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净秀南梁 418 — 5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06 【介绍】: 南朝梁女僧
安定乌氏人
本姓梁
年十二求出家,父母未许,至二十九岁方听之。
禅林寺严遵律范,为梁武帝所重。
后以年高,召见时听乘舆入内殿。
净秀本姓梁
安定乌氏人也。
祖畴征虏司马父粲之龙川县都乡侯
净秀幼而聪睿好行慈仁
七岁自然持斋。
家中请僧转涅槃经。
闻断鱼肉即便蔬食。
不敢令二亲知。
若得鲑鳝密自弃之。
从外国沙门普练咨受五戒。
精勤奉持不曾违犯。
礼拜读诵昼夜不休。
年十二便求出家。
父母禁之。
及手能书常自写经。
所有资财唯充功德不营俗好。
不衣锦绣不著粉黛。
如此推迁。
至十九方得听许。
为青园寺首尼弟子。
事师竭诚犹惧弗及。
三业勤修夙夜匪懈。
僧使众役每居其首。
跋涉勤劬触事关涉善神敬护常在左右。
时有马先生
世呼神人也。
记言。
此尼当生兜率。
尝三人同于佛殿内坐。
忽闻空中声状如牛吼。
二人惊怖。
淡然。
还房取烛始登阶。
复闻空中语曰。
诸尼避路秀禅师归。
他日又与数人于禅房中坐。
一尼鼾眠睡中。
见有一人头柱殿。
语曰。
勿惊尼。
后时与诸尼同坐。
一尼暂起。
还见一人。
抵掌止之曰。
莫挠尼。
进止俯仰必遵律范。
欲请曜法师讲十诵律。
但有钱一千忧事不办。
夜梦见鸦鹊鸲鹆子各乘轩车大小称形。
同声唱言。
我当助尼讲。
及至经营有七十檀越争设妙供。
后又请法颖律师重讲十诵。
开题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
其日就坐更无馀伴。
起惧犯独以咨律师
律师答言。
不犯。
观诸尼未尽如法。
乃叹曰。
洪徽未远灵绪稍隤。
自非正己焉能导物。
即行摩那埵以自悔首。
合众见之悉共相率。
退思补过惭愧忏谢。
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至都。
律范清高。
更从受戒。
而青园徒众悟解不同思立别住。
外严法禁内安禅默。
庶微称己心。
南昌公主黄修仪
大明七年八月
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
麻衣藿食。
躬执泥瓦夙夜尽勤。
制龛造像无所不备。
同住十馀人皆以禅定为业。
泰始三年明帝敕以寺从其所集宜名禅林。
手写众经。
别立经台置在于堂内。
伽罗龙王二兄弟。
现迹弥日示其拥护。
知识往来无不见者。
每奉请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
又尝七日供养礼忏讫摄心澍想。
即见二胡僧举手共语。
一称弥呿罗。
一称毗祛罗。
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
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见。
他日又请阿耨达池五百罗汉。
复请罽宾国五百罗汉。
又请京邑大德二旬大会。
二日又见一胡僧
合众疑之。
因即借问。
云从罽宾来至已一年。
使守门者密加觇视。
多人共见从宋林门出。
始行十馀步奄忽不见。
又曾浴圣僧内外寂静。
唯有牺杓之声。
其诸瑞异皆类此也。
文惠帝竟陵文宣王
厚相礼待供施无废。
年耆力弱不复能行。
梁天监三年敕见听乘舆至内殿。
五年六月十七日
苦心闷不复饮食。
彭城寺慧令法师六月十九日梦见一柱殿严丽非常。
谓是兜率天宫
净秀在其中。
即嘱之。
得生好处勿忘将接。
曰。
法师兄是大丈夫。
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
令闻病往看之述梦中事。
至七月十三日小间。
自梦见幡盖乐器在佛殿西。
二十二日请相识僧会别。
二十七日告诸弟子。
我升兜率天。
言绝而卒。
年八十九。
释慧胜南梁 425 — 505
慧胜
本姓唐
彭城人也。
父僧智寓建康
幼愿出家。
以方正自立希于语言。
言必能行身无轻躁。
旬日不出户牖。
见之者莫不敬异。
宋元嘉二十一年出家。
时年十八。
净秀尼弟子。
禅林寺
具戒以后讲法华经。
集善寺绪尼学五行禅。
后从草堂寺思隐灵根寺法颖
备修观行。
奇相妙證独得怀抱。
人见而问之。
皆答云。
罪无轻重一时发露。
忏悔恳恻以昼系夜。
贵贱崇敬供施不断。
年八十一。
梁天监四年卒。
葬于白板山也。
僧祐南梁 445 — 5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5—518 【介绍】: 南朝梁僧。
彭城下邳人俗姓俞
少出家,受业于法颖
精律部,每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
梁武帝时钟山定林寺
所撰《出三藏记集》,一称《僧祐录》,记载东汉至梁所译经、律、论等目录、序记及译经人传记,为我国现存最早佛教经录。
又编《弘明集》,辑录东汉至梁一百位学者有关佛教论著。
全梁文·卷七十一
僧祐俗姓俞,其先彭城人,世民建业
宋时出家上定光寺齐梁间见重宫省
天监中建初寺
(案《梁书·刘协早孤,依沙门僧祐居十馀年,遂博通经论。
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志》,经藏所定也,如传此言,僧祐诸记序,或杂有作,无从分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俞氏
