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此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临淄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显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谢安出山。
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京师诏翻译。
亦有职。
其间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贤圣。
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问。
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道士但瞪目而已。
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兄旷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弘文馆论义。
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僧法冲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为宗。
后行中原。
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后。
(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后大聪(出疏五卷)道荫(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
宝迎
道莹(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兖州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曰。
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曰。
打人罪我自当。
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也。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年二十四遂发心出家。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
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身当之。
但施道粮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各置米仓。
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
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五十六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修外学
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
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
山有虎穴。
诣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
虎乃相携而去。
及难解乃随处弘法。
虽广宣经术专以楞伽命家。
中书杜正伦每咨禀之。
时三岁玄奘不许讲旧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请还俗。
更依新翻经。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师亦命代弘经护法。
强禦之士不可及也。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释神鉴中唐 ? — 84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浔阳韩氏。
父为齐安掾。
事佛尤诚恪。
尝陈像唱呗。
饭僧众于廨署。
方童稚。
喜溢颜面。
恳求出家。
亲戚不能夺。
卒依东林寺贞素律师剃落。
学通涅槃。
时大寂以心宗唱豫章
即往参究。
后卜居怀安西北山中。
山先多鸷兽。
自是暴害弭息。
远近赖之。
有见伟男子。
戴平帻。
望法座致礼。
而忽尔隐去者。
七日后。
有见冠裳至方丈前。
升空赞曰。
此大师者真法宝也。
开人天眼目。
故此相报也。
会昌四年
入灭。
八月入塔。
释神鉴
姓韩氏
浔阳人也。
稚岁淳静而不杂群童。
父为齐安掾。
且归心释氏。
尝于廨署陈像设。
僧徒赞呗扬音。
法乐俱作。
则喜色盈颜。
随僧不舍求愿出家。
父母无计阻之。
潜投东林寺贞素律师下修学。
后讲通大涅槃经义。
乃南格豫章大寂禅师
续于怀安西北山居焉是山先是猛兽旁午率多作害。
居之虎灾弭息。
远近称之。
忽有戴平𭘵男子。
望法座致礼勤重。
倏尔无踪。
七日后有冠裳宛异者。
于方丈前升空宣言曰。
此大师者真法宝也。
开人天眼目故来报之。
其徒闻见知道高
会昌四年入灭。
八月十五日藏之于塔。
凡得道之人。
地神报空神。
展转至于有顶。
于斯见矣。
释守真唐末宋初 894 — 971年8月5日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
为诵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始直声而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真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请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人乐闻者。
