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善信”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释慧观
慧观
别号息庵
胡忠简公铨之后也。
依青原虚白镜公为沙弥
青原深山中乡
先生陈宗舜
时来寓静。
师事之甚谨。
日暮受教。
繇是博通文学
既长。
剃落游方。
从名德启发。
沛然有所悟入。
拄杖之迹。
几遍寰中。
居蜀最久。
蜀献王供养之。
尝曰。
此真道人也。
府寮多老成名士。
皆下礼于师。
正统改元
初至北京
尊信者合力。
建一刹于城之东北隅
居之。
参谒问道者
履满户外。
一日杨东里
造其室见函香施供相继踵。
因戏之之云。
如日中一食。
树下一宿何。
师徐曰。
学人假是致其诚。
吾不可却。
公何异焉。
及入视之。
萧然无长物
忠简公
杨忠襄
杨文节
胡刚简四公。
遗像在焉。
东里又云。
不犹滞于相乎。
师曰。
之数公。
名德相高。
皆山川之毓灵。
国家之元气。
且胡杨世好。
是四纸。
吾先人所宝。
吾敢忽诸。
东里叹曰。
师好贤重德如此。
岂寻尝离伦绝类。
自诡欺世。
以为高者之伦哉。
未几坐脱去。
善信塔而祀之以屋。
有语录一帙。
东里为书其首行之。
释僧清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僧清字满月
姓杜氏,山左人,不详其邑里。
少读书,习举子业,博通经史百家之学,其于正心诚意,尤所阐究。
不乐仕进,弃之出家。
后参禅于京都卧佛寺岫禅师,听讲诸经,不违如愚
问之曰:“汝识字乎?
”曰:“未也,愿学之。
曰:“既不识字,可司楼上钟。
”然心知为大器,欲历试之也。
于是,晨昏是职,应期无爽。
时法会盛行,讲席众多。
都中若慈慧、慈悯、千佛、卧佛诸寺,皆名僧据坐,善信如云。
于鸿乌间代,窃往观听,方过慈慧,又趣慈悯,旋至千佛,三番听受,复还本寺。
鼓鼓钟钟,日夕奔奏,自忘其疲,如是者六年。
示疾,众询继者,瞿然四顾,曰:“撞钟者安在?
”乃命侍者,以衣钵持付钟楼,遂主卧佛讲席。
明崇祯二年,恒明方玉泉山,徒侣麇集,众至六千,思敷讲座,以资化导。
乃迎入二圣庵讲《华严疏钞》、《涅槃》诸经,间以《左史》、《庄》、《骚》,秦、汉、六朝、唐、宋诗文,十馀载未尝少倦。
尝遭饥馑,绝粮数月,日食糠秕,莘莘学子,犹不舍去,其相得如此。
所居之地,恒感奇瑞,皆不告人。
晓起盥沐,盛水铜盘,每至初春馀,天寒欲冰,其中辄结异花,或莲或,及之属。
逐日更易,形状不一。
大内闻之,遣使索观,侍僧持铜盘献。
玉泉山二十馀里,始达宫禁,而冰花不释。
皇后传观,侍嫔皆呼万岁。
因赐供物,赍予甚厚,都中传为神异。
但笑曰:“此偶然耳,何足怪也。
”由是四众感慕,襄城伯李国祯司礼监王之臣曹化淳,咸相皈依。
大清龙兴,入据燕都,既殄流贼,遂黜明命。
然崇尚佛法,终召天和,平定区宇。
恒明已入广济,复迎讲《护国仁王经》,八王无不敬事。
顺治二年,一日从容语恒:“明日吾将返二圣庵,作西归计矣。
”初至玉泉山时,临水登山,赡顾裴回,指示人曰:“此地峰青耸秀,流东曲绕,颇饶幽胜,吾将老焉。
”至是,果寂此山中。
弟子环侍,以膝示之曰:“昔在卧佛时,跪讽《华严》于瓦砾中,不施蒲团。
今年已七十馀,膝上肉瘢犹在也。
汝曹勉之。
”端襟就化。
所遗铜盘,后虽遇冰,不复结花。
释道梅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后数十百年,有道者,戒行精严,雅志洁修,见斯崇台高阁,廊庑环列,苍柏垂阴,嚣尘不至,信禅悦之清凉,游栖之福地,而饘粥无资,住僧谢去。
独发愿,欲振颓纲,卒感善信,檀施不绝。
清康熙二十二年地震,楼殿损坏,甚忧之。
因谋于众,为修复计,会参宪陈公捐俸为助。
而前后殿堂,扶危奠倾,正其柱础,禅室厨库,次第绸缪,俱臻巩固。
释法瑄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法瑄字玄彻
幼栖燕山,托身桑门。
明万历时,南游至当阳,止于玉泉
会无迹重修殿阁,及十方堂成,将弘讲席,造就新徒,欲得大藏,以饟学者。
来自都门,谙识旧事,使慈航偕之赴京。
仆仆风尘,舟船南北,终遂所请,并载而归。
玉泉之右,林谷幽秀,有峰名紫紫,流水环绕,其下乡贡袁君中道,别治一庵,读书其中。
丙辰岁,袁君捷南宫,成进士,以庵付而去。
逾年,复谋于袁君曰:“凡兰若,当具三宝者也。
今佛相修矣,法典备矣,独往来游侣尚无一粥饭,为栖息之地,可奈何?