其先彭城下邳人
徙居建邺
儿时偶入建初寺
僧范道人处。
父母呼之。
不肯归。
年十四欲娶。
乃避去。
依法达薙落于定林寺
既禀具。
法颖究毗尼。
造诣迈先哲。
每讲演。
听众常千计。
竟陵文宣王梁临川王宏南平王伟仪同袁昂永康公丁贵嫔
黑白门徒。
万一千馀人。
所获信施。
悉以脩治塔寺。
完整经像。
故光宅摄山大像。
郯县石佛皆其经始。
今上深加礼。
遇凡僧事硕疑。
必就审决。
晚年足疾。
诏听乘舆入内。
为六宫授戒。
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没。
寿七十四。
撰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行于世。
僧祐
本姓俞氏
其先彭城下邳人
父世居于建业
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
因踊跃乐道不肯还家。
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
师事僧范道人
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
知而避。
至定林投法达法师
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
师奉竭诚。
及年满具戒执操坚明。
初受业于沙门法颖
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
乃竭思钻求无懈昏晓。
遂大精律部有励先哲。
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
听众常七八百人。
永明中敕入吴试简五众
并宣讲十诵。
更申受戒之法。
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
及修缮诸寺。
并建无遮大集舍身齐等。
及造立经藏搜校卷轴。
使夫寺庙开广法言无坠。
咸其力也。
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
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
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
并请经始准画仪则。
今上深相礼遇。
凡僧事硕疑皆敕就审决。
年衰脚疾。
敕听乘舆入内殿。
为六宫受戒。
其见重如此。
开善智藏法音慧廓皆崇其德。
素请事师礼。
梁临川王南平王伟仪同陈郡袁昂永康定公贵嫔丁氏。
并崇其戒尽师资之敬。
凡白黑门徒一万一千馀人。
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
春秋七十有四。
因窆于开善路西定林之旧墓也。
弟子正度立碑颂德。
东莞刘协制文。
集经藏既成。
使人抄撰要事。
为三藏记。
法苑记。
世界记。
释迦谱及弘明集等。
皆行于世。
僧智脱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07 【介绍】: 僧。
济阳考城人俗姓蔡
其先人流宦江都而家焉。
七岁出家,为邺下颖法师弟子。
深研幽旨,清谈玄论,为时所重。
文帝于岐阳宫建斋发讲,诏智脱先升座主讲
发言抗论,剖析如流,听者忘倦。
初居扬州慧日道场,后随炀帝
著有《释二乘名教》、《净名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其先济阳考城蔡氏。
后因宦游故。
复为江都人
祖平齐新昌大守
父远珍北兖州司马
初娩。
暗室光生。
眢井泉涌。
识者以为出家之瑞徵。
七岁师事邺下颖法师
禀华严十地。
久之依江都强师。
究成实毗昙。
及覆述瓶泻珠贯。
众叹伏。
丹阳兴严寺爝法师
善成论。
卒趋轮下。
每燕语玄要亹亹。
爝师深加赏识。
未几云亡。
其徒皆属意于
以嗣义席。
故兴严之部。
至于今犹盛。
陈至德中
屡诏入内弘演
鄱阳王伯山兄弟。
仆射王克
中书王固等。
并申北面之敬。
隋初再隆至教。
尝于岐阳宫设斋。
诸德咸集。
先升法座。
且使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法师昔者独步一方。
未足以称所学。
乃今四海一家
推为论主。
则英材始见矣。
炀帝在蕃邸。
出牧维扬。
新营慧日寺
居之。
益励业。
无所不通。
后随入
止日严寺。
每被教开阐。
而辇毂下。
声闻尤振。
初成实未尝有疏。
念必出此。
而恐致异议。
正位东宫
下令俾脩缮。
遂成四十卷。
以进。
献后升遐。
荐严相继。
下令于日严寺。
选耆硕五十馀人。
入承明内殿行道。
寻下令讲净名经。
仍使沙门吉藏命章。
始相让未遽尽。
稍自矜。
微加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问。
三解脱门。
以何箭射。
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遂引据。
徵勘纷纭。
欲救解。
莫能也。
东宫时亲临视。
下令无辩。
但依本义剖析。
又令与道庄法师
谈玄理。
宾主无竭。
复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该博。
