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如幻
如幻
闽人也。
林氏子。
少为儒。
以事忤督学使者。
拂衣而出。
庐山
遍融和尚落发。
遍融晦迹众中。
为常住斫柴。
亦斫柴。
遍融之京为国师
从之京。
名起诸公卿间籍甚。
后散去。
姑苏南海楚蕲黄间。
所到说法。
从之者如云。
万历己卯
九峰讲涅槃经。
楚藩臬大夫往询之。
时弟子有私卖田数亩。
为常住者。
以所置券。
请印于当道。
闻之曰。
非我法也。
一夜遁去。
诸弟子莫知所之。
当道闻之。
益重。
为人。
生平无嗜好。
人有所施。
辄以施人。
每行手持一钵。
肩担一袈裟。
赤脚麻鞋。
不厌艰苦。
与人言佛法。
滚滚如大海水不可竭。
又善谈名理皇极经世性理诸书。
一生不见喜怒之色。
复来九峰
讲楞严。
郭祭酒正域
从之问道。
言甚相得。
后入庐山
讲法华经。
一日端坐示疾。
弟子请偈。
曰。
浮生本无偈。
痴人迷梦踪。
虚空无面目。
面目问虚空。
弟子曰。
灵骨可更之蕲乎。
曰。
爱重娑婆苦。
无情极乐仙。
何须怀旧影。
寂照满三千。
言毕而逝。
时年五十九。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幻字勉庵姓林氏,蒲田人也。
父环,家世儒术,望崇乡里。
生而倜傥,负奇气。
幼习帖括,善属文词。
年十四,即列诸生,有声庠序。
里有夏生治时者,通内典。
与游从最善,一日谓曰:“君唇掀齿露,非寿者相。
惊问:“何为而可?
”生曰:“闻之诵观音大士,祷无不应,持其号久,自当验。
遂依持,勤恳三载,而容貌改观,威仪简重。
未几,倭夷寇闽,父母俱丧于兵。
大泣曰:“人命固如是乎,何恋恋乡井为?
”遂拂衣,遨游江湖间二载,入庐山参遍融,融问曰:“大德何处人?
来欲何为?
曰:“小子闽人,为求长生。
”融曰:“有长必有短,何不学无生?
”曰:“何为无生?
”曰:“汝试剃除须发,屏息诸缘,咬嚼一句无义味话,久久自得下落,乃可为尔道无生。
即染剃,因名如幻,相与依栖,时年已逾冠矣。
顷之,乃之蕲水马牙山参无为藏主,居三载,退而隐处斗方山中,五易寒暑。
策北游上都,依暹理两宿,听诸经奥义,皆深器之。
已而有田将军者,蕲人也。
见其雅量,因漫之以世谛,笑谢曰:“海龙肯入沟渠。
”遂拽杖归九峰衲子骈集,每以《楞严》为众发明心要。
翰林郭公正域以居母忧,谒九峰,甚相得。
因进而请曰:“窃见当世谭禅者,动以棒喝机锋为向上自多,及察其操存,则犹有未尽者,又不若守教乘,精戒律,离欲苦行,以慈利物之为得耳。
曰:“然非禅之过,乃学禅之过也。
奈何去圣愈远,法门日衰,诚若公言,可为流涕。
律身清苦,生平无嗜好,人有所施,辄以施人,每有所往,唯一钵三衣。
楚藩沈君与交最密,弟子欲置香火地,以券白沈公。
闻,乃大斥之曰:“方寸福田不力耨,区区安向沈官人乞请耶?
