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行南北朝 435 — 493
本姓支
会稽山阴人
年十三出家。
基法师弟子。
住城傍寺。
每曰。
神仙之道终有迁坠。
玄儒之教不能出俗。
陶莹心神。
开发慧悟。
莫先乎释氏。
乃披经问道。
威仪弘备。
惜寸阴
和上同学僧悝。
擅名东夏
和上影响惠
共弘至教。
山阴人
体度弘泰。
风味宕远。
每曰。
能光益风化。
悝而已。
和上以人间諠动。
乃移住法华寺
自非法事。
足不下山。
永明中
上虞县城山寺。
蔡兴宗所立。
年岁稍久。
风范彫丧。
既阙总领
请和上镇正。
乃拂衣就之。
于是阐扬法教。
开示诱施。
齐齐乌众。
等化之常悦。
念西方。
要期安养
春秋五十九。
永明十一年卒。
又有同学惠通
弟子僧诞(云云)。
僧慧超南梁 ? — 5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 【介绍】: 南朝梁僧。
赵郡阳平人本姓廉
八岁从沙门惠通出家,广采经部,外听诸大德讲座,能研习其深义。
又善俳谐,工草隶,并能占相。
梁武帝时僧正
相传尝聚徒讲菩提心义,大力善神咸来受法。
释道暀隋末唐初 547 — 628年9月23日
释道暀
姓周
汝南人
幼而精确。
希志尚闻。
古迹胜人心愿齐之。
负笈金陵
高座寺听阿毗昙心妙达关键。
非其好也。
匡山遗轨每逸言前。
隋开皇十二年
大将军罗侯
远届庐岳止东林精舍。
心愿匿迹无事音尘。
山寺法拥劝引非一。
遂不拒命弘道度人。
修建僧坊四时无绝。
隋季寇扰华戎荐臻。
奖抚门徒如初不替。
贞观二年九月
身示有疾。
曾未浃旬。
忽有大星天堕正在西阁大水池中。
照朗山谷逾千炬火。
二十三日
僧正中食谓弟子曰。
僧食讫未。
答曰未竟。
又曰。
且唤上座来。
依言既至。
委以后事跏坐而卒。
诸殿阁门一时自开。
异香满寺七日便歇。
年八十二矣释法显
姓丁氏
南郡江陵人
十二出家。
四层寺宝冥法师服勤累戴咨询经旨。
有闻欲界乱地素非道缘。
既已生中如何解网。
冥曰。
众生并有初地味禅。
时来则发。
虽藏心种历劫不亡。
顗禅师者。
荆楚禅宗。
可往师学。
隋炀徵下回返上流。
于四层寺大开禅府。
徒侣四百蔚尔成林。
遂依座筵闻所未悟。
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踪。
霜钟暂扣已传秋驾。
师去后。
更求明智成彦习皓等诸师。
皆升堂睹奥。
尽斲磨之思。
及将冠具归依皓师。
诲以出要之方。
示以降心之术。
因而返谷静处闲居。
二翼之外一无受畜。
属炎灵标季荐罗戎火。
馁残相望众侣波奔。
独守大殿确乎卓尔。
旦资蔬水中后绝浆。
贼每搜求莫之能获。
自非久入慈室已抽毒箭。
焉能忍兹疲苦。
漏此凶威。
自尔宴坐道安梁殿中三十馀载。
贞观之末乃出别房斯则追善吉之息嫌。
蹈空生之秘行也。
此堂有弥勒像。
并光趺高四十尺。
八部围绕。
弥天之所造也。
其宝冠华帐供具经台
所营。
堂中五灯昼夜不绝。
忽一灯独炽焰高丈馀。
又一夜著五色衣人。
持一金瓶来奉。
又梦见一僧威容出类。
曰可往蕲州信禅师
依言即往双峰更清定水矣。
而一生染疾并往业。
受而不治。
衣食节量柔顺强识。
所住之寺。
五十馀年。
足不出户。
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
梦身坐宝殿授四众戒。
因觉渐疾。
至四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七。
昨日申时自能起止神彩了亮。
踞禅床盥浴剃发。
就床跏坐俨然便绝。
其月十七日葬于大明寺之北原。
未终之前。
门人见室西壁大开白光遍满。
夜有白云亘屋南北。
二道堂中佛事并摇动。
明日方绝。
自终及葬嶷然匡坐。
合境道俗奔凑凄零。
荆州都督纪王
夙传归戒钦仰清晖。
右记室郭瑜
铭之于彼。
僧师会五代 880 — 946
释师会
俗姓巨
荆州刺史武之后。
祖徙家北燕
遂为蓟门人也。
考讳知古。
母赵氏。
童孩出俗。
蓟州温泉院道丕为师匠焉。
业成年满受具于金台宝刹寺坛。
梁开平中萍梗任飘于河朔
杯盂随步于江淮乃抵汉南观音院岩俊
班荆话道抵掌论心。
且曰。
子还闻投子山大同禅师已否。
曰闻而未见。
曰宜亟往焉。
及参大同
跬步之间。
举扬之外。
洗焉明白。
其安坦然。
乾化二年梁苑俊公曰。
始者攸攸岐路茫茫生死。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
苟不奉师友指归。
几一生空度。
今以秽莸请与薰同器而藏可乎。
俊公与会胥德留入法席。
四年秋有宝积坊罗汉院志修。
坚请代居所住焉。
苫盖五间而已。
乃感檀越尚书左丞吴蔼兵部侍郎张衮
袁粲之谒宝亮
徐湛之惠通
共发奉章赐额曰天寿焉。
四海之僧翕然而至。
历三十五载供僧二百馀万。
用其财宝无少混淆。
耿介可知也。
天福七年晋高祖行成于内声闻于外。
敕赐紫衣。
开运元年赐号曰法相
紫衣则藏以受持。
师号则蔑其称谓。
且曰。
我本不求名。
名来自求我。
知其白而守其黑。
和其光而同其尘。
世幻逡巡时不我与。
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累诸门人帖然而灭。
春秋六十七。
腊四十八。
阇维收舍利数百粒。
起塔于东郊汴阳乡也。
刑部侍郎边归谠为碑颂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