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元圭初唐 644 — 7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4—716 【介绍】: 唐僧。
伊阙人俗姓李
嵩岳闲居寺。
后通悟少林寺禅宗,遂卜庐于岳中庞坞。
相传有山神来与辩论,受戒而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伊关李氏子也。
气禀英特。
体貌幽雅。
永淳二年
遂登具。
隶业闲居寺。
即习毗尼。
又寤禅旨于慧安禅师室中。
于是结庐嵩岳之庞坞以隐焉。
景龙二年
有拥部曲。
列仪仗。
峨冠裤褶而谒者
意其非常。
即谓之曰。
善来仁者。
胡为而至。
曰师宁识我耶。
曰吾观佛与众生等。
岂独于汝而起分别哉。
曰我此岳之神也。
职能利害生杀于人。
师安得等视我乎。
曰吾视身与空等。
视吾与汝等。
汝能坏空与汝者则能坏。
吾。
吾本无生。
汝焉能坏。
神遽稽首再拜曰。
师智辩广大。
非我所及也。
愿授五戒。
度今出世。
曰。
汝既乞戒。
即既戒矣。
戒外无戒。
又何戒焉。
曰此理也。
事则未然。
必得师戒。
而身为门弟子乃可耳。
因为张座。
正几秉炉曰。
付汝五戒。
如能持者。
当答曰能。
如不能者。
当答不能。
继而唱曰。
汝能不淫乎。
曰既娶矣。
曰。
非谓此也。
谓能无罗欲也。
曰能。
曰汝能不盗乎。
曰资用无乏。
奚庸取。
曰。
非谓此也。
谓能以善恶致祸福。
而不以祭祀否也。
曰能曰汝能不杀乎。
曰实司其柄。
曰。
非谓此也。
谓能无滥误混疑也。
曰能。
曰汝能不妄语乎。
曰我本正直。
安肯妄语曰。
非谓此也。
谓能不失先后。
而合于天心也。
曰能。
曰汝能不饮酒乎。
曰世以为礼。
奈何。
曰。
非谓此也。
谓能不以醉酗败德也。
曰能。
曰。
已上是如来所制妙戒。
能以有心守护。
而无心拘执。
有心遮持。
而无心开犯。
则先天地生不为寿。
后天地死不为老。
终日变化不为动。
毕竟寂嘿不为静。
故娶妻非淫也。
飨祭祀非取也。
操政柄非杀也。
当于先后。
非妄语也。
醉于仁义。
非酒也。
此固有心者也。
若其无心。
则罗欲不为淫。
以飨而福恶。
不飨而祸善。
不为盗。
误混疑不为杀。
先后违天。
不为妄语。
醉酗不为酒。
盖无心则无戒。
无戒则无佛。
无佛则无众生。
无汝亦无我。
无我无汝。
孰为能戒。
孰为所戒哉。
曰我神通亚佛。
师以为何如。
曰。
如我解。
佛亦无神通。
而况汝乎。
神悚然惊曰。
愿见教。
曰。
佛能空一切相。
成万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
穷亿劫事。
而不能化道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
不能尽众生界。
汝能戾上帝。
东天行而西七曜乎。
则吾知其不能也。
汝能夺地祇。
融五岳而结四海乎。
则吾又知其不能也。
且谓神通。
而有所不能。
则虽谓之无神通可也。
曰我诚浅昧。
未闻空义。
今既得戒于师。
请效所能。
以报慈德。
固辞。
不可。
因曰。
东岩寺之面势而莽然无树。
北岫有之。
而非屏蔽也。
汝无挠物。
聊为吾移北树于东岭。
斯已矣。
曰诺。
必夜风震。
慎无恐也。
遂辞去。
目送之。
但见空中幢盖飞翻。
戈戟森耸。
环佩之声。
摇曳碧霭。
红霞之上。
杳渺而没焉。
是夕三鼓。
飙电雨雹果骤。
栋宇欲摧压。
且视之。
东岩松栝。
行列如久植。
而北岭则无复旧矣。
禁其徒勿外言。
言则不信者。
且以我为妖也。
开元四年。
丙辰示寂。
春秋七十三。
释元圭
姓李氏
伊阙人也。
禀气英奇宽裕闲雅。
既缘宿习乃誓出家。
永淳二年遂登满足。
乃隶名闲居寺以习毗尼。
虽勤无懈执律唯坚。
后悟少林寺禅宗。
大通心要深入玄微。
遂卜庐于岳中庞坞。
谓其徒仁素曰。
吾始居寺东岭。
吾灭汝必塔吾骸于此。
安于岩阿。
时有峨冠裤褶。
部曲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
睹其貌伟精爽不伦。
谓之曰。
善来仁者。
胡谓而至。
曰师宁识我邪。
曰。
吾观佛与众生等。
吾一目之。
岂分别识也。
对曰。
我此岳神也。
吾能利害生死于人。
师安得一目我哉。
曰。
汝能生死于人。
吾本不生汝焉能死。
吾视身与空等。
视吾与汝等。
汝能坏空与汝乎。
苟能坏空及坏汝。
吾则不生不灭也。
汝尚不能。
如是又焉能生死吾邪。
岳神稽首再拜曰。
我亦聪明正直于馀神。
岂能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
愿授之正戒。
令我度世助其威福。
曰。
神既乞戒即既戒也。
所以者何。
戒外无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闻茫昧。
止求师戒。
我身为门弟子。
辞不获。
即为张座焚香秉炉正机曰。
付汝五戒汝能奉持即向曰能。
不能即曰否。
神曰。
洗耳倾听虚心纳教。
曰。
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谓此也。
谓无罗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盗乎。
神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
曰非谓此也。
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杀乎。
神曰。
政柄在躬焉曰不杀曰。
非谓此也。