”乃拽杖去九峰,走武曲,憩吉阳寺,闭关诵《华严经》三载。
潭州三角山,为马祖门人总印所辟,不数年焕然一新,法席大振。
一日谓众曰:“赵州八十尚行脚,我岂乏草屩一具邪。
”遂拂袖之匡庐,入黄龙寺,留讲《楞严》至二卷终,谓众曰:”姑舍是无论,且有末后与大众商量。
”即示恙,六日告终。
众请留偈,曰:”辞世本无偈,痴人觅梦踪。
虚空无面目,面目问虚空。
”弟子又问: ”灵骨可更之蕲乎?”曰:”爱重娑婆苦,无情极乐天。
何须怀旧影,寂照满三千。
”言讫遂逝,寿五十有九,腊三十
门人火浴,以骨瘗于黄龙山释德清为之铭。
释如珙南宋 1222 — 1289
全宋诗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
预戒于本州广慈院。
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灵隐,继留从痴绝冲
又往太白天目礼
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
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广利寺
二十六年卒。
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
事见《语录》及《牧潜》卷三《横川和尚塔记》,《续灯存稿》卷四、《增集续传灯录》卷四有传。
 释如珙诗,以辑自《语录》卷上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语录》卷下的诗编为第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如珙
字子璞
永嘉林处士
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举三子。
师其季也。
生于宋嘉定壬午
处士
以师孩孤。
狷洁不肉食。
难养于俗。
其季父。
有为禅沙门者。
名正则
年十五从其祝发。
预戒后即行参访。
初从石田于灵隐
及痴绝至。
犹留从之。
然终疑碍无入。
天目礼禅师太白众盛。
往投以疑。
目察其可受。
为举南山东海乌贼。
师儗对。
目随掌之。
因忽有省。
遂留给侍。
国清断桥。
明眼谨肯可求藏主得师。
桥迁净慈。
为第一座。
桥尝言。
第一座有行解。
可师表宰相
乃以师领雁山灵岩禅寺
说法嗣天目
师疾宗唱之滥古响。
瘖郁于可不可。
黑无所讳。
为提拈赞示。
必崖耸标立。
务特起以映于古。
不少牵避于俗好恶。
其辩强自胜若此。
然与人语嗫吻。
促刺不敢出。
视之巽愿人也。
其蓄众慈以诚。
不为衔勒威控之术。
或面诤抗倔不逊旁听皆愤。
师终无所罚。
更收拭进。
使之不以忤己为衔。
人始嫌其不威。
久而怀之。
举迁能仁。
丙子之乱。
乃归放牧寮。
辞病闭卧。
不应外。
至元二十年
忽有旨。
授师育王广利禅寺
师愕眙。
谓非己。
疑拒累月乃受。
盖有奏于上者。
而不以告。
其迁能仁亦然。
自公选道废。
位以求得。
惟师皆自至。
时论荣之。
师既引宗据祖。
屏遏今学。
年渐岁炙。
以取慕信。
当教法衰残。
诸老师物故。
学者无所往。
皆聚于师。
故季年声实喧震。
倾撼天下。
然师未尝以望誉怙挟。
慢略细故。
虽瓦埏木植。
羹𦵔辛咸。
碎屑之间。
即众所资仰。
必尽其虑力。
咸有迹可观述。
凡六年乃退。
前退之岁。
为藏穴寺侧。
曰此庵。
将没造曰。
吾旦日行矣。
归坐。
书所以诀众者而化。
年六十八。
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
师朴
外少饰中凝不杂。
能持坦坦。
不变于怒喜怨爱。
晚居能仁育王。
道益光。
师亦惧于无传。
讲诱孜孜。
未有厌位。
却众嗜闲意。
或迫而欲之则忻然。
避脱弃比毛秕。
不以进退顺通怀虿芥。
弟子禀遗诫。
窆全身于塔。
师自预为塔铭及诀众语。
与所说法。
有录。
高安释圆至
序而行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如珙字横川姓林氏永嘉人也。
生有特性,不尝肉食,叔父正则乃为之落发。
初见石田于灵隐,时国清断桥延典藏錀。
及迁净慈,命为首座
元至元十年,有旨授育王,懋畅宗风,行修精实,指示法门,深入玄妙。
敩人行履,自明去来。
一日忽自谓曰:“今年六十六,死日将至,火之乎,土之乎?
