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竺道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陆氏。
吴人也。
自落发。
则痛加晦藏。
人无能知者。
琅琊王兄弟独知之。
而敬事焉。
大和中
至都止瓦棺寺。
从汰公受学。
数年妙臻堂奥。
汰有弟子昙一。
亦有雅风。
时呼大小一别之。
简文皇帝尤所钦重。
崩。
汰化。
一东还依止虎丘。
学徒蚁慕而至。
若耶山帛道猷者。
以诗寄之曰。
连峰数千里。
脩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
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
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
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
故有上皇民。
一得书。
遂东适耶溪定交林下。
太守王荟
起嘉祥寺。
请一充僧首。
久之还吴。
止虎丘。
以病卒。
隆安中也。
竺道壹姓陆
吴人也。
少出家贞正有学业。
而晦迹隐智。
人莫能知。
与之久处方悟其神出。
琅琊王珣兄弟深加敬事。
晋太和中出都止瓦官寺
从汰公受学。
数年之中。
思彻渊深讲倾都邑
汰有弟子昙一。
亦雅有风操。
时人呼昙一为大一。
道一为小壹。
名德相继为时论所宗。
晋简文皇帝深所知重。
崩汰死。
壹乃还东止虎丘山
学徒苦留不止。
乃令丹阳尹移壹还都。
壹答移曰。
盖闻大道之行嘉遁得肆其志。
唐虞之盛逸民不夺其性。
弘方由于有外。
致远待而不践。
晋光熙德被无外。
崇礼佛法弘长弥大。
是以殊域之人不远万里。
被褐振锡洋溢天邑。
皆割爱弃欲。
洗心清玄遐期旷世。
故道深常隐志存慈救。
故游不滞方自东徂西。
唯道是务。
虽万物惑其日计。
而识者悟其岁功。
今若责其属籍同役编户。
恐游方之士望崖于圣世。
轻举之徒长往而不反。
亏盛明之风。
谬主相之旨。
且荒服之宾。
无关天台
幽薮之人。
不书王府。
幸以时审翔而后集也。
壹于是闲居幽阜晦影穷谷。
若耶山帛道猷者。
本姓冯
山阴人
少以篇牍著称。
性率素好丘壑。
一吟一咏有濠上之风。
与道壹经有讲筵之遇。
后与壹书云。
始得优游山林之下。
纵心孔释之书。
触兴为诗陵峰采药服饵蠲痾乐有馀也。
但不与足下同日。
以此为恨耳。
因有诗曰。
连峰数千里。
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
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
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
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
故有上皇民。
壹既得书有契心抱。
乃东适耶溪
道猷相会定于林下。
于是纵情尘外以经书自娱。
顷之郡守琅琊王荟
于邑西起嘉祥寺。
以壹之风德高远。
请居僧首。
壹乃抽六物遗于寺。
造金牒千像。
壹既博通内外。
又律行清严。
故四远僧尼咸依附咨禀。
时人号曰九州都维那
后暂往吴之虎丘山
晋隆安中遇疾而卒。
即葬于山南。
春秋七十有一矣。
孙绰为之赞曰。
驰词说言。
因缘不虚。
惟兹壹公。
然有馀。
譬若春圃。
载芬载誉。
条被猗蔚。
枝𠏉森疏。
壹弟子道宝。
姓张
吴人
聪慧夙成尤善席上。
彭祖王秀琰皆见推重。
并著莫逆之交焉。
落魄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姓张
传售鼠药于梓州
狱吏王昌寓买其药归,鼠食之,皆生翼飞去。
昌寓入泸,又遇仙。
仙乃易药饵之,授以道术,取马令乘以归。
至家,马化龙昌寓后遂仙去。
僧文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晋阳人俗姓张
幼出家于并州崇福寺
学该群籍,诏为翻译,并为河南佛授记寺兼京兆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晚住京兆荷恩寺。
好修福事,设无遮会。
年六十余,卒于本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张氏晋阳人
幼依并州崇福寺薙落。
学该群籍。
教洽三乘。
至若金版玉绳之录。
龙韬象纬之文。
莫不探循源委。
采擢本枝。
或将敷畅彤墀。
揄扬黄阁
则福周蕃壤。
恩被海隅
诏充翻译。
兼佛授记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平生共设无遮大斋一百会。
每遇斋。
则阴云开霁。
冻雪生春。
其至诚所感。
有如此者。
释文瓒
姓张氏
晋阳人也。
天姿整恪。
幼事师于并州崇福寺
学该群籍控带三乘。
至若金版银绳之箓。
龙韬象秘之文。
罔不耰耘情田波涛口海。
宣畅皇化对扬天休。
一皆悦服。
诏为翻译并河南佛授记寺兼京兆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好修福事。
设无遮一百会。
凡圣混淆一皆等施。
纵风云连起及至斋日必晴明晏然。
感动人祇福无唐设。
春秋六十馀。
卒于本院。
境内苦雾如泣。
数日不解焉。
