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朱赓飏”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吴大廷晚清 1824 — 18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4—1877 【介绍】: 湖南沅陵人字桐云
咸丰五年举人,累官台湾兵备道,在官能兴利除弊。
数为胡林翼曾国藩等所荐而仕不达。
卒赠太仆寺卿。
有《小酉腴山馆诗文钞》。
吴大廷字桐云沅陵人
咸丰乙卯举人历官福建台湾道
太仆寺卿。
有《小酉腴山馆诗钞》。
全台诗
吴大廷(1824~?
),字桐云湖南沅陵人
咸丰五年(1855)顺天乡荐。
初以拔贡任内阁中书;后因军功,任福建盐道
同治五年(1866)十月移调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同治六年(1867)三月十二日,美船罗妹(Rover)号在台湾南端触礁沉没,船上十馀人从龟仔角鼻山(今屏东县)登陆后,遭当地原住民狙击遇难。
四月驻厦美国领事李仙得向清廷交涉,闽浙总督吴大廷台湾总兵刘明灯处理此事。
吴氏以:「生蕃之地不隶中国版图,难用兵究办」回应之。
美方认为台湾地方官推诿责任,再度率军鉴于六月十二日前来,遭原住民反击,失利而返。
吴大廷担心美船复来,遂与李仙德商议与当地原住民面议和约,冲突始解。
同治七年(1868)二月吴氏卸任离台;同治十三年(1874)曾参与福建船政与沈葆桢巡视台湾事宜。
所撰《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对其在台任内诸措施,颇多记述。
  吴氏撰述颇丰,除《自著年谱》二卷外,又有《小酉腴山馆文集》十二卷、《小酉腴山馆诗集》八卷。
其中与闽台相关者,有〈福建票盐志略〉、〈台湾进退志〉等,可惜今未得见。
以下所收录作品,见于《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附录。
(施懿琳撰)
徐宗干清 1796 — 18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6—1866 【介绍】: 江苏通州人字树人
嘉庆二十五年进士
道光间山东曲阜泰安等县知县,累擢福建台湾道
同治间官至福建巡抚
曾协左宗棠击败汀、漳李世贤太平军
卒谥清惠
有《斯未信斋文稿》及自订年谱。
徐宗干字树人江苏通州人
嘉庆庚辰进士,官至福建巡抚
谥清惠
有《斯未信斋诗录》。
全台诗
徐宗干(1795~1866)字伯桢号树人江苏通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以知县,发山东
曲阜武城、泰安三县知县高唐济宁知州等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福建台湾道
姚莹方去,凡所规画,多继承之。
宗干为治,循名核实,举凡策防夷、申禁烟、理财赋、议积储、设屯丁、开番地,无不勉力为之。
尤其台湾遭英人窥扰之后,士民蓄愤,自立乡约,禁不与贸易,宗干亦著防夷之策。
是时绿营废弛,班兵多宿民家,挟械以嬉。
宗干移镇管束,改建营房处之,兵民始分。
又议改澎湖募兵,变通船政,清理人犯,语多可行。
水沙连六社番久请内附,而廷议以险远为难,照旧封禁,宗干上书总督,请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先设屯丁,以便管理,从之,其后遂设官焉。
咸丰三年(1853)四月,林恭、洪泰等起事,陷台湾凤山两县,宗干与民守禦,防剿兼施。
其后复扰噶玛兰厅宗干亦督兵平之。
四年(1854),擢按察使,为闽巡抚王懿德所劾,解任。
旋召至,命赴河南帮办剿匪。
同治元年四月(1862),擢福建巡抚
三年(1864),粤匪李世贤汪海洋等由广东境,逼漳州龙岩、云霄相继陷,宗干偕闽浙总督左宗棠以次剿平。
五年(1866),病卒于位,左宗棠福州将军英桂上奏云:「宗干以循良著闻……其居官廉惠得民,所至皆有声绩」,优诏褒恤,谥清惠
七年(1868),祀福建名宦祠。
著有《斯文信斋文编》,记载毕生里居、阅历〖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姚、徐列传》,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2年、《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列传(之五)》,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8年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附录一‧兵部侍郎福建巡抚清惠徐公墓志铭》,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71年
〗,又宗干将平日采辑前人治台成效及台事之名言硕,荟萃成《治台必告录》五卷以授丁曰健曰健补辑三卷刊之,为治台重要文献。
  宗干博文多才,礼贤下士,方其任台湾道之际,振兴文教,尤汲汲以育才为务,集诸生于海东书院,训之以保身、敦行、积德、养气、笃志、专心之方,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一时诸生竞起,互相观摩,及门之士多成材焉。
强调「解经为根柢实学,能赋乃著作通才」(《瀛洲校士录》序),考录制艺雅驯者,编为《东瀛试牍》;另外又将说经、史及古近杂体诗文等诸生院课肄业之作,共三十三人的作品,上卷文二十七篇,下卷诗赋九十一首,裒辑二卷刊之,题曰《瀛洲校士录》,以为鼓舞奖励之用,今国家图书馆所收藏为咸丰辛亥年(1851)之刻本。
徐宗干又刊有《虹玉楼诗选》,内分「虹玉楼诗帖选」、「古今体试草附」两部份,封面刊云「道光庚戌(1850)镌,奖赏生童,不取工价」,其于教育之用心良苦亦可见一斑,今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藏一部。
以下诗作辑录自《虹玉楼诗选》。
(余美玲撰)