”西堂唯庵贯云:“古鄮山中有一片地,荒草凄然,足安舍利。
”因叠石为塔,而自铭焉,词曰:“天生一穴,藏我枯骨,骨朽成土,土能生物,结个葫芦挂赵州壁,永脱轮回起三世佛。
”将殁,书诀而化。
时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也。
释隆琦明末清初 1592 — 1673年4月3日
字隐元
福建东林林氏子也。
父在田。
母龚氏。
生六岁。
父客于湘。
家产日耗。
难以攻读。
渐以耕樵为业。
每静夜与二三友。
坐卧松下。
仰观天河运转。
星月流辉。
谁系谁主。
缠度不忒。
心甚骇焉。
遂有慕佛之念。
年二十母与长兄欲定聘。
自思身为男子。
不知父之游踪。
急于娶。
非孝也。
因告母兄。
将聘金为路用。
直往豫章
南京
宁波舟山
见族叔。
又至绍兴
经历一载。
囊已空。
随香船至南海
朝观音。
见佛地庄严。
一时凡念冰释。
遂发心持斋
潮音洞主出家。
明年二月。
航海归闽省母。
母以为自天降下。
喜不自胜。
劝母奉斋归佛。
越明年。
归寂
鉴源于印林寺。
方便接引。
遂从削发。
即发愿精修。
辛酉
绍兴显圣寺。
听涅槃经。
时闻本师费和尚之名。
因遍处参寻。
壬戌
鹦窝顶听法华。
冬在夹石碧云。
听楞严。
忽闻密老和尚
来应金
即往参见。
随问学人初入禅门。
未知做工夫。
求开示。
密云
我这里无有工夫可做。
要行便行。
要坐便坐。
要卧便卧。
师云。
蚊子多卧不得时如何。
密云
一巴掌。
师有省。
便拜云。
某甲会得和尚掌中意。
和尚云道看。
师便喝。
和尚云。
再道看。
师又喝。
和尚云。
三喝四喝后如何。
师云。
今岁盐贵如米。
自此日常活泼泼地。
忽一日窗外风吹入。
寒毛卓竖。
通身白汗。
大彻底。
便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
天下老和尚
情与无情。
尽在。
一毫头。
了了分明。
无二无别。
不可举似于人。
庚午春
黄檗本寺。
老和尚进山。
师同回寺。
辛未
众请住狮子岩
癸酉冬
马峰费和尚主席。
命师为西堂。
一日诸禅人颂百丈再参马祖
一喝三日耳聋。
黄檗闻之不觉吐舌因缘。
师亦颂云。
一声涂毒闻皆丧。
遍野髑髅没处藏。
三寸舌申安国剑。
千秋凛凛白如霜。
呈上。
费老人即圈出示众。
升座云。
吾有一枝拂子。
是从上用不尽的。
顾师云。
汝作么生奉持。
师喝便出。
到方丈。
师礼拜。
老人举拂云。
汝且将去行持。
师接著。
便打一拂。
老人云。
将为报恩那。
又打一拂。
便归寮。
甲戌回狮岩隐静。
丙子夏
本山请继黄檗法席。
却之不能。
岩下有侧石如舟。
俱以不平为叹。
师一夜在石中坐。
持大悲咒三遍。
默祝龙天。
此去黄檗
吾道大行。
为山增色。
此石可平。
默坐注香。
归室次。
蚤徒良哉报云。
石已自平。
师乃名为自平石。
法通专使送大衣流至。
丁丑仲冬
至山开堂。
腊八示云。
昔日世尊升忉利天。
为母说法。
说甚么法。
蓦竖拂云。
也只是这个。
今日山僧不动本际。
为诸父老谈禅。
谈甚么禅。
也只是这个。
这个又是个什么。
正如八十翁翁入场屋。
真诚不是小儿戏。
向个里消息恰好去。
许汝入黄檗门。
黄檗人。
黄檗同条合命。
共气连枝。
不然。
尽是门外之绕汉。
要见黄檗毫毛也大难。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隆琦字隐元
姓林氏黄檗人也。
生有灵徵,幼志凝重。
因父远游不归,绝意婚娶,附舟诣补陀祷祝,睹大士境界,遂欲轶尘。
乃礼黄檗鉴源为师,薙染易服。
遍造诸方,潜颖真参,心光灿发。
密云金粟,径往依之,始露头角,机锋酬酢,迥出寻常,密云甚相契重。
逮受黄檗请,乃偕还旧山,结茅于师子岩。
隐安继主檗山本同,则延之领众,因继其法。
费隐既受别请,林御史汝翥与士众请居祖席,始出世焉。
坐夏十稔,指踰三千,鞭龙策象,声光远播。
万里扶桑,梯航申礼,祈教彼土,恳请尤挚。
亦自知信于东倭,实有宿缘,当为了之。
故扬帆破浪,海若效灵,遂底长
岛主欣迎,万象云拥。
驻锡兴福,益以崇福,兼兹二刹,法雨所施,罔不沾溉。
受请普门,国王、大将军咸来致敬,宠锡优渥,珍服名香,络绎充积。
亦漠然,惟思流通正教,弘我佛旨。
但每念祖庭,时有故山之思,国王感其眷恋,乃于太和山更起梵宫,仍名黄檗,以慰其心。
移居未久,举首座性瑫自代,退隐松堂,国王为建寿塔,优游泉石,十有馀载。
预知报谢,乃示微疾,彼国王臣慰问再四,皆裁偈酬答,端居而化,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三日也。
