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道标中唐 740 — 823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养浩气焉。
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洞冰雪。
杭之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景陵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
推能归美为德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释神暄中唐 742 — 81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建阳之留氏。
幼沈静。
有问而后有言。
稍长客婺女。
遂以净人。
开元寺出家。
一日婺守过之。
见曰。
此儿精神卓朗。
异时必围绕千众。
利益世间。
宜趣薙落。
以务进修。
既受具。
乃止息金华山北百家严石穴中。
常昼夜持诵七佛俱胝咒不辍。
上无屋庐。
下无床榻。
雨露霜雪之变。
则有紫云覆之。
如盖状。
久之徙居赤松洞之东峰
祯瑞尤著见。
贞元二年
志贤禅师
为说心法。
获證悟。
而持诵益效。
元和八年
中丞范扬遣使。
施乳香毡罽器皿。
即以散之。
无所受。
中书舍人王仲。
请就大云寺
授四众菩萨戒。
十二年尚书孟简
请说法于会稽
固辞不往。
八月竟归。
示寂开元寺
春秋七十六。
释神暄俗姓留建阳人也。
幼而沈静非问不言。
客游婺女入开元寺
志愿出家焉。
无何本郡太守入寺访其师。
神彩朗练。
太守善相人也。
顾之数四。
且曰。
子真出尘之器。
异日承受深法千众围绕。
必超上果非凡气也。
乃诵七佛俱胝神咒昏晓不绝。
纳戒毕于金华山北百家岩有石穴居中止息。
不构庵室作露地头陀。
复无床榻。
然有神人吐紫色云气。
而高覆之。
遐望冉冉犹独柱观焉。
其神人时来问道。
拱手白曰。
赤松洞之东峰有林泉卓异。
师可居之否。
随请往住数年。
越多徵瑞。
贞元二年志贤禅师
如此持诵魔事必生。
欲灭魔怨须识身本。
身本既真无魔无佛。
豁然开悟理事俱成。
神咒功倍。
元和八年范扬中丞知仰遣使赍乳香毡罽器皿施
并回施现前大众。
中书舍人王仲。
请于大云寺为众受菩萨戒。
十二载平昌孟简尚书
会稽甄请不赴。
八月俄回旧山人莫详测。
倏云示灭。
春秋七十六。
子建塔焉。
一云。
金华山北多寒少阳。
神人问曰。
师须何物。
曰吾在山之阴苦于凛冽神曰。
小事耳。
至夜闻阗之声。
明旦见一小峰移矣。
卢殷中唐 746 — 8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10 【介绍】: 幽州范阳人
工诗。
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
自少至老,可传之诗凡千余篇。
孟简孟郊冯宿等为友,相期推挽。
官至登封县
以病不能为官,竟饥寒而死,将死作诗与韩愈,请具棺为葬。
有诗传世。
唐诗汇评
卢殷(746-810)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曾任登封
孟简孟郊冯宿友善,期相推挽,终以病不能为官。
家贫,元和中献诗东都留守郑馀庆,屡得周济,书荐宰相,不能用,竟贫病而卒。
有诗千馀首,多佚。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僧灵默中唐 747 — 81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毗陵宣氏子。
成立之岁。
本期射策登第。
以荣亲里。
闻预章马大师聚徒说法。
因往观焉。
目击道存。
遂求薙染。
受具后。
乃谒石头迁和尚而悟旨焉。
贞元初
天台山中。
隋智者之白沙道场。
二载。
虎依以产子于近林。
意颇驯扰。
智者之来建道场。
凡一十二所。
记之曰。
此地妙严。
非杂器所居。
若能居此。
与吾无异。
盘桓不忍去。
后又徙东道场。
地愈益深僻。
俄夜雷震。
大树摧压崖谷。
人以为必累及默所止庵。
旦视之。
无损也。
尝游东白山
中毒。
邻翁为召医。
谢遣之。
独闭门燕坐。
出污而愈。
既化浦阳
乃赴阳灵戍将李望五泄之请。
元和初旱甚。
偶循涧而步。
见青蛇大矫润旁。
瞪视过客。
略不动。
咄之曰。
百姓且渴死。
汝宁无慈悲心耶。
夜果大雨洽境内。
平昌孟简
以中承廉问淅东。
下教悉废管内寺院之学徒散逸者。
暨阳曹胄状举德行。
足以庇民社。
许重造院以示尊显。
僧问何物大于天地。
答曰。
无人识得伊。
僧曰。
还可彫琢也无。
答曰。
汝试下手看。
僧问此个门中。
始终事如何。
答曰。
汝道只今底。
成来得多少时也。
僧曰。
学人不会。
答曰。
我此间无汝问底。
僧曰。
岂无和尚接人处。
答曰。
待汝求接。
我即接。
僧曰。
便请和尚接。
答曰。
汝欠少个甚么。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盥焚香嘱累。
端坐而逝。
寿七十二。
腊四十一。
高僧智闲。
录其平生事迹行世。
释灵默
俗姓宣
毗陵人也。
本成立之岁悦学忘疲。
约以射策。
登第以荣亲里。
豫章马大师聚众敷演造禅关。
马师振容而示相。
密契玄机。
便求披剃。
若熟痈之待刺耳。
受具之后苦练行门确乎不拔。
贞元初天台山中。
隋智者兰若一十二所。
悬记之曰。
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
若能居此与吾无异。
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
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
又住东道场。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
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
茅苫略无少损。
遐迩闻旃皆来观叹。
