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自在”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释昙斐南梁 443 — 518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同县南岩寺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同时致誉。
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融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比玉  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僧天然中唐 739 — 82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
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
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
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
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
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
穆宗长庆四年(824)卒。
谥智通禅师
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
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
《全唐诗续拾》收入。
释道通中唐 741 — 813年7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庐江何氏。
童年貌重迟。
见佛像僧仪。
必礼敬。
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
盖侍父宦游所在也。
既进具。
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
密契深领。
有不可知者。
贞元二年
因谒石头禅师迁公。
益进所学。
四年大寂将入灭。
曰。
玉石之山。
资汝道业。
遇可居之。
伏牛自在禅师
观览京洛
至唐别。
见一山葱茜可爱。
问之乡人曰。
此紫玉山也。
陟其巅则有石紫色。
莹然如玉。
乃叹曰。
兹非先师之所记欤。
遂挂锡解囊其间。
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
如何出得三界。
答曰。
里许。
得多少时也。
进曰毕竟如何出得。
答曰。
青山不碍白云飞。
于頔相公问。
教中道。
黑风吹其船舫。
飘堕罗刹鬼国。
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
咄曰。
于頔客作汉。
问这般事作么。
变色。
指曰。
飘堕罗刹鬼国也。
一日又问。
如何是佛。
相公
应诺。
曰。
切忌别求。
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
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
元和八年
偶归省。
喜曰。
汝来也。
此山有主矣。
遽拽主丈去。
襄州道俗迎奉之。
是年七月十五日
无疾而逝。
春秋七十三。
释道通
姓何氏
庐江人
其为童也持重寡辞。
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缁诵经。
合格敕度之。
天宝初载也。
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
往焉。
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
亦影随而去。
然誓游方吴越之间。
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
励心僧务不惮勤苦。
贞元二年南岳石头禅师
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
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
昌言曰。
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
遇可居之。
闻此言。
且同隐谶。
殊不详练。
其年秋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
乃问乡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忆大寂之悬记。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
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
先师之言非虚记也。
挂锡解囊。
参学之徒雾集。
始则诛茅构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海禅师
回见
愀然作色。
汝其来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径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破灶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隐居嵩山
自得心法于老安禅师
四方之趋附者。
同益至。
然其乡里名姓。
终未尝以告人也。
天后时。
嵩山神祠有灶。
颇灵异。
民之祈福祐者。
踵相接。
杀豕酾酒无艺。
堕患之。
微以杖三击之曰。
本是泥瓦合成。
灵从何来。
圣从何起。
灶即破裂堕落。
顷之见童子青衣
再拜于前曰。
吾昔尝以罪累。
辱司此灶。
其苦奚可量。
今赖师说无生法。
获生天上。
敢不致谢。
由是世号破灶堕
有僧问云。
某等久在和尚左右。
蒙和尚苦口相为。
灶神得甚么径旨。
便获生天。
曰。
我即向伊道。
是泥瓦合成。
别无道理为伊处。
僧无语。
曰会么。
曰不会。
曰。
本有之性。
为甚么不会。
僧礼拜。
曰。
堕也。
破也。
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