寿八十有二,腊五十有三。
得法者二十二人,有《七会语录》。
貌魁伟,秉性刚正,苦行高谊,具在年谱。
檗山大众仰其馀徽,为筑衣钵塔,释如幻弘为之记铭,见《瘦集》。
释超定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定字体真姓林氏南安人
其母娠时,常依外家。
外祖晚见一僧求借宿,俄失所在,而内室举子,呱呱有声,家人骇异,知有自来。
襁褓而孤,育于郑氏。
年十六,翁媪并逝,悲幻质之无常,叹深恩之罔极。
伶俜哀慕,屡叩空门。
时本寂尊宿方住龙浔,旋驾云栖,道望甚高,乃直造丈室,一言开导,即便皈依,薙染服勤,志期證悟
及承寂,命继主青黎禅室,慧风广扇,云水奔趋,因以物色高贤,虚怀诸益,而龙象骈臻,精庐窄隘,乃于附郭平山大兴禅刹,四事益给,至者如归。
虽接待綦繁而研经弥切,刺血书《华严》大部至《现相品》发明心地。
又闻客僧举“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从此豁然,前后际断 。
雪峰亘从黄檗解夏,直造平山,加意勘验,举古德法语往复推寻,皆箭锋的的,函盖相承,亘深为助喜。
雪峰居漳之南山,始受属主西平禅院。
明季流寇蜂起,中原鼎沸,乃策杖孤征,随缘放旷。
朅至剑浦,栖托法云,主僧汇谷一睹光仪,如瞻相好,因请驻锡,施以钳锥,正击旁敲,一期方便,众多省发。
檀护四众,复请开堂,昙花瑞现,大地春回,毒鼓声轰,群魔胆裂,于是玄风弥播,道誉光昭。
永安西华大科大田及广湖诸刹,企慕殷勤,咸垂慈顾,主其法席。
逮及晚年,沙中耆旧请住栖云,乃携节翩翩,来作怡山主人,毳衲瞻风,苾刍倒屣,莫不饫以法喜,慰所怀来
以殿宇荒凉仅蔽风雨,乃发诚恳,撙节馀资,从事建筑,十载之间,宝坊轮奂,百具鼎新,而报缘已尽,示疾迁化。
迹其生平,入道精猛,见地超卓,慈忱弘愿,实罕其俦。
弟子奉其全龛,塔于怡山,寿七十有九,为临济三十三世,自撰行述,信为实录。
如幻更摭懿美,作为碑记,勒石山左,昭示来者。
释无疑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无疑姓林氏,浯海人。
中岁厌俗,礼印指披剃于金门宝月。
性姿纯实,笃杜多行。
雪峰亘开法罗山无疑知院事,拮据劬苦,以身率众。
时承激发,知有向上事。
逮亘移住芙蓉,乃结茅于三秀中峰,耕种自足,不染外缘。
俄遭寇乱,同安、石尾相继沦陷,僵尸填城野,偕其徒行勉、达已,拾厥遗骸,聚而瘗之于同安城北,立兆域以识曰同归所。
壬辰,漳城被围几七月,城中人相食,及清兵南下,转战百里,积骸如山。
无疑复领徒众行勉、观素辈,收胔录髑于烈日苦雨中,备尝辛艰,亦立同归所于南山寺
更建万善庵,香镫钟梵以利幽冥。
远近闻之,皆感泣涕涟,以为真大士行愿也。
乙未岁仙游陷,被屠,无疑力起奔赴,掩霾如前。
计十年中,所瘗尸骸何止万众。
斯生民之惨变,而苦行悲愿,其功德诚不可思议。
同安有甘露遗址,檀越陈公慕其道谊,延之鼎新
又尝住轮圆通寺,重修大殿,足壮观瞻,一时云水,至者如归。
俄而示疾,数日淹化。
释鼎需南宋 1092 — 1153
全宋诗
释鼎需(一○九二~一一五三)号懒庵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
年二十五读《遗教经》得悟,依保寿乐禅师比丘
踰十年归里,结庵于羌峰绝顶,三年不下山。
后由佛心才禅师挽其出。
高宗绍兴初宗杲于洋屿,旋随宗杲移小溪,与之分座,由此得声。
泉州请开法延福,后退处洋屿八年,晚居东西禅。
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二。
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鼎需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懒庵需禅师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释鼎需号懒庵
郡之林氏子也。
幼业儒举进士
莅政有声。
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
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
母氏难以亲迎在期。
笑绝之曰。
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