古今罕例。
若所谈说。
实而不虚。
览所撰论疏。
诚无遗恨。
可更造净名疏。
又大小乘名教。
便给书吏钞录。
就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旋督工图其形貌。
于宝台供养。
仁寿之季。
龙飞。
以脱旧恩。
赐帛四百匹。
大业初随驾幸洛。
二年冬暮
始属疾。
犹拥席授徒如平常。
三年正月九日
有异香赤光之祥。
夜盥漱遗疏周悉。
端坐而逝。
春秋六十七。
闻震悼。
诏赙帛三百匹。
有司供给丧事。
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音吐清彻。
虽众喧聒。
终莫之掩。
每承诏发题。
畴昔之夜。
必梦优填瑞像齐立。
义或未了。
辄见梵僧解释。
先尝梦。
童子手执莲华云。
天帝遣请。
临终之夕。
又梦如之。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
各三十馀遍。
成论玄文各五十遍。
弟子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
灌知名当世。
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雒阳金谷里北邙山之方坟。
秘书郎会稽虞世南
作文勒碑其侧。
或谓后又托识于病僧慧畟。
吉藏论议。
倾心尽礼。
以袪宿憾。
宛如平昔云。
释智脱
俗姓蔡氏
其先济阳考城人也。
后因流宦故复为江都郡人焉。
祖平齐新昌太守
父远珍北兖州司马
初诞之夕神光照室。
旬日之间枯泉自涌。
斯盖智炬明法流将导之徵也。
然其幼而风仪颖秀气调清远。
七岁出家。
邺下颖法师帝子。
颖法侣鸳鸿释门龙象。
华严十地冠绝漳流。
乃专经请道分阴无弃。
宫墙重仞咸得其门。
久之又睹强师成实及毗昙论。
分流异派滥觞必尽。
盘根错节游刃有馀
即于大众便事覆讲。
写瓶珠贯验在于兹。
缁素嗟服咸高神略。
丹阳庄严寺法师
成论之美名实腾涌。
远近朝宗独步江表。
乃服义下风思餐法味。
既适金陵研几幽旨。
精统词理驰誉两都。
每宴居避席请谈玄论。
㬭师深加赏赞。
称为重器。
及高座云亡三千咸在。
爰命门徒以相付嘱。
乃续敷义席常转法轮。
庄严之部于斯荣盛。
既揖论主之知人。
又叹传灯之弘教。
故彫琢门侣无辍于时。
众侣百馀一期俊乂
成其器者九十许人。
据此敷扬之功。
今古罕类也。
陈至德中
帝请入内。
讲说开悟亟动神机。
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
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隋祖留心法宝阐扬至教。
于岐阳宫建斋发讲。
有诏于先升宝座。
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独步一方未足为贵。
今为四海论主始见英才云云。
即发言抗论剖断如流。
莫不缄口卷舌回车复路。
冕旒清耳屡动晬容。
群辟解颐日仄忘倦。
炀帝作牧䢴江。
初建慧日盛搜异艺。
海岳搜扬。
以慧业超悟。
爰始沾预。
既处齐衡功倍励业。
日夕相系通眄诸部。
而标勇无前出言成论。
鼓激支派深有会宗。
故道场英贤学门崇仰而雅为论士众所推焉。
后随
住日严寺。
学士诸葛颖赍教书请讲。
于即奉命成化宣誉天朝。
江南成实并述义章
至于论文曾无顾涉。
愤激先达。
创问其论。
命笔制疏消散有闻。
更使德溢由来。
重新其美自居望苑大缉玄猷
以脱誉动物情。
下令使修论疏。
素已条贯卷帙将成。
乃结为四十卷。
寻用奏闻。
及献后既崩福事宏显。
乃召日严英达五十许人。
承明内殿连时行道。
寻又下令讲净名经。
储后亲临时为盛集。
沙门吉藏命章元坐。
词锋奋发掩盖玄儒。
道俗翕然莫不倾首。
以同法相让。
未得尽言。
乃显德自矜。
微相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问曰。
三解脱门以何箭射。
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即引据徵勘超拔新奇。
遂使投解莫从处坐缄默。
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
既即席端便尽胸臆。
仍令与道庄法师递升高座共谈玄理。
宾主无竭贵达咸欣。
嗣后嗟味载形音旨。
频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才学钩深。
古今罕例。
仰观谈说称实不虚。
览所撰论疏。
光溢心目。
可更造净名疏及大小名教
便给书吏寻录勒成。
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常自披玩。
又遣画工图其形于宝台供养。
每彫辇来仪。
未尝不鞠躬致敬。
瞻仰遗尘有若真对。
梁代琰法师
撰成论玄义十七卷。
文词繁富难于寻阅。
学者相传莫敢删正。
乃研详领要演畅惟新。
理在忘筌义深功倍。
卷轴因旧宗旨不殊。
当世盛行无不欣庆。
斯可谓悬镜拂而逾明。
宝珠蓥而加彩是也。
仁寿末年龙飞之始。
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赐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业元年随驾雒邑