谓有滥误混疑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妄乎。
神曰。
我本正直焉能有妄曰非谓此也。
谓先后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遭酒败乎。
神曰。
力能。
曰如上是为佛戒也。
又言。
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
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
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
后天地死不为老。
终日变化而不为动。
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
此则虽娶非妻也。
虽飨非取也。
虽柄非权也。
虽作非故也。
虽醉非惛也。
若能无心于万物。
则罗欲不为淫。
福淫祸善不为盗。
滥误混疑不为杀。
先后违天不为妄。
惛荒颠倒不为醉。
是谓无心也。
无心则无戒。
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
无汝及无我。
无我无汝。
孰能戒哉。
神曰我神通亚佛。
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
启跪颇恭曰。
可得闻乎。
曰汝能㑦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又曰。
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
曰不能。
曰。
是为五不能也。
又曰。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
而不能化导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
而不能尽众生界。
是为三不能也。
定业亦不牢久。
无缘亦谓一期。
众生界本无增减。
亘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
是谓无法。
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
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
作用冥现有情前也。
若有心有作。
作用必不普周焉。
岳神曰。
我诚浅昧未闻空义。
愿师授我戒。
我当奉行。
更何业因可拘尘界。
我愿报慈德效我所能。
曰。
吾观身无物。
观无常法窟块然。
更有何欲。
神曰。
师必命我为世间事。
展我少小神功。
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曰。
无为是无为是。
神曰。
佛亦使神护法。
师宁隳叛佛邪。
随意垂诲。
不得已而言曰。
东岩寺之障也莽然无树。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
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
神曰。
已闻命矣。
又陈曰。
我必昏夜风雷摆摇震运。
愿师无骇。
即郑重作礼辞去。
门送。
而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行仗。
又复碧霭红霞紫岚皓气间错四散。
幢盖环佩戈戟森森凌高𥧲空杳渺隐没焉。
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霆电。
隆栋壮宇岌礘将圮。
定僧瞻动宿鸟声狂。
互相敲磕物不安所。
乃谓众僧曰。
无怖无怖。
神与我契矣。
诘旦和霁。
北岩松栝尽移东岭。
森然行植焉。
谓其徒曰。
吾殁后无令外知。
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也。
开元四年丙辰岁
嘱累门人若委蜕焉。
春秋七十三。
遂营塔于岳之东岭。
影堂存于本院后。
十二年告成。
县尉许筹追圭之德为记焉。
姓李
伊关人也。
禀气英奇。
宽裕闲雅。
乃誓出家。
永淳二年
遂登满足。
乃隶名闲居寺。
以习毗尼。
执律唯坚。
后悟少林寺禅宗。
大通心要。
遂卜庐于岳中庞坞。
时有峨冠裤褶。
部曲繁多。
轻步舒徐。
称谒大师
睹其貌伟。
精爽不伦。
谓之曰。
善来仁者。
胡为而至。
曰师宁识我邪。
曰。
吾观佛与众生等。
吾一目之。
岂分别识也。
对曰。
我此岳神也。
吾能利害生死于人。
师安得一目我哉。
曰。
汝能生死于人。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视身与空等。
视吾与汝等。
汝能坏空与汝乎。
苟能坏空及坏汝。
吾则不生不灭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耶。
岳神稽首再拜。
愿授正戒。
曰。
神既乞戒。
即既戒也。
所以者何。
戒外无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闻茫昧。
止求师戒。
我身为门弟子。
曰。
付汝五戒。
汝能奉持。
即曰能。
不能即曰否。
神曰洗耳倾听。
曰。
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谓此也。
谓无罗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盗乎。