翠竹黄花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遍参名宿。
归里结庵羌峰三年。
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
妙喜庵于洋屿。
晦庵光在侍。
特以书招之曰。
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
可来少款如何。
不答。
以计邀至。
妙喜为众入室。
欲随而已。
妙喜因举。
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尔作么生。
下语。
诟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讦其为邪解。
泪交颐不敢仰视。
自默计曰。
我既为所排。
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止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
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拟开口。
拈竹篦劈脊连打三下。
大悟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又打一下。
礼拜。
笑曰。
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印以偈曰。
顶门竖亚摩醯眼。
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卸却符。
赵州东壁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道被遐方。
此后开堂始称具眼宗匠云也。
号懒庵
姓林
幼业儒。
进士
莅政有声。
年二十五。
因阅遗教经。
忽省曰。
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
母氏难以亲迎在期。
笑绝之曰。
夭桃红杏
一时分付春风。
翠竹黄花。
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
遍参名宿。
归里结庵羌峰。
尝以即心即佛话问。
学者。
妙喜庵于洋屿。
晦庵光在侍。
特以书招之曰。
此间庵主手段。
与诸方别。
可来少款如何。
不答。
以计邀至。
妙喜为众入室。
欲随而已。
妙喜因举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你作么生。
下语。
诟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
讦其。
为邪解。
泪交颐。
不敢仰视。
自默计曰。
我既为所排西来不传之旨。
岂止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拟开口。
拈竹篦。
劈脊连打三下。
大悟
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又打一下。
礼拜。
笑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也。
印以偈曰。
顶门竖亚摩醯眼。
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
卸却符。
赵州东壁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
道被遐。
方后开堂。
称具眼宗匠。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鼎需字懒庵,福之林氏子也。
幼业儒,举进士,振振有声。
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母氏难以亲迎在期,笑绝之曰:“夭桃红杏,一时吩咐春风。
翠竹黄华,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为大僧。
遍参名宿,归里结庵羌峰三年,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
妙喜庵于洋屿,晦庵光在侍,特以书招之曰:“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如何?
