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朗” 相关资源
人物库
王彧南朝宋 413 — 472
全宋文·卷二十
景文,弘从子,本名彧,避明帝讳,故称字。
元嘉中太傅主簿,转太子舍人,袭伯父智爵建陵子。
出为江夏王义恭始兴王浚征北后军二府主簿武陵王文学孝武抚军记室参军南广平太守,转咨议参军,随府转安北镇军参军,出为宣城太守
孝武即位,徙东阳太守,入为御史中丞秘书监,迁司徒左长史,补散骑常侍,寻复为左长史
大明中复为秘书监太子右卫侍中,出为安陆王子绥冠军长史辅国将军江夏内史、行郢州事。
又征为侍中,领射声校尉右卫将军给事中太子中庶子
前废帝即位,徙秘书监,出为江夏王义恭太宰史辅国将军南平太守
永光初吏部尚书景和初右仆射
明帝即位,进尚书仆射,加领左卫将军
遭父僧朗忧去职,起为中军将军丹阳尹、兼中书令,出为安南将军江州刺史,服阕,封江安县侯,进号镇南将军
征为尚书左仆射吏部扬州刺史,加领中书令,又进中书监,领太子太傅
泰豫元年赐死,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懿侯
僧宝志南朝宋 418 — 514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后假武帝神力。
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卫尉胡谐病请志。
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法云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忽问风之有无。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现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外舅弟。
四年
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
释法度南齐 437 — 50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黄龙人
史失其氏。
少为沙门
解经论。
以严苦自将。
京师
齐郡明僧绍隐。
琅邪之𭗵山。
师事
舍所居为栖霞精舍。
以居之。
岁馀忽旌旗造门。
通谒曰。
靳尚仪止甚伟。
拜起称弟子。
且以为王有此山已七百年。
神物所在。
理不可干。
唯师道德崇大。
愿施居之演法。
以福此邦。
盖其地。
人之居者辄死。
而始无他云。
神请受五戒。
曰。
檀越血食世祀。
最佛戒所先柰何。
神曰。
傥蒙摄受。
先当去之。
黎明送钱一万。
香烛刀子。
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
十五日为设会。
乃至同众行道。
受戒而去。
于是庙祝梦。
神告曰。
吾以受戒于度法师
祭祀止月蔬食。
尝卧疾。
来摩头足。
以琉璃瓯勺水。
使呷之。
觉大甘凉。
所苦遂宁
时有沙门法绍。
议论相上下。
号北山二圣
巴西人
汝南周颙。
成都迎至于山。
茨精舍与
并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所师礼度。
永元二年没。
寿六十四。
弟子僧朗
解华严三论。
彭城慧开
馀杭法开
皆有讲学。
与绍齐名。
释法度
黄龙人
少出家。
游学北土备综众经。
而专以苦节成务。
宋末游于京师
高士齐郡明僧绍抗迹人外。
隐居琅琊之𭗵山。
清徽待以师友之敬。
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
居之。
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
住者辄死。
及后为寺。
犹多恐动。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住经岁许。
忽闻人马鼓角之声。
俄见一人持名纸通靳尚
前之。
形甚都雅羽卫亦严。
致敬已乃言。
弟子。
王有此山七百馀年。
神道有法物不得干。
前诸栖托或非真正。
故死病继之。
亦其命也。
法师道德所归。
谨舍以奉给。
并愿受五戒。
永结来缘。
曰。
人神道殊无容相屈。
且檀越血食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曰。
若备门徒辄先去杀。
于是辞去。
明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
疏云。
弟子靳尚奉供。
至月十五日为设会。
又来同众。
礼拜行道受戒而去。
𭗵山庙巫梦神告曰。
吾已受戒于度法师
祠祀勿得杀戮。
由是庙用荐止菜脯而已。
尝动散寝于地。
从外而来以手摩头足而去。
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
瓯中如水以奉味甘而冷。
所苦即间。
其徵感若此。
时有沙门法绍。
业行清苦誉齐于
而学解优之。
故时人号曰北山二圣
绍本巴西人
汝南周颙去成都
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
与绍并为齐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
恭以师礼。
资给四事。
常愿生安养
故偏讲无量寿经。
积有遍数。
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
春秋六十有四矣。
有弟子僧朗
继踵先师复纲山寺。
辽东人
为性广学思力该普。
凡厥经律皆能讲说。
华严三论最所命家。
今上深见器重。
敕诸义士受业于山。
时有彭城寺慧开
幼而神气高朗。
志学渊深。
故早令誉。
立年便讲。
馀杭县法开者。
亦清爽俊发善为谈论。
出京止禅冈寺。
与同寺僧绍有闻当时。
殷睿南齐 ? — 4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3 【介绍】: 南朝齐陈郡人字文子
祖殷元素坐事诛,当从戮。
僧朗救之得免。
解文义,有口才。
司徒褚渊甚重之。
司徒从事中郎
王奂雍州刺史长史
获罪诛,亦被害。
僧宝唱南梁
释宝唱
姓岑氏
吴郡人
即有吴建国之旧壤也。
少怀恢敏清贞自蓄。
顾惟只立勤田为业。
资养所费终于十亩。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流略便能强识。
文采铺赡义理有闻。
年十八。
僧祐津师而出家焉。
江表僧望多所制述。
具如前传纪之。
既始陶津。
经律咨禀。
承风建德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土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略通大义。
时以其游涉世务。
谓有俗志。
为访家室执固不回。
将及三十天荫既崩。
丧事云毕。
建武二年摆拨常习。
出都专听。
涉历五载又中风疾。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
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百谷年登。
岂非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神龙。
幽灵叶赞方乃福被黔黎歆兹厚德。
但文散群部难可备寻。
下敕。
总撰集录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
指事祠祷多感威灵。
所以五十许年。
江表无事兆民荷赖。
缘斯力也。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汗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
奉别敕。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二百馀卷。
别令宝唱缀纰区别。
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