二年暮冬见身有疾。
自强不息犹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异香满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遗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无常。
时年六十有七乘舆震悼赙赠优厚。
敕施物三百段。
丧事所须随由供给。
又敕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自脱之传道也。
声辩清彻众莫之諠。
标宗控引咸有联类。
章疏虽古陈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叠研覈。
预在讲肆永祛昏漠求文检义功不虚筵。
自见弘诱而成清范者。
罕继斯尘矣。
每开讲题。
必梦与优填瑞像齐立。
岂非住持三宝功用均也。
又诸有疑义昔所未了。
辄见梵僧随方解释。
未亡之前梦一童子。
手执莲华云。
天帝释遣来请讲。
临终之日又见此相。
观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灵应
夫岂徒然。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许遍。
成论文玄各五十遍。
传业学士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灌复立贞梗。
各踵敷弘知名当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坟于雒阳县金谷里之北邙山
树碑于侧。
其文秘书郎会稽虞世南撰(大业中年
之亡后。
昔与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缘。
闻而见之。
与共论议。
倾心尽礼愿托旧情。
故幽明不坠其绪云)。
释道潜北宋 1043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 【介绍】: 僧。
杭州于潜人俗姓何氏号参寥子
杭州西湖智果寺,能文章,尤善作诗,为时推重。
性傲僻寡合,与苏轼秦观陈师道诸士人为友。
杭州时,尝赴智果精舍居之,相与赋诗作记。
徽宗崇宁末,归老江湖。
赐号妙总大师
有《参寥子集》。
全宋诗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
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
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卷七○)。
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
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
哲宗绍圣间苏轼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
崇宁末归老江湖。
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
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一四
道潜(一○四三——?
),号参寥子俗姓何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
以童子诵《法华经》得度为比丘
初授业于治平寺,后住杭州智果寺。
道潜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
苏轼秦少游等为方外交,苏甚重之。
后苏谪居黄州参寥不远二千里相访。
为当路所嫉,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归老于潜山。
有《参寥子集》十二卷存世。
见《咸淳临安》卷七○,《补续高僧传》卷二三,苏过斜川集》卷五《送参寥道人南归序》。
道潜
字参寥
杭于潜何氏子。
幼试法华得度。
于书无所弗窥。
能文章。
尤喜为诗。
秦太虚苏长公
为方外交。
苏甚重之。
以书告文与可谓。
其诗句清绝。
林逋相上下。
而通了大义。
见之令人肃然。
苏谪居齐安
师不远二千里相访。
留期年。
汝海
庐山
复归于潜山中。
及苏守钱塘
卜兆山智果精舍。
率宾客十六人。
各赋一诗。
送入院。
后南迁。
师欲转海访之。
苏以书固止之。
当路亦捃师诗语。
谓有讥刺。
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
曾肇在翰院。
言其非辜。
诏复为僧。
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
归老于潜山。
参寥子集。
行世。
人谓师之诗。
雅淡真率。
上欲窥陶白。
而下有雁行苏黄句。
即未脱子瞻烟火。
雅不乐与宋人烟火。
参寥自有为参寥
非第以子瞻重也。
斯言得之。
宋景濂
育王山寺碑。
谓。
大觉琏日。
九峰韶公。
佛国白公
参寥潜公
讲道一室。
扁曰蒙堂
丛林取则焉(可入传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