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智严南朝宋 351 — 428
释智严
西凉州人
弱冠出家。
便以精勤著名。
纳衣宴坐蔬食永岁。
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
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
入摩天陀罗精舍。
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
渐深三年功踰十载。
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
特深器异。
彼诸道俗闻而叹曰。
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
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
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
亦是彼国禅匠。
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
跋陀嘉其恳至。
遂共东行。
于是踰沙越险达自关中常依随跋陀长安大寺
顷之跋陀横为僧所摈。
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
坐禅诵经力精修学。
晋义熙十三年
宋武帝西伐长安剋捷旋旆。
涂出山东
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
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
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
三人开眼俄而还闭。
问不与言。
心敬其奇访诸耆老。
皆云。
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
即启宋武帝延请还都。
莫肯行者。
既屡请恳至。
二人推随行。
怀道素笃礼事甚殷。
还都即住始兴寺。
性爱虚靖志避諠尘。
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
即枳园寺也。
前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
元嘉四年
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广博净四天王等。
在寺不受别请。
常分卫自资。
道化所被幽显咸服。
有见鬼者
西州太社间鬼相语。
严公至当避易。
此人未之解。
俄而至。
聊问姓字果称智严
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
恒见鬼来吁可骇畏。
时迎说法。
始到外堂。
刘氏便见群鬼迸散。
既进为夫人说经。
疾以之瘳。
因禀五戒。
一门宗奉。
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
少而游方无所滞著。
禀性冲退不自陈叙。
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
未出家时
尝受五戒有所亏犯。
后入道受具足。
常疑不得戒。
每以为惧。
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
遂更汎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
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
不敢判决。
乃为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
弥勒答
得戒。
大喜。
于是步归至罽宾
无疾而化。
时年七十八。
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
虽戒操高明。
而实行未办。
始移尸向凡僧墓地。
而尸重不起。
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弟子智羽智远。
故从西来报此徵瑞。
俱还外国。
以此推信是得道人也。
但未知果向中间若深浅耳。
僧志念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8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顾眄从之。
成名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高僧
居坐谓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隋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僧明恭隋末唐初 535 — 61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郑州会善寺
未出家时
以勇力称。
与一齐名者。
俱为犳骑。
文皇帝
帝深忌之。
间得罪乃为二大饼餤。
其一内实生鹿角一具。
其一内实盐五升。
使各尽食于前。
食盐者出至外廷。
即腹裂死。
食鹿角者。
殊无恙。
也。
寺与邻刹超化争地。
集无赖百人。
持仗来斗。
寺众咸惧。
曰无畏。
独诣超化。
取大钟仰置于地。
以炊巾塞蒲牢隙。
乾糒六升。
和以水。
投其中。
徐以左手擎钟。
右手捞糒啖之。
傍有石。
大可坐三四十人。
既饭曰。
石颇碍行路。
请徙而他。
遂拈去如土块。
超化气慑。
隋季贼起。
所至僧寺。
必先使击羊豕治具。
会善亦然。
贼方列坐举匕箸。
柱杖以出。
贼挹使坐让食。
铺饼满案。
裹大脔。
略咀嚼。
盘饤为尽。
贼大惊。
尝山行遇虎豕争。
豕且困。
语虎曰。
可放豕去。
虎不听。
因捉虎首尾。
掷之岩下。
然亦有不可知者。
客游沙弥
能以指折灶下。
臂大乾竹而不能取柱下衣。
能挟柱压衣而复取之。
且不能折竹。
此其故何哉。
固持戒严谨。
常依众食。
所食不过如恒人。
遇有事缘。
则所费辄至二百人食者。
武德二年
终于本寺。
春秋八十五。
绍阇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蒲氏
梓州玄武人
未出家时
尝山行见子母虎。
于涧中取虾。
虾细不复可得。
纵得亦莫足以止饥。
绍意以为业缘所迫。
其苦如此。
乃叹曰。
吾身先后。
等一死耳。
不如捐以济其饿。
为有益于物也。
乃裸卧虎前。
虎辄避去。
无所损伤。
既薙落受具戒。
尤谨操行。
大业初
汝州境。
多虎暴。
道路非三五十人群聚。
不敢行。
绍闻之。
因至其地。
苫覆久坐。
以待噬。
虎远引。
遂安静。
年百九岁而终。
其将终也。
谓弟子曰。
吾欲露尸。
以施诸虫鸟。
然生且嫌我。
而况死乎。
必樊之无遗尽。
弟子不忍用其言。
而用其志。
委尸月馀。
凡异类卒莫侵败。
竟收之以葬。
释慧龄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萧氏
祖即梁明帝
父仕为梁公。
姑入隋后宫。
寔嫔炀帝
特进宋公其季父也。
未出家时
犹获以贵族。
婿秦孝王女。
然非其志也。
久之秦王女殂。
因薙落。
学出世法。
武德初
京师
庄严寺
广听众部。
尤于摄论致心力。
且闲于篇什草隶。
京师之经题寺额。
多出其手。
每与兄东宫中舍钧赋咏。
名章句。
脍炙众口。
识者歆艳焉。
又智證者宋公之兄。
太府卿之子也。
则从弟。
久同住。
以道业相勉勖。
襟谊洒落。
朋侪称誉之。
未几。
兄钧弟證皆弃背。
独以家世。
专务法华。
罔敢或坠。
特进尝采掇十有馀家钞疏之菁英者。
别为一集以流通。
且时召京辇名僧。
指摘玼类。
复自敷弘。
以利益群品。
太府情存佛理。
读诵为先。
钞写之多。
殆将千部。
虽当朝参之冗。
犹命侍者
执经在前。
公事微隙。
便以披展。
呜呼是何其继志述事之盛欤。
则武皇之德。
在天下者。
尚可议耶。
僧一行武周 683 — 7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钜鹿人