自非才学无由造极。
又敕自大教东流。
道门俗士。
有叙佛理著作弘义。
并通鸠聚。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使夫迷悟之宾见便归信。
深助道法无以加焉。
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
独断专虑。
缵结成部。
既上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虽复勒成未悏帝旨。
又敕重撰。
乃因绍前录。
注述合离甚有科据。
一帙四卷。
雅悏时望。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皆令具足。
备造三本以用供上。
缘是又敕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德称焉。
道俗才笔互陈文理。
武帝膺运。
时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
深以庭癊早倾。
常怀哀感。
每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为心良。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故。
收采众经躬述注解。
亲临座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
舍身为僧给使
洗濯烦秽仰资冥福。
每一舍时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
钟山北涧。
建大爱敬寺
糺纷协日临睨百丈。
翠微峻极流泉灌注。
钟鲸遍岭𨥜凤乘空。
创塔包岩壑之奇。
宴坐尽林泉之邃。
结构伽蓝同尊园寝。
经营彫丽奄若天宫。
中院之去大门。
延袤七里。
廊庑相架檐霤临属。
旁置三十六院。
皆设池台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匠人约量晨作夕停。
每夜恒闻作声。
旦视辄觉功大。
及终成后乃高二丈有二。
相好端严色相超挺。
殆由神造屡感徵迹。
帝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伸供养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
起大智度寺。
京师甲里爽垲通博。
朝市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壮宝塔七层。
房廊周接华果间发。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帝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起至敬殿景阳台
立七庙室。
崇宇严肃郁若卿云。
粉壁珠柱交映相耀。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晨昏如在。
衣服轻暖随时代易。
新奇芳旨应时日荐。
帝又曰。
虽竭工匠之巧。
殚世俗之奇。
水石周流华树杂沓。
限以国务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
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度越终古无德而称。
元帝云。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迁贸。
五德更用。
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廊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夏禹周文梁帝。
万载论孝。
四人而已。
广如绎所撰金楼子述之。
又以大通元年
台城北。
开大通门。
同泰寺
楼阁台殿拟则宸宫。
九级浮图回张云表。
山树园池沃荡烦积。
其年三月六日
帝亲临幸。
礼忏敬接。
以为常准。
即舍身之地也。
虽亿兆务殷。
而卷不辍手。
披阅内外经论典坟。
恒以达曙为则。
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庄老诸子论语孝经。
往哲所未详悉。
皆为训释。
又以国学员限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使孔释二门荣茂峙列帝前后集百有馀卷。
著通史书苑数千卷。
唱当斯盛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具如别传。
初唱天监九年先疾复动。
便发二愿。
遍寻经论使无遗失。
搜括列代僧录创区别之。
撰为部帙。
号曰名僧传三十一卷。
至十三年
始就条列。
其序略云。
夫深求寂灭者。
在于视听之表。
考乎心行者。
谅须丹青之工。
是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
大梁之有天下也。
威加赤县功济苍生。
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
顶戴法桥伏膺甘露。
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
九品六艺尺寸罔遗。
沙门净行独亡纪述。
玄宗敏德名绝终古。
拥叹长怀靡兹永岁。
律师僧祐
道心贞固高行超邈。
著述集记振发宏要。
宝唱不敏。
预班二落。
礼诵馀日捃拾遗漏。
文广不载。
初以脚气连发。
入东治疗。
去后敕追。
因此抵罪谪配越州
寻令依律以法处断。
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摈徙广州
先忏京师大僧寺遍方徙岭表永弃荒裔。
遂令鸠集为役多阙。
昼则伏忏。
夜便缵录。
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
中甄条流文词坠落。
将发之日遂以奏闻。
有敕停摈令住翻译。
而此僧史方将刊定。
改前宿繁更加芟定。
故其传后自序云。
岂敢谓僧之董狐
庶无曲笔耳。
之所撰。
文胜其质。
后人凭据揣而用之。
故数陈赏要。
为时所列。
不测其终。
姓岑
吴郡人
少怀恢敏。
勤田为业。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疏略。
便能强识。
年十八。
僧祐律师
而出家焉。
经律咨禀。
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
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士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
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
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
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
百谷年登。
上资三宝。
福被黔黎。
下敕令
总撰集录。
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
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
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
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
帝必亲览。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浣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
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