章惇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姓张氏
有贤德,临终,犹嘱惇为相幸勿报怨。
僧皓端五代至宋初 890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
嘉禾人俗姓张
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
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
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
九岁舍家。
隶灵光精舍。
习经法。
年弱冠。
四明阿育王寺
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
由是于南山部义。
通明无壅。
寻从金华云法师
究名数论。
法华经。
遂徇吴兴缁侣之请。
而开导焉。
武肃钱王。
归诚大教。
誉。
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
复徙真身塔寺。
居无几。
乃依天台玄烛法师
禀止观之道。
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忠献王赐紫衣。
仍署崇法大德号。
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
足迹不入俗。
仅二十馀载。
建隆二年。
三月十八日。
坐逝于所居房。
寿七十二。
腊五十。
著述凡七十许卷。
秘书监钱昱
为录其行焉。
释皓端
姓张氏
嘉禾人也。
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
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
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
四明阿育王寺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
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
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
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
两浙武肃王钱氏。
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
于真身塔寺宣导。
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
彼宗号为第十祖
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
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
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
别署大德号崇法焉。
后誓约不出寺门。
远公之不渡虎溪也。
高尚其事。
仅二十馀年。
身无长衣口无丰味。
居不施关坐唯一榻。
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
容貌犹生。
三日焚之于城西。
得舍利于煨烬之末。
俗年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
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
性耿介言无苟且。
一坐之间不谈世论。
唯以佛法为己务。
可谓傅翼之象王矣。
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
躬睹端之标格。
为著行录焉。
僧玄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正平人
俗姓张
绛州龙兴寺
后住长安崇圣寺,临坛讲《》及《俱舍论》共四十余遍。
有《俱舍论金华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正平张氏。
幼入乡里之隆兴寺
肄业日诵千言。
既落发。
受满分戒。
探寻篇聚。
久历岁时。
玄赜淹贯。
众所推仰。
戾止长安圣寿寺
临坛讲律。
兼讲俱舍论共四十馀遍。
且著金华钞二十卷。
以明论旨。
名重汾沁间。
北面门人百馀辈。
卒年七十六。
﨟五十六。
阇维获舍利。
构砖浮图于郡城之西。
释玄约
姓张氏
正平人也。
志韵刚洁幼萌出尘之心。
既谐夙志入州龙兴伽蓝。
日诵千言更无再受。
落发之后满足律仪。
检察己心循其戒范。
精持止作未尝穿穴。
自兹名节顿高流辈窥仰。
数稔之间律论俱赡。
遍求知识探赜玄文。
戾止长安崇圣寺
以戒德之选而预临坛讲。
律并俱舍共四十馀遍。
渊静其性研覈靡亏。
著俱舍论金华钞二十卷。
为时所贵。
而二讲登席可三百馀人。
皆北面受业焉。
传禀门生一百许辈。
汾沁之间奔走学者迨乎老矣。
终本院小房。
俗寿七十六。
法腊五十六。
学法弟子道俗收焚坑舍利数百粒。
构砖浮图于郡城之西焉。