不答。
以计邀至,值妙喜为众入室,欲随而已。
妙喜因举“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你作么生?
下语,诟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讦为邪解。
泪交颐,不敢仰视,自默计曰:“我既为所排,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正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
拟开口,拈竹篦劈脊三击之,大悟,厉声曰:“如此已多了也。
复击之,礼拜。
笑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即以偈曰:“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郤眼,卸郤符,赵州东璧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始称具眼宗匠云。
释行帜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行帜字法幢
姓林氏瑞安人也,原名增志
明崇祯戊辰进士,官中允
甲申李自成犯阙,抗节不屈,酷刑几毙。
贼败,乃间关南旋。
闻大清定鼎燕京知事不可为,遂薙发为僧,时年已五十四。
初读书兴善寺,即契禅衲。
馆头陀山密印寺,即唐宿觉道场也,古殿将倾,隐怀兴复志。
日与僧摩相讲习,益知有向上事。
及作令蒲圻御史黄宗昌见僧摩有宗门三关语,因问之曰:“儒亦有三关乎?
”曰:“有。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者,初关也;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者,二关也;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字者,三关也。
宗昌怿然,结契弥厚
及改僧服,居吕峰山,更厉切磋,究心生死。
尝具夙愿,再造密印祖庭,卒达所志。
事多玄感,详载《重兴碑记》。
壬辰曳履四明,登雪窦,拜石奇僧受具足,且付以法焉。
乙未,入大梅山,访汉尉梅子真迹。
钃秽剪荆,新唐僧法常旧观,盖八百馀年荒庭。
至是乃得与诸佛子披霜立雪,本分提持,远近趋跄,渐成丛林。
苒荏六载,复还东瓯
庚子冬,开垆密印。
丙午,应括苍净觉请,以密印付多子无。
丁未夏季,示微疾,舟还陀峰,八月十二日,对众说偈曰:“七十五年间打鬨,总无奇特出常伦
而今撒手悬厓去,一任诸方说幻真。
”悠然而逝,著有《语录》若干卷。
释德明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德明字前溪
姓林氏黄岩人
嘉靖间灵隐,值海寇肆虐,焚荡湖墅。
山后西溪男妇纷纷迁徙,踰岭避乱。
寺僧皆以寇必至,议弃寺散窜,各图自免。
德明独倡合众结台,阻绝大道,声势相援。
力主其说,百折不挠。
寇亦不至。
又为粥以食贫饿,于是人有固志,寺赖以全。
年八十有一而寂。
释圆智
圆智
生林氏
黄岩人
天台教观。
东山十有四年。
两刹千众。
推为前列。
然笃于律科。
每半月必行布萨。
或曰。
圆顿之宗。
何必如是。
师曰。
圆家事理一念具足。
岂拨事求理耶。
吾于尝时。
未尝不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扶律谈常。
正在今日。
绍兴间
被旨主上竺。
灾烬之馀。
仅存大士殿。
有裒金为造门廊者。
历家言。
主星不利。
师曰。
佛与天星
同一造化。
苟宝坊轮奂。
吾亡何憾。
未几果微恙。
梦仙人饮以天液。
所患随愈。
夏旱。
诏师讲经于明庆。
席散而雨洽。
尝抵寺庄。
闻用牲祭土地曰。
何可违佛禁耶。
即为神说戒。
易以素馔。
后示疾。
书偈坐亡。
好事者。
以梦徵师。
天台五百罗汉之一云。
其或然耶。
释性愿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性愿字虚白
姓林氏江阴人
少而颖异,记诵不忘,与群儿游,未尝嬉戏。
年十五,随父过城山,访无生大德,欣慕禅林,恳求二亲,允从出家。
天童密云开法黄檗,多以棒喝接人,心甚疑之。
超宗槜李还,与人言,举临济黄檗三棒因缘,性闻之跃然,始知知识用处,回出常情。
因励志参究,尝诣狮岩叩隐元,见而契之,及应黄檗携之入山,遂登戒具。
又往参金粟费,问:“蚯蚓斩作两段,佛性在那一头?
