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郭开战国赵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赵国人
赵王迁宠臣,与廉颇有仇,尝屡毁廉颇赵王
又受秦赂,谤大将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赵军为秦所破。
赵王迁被虏,赵亡。
蔺相如战国赵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赵国人
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强索和氏,云以十五城为交换。
以缪贤荐,相如奉命带璧入,当庭据理力争,终于完璧归赵,以功拜上大夫
赵惠文王二十年,随赵王秦王在渑池相会,使赵王未受屈辱,升上卿,位居廉颇之上。
廉颇意欲羞侮之,相如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登门谢罪,成为刎颈之交。
赵惠文王战国赵国 ? — 前26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赵惠文王 前298年—前266年 国君姓名:赵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66 【介绍】: 战国时赵国国君名何
武灵王庶子
即位初年少,公子成李兑专政。
时秦已强大,王用廉颇赵奢为将,蔺相如上卿,均有功绩。
在位三十三年。
赵括战国 ? — 前2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60 【介绍】: 战国时人
赵奢子,亦称马服子
熟读其父所传兵书,未解实际运用。
赵孝成王六年,中秦反间计,以廉颇为将。
赵括母蔺相如均进谏,王皆不听。
一反廉颇坚守战略,在长平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
赵军四十余万被俘坑死。
乐乘战国赵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赵国人
尝为燕将,燕王喜四年伐赵,败,为廉颇所擒。
留赵,赵以为武襄君。
襄王时使廉颇为将攻燕,廉颇不听代,击走。
栗腹战国燕国 ? — 前2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51 【介绍】: 战国时燕国人
燕王喜丞相
王使以百金为赵王寿刺赵实情,还言赵氏长平败后兵弱可伐。
王乃命率兵攻赵之鄗。
为赵将廉颇所败,被杀。
赵孝成王战国赵国 ? — 前24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赵孝成王 前265年—前245年 国君姓名:赵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45 【介绍】: 战国时赵国国君名丹
惠文王子。
即位初,太后用事,秦攻,拔三城
四年,秦攻韩上党上党冯亭不能守,以上党,王受之。
七年,中秦反间计,以赵括廉颇为将,与秦长平一战,赵军大败,死士卒四十余万。
秦军进围邯郸,得楚、魏相救,围乃解。
十五年,燕攻廉颇为将反击大胜,杀燕将栗腹等。
十八年,秦攻取赵次等三十七城。
在位二十一年。
将渠战国燕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燕国人,一说为燕将,失其姓。
燕王喜四年,攻
将渠谏,王不听。
赵将廉颇乐乘大破燕军,进攻燕国
燕以将渠为相,议和。
庞煖战国赵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赵国人
廉颇为将。
赵悼襄王三年击杀攻赵之燕将剧辛
四年将赵、、魏、燕、韩五国之师攻,被击退,是为最后一次合纵。
燕王喜战国燕国 ? — 前2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燕王喜 前254年—前222年 国君姓名: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22 【介绍】: 战国时燕国国君
惠王曾孙。
四年,伐赵,赵廉颇击破燕军,杀燕将栗腹,围燕。
乃使主和之将渠为相,围乃解。
十三年剧辛,为赵庞煖所破。
二十三年太子丹在秦为质子,逃回。
二十八年太子丹使荆轲秦王,未成。
秦攻燕,王亡走辽东,后为秦所虏,燕亡。
在位三十三年。
范通西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人
王浚外亲。
晋武帝时益州护军
以平吴功大,为王浑所抑,不胜忿愤而有怨言。
廉颇蔺相如之事为譬,谓功美而未尽善。
自承性褊,纳其言。
储光羲盛唐 707 — 760
作品评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摩诘才高于储,拟陶则储较王为近。
但储诗亦惟此种佳,有廉颇用赵人之意。
王兼长,储独诣也。
吴廷举明 1467 — 1532
廷举字献臣梧州人
成化丁未进士,除顺德知县
成都同知,改松江,擢广东佥事,历副使,劾中官逮系狱,戍雁门
赦免,擢工西右参政
乞休。
广东右布政使,召为右副都御史,迁工部侍郎,改兵部、南工部户部,迁右都御史巡抚应天,进南工部尚书
谥清惠
有《东湖奏疏》、《西巡类稿》。
(《列卿记》:廷举作诗效陈白沙
(《国史唯疑》:「吴廷举初请从李献吉学诗,音响不谐,为所哂,怒相排抵,免官去。
后顾疏荐李。
馀诵李《放歌》云:「东湖子,君非淟合涊沕之丈夫,馀亦岂卑卑与世而浮沈。
恂复共斗非庸劣,终投万古钦。
」吴亦报之诗:「夫既觏颜面,岂不惬素心!
如何异同论,三两相参差。
」盖两公皆伟人,负气不下,微生睚眦,旋消释久矣!)