释慧警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祁之张氏。
方三岁。
能暗诵大云经。
通利天后闻之。
诏使见为抚顶。
赐紫伽黎。
俾出家于太原崇福寺
稍长充寺上座。
气貌刚介。
见者畏惮之。
行市井。
见二众。
或失仪矩。
必惩戒。
不小贷。
晚脩禅寂尤谨。
已而卒。
年八十馀矣。
其遗影并赐衣。
俱存于寺之九子母院。
释慧警
姓张氏
祁人也。
少而聪悟襁褓能言。
二亲鞠爱。
邻党号为奇童
属新译大云经。
经中有悬记女主之文。
天后感斯圣莂。
酷重此经。
方三岁有教其诵通。
其含嚼纡郁调致天然也。
遂彻九重乃诏讽之。
帝大悦抚其顶。
敕授紫袈裟一副。
后因出家。
气貌刚介学处坚固充本寺上座。
拯顿颓纲人皆畏惮。
或于街陌见二众失仪片招讥丑。
必议惩诫断无宽理。
后修禅法。
虚室生白。
终时已八十馀龄矣。
九子母院有遗影并赐紫衣存焉。
释浮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太原人也。
挺然奇表。
慧悟绝伦。
博综群书。
言分雅俗。
尤于瑜伽论志意加到。
四方学者。
争造其门。
然讷于宣剖。
深藏若虚。
于时哲公方盛有辨说之誉。
独知所推。
许以法海之目归焉。
年七十馀终于所居之崇福寺
释浮丘
姓张氏
太原人也。
挺然奇表慧悟绝伦。
于瑜伽论差成精博。
旁综群书言分雅俗。
四方学者争造其门。
然讷于宣剖敏于通解。
深藏若虚。
庸庸品类多所不知。
于时哲公露其头角。
博闻强识之者惧其抵触。
岂况请馀乎。
哲惟神伏之义学。
故谓为法海焉。
享年七十馀。
终于所居。
然未闻其有所著述矣。
刘肃前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凉敦煌人字大诚
前凉张玄靓叔父张天锡为总角交。
玄靓年幼,天锡与张邕共同辅政,遂为天锡腹心,并助天锡除张邕。
天锡杀侄自立,以有功,赐姓张改其字曰大诚,并以为己子。
参政事,人情怨惧。
释炳同元 1223 — 1302
炳同字野翁新昌张氏子,居明州仗锡寺。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炳同字野翁
姓张氏新昌人
得法于大川济
宋亡之日,避迹仗锡十二年,出主华藏三载,复还仗锡,榜其室曰“晚泊”。
户书《法华经》。
有“老来非厌客,静里欲书经”之句。
一时遗老,黄则堂文本心黄东发舒阆风周伯弼咸与之游。
晚主雪窦,以“寄幻”颜所居。
元大德六年示寂,寿八十,腊六十八,提刑牟献铭其塔。
有《送僧之华顶见溪西》诗:“高高峰顶屹云中,八十溪翁也眼空。
相见莫言行脚事,累他双耳又添聋。”
释义庄唐末宋初 901 — 97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滑台人。
童子从乡州开元寺
习经业。
逮登戒。
即负笈听法华义于洛邑
操履厌物。
识见过人。
众请居九曜寺。
建隆初
左散常侍申公为奏。
赐紫衣。
太平兴国三年
八月终世。
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九。
明年二月
迁灵舆塔于龙门菩提寺西。
释义庄
姓张氏
滑台人也。
当免怀之日及就傅之秋。
神彩克明尘机顿去。
乃于本府开元寺归善财之列。
从升戒德因乐游方。
始于洛邑采听法华。
见识过人阐扬训物。
众请居九曜院焉。
匪亏法食用济往来。
慈以利生始末无间。
建隆初左散骑常侍申公赐紫衣。
禀学僧尼三十馀员。
性敦勤。
进讲外兢兢五十年间二时礼忏。
至老不替。
太平兴国戊寅年八月奄终。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九。
明年二月迁塔于龙门菩提寺西焉。
苻坚妻前秦 ? — 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人,姓张
前秦苻坚妻
明辨有才识。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坚将攻东晋,群臣切谏不从。
张氏亦据理进言,坚以军旅之事非妇人所豫,不听。
后果大败于寿春,在张氏前痛悔不听朝臣之言。
淝水战后,前秦瓦解,二年后,坚为后秦姚苌所杀。
张氏自杀。
释昙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汴之张氏子。
自幼及长。
洁志清范
诸胜阃奥。
莫不登践。
逮乎立年。
盛明律藏。
命宗树义。
人所推崇。
则皆励烁二。
师之规诲矣。
励公尝指以谓人曰。
使吾道流通于河右者。
繄亦赖此予而已。
俄而又听法华地论于玉法师所。
修止观法门于嵩岳相禅师所。
定慧交资。
戒捡益著。
会东都以有素德。
举以住持。
诏住天宫寺
仍充寺之上座。
以抚绥清众。
然而汎爱之诚。
终古罕类。
西方律学
莫不咨询。
故其房宇门人。
肩联踵接。
有所成就。
西明寺律师
君度奕奕标举一时俊烈。
亦光之所进也。
麟德二年
东都讲说。
师资导达。
弥所钦羡焉。
释昙光
姓张氏
汴州人
自幼及长洁志清范
诸有胜徒莫不登践。
于砺烁两师听受成教。
逮至立年盛明律藏。
命宗章义是所推崇。
砺叹曰。
使吾道流河右。
诚此人乎。
又往玉法师所听法华地论。
高达胜乘玄理权实坦然。
又往嵩岳相禅师学修止观。
因屏绝尘恼不羁名利。
会东都盛德须有住持。
有素德景行难拥。
遂敕召住天宫寺
又以教受新成众徒胥集纲管之任非人不传。
因又召为寺之上座。