”袁君闻而善之,为文徵诸善信,卒置田百有馀亩,以赡行者。
勤于护法,严于律身,凡所综营,利财不苟,人多敬服。
主紫紫庵十馀年,谆谆以念佛为第一义。
后无疾诵合掌而化。
释性愿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性愿字虚白
姓林氏江阴人
少而颖异,记诵不忘,与群儿游,未尝嬉戏。
年十五,随父过城山,访无生大德,欣慕禅林,恳求二亲,允从出家。
天童密云开法黄檗,多以棒喝接人,心甚疑之。
超宗槜李还,与人言,举临济黄檗三棒因缘,性闻之跃然,始知知识用处,回出常情。
因励志参究,尝诣狮岩叩隐元,见而契之,及应黄檗携之入山,遂登戒具。
又往参金粟费,问:“蚯蚓斩作两段,佛性在那一头?
”性请开示,即蓦然一棒,直得迷闷盈臆,寝食不宁,欲彻此怀。
因看《百丈政禅师语录》老宿见日影透窗问䛡因缘,忽有省,乃颂曰:“窗就日兮日就窗,现成一物露堂堂。
房中有客好归去,莫向渠侬问短长。
”呈似西堂玄密,密曰:“何物露堂堂?
”性举拳示之曰:“见么?
”密击一棒云:“且道,是赏、是罚?
”性喝,密亦喝,遂作礼而退。
俄随密回闽,住芙蓉。
密寂,复还檗山,后住长乐德成岩。
忽忆古人云“差别未明,住山无益。
”重诣黄檗,更进侍寮。
潜鞭密练,益臻玄奥。
隐元乘桴浮海,倡道扶桑,性乃潜处松溪白云庵
隐元遣使,航海万里,付与法衣以表信。
寻有江西之行,路出宁化,缁素恳留,重兴东山古刹。
寺前长桥久颓,行者病涉。
乃募千金,先为筑造,鼎建寺宇,规制弘丽,遂为甲观。
落成未几,黄檗耆宿以玉融檀信敦请继席。
性至,重法剔蠹,拣魔辨异,登堂演说,如香象渡河,径截逆流,鹅王择乳,不事乱唼。
以故诸方翘仰,龙象骈趋。
有浙僧冒称福严法糸,持数十金入山扫塔,性验其非是而郤之。
僧频以怪异惑众,领宰官善信至寺设宴,性疾其邪,斥之而逃。
时或以为执拗,后两僧皆败露,人始服其卓识。
居山十载,怡养恬静,气韵孤特。
而诱进初机,唯恐不及。
挫败类之偷心,指学人于实地,皆从自證中发用,真切生平。
法利所获,悉付司库
及将迁化,囊钵空悬。
康熙十二年癸丑六月十四日示寂,得年五十有八,坐夏四十三,塔于黄檗宝峰山
释德基清 1634 — 1700年十二月八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德基字定庵姓林氏休宁人也。
父之泰,母姜氏。
诞生之辰,瑞雯满室,吉祥止止。
稍长,性见慈善,雅信佛旨,芳洁自喜,不近酒肉。
读书颖悟,数过不忘,尝闻老衲读《金刚经》至“如露如电”,顿发出世之心。
以亲老弟幼,不忍遽违,力事生理,承欢菽水。
及父没弟长,能委家计,乃拜辞慈帏。
径下姑苏,访吴中有道知识,得宝林寺怀,往求剃度,给侍左右,将及一期。
金陵华山见月演戒因缘,启白得受具足。
然陆沈下版,未露圭角,专志研精诸大律部,俱臻玄奥。
凡十五年,得阇黎成拙称许,拔居教授,整饬规约,上下敬服。
见月化后,即受传衣,履席二载,声誉旁流。
