《香草斋》;今芝田详注,曰《秋江集》,仍旧称也。
芝田长君春屿,亦淹博能诗,余族侄凤藻尝从之游,因偕其孙志苏乞序于余。
时余适有江苏粮台之命,匆匆就道,书此而弁诸简端。
道光二十有二年岁在玄黓摄提格秋相月同安鳌石苏廷玉撰。
秋江集注自·序
秋江集》者,永福莘田黄先生之所作也。
先生罢官旋里,卜居会城,余时方弱冠,获识荆焉。
每读先生之诗,辄复心醉,间取集中咏史咏物诸题,掩卷构思,如何命意,如何入手,如何对仗,如何结穴,开卷證之,十得五六。
因苦引用浩博,借书蒐讨,详注简端。
十有馀年,寝食弗倦,欲以就正先生,而典型日已远矣。
壮岁以后,砚田为业,非借书不入城市,日积月累,又廿馀年,手自细书,分为六卷。
朋徒谈艺,为言某卷某题某句,数典弗忘,咸以为便。
儿子渐长,与生徒辈晨夕传钞,余则山窗灯火,手此一编,不啻日与先生相对也。
司训松溪,携置行箧,六钧传观,儿童欺我,青毡尚在,此编竟若通神,辛苦毕生,怅惘奚似。
归山后,儿辈以抄本呈阅,犁然无缺,中复补我遗忘,慧逊童乌,误殊韩昶,既逢故物,如遇家珍。
嗟夫,画脂镂冰,诚为无益,虽云享帚,何意灾梨。
然而锦瑟华年,解人可索,先生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香草斋中,白云山上,不尝冁然而笑乎?
又况予足不良,弱行已久,桑榆晚景,遮眼赖有此书。
其失而复存,阙而可补者,其中殆有天焉。
付诸剞劂,实获我心矣。
爰序而藏之,以俟来者云。
道光二年岁次壬午春王二月既望长乐王元麟芝田氏序于东山家塾。
秋江集注·跋
昔人谓杜子美诗无一字无来历,今读莘田先生《秋江诗集》,窃叹其博极群书,虽古人不是过。
则注杜诗诚难,注先生之诗岂易易哉?
余族叔祖芝田翁,幼而嗜学,老而不倦,夙好莘田先生诗集,苦其取材宏富,初学不免望洋。
爰蒐罗故籍,详加注释,俾读者开卷瞭然,可因端以求委,是其殚精竭力,不独有功于莘田先生,而所以嘉惠后学者亦深且远矣。
莘田先生以雕龙吐凤之才,托香草美人之感,缘情赋物,洵足接迹于风骚。
而芝田翁博考旁稽,字笺句释,复能全窥作者所读之书而阐发靡遗,于此见先正学问具有根柢,不徒以兔园册子为生活。
览是编者,能无动老成典型之慕也欤!
时道光癸卯季夏,宗侄孙有树谨跋。
香草笺偶注·序
诗之有注,盖肇于李善之注《选》。
顾风人与训诂,肝肠意见,绝不相同,往往有取风人妙义,牵强附会者。
《杜诗笺传》,自昔纷挐,虞伯生之注既晦杜意,牵缠之病,实谬误千里;赵次公以笺释文句为事,而边幅单窘,少所发明。
论者谓老杜身后,受虞、赵两君之累不浅,以杜公虽破万卷,未必拘拘泥古若此也。
近世所传《香草笺诗》,吾闽永阳黄莘田先生之作也。
莘田操履纯白,襟度冲夷,生平所为诗无虑数千首,若《十研轩稿》《秋江》,多与一时公卿士大夫酬赠及纪游感遇之篇,并皆舂容尔雅,嗣响唐音。
而笺中诗独写闺房儿女之事,流连往复,纯以绮语,摅其深情,或疑为《香奁》之续,至拟之陶徵士白璧微瑕。
今读笺中《无题》诗序,有「无聊笔墨」之云,则莘田于是诗有微旨焉。
知言者以为有托而逃谅矣。
顾其中摭实隶事,出入百家,后生喜其博而亦苦其奥也。
寄闻轩主人者,以文学著名,专攻举业,兼事诗歌。
偶读是诗,爱其芊绵婉丽,卷轴琳琅,约随睹记,附录诗后,俾其家后生便于稽核,丹黄甲乙。
稿成而出以示余。
间有余目力之所未逮,或得之旧闻,历久失之者。
桐城相国有言,今人非不及于古,而文之成处,辄难尽辨由来。
以余所闻,如张燕公大手笔,然于王子安「帝车南指,华盖西临」之语,犹有不解。
访于一公,仅得其半。
又如李义山《锦瑟》一篇,刘原父以为当时贵人爱姬之名;计敏夫以为令狐楚青衣;山谷读之,不晓其意,以问东坡,方得「适怨清和」之解。
今主人于莘田之诗启钥发箧,悉心探讨,凡所徵引,细加校雠,遇有异同,必衷一是,务求得乎作者本意而后已焉。
固不致如虞、赵两君为老杜身后累也。
然则是诗之注,不独一家稽覈之资,且于读是诗者多所沾丐,谓宜亟付,公诸同好,无容吝也。
倘以附益香奁为疑,则「无聊笔墨」,莘田亦既言之矣。
他日主人方出所著述以问世,即不妨执是诗之注为其嚆矢也夫。
嘉庆十三年岁在戊辰七月中浣恕斋阮芳潮拜撰。
香草笺诗注·跋
诗与文,异其体而亦异其用也。
文必经经纬史,理举辞明,然后为典要。
诗则取材务多,隶事务富,即至稗官野乘、谐语方言,且兼收而并畜焉。
藉非广见洽闻,作诗难,读诗尤难。
闽十研黄先生《香草笺》一集,其寓意也悠而远,其托兴也深而澄,不屑屑傍唐人门户而骋秘抽妍,薰香摘艳,譬客泛珠船,游玉海,千态万貌,悦目醉心,岂易溯委而穷源哉?
