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陈三立清末至民国 1859 — 1940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
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
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
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
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
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
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
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
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词学图录
陈三立(1858-1937) 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
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
年少博学,不拘世俗,因深恶"八股文",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初选遭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
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邀至杭州,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
1937年芦沟桥事变,曾言"我决不逃难。
"平津继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不应,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持帚驱逐,自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
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
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
"有《散原精舍诗》及《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别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
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史学家
散原精舍诗集·序
伯严诗余读至数过,尝有世高谈、自开户牖之叹。
己酉春始欲刊行,又以稿本授余曰:「子其为我择而存之。
」余虽亦喜为诗,顾不能为伯严之诗,以为如伯严者,当于古人中求之。
伯严乃以余为后世之相知,可以定其文者耶?
大抵伯严之作,至辛丑以后,尤有不可一世之概。
源虽出于鲁直,而莽苍排奡之意态,卓然大家,未可列之江西社里也。
往有钜公与余谈诗,务以切为主,于当世诗流,每有张茂先我所不解之喻。
其说甚正。
然余窃疑诗之为道,殆有未能以切限之者。
世事万变,纷扰于外,心绪百态,腾沸于内,宫商不调而不能已于声,吐属不巧而不能已于辞。
若是者,吾固知其有乖于也。
思之来也无端,则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者,恶能使之尽合?
兴之发也匪定,则倏忽无见、惝恍无闻者,恶能责以有说?
若是者,吾固知其不期于切也。
并世而有此作,吾安得谓之非真诗也哉?
噫嘻!
伯严,孰足以语此?
宣统元年五月郑孝胥
散原诗集·序
处乱世而有重名,则其言论予夺,将为天下视听之所系。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无尺寸之柄,彼乱臣贼子何惧于孔子
亦惧其名而已。
今之天下,是乱臣贼子而非孔子之天下也。
孔子之徒者,其将以廋词自晦,置天下之是非而不顾欤?
抑将体《春秋》之微旨,以天下之是非自任欤?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亡,《》亡而后《春秋》作。
盖《》之义婉而《春秋》之义严,此难于强通者也。
散原使余删其诗,余谓散原:「既有重名于天下,七十老翁,何所畏惧?
岂能以山川风月之辞与后生小子争轻重哉?
」使天下议散原之诗非诗而类于《春秋》,乃余之所乐闻也。
郑孝胥书,壬戌八月
庐山志历代诗存·陈三立识语
有清三百年来,诗坛作者踵起,类多趣于神理声调,不敢少越新城秀水瓯北樊榭诸子之绳武
及至同光间遵义郑子尹独山莫子偲长洲江韬叔辈出,始稍稍矫其趣。
先生而益皎明昌大,天下靡然向风,称为陈孝胥)体。
然世尚多以先生之诗瓣香其乡先辈山谷,为江西派中宗匠。
及至先生之集出,方晓然如君序先生之诗,所谓世高谈,自开户牖,不仅隶于江西社里也。
先生之文,金石铭志,早已光烛四裔,其不拘拘于桐城,亦正如其诗之不可囿于双井也。
承学之士,自能辨之。
际兹世风板荡,俗学浇漓,幸硕果仅存,皤然一老,为群流仰止,不独为吾乡耆献之光,其高躅灵襟,亦镇自与名山同垂不朽也。
壬申季冬南丰吴宗慈附识。
跋义宁师手写诗册·袁思亮
右义宁师茶陵谭瓶斋丈难寓所为古今体诗二十馀首,岁在丁卯,自迁沪之明年也。
师用诗古文辞主东南坛坫者几三十年,独未尝致力于书,而持缣楮求索者无不应。
尝为人写小文,其人即据以入石,以拓本遗持示思亮曰:「吾书乃寿贞珉,不亦可以诧今之知书家者耶?
」然成巨帙如此者,亦不一二觏也。
当是时,卜居塘山路,与丈宅密迩,思亮数相从两家饮啖语笑,往往移日。
去沪,斯乐不可复得。
已前归道山,一时同游诸耆宿,无复存者,丈宅亦熸于兵,十馀年间,死丧离乱之迹遂已如此,可嘅也夫!
散原诗集录入:顾青翎
附录·黄遵宪题识
唐宋以来,一切名士才人之集所作之语,此集扫除不少。
然尚当自辟境界,自撑门户,以我之力量,洗人之尘腐。
古今诗人,工部最善变格,昌黎最工造语,故知诗至今日,不变不创,不足与彼二子者并驾而齐驱。
义理无穷,探索靡尽,公有此才识,再勉力为之,遵宪当率后世文人百拜敬谢也。
四月望日,醉中宪又识。
凡知友往还见于诗题者,尝欲自定一例: 不称辈行。
唐人最重氏族,以此自诩,人亦附和之。
今则父子不相及,兄弟各异籍者有之矣。
不必称官。
唐之诗人多有官职,(《高适传》所谓「诗人之达者,惟一人」,语不可解。
张九龄张说丞相白居易元稹尚书韩愈侍郎,何云不达也?
)文酒酬酢,多属宦游;今则诗人不必官,官人不知诗,两不相涉矣。
鄙意不如称名,或用通称之字而注名于下,屡见不一见者名、字不必拘。
宴集人多,不必明为何人。
题图诗何能盎删?
其人其事于图于诗有关系者存之,否则删之可也。
质之伯严先生,以谓何如?
不得已而称官,以古官易今制,固不当。
然当曰侍郎尚书,不当曰吏部户部;当曰员外主事编修检讨,不当曰翰林某部也。
外官如总督巡检,出身如进士举人,均当直书。
惟有一二难事:一为候补道、(吾意实官如兵备、督粮、巡盐,均可直书。
候补知府,(实官知府,亦可直称或系以地。
)一为廪膳生员、附学生员。
生员犹可,候补甚难。
辞穷则变,或以此种借用观察
秀才,未为不可。
苏州府姑苏,固滋淡笑矣,然观察秀才既为今日通称,似亦无害。
盖措辞不当之咎,举世当之,于我无与也。
伯严以为然否?