神曰。
何乏我也。
焉有盗取哉。
曰非谓此也。
谓飨而福淫。
不供而祸善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杀乎。
神曰。
政柄在躬。
焉曰不杀。
曰非谓此也。
谓有滥误混疑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妄乎。
神曰。
我本正直。
焉得有妄。
曰非此谓也。
谓先后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遭酒败乎。
神曰力能。
曰。
如上是为佛戒也。
又言以有心奉持。
而无心拘执。
以有心为物。
而无心想身。
能如是。
则先天地生不为精。
后天地死不为老。
终日变化而不为动。
毕尽寂默。
而不为休悟。
此则虽娶非妻也。
虽飨非取也。
虽柄非权也。
虽作非故也。
虽醉非悯也。
若能无心于万物。
则罗欲不为淫。
福淫祸善不为盗。
滥误混疑不为杀。
先后违天不为妄。
惛荒颠倒不为醉。
是谓无心也。
无心则无戒。
无戒则无心。
无佛无众生。
无汝及无我。
无我无汝。
孰能戒哉。
神曰。
我诚浅昧。
未闻空义。
愿师授我戒。
我当奉行。
更何业因可拘尘界。
我愿报慈德。
勉我所能。
曰。
吾观身无物。
更有何欲。
神曰。
师必命我。
曰无为是。
无为是。
神曰。
佛亦使神护法师叛佛邪。
随意垂诲。
不得已言曰东岩
寺之障也。
莽然无树。
北岫有之。
而背非屏拥。
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
神曰。
闻命矣。
昏夜风雷。
摆摇震运。
愿师无骇。
即作礼辞去。
其夕果有暴风吼雷。
奔云霆电。
隆栋壮宇。
岌礘将圮。
物不安所。
乃谓众僧曰。
无怖无怖。
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
北岩松栝。
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
僧处寂武周 658 — 7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8—734 【介绍】: 唐僧。
蜀人俗姓周
早于资州出家,住山北兰若,师事宝修禅师,服勤寡欲。
武则天时,诏入内,赐摩纳僧伽黎。
寻辞乞归山,历四十年,足不出山寺,不涉官府,为资人所崇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资州周氏子。
出家既受具。
师事宝修禅师
获心法。
隐居山北兰若。
行杜多行。
海内知其名。
天后时。
诏见。
赐摩纳僧伽梨。
恳辞放还山。
每跏趺胡床。
昼夜常坐。
不昏寐。
虎伏其下如卫护。
积四十六年。
迹未尝出山。
而神异寝著。
新罗无相师自其国来。
谒。
先命洒扫曰。
远客至矣。
开元初
郡守王晔甫视事戒诸僧。
必赴府致贺礼。
不则胥吏廉其罪。
于是不往。
其徒以为言。
曰。
缘业有在吾未死。
虽晔其如吾何。
后晔果以见慢发怒悉引诸僧。
坐厅事。
状。
忽仆地。
左右急扶掖入屏著而绝。
盖晔故黄冠也。
尝立小功景云中。
遂器使有民社。
然于吾教终莫加恤也。
卒于二十二年之正月
寿八十七。
释处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师事宝修禅师
服勤寡欲与物无竞。
雅通玄奥。
居山北行杜多行。
天后闻焉。
诏入内赐摩纳僧伽梨。
辞乞归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类。
资民所重。
学其道者臻萃。
由是颇形奇异。
无相大师新罗国将来谒诜禅师
预诫众曰。
外来之宾明日当见矣。
宜洒扫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东宾至也。
开元初新除太守王晔。
本黄冠也。
景云中曾立少功刺于是郡。
终于释子苞藏祸心。
上任处分令境内应是。
沙门追集。
久不下山。
或劝往参免为厉阶。
谓弟子曰。
汝虽出家犹未识业。
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
迨乎王公上官三日。
缁徒毕至。
或曰。
处寂蔑视藩侯弗来致贺。
晔微怒也。
屈诸僧升听坐已。
将启怒端问违拒之由。
愠色悖兴。
僧皆股慄。
晔俄然仆地。
左右扶掖归宅。
至厅事后屏树如被掴颊之声。
禺中气绝。
自此人谓为妄欲加诸道人一至于此。
开元二十二年正月示灭。
享年八十七。
资中至今崇仰焉。
释处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师事宝修禅师
服勤寡欲与物无竞。
雅通玄奥。
天后闻之诏入内赐摩衲僧伽梨。
辞乞归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类。
资民所重。
学其道者臻萃。
由是颇形奇异。
无相大师新罗国将来谒诜禅师
预戒众曰。
外来之宾明日当见矣。
宜洒扫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东宾至也。
开元初新除太守王晔上任。
处分令境内应是。
沙门追集。
久不下山。
或劝往参免为厉阶。
谓弟子曰。
汝虽出家犹未识业。
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
迨晔上官三日。
缁徒毕至。
或曰。
处寂蔑视藩侯弗来致贺。
晔微怒也。
屈诸僧升厅坐已。
将启怒端问违𢬤之由。
愠色勃兴僧皆股慄。