绥抚清众不肃而成。
然而汎爱之诚终古罕类。
方律学莫不咨询。
故其房宇门人肩联踵接。
成就所举远近遵承。
西明寺律师君度。
奕奕标举一时俊烈。
亦光之所进也。
今麟德二年
东都讲说师资导达。
弥所钦羡焉。
昙光律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既其出俗远适京师
即诚律师之室洒善谈论有文情。
学兼内外戒行清谨。
南游溟渤望礼。
西天承已至诃利鸡罗国在东天之东。
年在盛壮不委何之中访寂无消息。
应是摈落江山耳。
又见诃利鸡罗国僧。
说有一唐僧。
年馀五十。
得王敬重秉权一寺。
多赍经像好行楚挞。
即于此国遇疾而瘗他乡矣。
僧义净初唐 635 — 713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
唐僧。
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
俗姓张名文明
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高宗咸亨二年冬海道天竺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
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
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
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
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
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
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
玄宗先天二年(713)卒。
宋高僧》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
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义净字文明
俗姓张氏
范阳人
年十五出家。
咸亨二年番禺
附海舶经二十五年。
游三十馀国。
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
敕住佛授寺。
先天二年卒。
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法显之雅操。
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庚子岁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
二年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
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耶杂事二众戒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律与师抗衡。
比其著述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东夏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西僧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僧普胜唐末宋初 917 — 9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79 【介绍】: 僧。
陆泽人俗姓张
尝至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
又从崇法大师传《唯识论》,历数稔,精通所学。
太祖时赐号宣教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深州陆泽人
幼事五台华严寺超化大师出家。
性尤强记。
凡百章疏一览即了。
不数稔获青蓝之誉。
且删多补少。
成贞辨钞。
为四卷以行世。
开宝间
赐紫衣。
号宣教
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四日
示疾。
终于净土院
寿六十三。
腊四十三。
树塔葬舍利于龙门山宝应寺之西阜。
释普胜
姓张氏
深州陆泽人也。
幼岁情爱媮薄。
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
师事超化大师
或问之曰。
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
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
对曰。
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
某知妙吉净刹感徵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
可不是乎。
众耹斯说。