甲寅秋江南苦旱,入冬,山下饥民就食山头,为设粥赈之,恐粮少不济,率众渡江,由仪真至维扬,沿涂托钵,郡邑善信素仰德望,乐施不绝。
山上荒黎卒赖周济,至麦熟始散。
癸亥冬,徇两浙绅耆所请,至武林昭庆说戒一期,香花塞路,道俗嗟叹,善因福果,世所希有。
所著《毗尼关要》十六卷,《羯磨会释》十四卷,《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摭其箐华,发抒底蕴,诚便后学。
庚辰季冬朔,示微疾,集大众诫之曰:“凡我出家,止为生死,不可不真实修行。
既知修行,必当严持戒律,若不持戒而欲超脱生死,如缘木求鱼,舍舟渡海,岂可得哉。
吾早晚行矣,愿共勉之。
”至八日沐浴更衣,号佛而逝,塔于龙山之阳。
寿六十有七,腊四十八,坐夏四十四。
弟子三十八人,一时铮铮,足嗣法响。
其《毗尼关要》十六卷,清乾隆二年释福聚奏请入藏。
释无念元末明初 1326 — 1406
无念学公。
德安陈氏子。
九岁出家。
无极和尚为师。
东游姑苏
万峰蔚禅师
一喝下领旨。
万峰出法衣。
说偈送之。
宝林寺
道声蔼著。
远近翕然宗之。
宝林当四会之冲。
天兵征陈友谅
寺燬缁流尽散。
唯学一人守之。
荒墟蔓棘。
吊影数年。
暨我圣祖。
削平僭伪。
奄有四海。
偃革崇文。
聿兴吾教。
学有复创之志焉。
于是。
善信云集。
向化风从。
不三四年。
宝林金碧掩映。
如化乐天宫矣。
洪武十五年
孝慈皇后
陟天楚藩。
建大会。
集千僧于洪山
学在焉。
王见而异之。
留邸馆。
九峰寺居之。
学具福德相。
行慈悲行。
人见之意消。
故有不言而化者。
是能倡大缘举大刹。
皆一呼而应。
成之之易。
如掇之也。
道者
荐于朝。
圣祖召见便殿命坐。
应对称上意。
礼遇隆渥。
欲留主京刹。
固辞弗受。
厚赐。
中官送还。
二十九年
再遣中官
奉御制怀僧诗文一轴。
松花实各一器至山。
谕慰弥至。
敕曰。
前者僧无念
戒行精于皎月。
定慧稳若巍山。
暂来一见。
去此尝怀。
怀之不已。
遣人就见。
特以松实供之。
兼以诗劳之(云云)。
又赐僧无念九岁出家诗。
学皆如韵。
和之以上。
上览之大悦。
自是深信吾道。
颇亦省刑宽法矣。
永乐四年示寂。
阅世八十有一。
塔全身于九峰狮子岩之阳。
辅仁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昌心)其三传弟子辅仁友者,方清赋田间,闻訉归来,见火药冲突,地皆易位,昔日庄严,化为乌有,馀烟断木,碎石破瓴,充塞满前。
而伤亡僧众号泣悲啼,响应山谷,见者怆怀,闻者陨涕。
友为禀恳刘督部忠诚公,命由司局给资抚恤,友竭力经营,昼夜勤劬,跣足从事善信倾心,施予云集,不及三稔,殿宇金容,焕然朗耀,规模崇远,视前有加。
友好为文,先代行事,多所采辑,乃于悯忠法源世系派别,辨析幽微,戋戋不已,撰述《祖庭汇志》以證明之。
噫,可谓有心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