晔俄然仆地左右扶腋。
归宅至厅事。
后屏树如被掴颊之声。
寻尔气绝。
年八十七岁。
示灭资中
至今崇仰焉元圭
释元圭
姓李氏
伊阙人也。
少林寺禅师
大通心要深入玄微。
遂卜庐于狱中庞坞。
谓其徒仁素曰。
吾始入寺东岭。
吾灭汝必塔吾骸于此。
安禅于岩阿。
时有峨冠裤褶。
部曲繁多。
称谒大师
睹其貌伟精爽不伦。
谓之曰。
善来仁者。
胡为而至。
曰师宁识我耶。
曰。
吾观佛与众生等。
吾一目之。
岂分别识也。
对曰。
我此岳神也。
吾能利害生死于人。
师安得一目我哉。
曰。
汝能生死于人。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视身与空等。
视吾与汝等。
汝能坏空与汝乎。
苟能坏空及汝。
吾则不生不灭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耶。
岳神稽首再拜曰。
我亦聪明正直于馀神。
岂能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
愿授之正戒。
令我度世助其威福。
曰。
神既乞戒即既戒矣。
所以者何。
戒外无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闻茫昧。
止求师戒。
我身为门弟子。
辞不获。
即为张座焚香秉炉正机曰。
付汝五戒汝能奉持。
即向曰能不能即曰否。
神曰。
洗耳倾听虚心纳教。
曰。
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谓此也。
谓无罗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盗乎。
神曰。
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
曰非谓此也。
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杀乎。
神曰。
政柄在躬焉曰不杀。
曰非谓此也。
谓有滥误混疑也。
神曰能。
曰能不妄乎。
曰吾本正直焉能有妄。
曰非此谓也。
谓先后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能不遭酒败乎。
神曰。
力能。
曰。
如上即佛戒也。
又言。
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
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
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
后天地死不为老。
终日变化而不为动。
寂默而不为体。
悟此则虽娶非妻也。
虽享非取也。
虽柄非权也。
虽作非故也。
虽醉非惛也。
若能无心于万物。
则罗欲不为淫。
福淫祸善不为盗。
滥误混疑不为杀。
先后违天不为妄。
惛荒颠倒不为醉。
是谓无心也。
无心则无戒。
无戒则无心。
无佛无众生。
无汝及无我。
无我无汝。
孰能戒哉。
神曰。
我神通亚佛。
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启跪颇恭曰。
可得闻乎。
曰汝能㑦(音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又曰。
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
曰不能。
曰。
是为五不能也。
又曰。
佛能空一切成万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业。
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
而不能化导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
而不能尽众生界。
是为三不能也。
定业亦不牢久。
无缘亦谓一期。
众生界本无增减。
亘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
是谓无法。
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
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
作用冥现有情前也。
若有心有作。
作用必不普周焉。
岳神曰。
我诚浅昧未闻空义。
愿师授我戒。
我当奉行。
更何业因可拘尘界。
我愿报慈德。
曰。
吾观身无物。
观无常法窟块然。
更有何欲。
神曰。
师必命我为世间事。
展我少小神功。
使已发心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曰。
无为是无为是。
神曰。
佛亦使神护法。
师宁隳叛佛耶。
随意垂诲。
不得已而言曰。
东岩寺之障也。
莽然无树。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
汝能后此树于东岭乎。
神曰。
已闻命矣。
又曰。
我必昏夜风雨摆摇震运。
愿师无骇。
即作礼辞去。
门送而观之。
见仪卫如王者之行仗。
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震电。
隆栋壮宇岌礘将圮。
定僧胆动宿鸟声狂。
互相敲磕(苦盖切)物不安所。
乃谓众僧曰。
无怖无怖。
神与我契矣。
诘旦和霁。