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
髫龀岐嶷。
读书不再览。
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
因礼为师。
以出家焉。
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
方隐居别峰。
朝廷屡聘不起。
请为文。
以开导邑社。
于是鸿袖出其文。
置几上。
曰。
事僻语古。
必求俊朗者宣之。
不然可呼至。
吾当先以指授之也。
趣使呼至。
伸纸视之。
微笑而已。
无所问。
复置文几上去。
鸿私怪其轻脱。
及钟梵俱作。
千众骈集庭宇。
攘袂而进。
抗音倾泻。
无少遗误。
鸿𥈭眙叹息。
因语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
莫不淹贯。
尤善阴阳谶纬之书。
千里寻访。
必得乃已。
天台山国清寺
有妙于数学者。
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
水急甚。
岸立未即渡。
且遥闻其人布算声。
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远来。
而未之见者。
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
水乃不流。
行承言而见。
稽首足下。
尽得其术焉。
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
尹愔曰。
洛下闳造历。
以为更八百岁。
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出。
定之今一行和尚
造大衍历。
既正其谬。
又当其运。
洛下闳之言斯信。
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
玄宗诏问其能。
对曰能记忆。
帝命中官
取宫籍试之。
阅毕。
唱数幅习熟如素。
帝不觉降榻拜曰。
师圣人也。
嗟异良久。
自是动静皆从。
扣灾福。
号之天师
寻诏住唐兴寺
有王媪者。
未出家时邻里也。
一日诣涕泣。
求救其子杀人罪。
命多与之金使去曰。
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
媪因悉数其微时事。
大诟不已。
嘿念有所报效。
且起布算。
即戒净人。
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
曰遇生物。
则捕以投囊中急归。
净人如其戒。
日且午。
果见老䝏引七豚至。
逐之。
䝏走而豚得。
即以闭巨壅中。
祝数番。
明日诏问。
司天监奏。
夜失北斗星何耶。
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
以其能戒惧而免此。
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
今失帝车。
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
夫匹夫匹妇。
有所愤激。
犹陨霜天旱。
而祝盛德所感召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
自微僧观之。
莫若大赦。
以幸天下。
帝以为然。
及降赦之夕。
占奏一星见。
七夜而复其初。
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法王宝。
复偕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加宠遇。
每诏入集贤院
备顾问。
开元中尝大旱。
诏祈雨。
曰宜得。
一器。
上有龙状者。
中官遍阅内库
皆弗类。
异日得古鉴。
指其鼻喜曰。
此真龙也。
遂以入坛场。
顷之雨。
帝从容于大明宫
密以社稷吉凶。
祚运脩短。
问之。
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
帝诘不已。
遂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
社稷毕德终吉。
且遗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弹丸。
坚不可发。
撼之有声。
云事急则开。
后幸蜀。
仓皇漫莫记省。
成都发之。
则当归药也。
复见万里桥
帝曰。
一行其神已乎。
遽焚香告谢。
唐逮昭宗而梁代之。
则昭宗初封吉王
太子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扈驾幸新丰辞帝归嵩山谒寂寂。
方接款河南尹裴宽
忽谢曰。
小间愿有复也。
因屏以窥之。
见寂坐堂上。
礼足起。
附耳语再三。
竟降阶入南室。
手闭其户。
寂召侍者声钟曰。
一行灭度矣。
左右趋视。
则已瞑目。
无复气息。
先是九月间。
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
以小间而止。
帝于是夕梦瞰禅居。
绳床纸槅历历。
晓使人问疾。
且验之。
如所梦。
乃召京城名德。
为设道场祈福。
其神交于帝。
岂非夙有缘契耶。
著所翻经疏七卷。
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又规铁为黄赤二道。
造游仪。
以正历。
葬全身于铜人原。
谥大慧
御制塔铭树冢上。
王维盛唐 701 — 76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桂州知南选
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僧灵一唐 728 — 76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广陵吴氏。
九岁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习毗尼有成效。
家本货殖。
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独纳衣锡杖自若。
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
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以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馀杭之宜丰寺。
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
天台道土潘志清。
襄阳朱放
南阳张继
安定皇甫曾
范阳张南史
吴郡陆迅。
东海徐嶷
景陵陆鸿渐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
诚同门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辞章。
乐吟咏。
既著法性论。
或遇良辰胜境。
必掇笔申楮。
以遣兴趣。
好事者录之。
名间气集。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灭于杭州龙兴寺
寿三十五。
弟子以遗命。
行阇维法。
树浮图。
以表其地。
左卫参军李纾
嘉兴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
相与悼梁木之坏。
虑陵谷之迁。
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左卫参军李纾嘉兴县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僧了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尼僧
嘉庆间偕一僧至四川酉阳,修行于甘溪石家坝之观音阁
据传,了然原为江湖绳妓,习拳术于汉口,号称无敌。
僧未出家时与之交好,后破家产,遂相从出家。
精通骨伤科,常以术疗贫。
里中冉崇贤,攀树折腰,伤势极重,家人惊号,以为必死。
了然先施手法为其接续断骨,继敷以伤药,竟得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