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崔恒明 1409 — 1474
公讳
字贞父
宁人
徵仕郎洪造署丞讳忠
生户曹典书讳润文
润文生成均司艺讳士柔。
即公之三世也。
以公勋。
追赠署丞兵曹判书。
典书为议政府右赞成。
司艺为领议政并带勋号。
司艺娵判宗簿寺事吴奕忠之女。
永乐己丑十二月壬辰生公
公生而聪明智识。
绝世离伦。
学业日进。
华闻益播。
词源逸发。
大为侪辈推服。
宣德甲寅
世宗临雍策士。
善公对策。
擢公为第一名。
特授宣务郎。
集贤殿副修撰。
知制教兼经筵司经
参修思政殿训义。
止斋权先生器公
以姊女妻之。
每见公著述叹曰。
吾东方文章气习颓靡。
能发扬振起者必斯人也。
明年
转修撰兼春秋馆记事官。
参撰高丽史。
戊午。
文宗东宫
学问大成。
世宗选一时名儒补宫官
公首应选。
副校理世子左司经
癸亥。
校理兼艺文应教。
世宗创制谚文。
开局禁中。
亲简名儒八员。
掌制训民正音东国正韵等书。
今领相高灵申公公实禀睿旨。
多所赞定。
世宗深加眷注。
不数年。
擢拜直殿
丁卯秋
中覆试第五名。
超授奉正大夫
守直提学世子辅德。
文宗监抚庶事。
书筵官掌机密
公启沃献替靡不精当。
庚午
文宗即位
累迁至司谏左司谏
通政
辛未
集贤殿副提学
公居侍从十有八年。
而凡讲说词命。
编摩著述。
悉皆主之。
一国翕然称为大手。
壬申。
承政院同副承旨
转左副。
文宗宾天。
国势疑危。
公居近地。
周旋匪懈。
癸酉冬
世祖炳几靖难。
公适宿禁内。
协赞实多。
特升为都承旨
寻赐输忠卫社协赞靖难功臣号。
甲戌
拜嘉善大夫曹参判。
封宁城君
乙亥
迁司宪府大司宪
世祖摄政。
逆党馀孽。
尚未尽除。
公条陈数十事。
皆蒙允可。
是年六月
世祖即位
赐佐翼功臣号。
丁内艰
丁丑服阕。
拜嘉靖户曹参判。
寻移吏曹。
戊寅
资宪仁顺府尹
历工,刑两曹判书。
睿宗东宫
世祖教曰。
辅养储君
非老成不可。
命公为宾客
是年冬
丁外忧。
是时世祖方撰经国大典。
明年
世祖命起公复。
公三上书固辞。
御书批其尾曰。
事之重。
国所共称。
卿之才。
予所独知。
不合专为一身。
正宜广利万世。
公不得已赴召。
除知中枢院事兼艺文大提学
世子左宾客
成均大司成
阶加正宪
世祖亲制训辞授睿宗
又制兵将说教诸将。
皆命公注解。
公深究睿章。
推衍增益。
论断词旨曲畅方通
而尽合先儒之说。
上甚嘉悦。
辛巳
转吏曹判书。
阶加崇政。
寻移判中枢院事。
癸未
拜议政府右赞成兼世子贰师。
左赞成。
世祖分命宿儒
讲论四书五经。
考古證今。
定句诀。
又召会文儒辨同异。
上亲加睿裁。
公在左右。
每承顾问。
毫分缕析。
应对如响。
上听之亹亹不厌。
目左右曰。
宁城真天才也。
丙戌
阶崇禄兼判兵曹事。
公辞曰。
兵官机务。
非臣迂腐所堪。
乞解其任。
言甚切至。
上不允。
寻加辅国崇禄大夫
丁亥
擢拜大匡辅国政府右议政
五月
左议政
九月
升领议政。
屡以盛满辞。
十二月
封宁城君
戊子
睿宗即位
加领经筵事。
明年己丑
我主上殿下即位。
日御经筵
命公为领经筵事。
以累朝儒宗。
甚重敬之。
庚寅
改封府院君
辛卯
赐纯城明亮经济弘化佐理功臣号。
冬十二月
再入相。
兼领经筵,监春秋馆事。
世祖睿宗两朝实录。
上嘉其功。
赐鞍马。
癸巳夏大水。
公以阴阳失节。
责在三公
上书辞职。
上不允。
甲午四月
公有微疾。
时方恭惠王后初丧。
襄事甚严。
壬午
公力疾命驾将出。
遇暴甚剧。
上连遣内医胗视。
百药不效。
翌日卒。
享年六十六。
上震悼。
内臣往吊。
又命内官慰之。
礼官奠赙如例。
加赐米豆纸布若干。
官尤葬事。
是年某月。
葬于京畿某邑之某原。
公性谦恭简静。
端介无华。
立身行已。
常持正不挠。
平居虽隆冬盛暑
终日整冠危坐。
略无惰容。
至于奉公。
忧国如家。
再入相府。
政务宽大。
不喜更张。
与人言。
常先示退损。
不自表襮。
又不立崖岸自异。
至如朝廷论议。
临决大事。
确不可犯。
居家清白。
关节不行。
不迩声色。
不事产业。
家务一委之夫人。
无毫发干虑。
待亲戚以仁。
接下以恭。
遇事常加三思。
立朝四十年。
一不披弹劾。
自登第至台辅
未尝一日寄外。
慨然以斯道为已任。
奖进后学。
为文章。
自出机杼。
大放以肆。
雄豪富赡。
长江大河。
势不能止。
尤工于骈俪。
凡朝廷事大表笺。
高文大册。
皆出其手。
华人每称我国表词精妙皆公所著也。
圣上方倚任图治。
天不憖遗。
可胜痛哉。
公娵达川府院君弥性之女。
贞敬夫人。
生二男四女。
男长曰永潾。
中壬午司马试。
丙戌某人榜登第。
今为刑曹参议。
次永灏。
禦侮将军
行司果。
女长适禦侮将军行司郑涵
次适保功将军行司文简
次适中训大夫掌隶院司议李钧
次适宣教郎行社稷署奉申铢。
议先娵大护军李孝林之女。
生一男。
曰秀英。
后娵观察使朴健顺之女。
生三男。
曰秀豪曰秀雄曰秀杰。
司果娶判书郑孝常之女。
生一男。
郑司猛生一男一女。
文司猛生二男一女。
司议生一女。
奉生一男。
幼。
将葬之月。
议请余志墓石。
某于公。
偏承一顾之恩。
凡雠校文墨。
操秉史笔。
未尝不与之偕。
况又同在太常叨奉末议。
优蒙肯可。
相从近三十载。
虽谓之知已。
可也。
公捐馆之前一夕。
谒公于第。
公谈话自若。
噫。
晨夜之顷。
岂意便隔幽明。
公之丰功伟绩。