夫以随园太史负倚天拔地之才,树岳峙渊停之望,擅茹古涵今之识,定扬风扢雅之衡,而独心折是编焉,此其故可与辨物者道,难与拘墟者言也。
盖诗各有体,或主颂德,或主纪事,或主言情,其旨备兴观群怨,其绪馀又足以资多识。
圣贤有明训矣,于古然,于今何独不然?
是故说约者先由博,赏奇者必晰疑。
余尝谓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李太白论诗以绮丽不足珍,惟有其识足其才则可也。
若识不及靖节,才不及太白,而反相援以为口实,噫,毋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者欤?
有志之士,质无论钝敏,境无论穷达,而苟耽典籍,广蒐罗,勤考核,一切俶诡离奇、幽隐琐屑之谈,犹欲备陈颠末以开拓心胸,而况本之情性,托之篇章,意祖楚骚,旨同漆吏,格并温李,词拟庾鲍,当世名公哲匠之所击节而叹赏者,而顾以曼声浮艳少之耶?
然则《香草笺》之注,所以明诗思之绵邈而著诗学之宏深者,夫亦不可以已矣。
至其援据必详,校勘匪谬,寒暑无间,寝食与偕,阅是注者亦可知其不疲于奔命矣,余又奚庸赘焉。
同学弟郑希元月林氏拜跋。
补钞香草斋诗集·跋
《香草斋诗集》者,吾闽十研老人黄莘田先生所著,久为艺林推重。
陈应魁有《香草斋诗注》,王元麟有《秋江集注》,计三种并行于世。
原刻之本在于乾隆年间,历二百馀载,传者亦寥。
余斋头仅有《秋江集注》,欲聚各本而校其篇什之多寡,迄未得间。
迩者余弟逸樵蒐罗旧籍,既得原刻《香草斋诗集》,又得《香草斋诗注》,于是将原刻本与《秋江集注》互为检阅,得悉《秋江集注》卷一至卷六,共增益出若干首,皆为原刻之所无,而余数十年之夙望,一旦释然,爰为之一一钞录,附于原刻之后,另为一册,俾读先生之诗者,展卷瞭然。
竟有原刻所有而《秋江集注》所无者,计四首,岂注诗时未之见耶?
抑遗漏耶?
倘有好事者将补钞之诗合原刻而重刊之,成为完全之本,亦一快事也。
甲申三月下浣侯官后学萨嘉曦谨跋。
魏清德清末至现当代 1886 — 1964
全台诗
魏清德(1886~1964)号润庵
新竹人,庠生。
性诚朴,敦孝友。
自幼从其父绍吴学习汉文,根柢深植。
及长,朝夕吟咏不辍。
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梁启超访台时,曾因采访梁启超而得到梁氏的赞誉。
明治四十三年(1910)润庵加入瀛社,为创社社员,后来担任第三任社长。
同时,润庵也是新竹社之重要干部,与张纯甫等交游。
日本官方及民间诗人,经常前往请益。
台湾文化协会创立时,润庵担任新竹州评议委员。
著有《满鲜吟草》、《润庵吟草》等作。
  润庵之诗作,多为游记,足迹遍及中、日、韩等地。
或对景怀古,或藉事抒情,皆气韵清雅,神志飘逸。
述事立场,多采日人观点。
此一观点,于《满鲜吟草》尤为显豁。
盖时势所趋,不得不尔也。
润庵古近长短诸体俱佳,为当时北台湾之「大手笔」。
润庵又擅制灯谜,《台湾日日新报》之出谜徵射,多出其手。
其子魏火曜,曾任台大医学院院长
(江宝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