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
七十二卷。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
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
二百馀卷。
宝唱缀比区别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
近识难通。
又敕详叙佛理弘义。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又撰法集。
一百三十卷。
上既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未惬帝旨。
又敕重撰。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
备造三卷。
以用供上。
又敕撰。
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得称焉。
武帝应运。
时年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深以太后早倾。
常怀哀感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
为心良田。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
收采众经。
躬述注解。
亲临座。
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
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舍身为僧给使
每一舍时。
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于钟山竹涧。
建大爱敬寺
经营雕丽。
奄若天宫。
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
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
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申供养。
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
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
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
建阳城门。
路东起大智度寺。
京师夹里。
爽垲。
通博。
朝匝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敞。
宝塔七层。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
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帝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
起至敬殿。
景阳台
立七庙室。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
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
晨昏如在。
衣服轻煖。
随时代易。
斯奇芳旨。
应时日荐。
帝又以国务。
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
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
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
无得而称。
元帝云。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
迁贸五德。
更用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庙。
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
夏禹
周文。
梁帝。
万载论孝四人而已。
又以国学员限。
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孔释二门。
荣茂峙列。
唱当斯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菩提流支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
永平初
东臻洛都
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
时梵僧七百。
推为元匠。
初翻十地。
帝亲笔受
孝静帝
迁都漳邺。
历天平二十馀年。
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
沙门僧朗湛侍中崔光笔受
凡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
其标拟流支尤悉。
尝谓其所居之室。
经论梵夹殆盈万。
所翻藁本。
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
妙工祝术。
尝漱灌。
人无为汲者。
因作梵语。
指并。
才数遍。
水上涌井栏。
就酌用之。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左。
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世。
寺既初成。
明帝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帝登淩云台望火。
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沙门僧朗道湛。
侍中崔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行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洛阳白马寺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帝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宝唱等录。
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帝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使者即如所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法上录。
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元年兴和末
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僧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期城郡守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帝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唱导。
咸承其则。
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城阳公萧吉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