有国乘在。
赘说。
略叙世系游宦之次。
子孙男女之数。
瘗于墓道。
兼抒悲怀云尔。
(私淑斋姜希孟
撰。)
僧皎然唐 720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吴兴人
俗姓谢字清昼
谢灵运十世孙。
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
颜真卿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
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
一时名公,俱相友善。
登戒于灵隐
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
贞元中卒。
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
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
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
生平事迹见《宋高僧》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
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
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
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
五代时闽僧。
雪峰义存。
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
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
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
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
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
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
颜真卿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
历任湖州刺史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
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
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
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
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七卷。
清昼字皎然
俗姓谢氏
宋灵运十世孙。
吴兴兴国寺
有诗名。
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
预撰韵海镜源。
贞元中
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
吴兴长城人
姓谢氏
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
幼负异材。
不为世俗所羁绊。
遂削染。
登具于灵隐戒坛
复依守真律师
究毗尼学。
儒编老什。
靡弗臻其极。
尤工著述。
辞章俊丽。
吟咏尤造微赜。
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
故时谚曰。
越之彻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霅之能清秀。
中年遍访禅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参扣。
贞元初
居东溪草堂。
叹曰。
使虽有仲尼之博识。
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自挠性真。
岂若孤松片云。
蒲团相对。
无言而意得。
至静而神谐者哉。
于是作文谢遣笔砚。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会前御史中丞李洪
河北负谴。
再移守吴兴
一见语合。
请益宗乘大略。
异日汎论及诗。
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
且言近日废置之故。
惊曰。
向尝读沈约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辍。
