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俞汝为” 相关资源
人物库
林纾清末民国初 1852 — 1924
全台诗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
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
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
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
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所出版的《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此外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
全台诗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
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
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他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
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内容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于1897年所出版的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外如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林纾曾经二度来台,其一是在1867年时,从福州搭乘「华福保」轮船来台湾省父,其《畏庐琐记》提及此事,当时滞居淡水三载,曾拜访板桥林家;其二是在1878年时,奔其弟林炳耀之丧而来,此次亦在台约三年之久〖参见汪毅夫台湾近代文学丛稿》(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页32-33。〗。
然有关林氏寓台活动,目前缺乏文献,详情难稽。
(黄美娥撰)
词学图录
林纾(1852-1924) 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践卓翁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光绪八年举人,主京师大学堂讲习,入民国任教北京大学
有《畏庐诗存》,并译西洋小说170余部。
汪春源清末民国初 1869 — 1923
全台诗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号少义晚号柳塘台湾府(今台南市安平区)人。
早年肄业引心书院,曾受业于名儒黄子及、李占五与施士洁
光绪八年(1882)应童子试,知县祁徵祥拔置第二。
光绪十一年(1885),与丘逢甲郑鹏云、叶郑兰等因台湾道唐景崧赏识,拔擢入海东书院就读。
台南「崇正社」与「斐亭吟社」社员,与许南英施士洁陈望曾林鹤年等时相唱和。
光绪十五年(1888)中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燕京联名上书朝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等台湾举人亦在其列。
割台后,举家内渡,寄籍福建龙溪
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中进士,签分江西,担任乡试阅卷官
光绪三十年(1904)大庾岭处理税务,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县,后又任建昌(1905)、安义(1907)及安仁(1911)等县知县,宦绩卓著。
宣统三年(1911)去官归于漳州龙溪设帐授学。
民国二年(1913)施士洁许南英加入板桥士绅林尔嘉、林景仁厦门鼓浪屿所创之「菽庄吟社」,被尊为社中三老。
民国十二年(1923)逝于龙溪
景仁以「海外再无前进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
生平著有《柳塘诗文集》,惜今不传〖参考汪舟〈「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记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遗忘的名单:台湾抗日英雄榜》,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汪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兹据《菽庄相关诗文集》、《林小眉三草》、《师友风义录》、《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醇》、《台海诗珠》等报刊合集所录作品编校。
(黄文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