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
我曹俱弗如也。
曰。
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
也。
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
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
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
往从学焉。
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
不几稔閒习通精赡。
所传者中山贞辩钞讲多误失所。
然昌言曰。
繁略不均解判非当。
乃删多补少为四卷行于世。
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
师号曰宣教也。
太平兴国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
终于净土院
亨寿六十三。
坐四十三
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
建塔旌表之。
释延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延珣姓张氏
生于历下,幼而迥异,长更英特,意舍浮华,情眈定慧。
灵岩山寺僧志雅以为亲教,方袍圆顶,禀戒持心。
已而迁入郡城,别居莲宇。
侣徒仰德,士庶钦风。
常持念珠,壹讽礼。
一周之间,诵《维摩经》一千卷,课《金刚经》五万卷。
由是广神庆赞,大集人天,胜善克敷,良缘是植,以咸平二年,岁在己亥九月庚辰朔旦示疾奄化。
弟子琼因义重法乳,深念训诲,建塔刻石,使灵骨有归,嘉猷不坠。
今碑铭犹存,具《泰山》。
释净澄
净澄
燕京西河张氏子。
生时。
偶二僧至门。
厥父喜。
即请安名。
僧曰。
此儿非常。
应名清正。
未几。
父母相继亡。
师决志出家。
行至双城子
路逢僧求落发。
询其来缘。
乃初立名僧也。
遂就金河寺剃落。
其师令习经业。
师不悦。
示以念佛法门。
未周岁其师死。
偶遇五台善公。
易名曰净澄
即走古华严鍊磨。
日夜逼拶。
忽疑滞顿开。
如释重负。
求證于广恩月溪老人。
溪转数语。
师汗下不能对。
因俾参无字。
久之。
获印可。
付以拂子手卷。
南游济河。
舟没所有俱失。
身附浮木获免。
自思所得未惬。
即誓曰。
此行。
若不大悟而还者。
有如河。
自此提参益切。
入蜀飞雪山独居。
吊影三年。
一日造饭。
遂定去。
觉时饭生白醭。
静中尝闻百里外人声。
久着地打坐。
足为冷湿所乘。
忽不能起。
幸得人至后山。
调息始愈。
一日坐木上。
正尔湛寂。
忽闻爆竹声。
豁然心空。
自是方得一切时中。
洞然明妙。
请印于圆觉法鉴和尚
又造广福云谷老人
谷见其一向孤迥迥底。
即问曰。
你却似个死人。
我且问你。
大死底人。
却活时如何。
师曰。
眉毛眼上横。
鼻孔大头垂。
又问如何是无字意。
师曰。
风行草偃。
水到渠成。
又问。
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
汝向甚么处。
安身立命。
师曰。
云消山岳露。
日出海天青。
谷肯之。
天顺改元
还清凉。
道声远播。
代藩请诣内掖问道。
感光明炤彻内外。
王大悦
因就华严谷建寺。
请额曰普济
奉师开法其中。
有清凉语录。
行世。
尝作山居诗云。
甘贫林下思悠悠。
竹榻横眠枕石头。
格外生涯随分足。
都缘胸次一无求。
又云。
自住丹崖绿水傍。
了无荣辱与閒忙。
老僧不会还源旨。
一住山青叶又黄。
复坐脱于本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净澄字孤月姓张氏宛平人也。
始生时,有二僧踵门而至,厥父喜告以举子,且请名焉。
僧曰:“此儿非常,可名清正。
”无何,父母相继𧬄,零丁孤寂,因有绝尘志。
偶至双城,路逢老僧,相与问訉,为道所愿,求之落发,及详诘来缘,具明夙因,知此所遭者,乃初立名僧也。
嗟叹久之,于是就金河寺剃度。
习经业,未惬心性,示以念佛法门则拳拳服膺,奉持不爽。
未几,其师竟寂。
更参知识,得五台寿宁寺僧清善为易其名,曰“净澄”。
随之诣台,执业甚勤,自觉工候未纯,即走古华严,日夜磨鍊,几及一载。
一日,凝滞顿开,如去重负,乃还燕京求證于广恩月溪,陈其所悟,溪诘数语,汗下不能对。
溪曰:“汝得信念尔。
”令参狗子无佛性语,疑情顿发,数日忽有省。
久之,溪可其悟,即付以卷拂。
南游渡黄河,舟没,所有俱失,手触浮木攀之不沈,随波漂流,遇救得出,自此勘破生死,发愿拯溺。
苦海茫茫,欲登觉岸,何异此境!
于是,入蜀川飞雪山独居三年,深心究参。
尝于造饭中得定,既觉,来时饭生白醭。
一日,方坐闻声曰“祖顺踏破脚了。
”三日后人到,印对前言无差,在百里之外,盖静极彻听也。
好敷坐地上,寒湿伤足,不良于行,至后山,安养久之渐差。
又一日,敷坐木床,正尔湛寂,忽闻爆竹声,豁然心空,自是方得一切时中洞然明妙。
乃辞众,诣圆觉法鉴处陈其所悟,觉曰:“子向后更当何如?
曰:“随分。
”觉曰:“若然则饥餐渴饮去也。
曰:“终不作如是见解。
”觉颔之。
后参广福云谷,谷见其一向孤迥,乃问:“如何是无字意?
曰:“风行草偃,水到渠成。
”又问:“大地陆沈,虚空粉碎,向何处安身立命?