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旧居京之兴国寺
军吏沈钊德清人
暮乘马抵骆驼桥
月色如练。
见数人盛衣冠立。
钊问其故。
项王兴国寺皎公。
脩斋召我耳。
长城赳卒钱沛。
泊舟吕山南。
见数百人。
持食负帛。
笑语而过。
问之则曰。
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
其制作。
则有号呶子十卷。
内典类聚四十卷。
儒释交游传。
外有韵海二十卷。
相国于公頔。
鲁公颜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予器而重之。
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德清人也。
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项王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师斋来。
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始定交哉。
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就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
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
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
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
韦公全不称赏。
极捻。
明日,写其旧制献之。
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云:“师几失声名。
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
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
大伏其鉴别之精。
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
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
及卒。
德宗遣使取其遗文。
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
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
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
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
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
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僧清江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诗僧
幼出家,代宗大历初杭州华严寺,师华严宗僧人守真
越州开元寺后,又从昙一学《四分律》。
大历八年(773)南阳慧忠习禅观。
大历贞元间以能诗闻名于江南,与诗人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
与当时诗人交往频繁。
晚年住襄州辨觉寺,约卒于宪宗元和间
宋高僧》卷十五有传,另参《唐才子传》卷三。
其诗多送别赠答及行旅抒怀之作。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清江,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大历初出家,从杭州灵隐天竺寺守直求法,又曾居越州云门寺
后北游,曾至汴州,返越。
建中中复北游,至陕州
晚年居襄州辨觉寺,卒。
刘言史有诗哭之。
工诗,与严维卢纶等友善,又与清昼(皎然)齐名,时谓之“会稽二清”。
全唐诗》存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会稽人
未详氏族。
少即抗志物外。
沮于父母之爱。
故久而从落染焉。
师事昙一律主。
讽诵通利
识者以为释门千里驹也。
俄从守直律师
于浙阳天竺坛登具。
仍依一公。
南山律钞。
且研究相疏。
皆通畅无遗憾。
善辞章。
或赋咏。
辄擅誉一时。
性褊躁。
虽尊长犹掁触不已。
一公每优容之。
后竟去。
莫之遮挽。
既游历迄。
无所遇。
乃悔归。
拜一公曰。
前念无知。
后心有悟。
和尚大慈。
施与欢喜。
一公悯其诚。
遂为师资如初。
大历八年
于汝濆以乡曲。
南阳忠国师。
尝。
有所传授云。
释清江
会稽人也。
不详氏族。
幼悟幻泡身拘羁鞅。