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
谓其徒曰。
吾殁后无令外知。
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也。
开元四年卒。
寿七十三。
释之季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沙门法力
未详何许人。
立志精苦。
念于鲁地建所居寺。
而资未易集。
因与沙弥明琛
行丐上谷
获麻一车而反。
及空泽中野烧四至。
已处下风。
倦卧莫之觉。
叫憾。
良久则烟焰蓬勃矣。
遽起举声称观。
然犹未及世音二字。
而风转焰息。
卒获安隐。
法智
为白衣时。
独行大泽中。
野烧四合。
度其势不可免。
乃俯伏于地。
称观世音号以待死。
久无所觉。
仰观则火已熄矣。
徐起而察之。
则见其地凡草木皆烬。
所在处仅容身许。
无他。
由是以知菩萨所加被也。
之出家自此始。
又道集。
尝游寿阳西山
遇二盗缚之树。
尽取其资。
将杀之。
集默念观世音号不已。
盗屡引刀斫。
皆不能有所伤损。
意以为神。
怖而走。
集赖以脱。
又法禅。
偶偕友山行。
遇盗焉。
禅等惟专念观音。
盗不能前。
射之弓矢辄废坠。
盗惧因投弃弓矢于地。
而归诚焉。
事具观音感应传。
释法力北魏
释法力
未详何人。
精苦有志德。
欲于鲁郡立精舍。
而财不足。
沙弥明琛
上谷
乞麻一载。
将事返寺。
行空泽中忽遇野火。
车在下风无得免理。
于时法力倦眠。
比觉而火势已及。
因举声称观。
未逮世音。
应声风转火焰寻灭。
安隐而还。
沙门法智者。
本为白衣独行大泽。
猛火四面。
一时同至自知必死。
乃合面于地称观世音。
怪无火烧。
举头看之。
一泽之草纤毫并尽。
所伏仅容身耳。
因此感悟出家为道。
厉精翘勇众所先之。
沙门道集。
寿阳西山游行。
为二劫所得。
缚系于树将欲杀之。
惟念观世音守死而已。
劫引刀屡斫皆无伤损。
自怖而走。
集因得脱。
广传此事。
沙门法禅等。
山行逢贼。
惟念观音。
挽弓射之。
欲放不得。
贼遂归诚投弓于地。
又不能得。
知是神人。
舍而逃走。
禅等免脱所在通传。
并魏末人。
别有观音感应传。
文事包广。
不具叙之。
那连提黎耶舍南北朝末隋初 490 — 589年8月2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称。
北竺乌伤国人。
弱冠出家。
备闻正教。
既登具足。
遍访圣踪。
天梯石台之奇。
龙庙宝塔之胜。
并躬顶礼。
无所遗逸。
尝有异尊者。
见舍而谓之曰。
苟能静脩。
当證道果。
游涉徒劳。
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
乃届齐境。
文宣皇帝
天宝七年
也。
时舍齿方强仕。
气貌雄雅。
物议惮之。
诏安置天平寺
号翻经三藏
礼遇隆至。
内出梵本千馀夹。
为建道场。
以示尊崇。
躬拜伏。
顾谓群臣曰。
此三宝洪基也。
故宜偏敬。
初译众经五十馀卷。
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
二十馀人监掌。
沙门法智
居士万天懿。
度语。
未几诏授舍昭玄统。
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
教亦随替。
避地东南。
不遑宁处。
绵历四载。
有隋御宇。
光复大法。
开皇二年。
七月。
奉玺书。
偕弟子道密等入
大兴善寺
冬十二月
即事翻译。
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
沙门法纂僧琛明芬
给事道宝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
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
监护。
舍年迈行厉。
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
梦身作佛。
境界殊妙。
后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抚存羁旅。
得其欢心焉。
久之不疾而化。
适满百龄。
开皇九年。
八月二十九日也。
那连提黎耶舍
隋言尊称。
天竺乌场国人。
正音应云邬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与佛同氏。
亦姓释迦
刹帝利种。
隋云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
因即号焉。
今所谓国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发意出家。
寻值名师备闻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闻诸宿老叹佛景迹。
或言。
某国有钵。
某国有衣。
顶骨牙齿神变非一。
遂即起心愿得瞻奉。
以戒初受须知律相。
既满五夏发足游方。
所以天梯石台之迹。
龙庙宝塔之方。
广周诸国。
并亲顶礼仅无遗逸。
曾竹园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识人机。
见语舍云。
若能静修应获圣果。
恐汝游涉终无所成。
尔日虽闻情无领悟。
晚来却想悔将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穷师子。
历览圣迹仍旋旧壤。
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