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真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达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请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宣。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宣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蒋宗简后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桐城(今属安徽)人。
五代后梁时明州评事
罢官后居奉川,时与布袋和尚契此游,时称摩诃居士
契此卒后,居东湖跘跨山。
明州岳林寺志》卷三载其事迹,并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伽宋初
僧伽
姓吴氏。
名文祐。
宋初信丰人
于县明觉院。
举止跌宕。
人目为狂。
尝书上曰。
赵家天子赵家王。
言赵氏方兴。
如松柏之茂也。
县民曾氏老无嗣。
僧伽有异。
设饭礼之。
未及召。
黎明排闼入。
曾氏膳甚丰。
僧伽曰。
当以珠报。
曾果得二子。
学佛者孙德
自汀之南安
定应禅师
曰。
雩都有人。
礼我何为。
孙不悟。
曰。
僧伽吾法子也。
孙告归。
师持一扇付孙曰。
为寄僧伽
舟将抵邑。
僧伽候之。
邀曰。
我师扇安在。
孙以扇付之莫能欺。
一日昏暮诣寺中阖户。
趺坐而化。
祥符己酉六月日也。
释宗本北宋 1020 — 1100
圆照禅师
讳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无锡人也。
性质直。
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价重。
丛林归之者如云。
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㸑。
以供给之。
夜则入室参道。
升曰。
头陀众良苦。
亦疲劳乎。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十年
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
游方遍参。
初至池州景德。
义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而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他日。
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
部使者李公复圭
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曰。
无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众击鼓。
鼓辄堕。
圆转震响。
众惊却。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众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承天兴教。
二刹坚请。
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
又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啧啧曰。
谁不欲作福。
苏人识其意。
听赴之。
学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师三年
今九载矣。
义当见还。
欲夺以归。
杭州使。
县尉持卒徒护之。
乃不敢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苏人闻之谋夺之。
惧力不胜。
欲发而未敢也。
时会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
而得其至要。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归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
禅二律六。
以中贵人梁从政
董其事。
驿召主慧林。
既至。
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于寺之门。
万众拜瞻。
法会殊胜。
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
翌日召对 延和殿。
司使习仪而后引。
既对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自若也。
赐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兴禅宗。
宜善开导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寺
止禅众无出迎。
师奉承 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尝为 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
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
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杨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
送者车骑相属。
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流涕。
真慈善导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
跪若自诉。
遂买而畜之。
其住净慈
岁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鳗鱼。
因浚为井。
投鱼其间。
寺众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张氏有女子死。
梦其母曰。
我以罪为蛇。
既觉得蛇于棺下。
持以诣
乃为说法。
复置故处。
俄有黑蝉。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当入笼中。
当持汝再诣净
如其祝。
复为说法。
是夕梦女曰。
二报已解脱矣。
其显化异类。
又如此。
平居恂恂。
未尝以辩博为事。
至其说法。
则虽盛名隆势。
无所少假。
高丽僧统义天
以王子奉国命。
使于我朝。
名。
请以弟子礼。
见问其所得。
以华严经对。
师曰。