因入精舍便恋空门。
父母沮劝建乎难拔。
礼昙一律主为亲教师
讽诵经法寓目俱通。
长者品量之曰。
释门千里驹也。
于浙阳天竺戒坛求法。
与同学清源守直和尚下为弟子。
还听习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钞。
间岁精义入神举皆通畅。
而善篇章。
儒家笔语体高辞典。
又擅一隅之美。
时少伦儗。
其褊懆之性不与人类。
尝于一公少因不足。
亦有舍和尚之讥。
由是游方服勤。
凡云律筵无不预者。
自责己曰。
天下行半少有如我本师者。
会稽
一公犹老。
当其僧大集时。
击木唱某再投和尚摄受。
时一公诟骂。
雨泪而忏悔曰。
前念无知后心有悟。
和尚大慈施与欢喜。
苟不许收则越人不可以强售章甫也。
一公悯其数四求哀。
乃曰。
为汝含垢。
遂为师资如初。
有禅观之学。
大历八年于汝濆遇忠国师。
因弟子说自。
忠曰。
律师是和尚乡人。
乃欣然相会寻往南阳
再谒国师密传心要焉。
系曰。
尝为七夕诗。
或谓之四背中一背也。
通曰。
诗人兴咏用意不伦。
慧休怨别。
陆机牵牛星。
屈原湘夫人
岂为色邪。
皆当时寓言兴类而已。
若然者言火则焚口。
说食则疗饥也矣。
之舍师后乃扬师之美。
反权合道也。
实为此诗警世无常引令入佛智焉。
其故何也。
忠国明玄理无以域中小乘法拘之哉。
作品评论
贞元元和以来,越州清江、清昼,婺州乾俊、乾辅,时谓之“会稽二清”、“东阳二乾”、
《宋僧传•清江传》
清江)还,听飞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钞,间岁精义入神,举皆通畅,而善篇章。
李橒
字长孺号茂屿,先曾大父太保公有孙七人,公为长,先仪部公最少。
公少负奇质,有威重,读书数行下。
七岁时,自其所居室过听事,出就书舍,每日进止,不失一步。
门中有长者目识之,叹曰:此儿酷似闻,庄简未可量也。
进士,以行人授监察御史
在台守直节,无所附丽。
同里某公初罢相,亢章论之,竟以忤时出为广东治盐佥事
时粤中盐法大坏,公至,慨然曰:朝廷名此官,非立法,盐终不理。
然法惟在均在覈,因博访前后,大釐剔诸宿弊,去吏之奸及豪大猾为蠹者。
法初严而适得其平,凡岁增额至三万,遂得捐商家积负,汰其浮赎,复请免属郡他苛税,以所羡三千三百充之,商与民并大苏
因条所行,著为盐政考。
自后监司虽才,必善守其法,小变通之,此书遂为画一。
山东右参议,值登莱大水,公晨夕筹策,命有司停征止讼狱,招集流亡,尽捐郡县输赎三千,以转粟济民,民藉不死。
副使督学陜西,在济南李攀龙京山李维祯后,一时文衡关中三李
山东复大祲,以士民之请,再徙守济南
参政公采酌荒政,以次毕举,凡守令所不能行,公俱身任之
大中丞指所久不决,公立遣之,撰有公宣记事,即擢本省按察使
盖公在监司,起佥事为外台长,其举卓异俱第一。
万历四十七年,遂以佥都御史巡抚贵州
黔既无额饷,岁饥,数用兵卫所至十年无俸,戍卒三四年无粮,会征调土兵,苗仲㺜□交煽动为乱,土司阴与相结,更挟以自重,其患巳,公再沥血请饷,为预防计,而当事忌公威名,远臣号呼,漠置不理。
公因六疏力请疾,得许。
方候代,忽永宁宣抚奢寅反,重庆报至,贵阳震动。
公念封疆受寄,义不敢辞,遂复出视事。
而黔所属水西安氏与奢贼世姻,本同谋,其同知安邦彦最狡难制。
水西去贵阳仅七日,公虽日发兵守湄瓮,战老君关,复遵义郡县,声言推蔺贼冲,而所忧惟在肘腋,图厚为之备。
贵阳奇正,兵止三千,粮匮,守无具。
公乃佯许邦彦使讨蔺,先给少饷,冀稍缓其谋。
而急从滇中借饷二万、募镇筸兵三千、义勇一千、合奇正兵得七千、市硝磺一万七千斤、铅铁万斤、聚米一万七千石。
俱毕集,得恃有备。
而奢贼诡传巳破成都邦彦遂反,僭称罗甸王
合苗仲龙兵数十万,贵阳
初水蔺合谋,奢寅欲取成都作家,安邦彦欲取贵州作家,因结乌蒙乌撒,从沾益云南作家。
兵下荆襄滇黔,合兵出偏沅,遂窥江南,其谋不小。
公谍知其详,谓我惟坚守贵阳,斯其势足控制滇蜀,此国家所开一线官道,系西南安危甚重。
公乃登陴洒血,与吏士共申大义,分诸营列城八里。
部署甫定,贼步骑奄至,公身当贼冲,贼望公旗鼓所在,尽锐攻之。
公命将士禦贼,奋气百倍。
贼据西城外石坡,其高踰月楼数尺,贼自上投,矢石如雨,城几陷。
公急命集大铳,夹强弩击之,火燄中见人尸,若群鸦攫抟,从空中飞坠,数百贼俱下坡走。
复造厢楼,高三丈,中可伏数十人,外复布枋革,用妇人鸡狗作厌胜。
火镞不能入,下推辘轳临城,城中哭声震天地。
公命烹一彘,杂以斗米饭,投城外,作遥饲鸡犬状,再取虎豹皮张城楼,以祓不祥。
铳石遂中贼厢,杀数人,贼尚坚持不动。
公乘黑缒健儿三人,持火药油草从厢下烧之,厢立烬,贼俱惊,坠死者半。
又编竹笼数万,中盛土为台,城出埤堄一丈。
公立大寺钟楼,建城上。
贼翘望气夺,尽弃笼去。
公曰:猡,贼谓我徒能塞门自守耳。
非出兵大杀贼,贼不畏我。
乃突发垒土开门,使锐卒骤前砍贼。
贼惊败,斩首甚多。
自后每战贼必败,其气大沮。
安贼更定谋,谓惟四面重围,绝其饷道,可坐困贵阳,遂不复苦攻。
都督张彦方都司黄运清率兵来援,与贼战于龙里,兵败。
贼知援兵怯,而城中食易尽,乃阳追二将,尾其后,纵使入城。
次日,笑谓城上人曰:吾放二将来,食尽汝米,旦夕俱作饿尸,尚能出战耶?
时二将兵八千,冒称一万四千,日支米一百四十石,至改月,尚不决一战。
公谓监军刘锡玄曰:中贼计矣!