自所经见罕俦其类。
试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爱若亲。
后夜五更先礼三宝。
香花伎乐竭诚供养。
日出升殿方览万机。
次到辰时香水浴像。
宫中常设日百僧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斋后消食习诸武艺。
日景将昳写十行经。
与诸德僧共谈法义。
复与群臣量议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灯烛。
礼拜读诵各有恒调。
了其常业乃还退静。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诚孝居怀。
释种馀风胤流此国。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远投告。
六人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顶。
见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险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寻鬼道。
渐入其境。
便遭杀害。
昔有圣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门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错入鬼道。
耶舍觉已。
口诵观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复前行。
又逢山贼。
专念前咒便蒙灵卫。
贼来相突对目不见。
循路东指到芮芮国。
突厥乱西路不通。
反乡意绝。
乃随流转。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馀里。
彼既不安远投齐境。
天保七年届于京邺。
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
耶舍时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议惮之。
缘是文宣礼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请为翻经。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
敕送于寺。
处以上房。
为建道场供穷珍妙。
别立厨库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
监掌翻译。
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
懿元鲜卑。
姓万俟氏
少出家师婆罗门。
而聪慧有志力。
善梵书语工咒符术。
由是故名预参传焉。
初翻众经五十馀卷。
大兴正法。
弘畅众心。
宣帝重法殊异。
躬礼梵本顾群臣曰。
此乃三宝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译之暇。
时陈神咒。
冥救显助立功多矣。
未几授昭玄都。
俄转为统。
所获供禄不专自资。
好起慈惠乐兴福业。
设供饭僧施诸贫乏。
狱囚系畜咸将济之。
市廛闹所多造义井。
亲自漉水津给众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极山美。
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周给。
又往突厥客馆。
劝持六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问起居。
耶舍叹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舆今降。
重法故尔。
内抚其心惭惧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齐。
佛教与国一时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内袭三衣。
避地东西不遑宁息。
五众彫窘投厝无所。
俭饿沟壑者。
减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随缘济益。
虽事力匮薄。
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
说导无倦。
此负留难便历四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宝。
开皇之始。
梵经遥应。
爰降玺书。
请来弘译。
二年七月
子道密等。
侍送入
大兴善寺
其年季冬草创翻译。
昭玄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令对翻传。
主上礼问殷繁。
供奉隆渥。
年虽朽迈行转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罗尼。
具依修业。
梦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灵祥杂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存抚羁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诫尔门徒。