华严经三身佛。
报身说耶。
化身说耶。
法身说耶。
义天曰。
法身说。
曰法身遍周沙界。
当时听众。
何处蹲立。
义天茫然自失。
钦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学自名。
问曰。
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既曰无为。
作么生学。
李公不能答。
雪窦道法。
大盛。
老居灵岩
闭门颓然。
而四方从者相望。
于道不释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或一云。
名满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座。
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什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笔大书五字曰。
后事付守荣。
掷笔憨卧。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坐五十二
赞曰。
富郑公居洛中。
见颙华严。
诵本之语。
作偈寄之曰(或一云。
富郑公弼。
得心要于颙华严。
有偈寄曰)。
因见颙师悟入深。
寅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王显谟汉之。
初见登座。
以目四顾。
乃證本心。
余闻马鸣云。
如来在世。
众生色心殊胜。
圆音一演。
随类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贵人。
闻风而悟。
瞻颜而證。
则常随而亲炙之者。
可知矣。
江西八十馀人。
则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无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一本云。
自瞻颜而證之下。
但云。
则其大愿真慈之力。
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释景元南宋 1094 — 1146
禅师名景元
永嘉楠溪张氏子。
灵山院希拱。
年十八。
剃度为大僧。
天台教。
通其说。
弃之游方。
参蒋山圜悟禅师
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两忘。
却从无迷悟处。
建立一切法。
谛味久之。
因起行次。
豁然有悟。
即以告圜悟
圜悟喜之。
繇是容为侍者
阅十四年。
咨参决择。
洞然无间。
而机锋卓绝。
众以聱头目之。
圜悟将归
遽问曰。
向后有人问。
你作么生道。
师抚傍僧背曰。
和尚问你何不祇对。
圜悟大笑。
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
绍兴初
归隐旧邦。
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
迁连云。
晚住真如
徙护国。
衲子拥随。
法席日盛。
师说法超格。
量绝蹊径。
问。
学人上来请师相见。
曰。
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
曰。
你眼在左边右边。
进曰。
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
曰。
杲日当天。
盲人摸地。
问。
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
云。
一时穿却。
问。
忽遇上上人来。
又作么生。
云。
列向三椽下。
问。
还许学人承当也无。
云。
兵随印转。
问。
如何是临济宗。
云。
杀人活人不眨眼。
曰。
如何是云门宗
云。
顶门三眼耀乾坤。
曰如何是沩仰宗。
云。
推不向前。
约不向后。
曰。
如何是法眼宗
云。
箭锋相拄不相饶曰。
如何是曹洞宗。
云。
手执夜明符。
几个知天晓。
曰。
向上还有路也无。
云。
有。
曰。
如何是向上路。
云。
黑漫漫地。
问。
高揖释迦
不拜弥勒时如何。
云。
三十棒且待。
别时僧礼拜。
师乃云。
释迦弥勒尚是他奴。
且道他是阿谁。
是则是护国。
则不然坐立俨然。
顶天履地。
十二时中。
𡎺著磕著。
复是阿谁。
还知么著力。
今生须了却。
莫教累劫受沉沦。
题如是轩颂曰。
拈却瞿昙闲露布。
掀翻诸祖窠。
只将如是当轩挂。
铁额铜头不奈何。
示禅者颂曰。
棒头取證犹劳力。
喝下承当未足奇。
拨转顶门宗正眼。
须教佛祖浪头低。
十六年正月九日
被微病而逝。
塔于本山。
寿五十有三。
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
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
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
天下方想。
闻其风彩。
不幸早世。
议者惜之。
释了明
了明
秀州人
妙喜会中龙象。
丛林所谓明大禅也。
身长八尺。
腹大十围。
所至人必聚观之。
妙喜梅州
州县防送甚严。
或以为祸在不测。
师为荷枷。
以行间关。
辛苦未曾少怠。
既至贬所。
衲子追随。
道者
率不下二三百人。
妙喜
以斋粥不给。
且虑祸。
尝勉之令去。
师辄不肯。
以身任斋粥。
每肩栲栳行乞。
至晚即数十人为之米面薪疏。
食用之属。
成列以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师之力也。
妙喜被旨复僧衣自便。
继被旨往育王。
师尝在座下。
师为人豪迈。
机锋敏速。
妙喜室中。
不许衲子下喝。
师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
下喝者罚一贯钱。
师见之。
乃密具千钱于袖中至室中。
先顿于地。
高声一喝便出。
如是者数矣。
妙喜无如之何。
再榜曰。
下喝者。
罚当日堂供一中。
师见之。
即骤步往库司语曰。
和尚要十两金。
主事者不疑。
即与之。
乃遣行者随往方丈。
师袖之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入室罢徐问知其然。
为之一笑。
每语师云。
你这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也未梦见在。
然念其勤劬之久。
举令出住舒州之投子。
先是。
投子诸庄。
牛遭疾疫。
死毙几尽。
比岁不登。
师以大愿力。
化二百只牛。
以实之。
连岁大稔倍尝。
颇有异迹。
迁住长芦
衲子辐凑。
丛林改观。
妙喜径山
师来供施。