主要活动
  • 1820年,进士
张集馨清 1800 — 18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0—1878 【介绍】: 江苏仪徵人字椒云别号时晴斋主人
道光九年进士,授编修
山西朔平知府四川河南按察使
咸丰间直隶布政使胜保僧格林沁太平天国北伐军。
同治间陕西巡抚,镇压回民起义。
以故夺职。
所撰年谱、日记对道光咸丰同治间政治、军事、经济情况纪录甚详。
今人名之为《道咸宦海见闻录》。
维基
张集馨(1800年—1879年)字椒云别号时晴斋主人江苏仪徵人清朝官员。
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二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苏仪徵小市口。
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
道光九年(1829年)乙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武英殿协修
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散馆一等授编修七月武英殿篡修。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五月保送御史记名,补授山西朔平府知府九月抵任,赈灾治蝗。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创立玉林书院。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七月调署山西太原府,依法办案。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朔平任。
四月山西雁平道(代县)。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补授福建汀漳龙道
目睹总督颜伯焘革职回广东途经漳州时的排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服满,入京候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补授陕西督粮道,因旱荒向陕西巡抚林则徐(1785-1850)请示缓征,得林赏识。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六月补授四川按察使九月,召对(接受召见)二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七月补授贵州布政使十一月,召对五次。
道光三十年(1850年)调补河南布政使
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召对八次。
六月总督琦善因案被劾,张受累,遣戍军台。
萨阿迎暂署总督
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含冤到戍,十一月就庶籍,赏四品顶戴,补授河南按察使
十二月,召对二次。
尚未出京又调补湖北按察使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赴任途中调补河南按察使
二月补授直隶布政使,带兵防守。
目睹直隶总督桂良与其孙麟趾卖缺受贿。
因受钦差大臣胜保调遣办理军务而被桂良迁怒,参劾其“不听调度,滥用帑金”,遭革职遣戍。
军务留营免遣。
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因军功赏五品顶戴。
九月发往荣军营听后差遣
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江南大营,病假回籍就医。
八月回京,九月四品顶戴,署甘肃布政使,召对五次。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甘肃就任。
设立捐局为藩库理财。
咸丰八年(1858年)总督乐斌令出师河州剿回,张派员调停搞定。
四月丁忧回籍,十月
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服满,召对一次。
九月加三品顶戴,署福建布政使,召对二次。
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抵任,整顿盐厘金。
六月调补江西布政使,以兵燹、久雨、歉收等原因求总督曾国藩缓征丁粮,被奏革职。
次年绕道陕西回京。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补授陕西布政使,召对一次。
三月抵任,四月署藩篆。
七月陕西巡抚,麦熟时节,原巡抚瑛棨怕回不肯出城收小,张督兵收割并剿回。
刘蓉调任巡抚
总督熙麟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回原任,九月甘肃查办旧案,兵剿固原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陕西巡抚刘蓉查前总督熙麟京堂李云麟等案,被参革职,永不叙用,后因军功撤销永不叙用处分。
八月病休回京。
同治九年(1870年)主讲金台书院,培养诸多尖子学生,包括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状元陆润庠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榜眼王赓荣探花冯文蔚、传胪吴树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状元王仁堪探花朱赓飏
光绪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879年1月3日北京去世。
主要活动
  • 1829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