后游东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医。
闭关宴坐。
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
行次浦阳盛化。
有阳灵戍将李望。
五泄焉。
元和初亢阳田畯惶惶。
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
咄之曰。
百姓溪竭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邪。
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
其赐属平昌孟简中丞廉问浙东废管内兰若。
学徒散逸。
暨阳李胄状举灵山许重造院。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沐焚香端坐绳床。
嘱累时众溘然而绝。
寿龄七十二。
法腊四十一。
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
江左之英达。
行录焉。
归登中唐 754 — 82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4—820 字冲之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
代宗大历七年(772)举孝廉高第。
德宗贞元初(785)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右拾遗
累迁至工部侍郎
宪宗元和六年(811)受诏与孟简等同译《大乘本生心地观》,加右散骑常侍,转兵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
十四年工部尚书,累封长洲县男卒谥宪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工草隶,笔法甚古,不近俗。
有文名,权德舆称其“词学精实,晦而不耀。
”(《起居舍人举人自代状》)《全唐诗》存诗1首。
欧阳詹中唐 761 — 80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四试于吏部,方授国子监四门助教
十五年上书宰相郑馀庆求不次进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悦一乐妓,约以迎娶。
过期不往,妓相思成疾,临终,乃刃髻藏匣,附以诗。
得匣,睹髻及诗,悲恸而卒。
事迹散见孟简《咏欧阳行周事》并序、《太平广记》卷二七四引《闽川名士传》、韩愈欧阳生哀辞》、《新唐书》本传。
韩愈称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
”其诗多干谒酬赠之作,葛立方以为“皆赋情不薄”(《韵语阳秋》卷一九)。
有《欧阳詹集》10卷,今存。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羊士谔中唐 763 — 81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2?—822? 字谏卿排行二十七
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人。
家于洛阳(今河南洛阳)
德宗贞元元年(785)进士第,授义兴县,迁义兴主簿
顺宗朝因公言王叔文政治革新之非,贬汀州宁化县
宪宗元和元年(806)入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
三年巴州刺史
、睦等州刺史,皆有政绩。
十四年入朝为户部郎中
生平散见孟简建南镇碣记》、韩愈顺宗实录》卷四、《唐才子传》卷五。
辛文房谓其诗“造妙良选,作皆典重”。
全唐诗》录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僧澄观中唐 ? — 80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金陵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天竺法诜门下。
剡溪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苏州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明年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钦属。
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润州栖霞寺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南山律。
金陵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剡溪
成都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苏州
湛然法师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则齐相国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平时行状云。
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鲍溶
唐诗汇评
鲍溶,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字德源
贞元中,北游太原,献诗严绶
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
后飘蓬南方,游宣州越州,与范传正孟简等游宴唱和。
十三年客病淮南,后一、二年中卒。
韩愈孟郊李正封李夷简殷尧藩许浑等均有交往,与李益交谊尤深。
善诗,以古乐府见长。
有《鲍溶集》五卷,已佚。