乙未四月望日,遵宪妄书。
寓无竟室悼亡草·自记
悼亡而有辞,以宣典悲也。
然则亦宣其悲而止尔,奚有于辞乎。
昔者庄生之妻死,庄生鼓盆而歌,论者达之。
庄生之歌,庄生之悲也。
庄土之悲之结而不解,而宣之于辞也,何达之有焉?
余之为悼亡辞,先后若干篇,集而存之,以遗夫戚友之稔余悲者。
凡以宣其悲,且广之于无穷,而非区区传其辞而然也。
光绪七年辛巳春二月义宁陈三立伯严自记于河北分守道厅事。
僧可止唐末至五代 860 — 9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
范阳房山人
俗姓马号文智大师
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
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
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
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
有《三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
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
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
后住长安庄严寺
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
后归幽州,依刘仁恭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
宋高僧》卷七有传。
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
有诗350首,编为《三山》,已佚。
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
范阳高丘人。
年十二。
悯忠寺法贞律师
见之。
从其父母乞。
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真定听学。
时大华严寺楚法师
善因明论。
执卷座下三遍。
即领悟。
众推许焉。
老宿维摩和尚
门人之秀拔者。
曰。
幽州沙弥其人也。
维摩遂质。
以胜军北量。
辞莫能屈。
因请就恒阳阐化。
缁素悦服。
年十九。
五台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烛身。
已而归宁乡里。
旦日行道。
以报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进法华百法等义。
景福中。
以因明论。
长安庄严寺
一唱数载。
乾宁三年
贡诗。
昭宗皇帝赐紫衣。
仍应制内殿。
未几。
刘仁恭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还。
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
而母独无姜。
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诵青龙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载
无倦色。
晋阳李氏
遣兵出飞狐围燕。
城中谷贵。
持钵所得。
不足济。
忽巨蟒出其房。
矫首顾视。
如喜状。
同院居晓。
博物释子也。
曰。
吾闻蛇目不瞬。
今瞬其龙乎。
遽焚香祷之曰。
傥获檀越。
以营甘旨。
则神龙所加被多矣。
居数日。
燕帅之子。
制胜司徒者。
召以供养。
俄而燕破。
上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
素钦渴其誉。
请安置开元寺
月给禄有经。
天成三年
师复中山
招讨使王宴休。
丞相冯道书。
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
奏赐文智大师号。
住持长寿净土院
应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称念阿弥陀佛而逝。
寿七十五。
腊五十六。
茶毗。
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东南隅
风神峭拔。
节操孤峻。
读书于所业外。
李典籍。
莫不该综。
制作尤长于律诗。
长安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
卒奏重脩焉。
赐额草堂寺
其在洛诵金刚经。
虽䢇极弗废。
平生游处。
终南崆峒间。
三山诗集。
盛行于世。
释可止
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
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
悯忠寺法贞律师
年十五为息慈。
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
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
执卷服膺三遍。
精义入神众推俊迈。
有老宿维摩和尚者。
释门之奇士也。
师曰。
门人秀拔孰者为先。
曰有幽州沙弥者。
温故知新厉精弗懈。
于是求见。
遂质问胜军比量。
随难应变辞不可屈。
维摩曰。
后生可畏。
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
遂率力请开讲恒阳
缁素无不钦羡焉。
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
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
于寺敷演。
二十三往并部。
习法华经百法论。
景福年中至河池
有请讲因明。
后于长安庄严寺化徒数载。
乾宁三年进诗昭宗
赐紫袈裟。
应制内殿。
本道刘仁恭者。
据有北门控扼蕃汉。
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
其父与师相次物故。
母犹在堂。
持盂乞食以供甘旨。
行诵青龙疏三载
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
矫首顾视似有所告。
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
且曰。
蛇则目睛不瞬。
今其动乎。
得非龙也。
焚香祝之曰。
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
苟实龙神轸念。
希值一檀越。
居数日。
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
召申供养。
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
历乎年载百谷勇贵。
顿释忧惧。
未几燕陷。
刘氏父子俘归晋阳
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
请于开元寺安置。
逐月供俸。
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
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
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
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
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
奏署大师号文智焉。
于长寿净土院住持。
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
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
奄然而化。
俗年七十五。
僧腊五十六。
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
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东南隅
风神峭拔戒节孤高。
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
有赠樊川长老诗。
流传人口。
定州中山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
王令方欲继好息民。
因命僧斋于庆云寺
会有献白鹊者。
王曰。
人诗客试为咏题。
即席而成。
后句云。
不知谁会喃喃语。
必向王前报太平。
王欣然。
诗人李洞者。
风骨僻异。
贾阆仙之模式。
景福中在河池相遇。
三篇。
宰相孙公渥赵公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
唱予和汝
埙篪韵谐。
顷在长安
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
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
年代寖深鞠为茂草。
且曰。
吾为释子忍不兴乎。
昭宗乞重修。
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
后请樊川净休禅伯
聚徒谈玄矣。
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
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
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
盛行于时。
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焉。
同谷子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姓名均不详,唐末同谷山逸人。
隐其姓名,称同谷子
天复中昭宗避难凤翔,因直赴行朝,上书两卷论十代兴亡理乱之事。
昭宗览其书数日,赐以酒食。
何皇后暗遣秦王欲诛之,同谷子遂奔亡,因咏《五子之歌》以讽谕之。
事迹见《鉴诫录》卷二、《唐诗纪事》卷七一。
全唐诗》存诗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