及饭大众。
洎归长芦
妙喜送以偈云。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师子吼。
孰云无物赠君行。
喝下铁围山倒走。
后奉诏住径山
道望愈著。
先是。
和王
梦一异僧。
长大皤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觉而异之。
未言也。
翼日师忽杖履徒步而至。
门者呵。
不止。
以白。
和王出见之。
遥望师奇伟。
与梦中见者无异。
遽呼其眷属。
出观之。
眷属并炷香作礼。
茶罢。
师首言。
大王庄田至多。
可施苏州一庄。
以为径山供佛斋僧。
无穷之利。
和王未有可否。
因令一办斋。
师饭罢便出。
更无他语。
时内外閧然传言。
和王苏州庄。
径山长老
遂达孝宗
和王入朝。
上为言。
闻。
卿舍苏州一庄施径山
朕当为蠲免赋税。
和王谢恩归。
次日以书至径山
请师入城。
而二日前。
先已迁化矣。
自是和王
宴居寤寐之际。
或少倦交睫。
即见师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斯为究竟。
和王即以庄隶径山
此庄。
岁出十万。
犁牛舟车。
解库应用。
百事具足。
师于缁素。
有大因缘。
所在施供云委。
衲子臻萃。
佛事殊胜。
江浙两湖皆号之。
布袋和尚再出焉。
禅师了明者。
不知何许入。
长身大腹。
所至惊众。
众皆称之曰。
大禅大禅。
机锋敏疾。
仪度豪朗。
妙喜杲禅师会中之龙象。
妙喜住育王时。
室中不许下喝。
大禅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罚钱一贯。
大禅乃密袖千钱。
先顿于地。
高声连喝而出。
妙喜曰。
者汉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
大禅即往言库司。
和尚要金十两。
主事者不疑与之。
随袖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徐问知之。
为之一笑。
一日妙喜谓大禅曰。
你者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未梦见在。
大禅曰。
灵山授记。
何异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钵因缘。
徵其节目
大禅对曰。
凛凛吹毛炤胆寒。
不容拟议岂容传。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红铁团。
妙喜叹曰。
此话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丛席改观。
次迁长芦
百废俱修。
尝过径山
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狮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
喝下铁团颠倒走。
大禅既主长芦
颇著异迹。
虽万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时以布袋和尚拟之。
晚年继席径山
室中惟以台山婆子话。
验学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与贼过梯。
早知灯是火。
饭熟已多时。
大禅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无举鼎拔山力。
千里乌骓不易骑。
径山妙喜迁化之后。
其法政大禅为之再新。
然岁计浩大。
知事以将来不给为谏。
大禅独以龙天常住慰之。
杨和王梦。
一异僧长大皤髯。
坦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王异之。
次旦大禅杖履而至。
阍人不能止。
急启王。
王立见大禅。
奇伟与梦合。
乃炷香设礼。
大禅首言。
大王庄田至广
可施苏州一所。
以供佛僧。
无穷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禅斋毕。
便出。
无他语。
是时内外訇传。
和王苏州庄田。
径山大禅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闻王舍业。
王助喜。
王谢归。
遣使至径山
请大禅。
而大禅前二日无疾别众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见大禅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则为究竟。
王嗟慕即以庄𨽻径山
此庄岁计十万。
舟库皆备。
乃大禅之遗光也。
妙喜梅州
防送甚严。
或为祸在不测。
大禅挺力。
枷从行。
而师资仪礼。
旦夕益慎。
至贬所。
衲子追随者。
率二三百辈。
妙喜以斋用不给。
复虑生议。
尝勉之令去。
大禅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义也。
况重茧千里。
咨决为事。
纵拮据辛劳。
风波不定。
听之龙天。
安忍弃之。
遂身任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则数十人为之饙。
成列而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大禅明之力也。
赞曰。
禅师明公
于盘错之际。
执礼凛若冰霜。
可法也。
及读其生平语句。
如神锋出匣。
截铁如泥。
稽其行事。
顺逆普应。
灵异叠出。
一时疑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经云。
譬如心王宝。
随心现众色。
众生心净故。
得见清净刹。
信哉。
僧戒襄
戒襄字子成号平野海盐天宁寺僧。
石林之法嗣。
体魁硕如布袋和尚
幼事文衡山
又与张靖之许云村陈勾溪朱西村游吟。
道不在雪江冬溪下。
能书,兼善,画山水亦斐亹。
不轻为人作。
有《禅馀集》,沈嘉则序之。
周致
字维远,父以明经贡于乡,早卒。
维远少孤,出依延庆寺为僧。
工于诗律。
方伯杨公守隅见而奇之。
时杨公方为职方,因命养发,携之入京师,使从学于堇山李公
李公馆之,得授徒自给。
业日益进。
因与寄籍牧马千户所诸生
顺天乡试。
都下已知维远尝为僧,争传其事。
次年中进士
大学士西涯李公闻而抚掌曰:“此和尚竟得甲科矣。
”出知临淄县,有异政。
卒官。
民为立祠。
初李公既馆维远,复与议婚梁氏女。
维远上李公诗曰:“一从敛袂侍公门,复我衣冠助我婚。
后有人传故事,即今无地报深恩。
”一时俱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