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麦孟华清末民国初 1875 — 1915
人物简介
1875-1915.2.25(《麦孟华集》作1875-1916),字孺博号蜕庵,笔名曼殊、先忧子、伤心人等,广东顺德县吉佑乡名关村人
1888年广州学堂。
1891年入万木草堂,成为康有为的忠实弟子。
少时与梁启超齐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之称。
1893年康有为同科中举。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一起进京应试。
同寓,时常“相与规划救国政略,并助南海先生奔走国事”。
将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受康有为嘱咐,鼓动在京各省举人上折拒和,参加“公车上书”。
同年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任撰述和编辑。
1897年梁启超汪康年等创不缠足会于上海,任董事,并为《时务报》等撰写文章,主张“尊君权,抑民权”,意在变光绪帝为有绝对权力之皇帝。
1898年春梁启超等联合两广、云贵、川陕、浙江等省举人上书,反对租让旅大给俄国。
同年3月参康有为等创立的保国会。
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协助梁启超创办《清议报》。
次年代梁主持该报,撰写320余篇宣扬保皇的文章,提倡学习日本维新,增强国力以救亡。
曾代理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校长
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诬蔑起义群众为乱民,支持“东南互保”,号召南方督抚镇压义和团,起兵勤王,实行南北分治,要求各国合兵迎光绪复位。
辛丑条约》签订后,又为国权尽失、利源尽夺、无复和平、中国政府充当列强傀儡和奴隶,而感到忧愤不已。
1902年任《新民丛报》撰述,1907年任政闻社常务员。
1913年康有为创办的《不忍》杂志任编辑。
后充任冯国璋幕僚,“相与谋倒袁”。
1915年2月25日死于上海
张国溶清末至民国 1879 — 1943
维基
张国溶(1879年—1943年)字海若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
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张国淦的弟弟。
张国溶小时候随父亲住在安徽芜湖
1902年,他和哥哥张国淦于同科中举。
1904年张国溶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不久奉旨留学日本法政大学
1908年,他归国回到湖北,出任汉口商业学堂学监。
1909年湖北咨议局成立,他任副议长。
任内,他和议长汤化龙等人发起成立了汉口宪政同志会,他任副会长。
在国会请愿运动中,他积极联络君宪派人士发动各省派代表三次到北京请愿,他也亲自参加请愿。
武汉革命即将爆发前夕,他经陶德琨介绍,和革命领导人刘公进行了商议。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军政府成立,他任政事部编制局局长
后来该局升为部,他任部长。
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后,他曾经和马鸣骞受汤化龙委派充任代表,但因为遭到反对而未出席。
后来他到北京任礼制馆评议员。
他还曾任宪法研究会委员、国会众议院议员、政事堂参议
1914年袁世凯解散了民元国会,召开约法会议,他任约法会议议员。
他获授中大夫、二等嘉禾章。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脱离了界,在北京通过卖书画为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方面拟请他任要职,他遂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讣告和遗照,诈称死亡,以避开日本方面的邀请。
1943年张国溶病逝。
黄绮现当代 1914年5月28日 — 2005年12月23日
人物简介
1914.5.28-2005.12.23原名匡一,号“九一”,斋名笔帘留香处、五金屋、二象室、夜吟馆。
江西修水人,生于安徽安庆
黄庭坚三十二世孙。
五岁学颜、柳字贴,诵诗词。
后学“二王”书。
早年师从闻一多朱自清、罗常培、王力等学界名宿,我国著名成就的者、教育家、书法家
他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在古文字研究、诗词创作、书画篆刻等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有着独特建树,被学术界称为“文化现象”。
尤其在书法创作方面,独创“铁戟磨沙”体和“三间书”,“铁戟磨沙体”开创出“雄、奇、、丽”之“中国北派书风”,“三间书”兼容并蓄,凛然独步,深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1942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院,攻读古文字专业。
1944年9月昆明简师任教,1946年9月安徽大学中文系任教,1950年8月张家口工程学校任教,1951年3月天津津沽附中任教,1951年8月天津津沽大学副教授1979年12月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授198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
1988年任政河北省第六届常委。
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府特殊津贴”。
1993年,被评为“省管优秀专家”。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2002年当选为河北文学艺术家合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河北省社科院顾问、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研究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学术委会、河北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等。
2005年12月23日17时,因重症肺感染、呼吸循环衰竭医治无效在石家庄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