郑岳明 1468 — 1539
字汝华莆田人
弘治癸丑进士,授户部主事
刑部,历员外,出为湖广佥事,遥广西按察副使,改广东,历江西按察使布政使
以勘事被诬,夺职为民。
寻起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召为大理寺卿十进兵部侍郎
有《山斋集》二十四卷。
(《东南峤外诗话》;汝华侍郎著有《蒙难录》,其稿本久佚。
惟《山斋集》中有《幽居书怀诗序》云:「庶人宸濠,久畜异志,予由臬转藩,裁抑逆萌,濠不能堪,嗾同寮横加诬讦。
威贿上下,文致其辜。
逮系逾年,始得罢归。
忧患中尝作《蒙难录》。
兹摘其概书之。
诗云:咄咄日书空,祸阶嘅伊始。
蚁穴昔何微,溃川浩无涘。
数至谅难违,修身以顺俟。
《明夷》古听悲,演《》在羑里。
厉贞乃终吉,斋心悟玄理。
溪壑绝险巘,千仞犹可穷。
人心如其面,谈笑伏兵戎。
田灌平生交,酒杯不相容。
魏其力解纷,乃并遭祸凶。
往事昧明训,邈哉踪。
」 《兰陔诗话》:公在江西,知宸濠有异志,尝作诗云:「吴濞招死士,密置淆渑间。
岂知真将军,轻车出蓝田
逆节竟斧锧,明鉴垂简编。
」其言果验。
田按:汝华以勘李献吉巡按相讦事,献吉汝华亲信吏言子沄受赇,宸濠助之。
朝议大理卿燕忠勘问,两斥之,因罢为民。
献吉为宸濠所助,其曲直不辨自明。
汝华非徒风骨,亦留心乡邦故事。
其所辑《莆阳文献》,具有经纬。
五字诗亦有风韵。)
李廷龟明 1564年10月8日 — 1635年4月29日
易曰。
文明以止。
人文也。
说者谓君臣父子各止其所。
此则圣人之文也。
下此而如郑国之辞命。
既见称于圣人。
朱子亦善其能说义理。
则其为数世之福也信矣。
孔子尝叹二代之文献无徵。
而然而又曰有宋存焉。
盖观于正考
甫得商之名颂。
以祀先王。
孔子得以编于诗后。
则岂亦洪范微子诸书。
亦宋之自出耶。
盖有献然后有文。
郑之辞命。
东里诸人。
则谁能草创而润色之。
殷商之季。
苟无微箕胶鬲诸贤。
则其遗俗流风。
可得以存耶。
其在我朝。
月沙李文忠公廷龟字圣徵
其殆庶几乎。
公自在小官。
已掌丝纶。
以至仁祖改玉之后。
国家多事。
权经交互。
而公发之容易。
浑浩流转。
顷刻万变。
盖彬彬乎昌矣。
而其义理则必主于典谟雅颂。
参之以左国公谷。
故苟考信于六艺之文者。
虽刻薄如申韩。
纵横如仪秦。
莫不心服而口唯焉。
最是万历戊戌辨诬奏文。
辞严义明
名正理得。
天朝诸大人开纳敷奏。
神宗皇帝洞照冤枉。
快赐伸雪。
圣谟神翰。
炳如日星。
微公此文。
则数千里箕子之邦。
将未免于夷虏禽兽之归矣。
最功定次。
谁与竞哉。
虽然。
为是者。
有本有源。
观于宋御史幕中大学讲语。
可见公之学问。
而其学一主于洛闽而靡他也。
御史虽主象山,阳明。
而于公之论说。
不敢剖击。
至于补亡之章。
朱子实用廉颇赵卒。
御史亦且肯从公说。
不敢疑贰。
而其终不回头者。
惟经一章改亲为新而已。
然则公之学之正而不挠夺于异端者如何也。
呜呼。
公之帝庭奏文一出。
而华夷逆顺。
皆得其止。
此乃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义也。
大学讲语一出。
而章句训诂。
各得其止。
此乃圣贤之宗旨。
孔门之衣钵也。
是虽未可遽议于文明以止之域。
而抑其所止者。
亦不可谓不大。
则其馀小者。
因亦可知。
盍观于栗谷先生之状文乎。
今人大都曰知宗栗谷
而其知之真信之笃而形容尽者。
未有如此状者也。
盖学得其正。
然后命辞无差。
命辞无差。
然后吾乃沛然矣。
呜呼。
观此数篇论议。
则其为文献何如也。
虽百世可徵也。
是宜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使与天壤终如可也。
始门人崔有海刊其全集于公山
今已坏乱。
不可次第。
公之孙判书翊相弼卿
奉其先旨。
与其堂侄喜朝等亟谋重刊。
老峰闵相公鼎重大受
实赞斯役焉。
其意盖曰。
宇宙间此等文字。
自不泯灭。
然六籍之传。
尚有赖于剞劂之功。
则今玆重刊之役。
正不可缓也云。
弼卿诸人。
猥以问序于余。
余曰。
序不必多矣。
中朝大雅。
本朝名公。
皆已发挥矣。
惟玆辨奏数文字。
无甚表章。
其在今日。
表章之尤不可已也。
何也。
世衰道微。
诐淫邪遁。
塞路滔天。
尊周之说。
为天下所讳。
朱子之学。
或不免抵排。
公之文献。
尤岂可任其埋没。
不以新一世之耳目哉。
曩也悉索弊赋之时。
清阴文正公
引用奏中万折必东语。
公诵于朝。
而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彝。
灿然复明于世。
呜呼。
百世之后。
复有能徵如文正公者乎。
不但为数世之福而已。
否乎。
或将曰于止知其所止乎。
呜呼。
是岂易与俗人言哉。
噫。
 著雍执徐三月日。
恩津宋时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