曰:“云消山岳露,日出海天清。
”谷肯之,遂付衣钵。
明天顺初元,言返清凉,道声远震。
代王请诣内掖问道,感白光袭室之异,为舍资建刹五台山华严谷,额曰“普济”,事之唯谨。
后坐化斯寺。
著有《清凉录》及《山居诗》,为世传诵。
诗云:“寰中独许五台高,无位真人伴寂寥。
一任诸方风浩浩,常空两眼视云霄。
”“甘贫林下思悠悠,竹榻横眼枕石头。
格外生涯随分足,都缘胸次为无求。
”“自在丹崖绿水旁,了无荣辱与间忙。
老僧不会远源旨,一任山青叶又黄。”
释海印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海印字端章号葆光
姓张氏,德人也。
父性纯,母氏陈,生甫一周即失所恃,育于外祖母家。
年十七丧父,乃有空门之志。
丁丑就开元云齐阁出家,礼道岸为师,己卯受戒于鼓山为公。
自是奋励参究,凡宗门硕德,莫不愿入其门,未几,叩雪峰道余,机谭心契,最垂珍赏。
甲申道余示疾,召至山,属以衣拂,遂继厥席。
是时道余方寂,院宇零落,景物凄清,坚忍艰苦,赖以不堕。
尝参“无梦无想,主人在何处”一句,久无所入。
一夕经行,次闻风撼林树,声觉心身庆快,口占偈云:“一夜金风飘岭上,萧萧木叶尽凋残。
彻悟未生真面目,不将药汞认金丹。
”前日疑情,一时涣释。
甲寅丁巳之间,三居法座,行證昭孚。
晚岁,殚精著述,撰《心镜合明》四卷,融会易理,发明教典,为引儒入释之径。
时年已八十矣,预知时至,自作塔铭,语录有《云阁法语》及《戴云法语》,诗则有《愧轩草》。
释寂融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寂融字莲城
姓张氏宛陵人也。
家本望族,生具福相。
幼性敏悟,夙好诗书。
长甘澹泊,归志清净。
从益念剃落,殚心教典,靡不通贯。
年二十,登华山,受具足于见月。
随侍巾拂,数易寒暑,亦见器重。
出参名宿,得礼心空于翠微。
师资道合,两相印许。
遂传以毗尼,授之法衣。
于是刻苦自持,勉励行修。
乃于韵松岭头,别筑一亭。
汤夏茗,利济行者。
远道流传,誉问宣昭
邑宰陈公闻而敬之,请主韵松西乡檀越,又乞驻钖翠微。
道化覃延,胜会无遮,两地戒法一时振兴。
往岁太邑祭祀,皆用鹿羞。
猎火焚炎,响穷山谷。
飞毛雨血,恻焉伤之。
为请于陈公,卒得免焉,里人深感之。
暮年仍还韵松,多与士林赋诗往还。
于赠答,随机诱迪,故文学之士多愿皈依。
邑宰王公,又创“瓣香禅室”以供养之。
年逾八十,鹤发童颜,望之起敬。
其修诵操行,老而弥笃。
示期垣化,日月不爽。
建塔山左,程绳武为撰铭。
释实定清 1712 — 1778年一月三日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实定字闻学
姓张氏上海人也。
少喜趺坐,长有出世志。
年二十馀,父母俱丧,入天台山薙发,万年寺受戒。
湖州万寿寺初入堂,见“心空及第”额,不觉自失,至夜闻引礼唱“罪从心起将心忏”,一时念虑俱清,期满,入侍寮见《六祖坛经》阅之,如获故物。
寻至馀杭圣因寺参澹如,看一归何处有省,及考工次问一归何处,应声曰:“南高峰顶浪滔天。
”问:“如何是此境界?
无语,乃重加策发,行住无间。
已而复入天台,上腾空殡,云雾四塞,忽见日轮涌出,身心廓然。
自此动静二相,截然不生,回视古德,差别机缘,洞无隔碍,及再见澹如,遂为印可,传法为上首。
后澹如主天目禅原寺,随侍数载。
澹如既寂,乾隆十八年乃继主天目。
二十一年退居蒙堂,已而历主绍兴之吉祥,江阴香山,寻至姑苏灵岩山下华藏庵,又时入城住文星阁居士彭际清从受菩萨优婆塞戒。
尝言“达本之人,功未齐于诸圣,得生净土,果行方圆。
”故晚岁提倡念佛法门。
著净土诗百八首,言诸佛法身含裹十方世界。
居常称心而谈,随机赴感,如泉原涌地,高下平满,睛云映空,卷舒无迹,闻其妙旨,罔不鬯怿,以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三日,说偈而寂。
有“莲华池上见弥陀”之句,示得所归也。
定于有为佛事未尝措意,而治业资生具有条理,众颇讶之,及闻末后脱去,始知其生平密行不可测度。
然读净土诗,诚足信矣。
中峰正令,频唱弥陀;楚石宗风,遍扬净土。
显唯心之妙谛,證不退之真修,以今视昔,宁有异焉。
彼掠影宗门,拨无因果者,观其去来,可以自反矣。
所著语录、颂偈、诗集,共十卷。
世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