”性请开示,即蓦然一棒,直得迷闷盈臆,寝食不宁,欲彻此怀。
因看《百丈政禅师语录》老宿见日影透窗问䛡因缘,忽有省,乃颂曰:“窗就日兮日就窗,现成一物露堂堂。
房中有客好归去,莫向渠侬问短长。
”呈似西堂玄密,密曰:“何物露堂堂?
”性举拳示之曰:“见么?
”密击一棒云:“且道,是赏、是罚?
”性喝,密亦喝,遂作礼而退。
俄随密回闽,住芙蓉。
密寂,复还檗山,后住长乐德成岩。
忽忆古人云“差别未明,住山无益。
”重诣黄檗,更进侍寮。
潜鞭密练,益臻玄奥。
隐元乘桴浮海,倡道扶桑,性乃潜处松溪白云庵
隐元遣使,航海万里,付与法衣以表信。
寻有江西之行,路出宁化,缁素恳留,重兴东山古刹。
寺前长桥久颓,行者病涉。
乃募千金,先为筑造,鼎建寺宇,规制弘丽,遂为甲观。
落成未几,黄檗耆宿以玉融檀信敦请继席。
性至,重法剔蠹,拣魔辨异,登堂演说,如香象渡河,径截逆流,鹅王择乳,不事乱唼。
以故诸方翘仰,龙象骈趋。
有浙僧冒称福严法糸,持数十金入山扫塔,性验其非是而郤之。
僧频以怪异惑众,领宰官善信至寺设宴,性疾其邪,斥之而逃。
时或以为执拗,后两僧皆败露,人始服其卓识。
居山十载,怡养恬静,气韵孤特。
而诱进初机,唯恐不及。
挫败类之偷心,指学人于实地,皆从自證中发用,真切生平。
法利所获,悉付司库
及将迁化,囊钵空悬。
康熙十二年癸丑六月十四日示寂,得年五十有八,坐夏四十三,塔于黄檗宝峰山
释德基清 1634 — 1700年十二月八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德基字定庵姓林氏休宁人也。
父之泰,母姜氏。
诞生之辰,瑞雯满室,吉祥止止。
稍长,性见慈善,雅信佛旨,芳洁自喜,不近酒肉。
读书颖悟,数过不忘,尝闻老衲读《金刚经》至“如露如电”,顿发出世之心。
以亲老弟幼,不忍遽违,力事生理,承欢菽水。
及父没弟长,能委家计,乃拜辞慈帏。
径下姑苏,访吴中有道知识,得宝林寺怀,往求剃度,给侍左右,将及一期。
金陵华山见月演戒因缘,启白得受具足。
然陆沈下版,未露圭角,专志研精诸大律部,俱臻玄奥。
凡十五年,得阇黎成拙称许,拔居教授,整饬规约,上下敬服。
见月化后,即受传衣,履席二载,声誉旁流。
甲寅秋江南苦旱,入冬,山下饥民就食山头,为设粥赈之,恐粮少不济,率众渡江,由仪真至维扬,沿涂托钵,郡邑善信素仰德望,乐施不绝。
山上荒黎卒赖周济,至麦熟始散。
癸亥冬,徇两浙绅耆所请,至武林昭庆说戒一期,香花塞路,道俗嗟叹,善因福果,世所希有。
所著《毗尼关要》十六卷,《羯磨会释》十四卷,《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摭其箐华,发抒底蕴,诚便后学。
庚辰季冬朔,示微疾,集大众诫之曰:“凡我出家,止为生死,不可不真实修行。
既知修行,必当严持戒律,若不持戒而欲超脱生死,如缘木求鱼,舍舟渡海,岂可得哉。
吾早晚行矣,愿共勉之。
”至八日沐浴更衣,号佛而逝,塔于龙山之阳。
寿六十有七,腊四十八,坐夏四十四。
弟子三十八人,一时铮铮,足嗣法响。
其《毗尼关要》十六卷,清乾隆二年释福聚奏请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