古人去兵去食,正在此时。
乃使将率兵九千出各硐就食。
城中尚留主客兵六千。
初人给米一升,渐减为五合,至一合,遂啖死人肉。
未几,遂烹活人。
初米值渐腾至五百钱一升,以至二万钱一升;马肉值二千五百钱一斤,旧鞍甲,靴带皮煮烂一千六百钱一斤。
公力既竭,豫以刀缳授家人,使各自为计。
公身扶疾登敌楼,城上惟轮疲卒数十人枕甲卧。
然贼每窥城梯而上,公奋臂一呼,吏士俱强起砍贼,贼跳𨂂自死者无算,城终得全。
二月七日被围,至十二月七日,新抚军王三善率援兵转战至城下,贼溃毒,围始解。
守三百日,大小凡七十馀战,杀贼万人,得贼仗数千,阵亡兵七百馀,俱饿死。
城中人十万,仅存男女小弱二百馀人,遗民感公忠义,相率就刀俎,竟无一人叛者。
朝廷奖守黔诸臣,进公兵部右侍郎,公仍称疾归里。
是时逆珰魏忠贤方擅命,慕公望重,数遣人致意,使公重上一疏自叙,即召公戎政尚书,尽属兵柄。
公由是益谢病,口不及黔事。
崇祯改元三年,上召对廷臣,给事某以宿憾奏公尝受安氏金盆,致生衅,几陷公罪。
御史毛羽健出与辨甚力,且谓贵阳功苦,实过睢阳公。
事遂大白,再加一级赐金。
后数年,公竟病卒于家,年七十二。
公擅风仪,体长疏,眉目如画,望若天神。
性廉介,持操甚厉。
自起家,身与厮养同粝食齑一盂。
在官,凡属吏庭见,使一小史侍立,取视所持谒具出身即置席上。
若中列所馈辄手谒。
俟其白事毕,复使持出。
盖公历官开府,不受人一物。
亦未尝知其所馈何物也。
既出贵阳围城。
名震天下。
然终老泉石不复用。
即诬口所云安氏金盆,本有受之者,公亦不斥其人自辩。
论者谓公初陈徙薪之策,既不信于朝廷;终有烂额之劳,复受谤于门户。
子公伏波,结愤千载。
及公殁未久,两京继陷,行朝始追录,公以风厉天下。
乃下诏曰:李先生贵阳之守,可方古烈,足愧今人。
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毅
官其一子文缉大理寺副使,兼中书舍人
公下笔老健,生平经济得尽发于文章。
抚黔疏草,人以比陆忠宣。
尝使客作书,略为裁定数字,辄焕然意出。
它诗文集并行世。
维基
李橒字长孺浙江鄞县人
万历辛丑进士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浙江乡试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擢监察御史
按例转任广东法佥事历官山东右参议陕西提学副使山东参政按察使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擢升右都佥御史巡抚贵州
当时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明,攻陷重庆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七日贵州水西(辖鸭池河以西地区)彝族土同知安邦彦奢崇明起兵反明,亦乘机叛明,史称“奢安之乱”。
李枟贵州必有战祸,多次上疏,请求增兵益饷。
当时辽东事急,朝廷对此置之不理。
接著李枟朝臣攻击,于是六次上疏乞休。
朝廷决定以王三善出任贵州巡抚,命李枟王三善未到任前继续留任。
此时奢崇明已陷遵义贵阳大震
安邦彦率十万大军进围贵阳李橒巡按御史史永安等坚守,“时城中兵不满三千,募兵四千,储米二万石,至战守具。
贵阳以西数千里,尽为安邦彦所据。
至天启二年十一月贵阳被围逾三百日,城中粮尽,人相食,朝廷严命王三善进兵以解贵阳之危。
至十二月七日王三善部抵贵阳城下,其围遂解。
最初贵阳城内有男女数万人,饿死殆尽,至解危之日,仅余二百人。
李橒得以辞兵事,解官而去。
熹宗同意都御史邹元标之建言,升李橒兵部右侍郎
御史蒋允仪土司安位袭职时,李橒曾索其金盆,以致开启边衅,经贵州巡按侯恂覈调查,證明无此事。
李橒未得重用,只好还乡。
崇祯元年给事中许誉卿再以向土司安位“索取金盆”事质疑李橒,只有御史毛羽健李橒辩护,给事中佘昌祚认为羽健有意曲庇。
崇祯帝下令川贵总督朱燮元等再调查,證明无此事。
崇祯九年冬,又叙守城之功,李橒得到一些赏赐。
久居乡里,卒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