佛法难逢宜勤修学。
人身难获慎勿空过。
言讫就枕。
奄尔而化。
时满百岁。
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寿果终。
其言验矣。
登仙冥理犹难测之。
然其面首形伟特异常伦。
顶起肉髻耸若云峰。
目正处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长轮埵成具。
见人荣相未比于斯。
固是传法之硕德也。
法主既倾哀惊道俗。
昭隆之事将渐坠焉。
凡前后所译经论。
一十五部。
八十馀卷。
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
沙门僧深明芬给事道宝等度语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
监护始末。
至五年冬
勘练俱了。
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
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
国五十馀。
里十五万。
瑞景灵迹胜寺高僧
驶水深林山神海狩。
无非奉敬。
并预惩降。
事既广周未遑陈叙。
沙门彦琮为之本传。
具流于世。
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
隋言灭喜。
不远五百由旬。
来观盛化。
开皇二年
于大兴善。
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
给事道宝沙门法纂笔受
沙门彦琮制序。
阇那崛多南北朝末隋初 523 — 600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
父为国之宰辅。
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
随本师历游诸国。
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
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
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
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
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
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
北贤豆揵陀罗国人。
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
既登戒品之三夏
年方二十有七。
即与其落发师胜名。
得戒师志贤。
游方弘法。
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
备尝崄岨。
鄯州
西魏元年也。
周明帝武成初
驻锡长安草堂寺
未几誉彻上听。
诏偕胜名智贤二师。
后园论法。
且为造四天王寺。
传度梵文。
则十一面观音。
金仙所问经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邀俱往。
止龙渊寺。
建德废教。
逼从禄仕。
以死辞。
诏放归。
北陷突厥
连丁二师丧。
沙门宝暹。
僧昙等。
齐武平间西访经法。
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以东。
至是亦宿留突厥
以避周祸。
相得欢甚。
会隋受禅。
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
上诏访宿德传译。
开皇五年
崛多使者
谒文帝于洛阳
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
时耶舍已亡。
久旷元匠。
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
居士高天奴。
高和仁
兄弟。
同传梵语。
置十大德。
沙门僧休。
法粲。
法经
慧藏
洪尊。
慧远
法纂。
僧晖。
明穆。
昙迁
等。
监掌翻事。
铨定宗旨。
明穆彦琮重对梵本。
详审文义。
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
春秋七十又八。
始终出经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则佛本行集。
法炬。
威德。
护念。
贤护
等是也。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乃别敕追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滕王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明义结具流于世。
费长房三宝录。
隋高祖又敕崛多。
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隋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