后人辑有《鲍溶诗集》六卷、外集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孔颙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今山东兖州一带)人。
宪宗元和间,在越州长街柳阴吟咏,为都虞侯薛陟诬而入狱。
浙东观察使孟简按囚时,乃献诗陈情。
孟简览诗即释其狱,待为宾客
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下《杂嘲戏》。
全唐诗》存诗1首。
李蟾中唐 783 — 8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833 【介绍】: 宗室
字冠山
宪宗元和六年进士第,入浙东孟简幕府
观察推官
京兆咸阳,复为浙西团练判官
入为虞部员外郎
复从李德裕于浙西、剑南幕府,皆为其副使
官至比部郎中
僧幽玄中唐 ? — 8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27后 【介绍】: 唐僧。
幽州人俗姓刘
弱冠投并州贤禅师出家。
宪宗元和二年,游方至江左,住会稽大云寺
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
九年观察使孟简为构大院。
十二年,登南岳
十三年洪州刺史殷祐请住洪州东明寺
敬宗宝历中,置戒坛度僧。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刘姓幽州人
弱冠礼并州贤禅师落䰂。
久之遂得心法。
元和二年
振锡江左
会稽大云寺鼓寂钟喑。
食轮不转。
叹曰。
此独不可以行化耶。
乃持一钵走阛阓。
而施者响应。
因使寺主开堂接众。
如诸方法。
未几。
徙居湖心龟山之妙喜废寺。
九年平昌孟简来镇斯郡。
为大其寺之规模。
而一新之。
十二年
去游南岳结庵绝顶以居。
豫章太守商祐尤加敬慕。
十九年迎住东明寺
寺建于晋安帝时
侣之集。
至今犹盛宝历中奏。
易额世福。
且置戒坛其内。
复诏度僧。
凡寺之像设。
所致云。
大和元年
沈中丞傅伽信向。
又造佛阁五层于寺之南。
既而逝。
第二漆布其全身。
奉之阁下。
释幽玄
俗姓刘
幽州人也。
夙怀出俗之愿。
年及弱冠方遂前心。
并州贤禅师而了契。
元和二年振锡江左
会稽大云寺三学僧柅定食轮资缘都阙玄言发响应檀越供赡。
未几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
九年平昌孟简镇于越。
枉驾问道。
遂构成大院。
十二载复登南岳栖止绝顶。
十三年豫章太守商祐笃重其道。
命住东明寺
东晋安帝世之所造。
僧数繁凑。
宝历中为奏改为世福。
兼置戒坛续敕改为度僧寺。
其间形像皆玄之化导。
大和元年傅中丞又加信向。
于院南别造佛阁五层功就。
谓弟子曰。
福事无尽生涯有期。
物有阙然后人庀具。
吾终后可将尸漆布安阁下。
言讫而化。
门人特旁立塔焉。
卢仝中唐 796 — 835
唐诗汇评
卢仝(约771-?
),自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今属河南)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
贞元间,寓居扬州
元和五年,卜居洛阳,时韩愈河南令,曾有诗赠。
家贫,自杨徙洛,唯书一船而己。
后客常州,与刺史孟简慧山寺僧若冰交游。
,欲归隐济源,不果,卒。
年四十馀。
世传其死于甘露之变或以为其说不可信。
马异交厚,二人诗均尚怪,自成一家。
有《玉川子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三卷。
僧般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罽宾国人
入本朝。
充义学沙门
宪宗敦崇佛理。
深思翻译。
而国家多故。
元和五年。
庚寅。
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
醴泉寺
译出经八卷。
号本生心地观
其梵夹则高宗时狮子国所进者。
写毕经进御览。
有诏愿为序。
寻颁视其文冠于首。
大中间
法宝大师玄畅
请入藏。
释般若
罽宾国人也。
貌质魁梧执戒严整。
京师充义学沙门
宪宗敦崇佛门深思翻译。
奈何有事于蜀部。
刘辟阻命。
王承宗未平朝廷多故。
至元和五年庚寅
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
醴泉寺译出经八卷。
号本生心地观
此之梵夹乃高宗师子国所进者。
写毕进上。
帝览有敕。
朕愿为序。
寻颂下其文。
冠于经首。
三藏赐帛。
證义沙门锡赉有差。
先于贞元中译华严经后分四十卷。
此盖乌荼国王所进者。
于时而赐紫衣。
大中中法宝大师玄畅奏请入藏焉。
周仲举
维基
周仲举(14世纪—15世纪),名纲,以字行,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元年(1403年)周仲举与兄述、孟简同登江西乡举人
永乐四年(1406年)仲举进士,获赐敕奖励,给予路费回乡增进学业,六年(1408年)召至南京,在都察院观政都御史陈瑛上表他的能力,擢官广西道监察御史,因事连坐事降为昌平县,走访民间罢去不便十多件事,吏民悦服,知县主簿也敬重,因母亲逝世回乡,后朝廷下诏百官举贤才,昌平郓城两县知县上章交荐,但又因任御史时事改官巢县县丞,负责督运竹木南京,在邳州去世。
周述明 ? — 14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6 【介绍】: 江西吉水人字崇述
永乐二年进士
翰林编修
解缙曾棨等二十八人读书文渊阁,与从弟孟简入选。
官给纸笔膏烛,一时引以为荣。
文章尔雅,宣德时官至左庶子
有《东墅诗集》。
字崇述吉水人
永乐甲申,以第二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进谕德,再迁左庶子
有《东墅集》六卷。
(《四库总目》:及第时,与从弟孟简同榜,成祖至比之二苏
史亦称其文章雅赡,然其诗不出当时台阁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