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释慧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瀛州人
初听涅槃于邺下
后南游江表。
避周氏之祸。
有机算。
善权变。
且北僧在陈。
多乖风俗。
略无违忤。
谈者交誉之。
隋室龙兴
即观光辇邑。
光明寺
仁寿中
诏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
龙潜道场置塔焉。
所以报旧恩也。
帝微时。
尝遇沙门相结纳云。
先是道场前。
步廊自崩。
缮治求就。
至是商度基址。
广狭适衷。
后又送吉州发蒙寺。
其所睹瑞徵。
皆具别记。
久之卒于所住寺。
释慧最
瀛州人也。
初听涅槃游学邺下
因闻即讲曾未经遍。
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
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
周灭齐日南奔江表。
复习慧门颇通馀论。
且自北僧在陈。
多乖时俗。
机权内动。
不坠风流。
多为南方周旋胶漆。
隋室定天中原安泰
便观化辇掖参听异闻。
后住光明
时传雅导而好居静退。
非贤不友。
神志宏标气调高远。
不妄受辱必清瑕累。
其立志也如此。
仁寿年中。
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道场。
昔者隋高作相。
因过此寺遇一沙门深相结纳。
当时器重不测其言。
及龙飞之后追忆旧旨。
下诏徵之。
其身已逝。
敕乃营其住寺。
彫其旧房。
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也。
并出自纶言。
帝之别意。
又道场前面步廊自崩。
僧欲治护。
控引未就。
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
巡行显敞。
惟斯坏处商度广狭恰衷塔形。
有识者云。
豫毁其廊用待安塔。
四月八日
舍利院内忽然雾起。
斋后便歇。
日光朗照。
有云如盖正处塔空。
仍下细雨不湿馀处。
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
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
雨天花如雪纷纷而下。
竟不至地。
后又送舍利于吉州发蒙寺。
掘深八尺。
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银瓶二口。
得舍利一枚。
水顺转。
又得一宝。
体含九采。
人不识之。
具以闻奏。
寺有瑞像。
宋大明五年
僧法均
梦见金容希世。
梵音清远。
因行达于三曲江
见像深潭光浮水上。
太守周湛等接出。
计有千斤而轻同数两。
身长六尺四寸。
金铜所成。
长沙郡送光趺达都。
文帝敕遣还安像所。
宛然符合
总高九尺馀。
佛衣缘下有梵书十馀字。
人初不识。
后有西僧
读云。
迦维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
忽尔失去。
乃在此耶。
梁天监末
屡放光明照于一室。
武帝将请入
因事遂止。
大同七年佛身流汗。
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
及寺并尽。
惟佛堂不及。
至于十年像又通汗。
湘东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
十二年还返发蒙至寺。
放光三日乃止。
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
故世传其灵异。
处处模写。
躬事顶礼图于光明。
而骨气雄干。
诚为调御之相。
今时所轻略故也。
后卒于住寺。
释道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
高齐之季
出家。
从耶舍三藏。
学梵书语。
且听采大乘经论于邺下
开皇间
诏与翻译。
京师大兴善寺
仁寿诏葬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生地也。
生魏之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赤光紫气。
充庭溢室。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姆以其热而扇之。
噤至不能啼。
忽有一尼。
至自外。
太祖曰。
儿来处甚高。
佛天所祐。
非汝俗家所可育也。
我当为公育之。
太祖因割宅之偏为寺。
通小门往来。
委之。
尼遂以那罗延名帝
而抚字惟谨。
蒲坂刘氏女。
名智仙
七岁出家。
一日禅坐。
屋极上入定。
其师遍求不可得。
率以为溺井死矣。
自是有所云为辄神验。
及周废教。
尼依家。
终不徙寺以寖大。
舍利瑞应。
见别传。
释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师习方艺。
又从邺下博听大乘。
神思既开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
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师资道成复弘梵语。
因循法本留意传持。
仁寿塔铨衡德望。
寻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状如楼阙。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见在佛屋。
俨然坐定。
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佛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妣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遑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岁告帝曰。
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而尼沈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试之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故其铭云。
维年月。
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
蒙三宝福祐。
为苍生君父。
思与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诸州供养。
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
仍为弟子。
法界幽显。
三涂八难。
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三宝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
降赴道场證明弟子。
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多不载。
以洽闻之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兼赤班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道俗内外咸同一见。
寺有四门。
门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素无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间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有同浪井
广如王劭所纪。
及大业伊始。
从治雒阳
上林园中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师
习方艺。
又从邺下听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运兴法。
翻译为任。
敕召入
大兴善寺
师资道成。
复弘梵语。
仁寿塔兴。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
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
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物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
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皇妃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惶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
告帝曰。
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
由儿兴之。
而尼沉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
帝年至十三。
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
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
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锤试之。
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
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以洽闻之举。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
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
兼赤斑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
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
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
素无泉水。
须便下汲。
一夕之间。
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业伊始。
雒阳上林园中。
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
释靖玄隋初 569 — 611年1月2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赵氏
天水人也。
七岁为郡学诸生
隋初受老子法。
俄悉谢去。
专志经部。
而频升高座。
允迪徒。
禀具已后。
声闻益播。
然以秦凉习俗浇薄。
欲𨤲正之。
以永慧命
诏从焉。
即颁进脩之法。
下河右使依用。
元德太子
尤加钦挹。
降令召至。
仍俾大兴善道场。
盛弘讲会。
粲法师在座谓曰。
西土自道朗至今尔其接轸矣。
文帝升遐。
郁兴禅定。
应诏居之。
大业七年正月二十九日
无疾而化。
春秋四十有三。
姿性慈恕。
遗言必弃骸林野。
于是其乡里慧严遵行之。
旋收舍利。
搆塔于终南龙池寺之西岑。
冀州沙门明则
文以铭之。
用旌厥德。
明则始犹未有声誉。
及制觉观寺碑。
仆射杨素见而奇焉。
且奏住仁寿宫三善寺。
东都译经
又入馆知缀缉。
薛道衡曰。
则公之文。
屡发新采。
英英独照。
隋末卒。
有文集行世。
释靖玄
姓赵氏
天水人也。
识度淹弘清鉴悬远。
七岁任郡学生
勤阅三冬艺该六典。
皇隋肇运便业李张
名预黄巾身同观宇。
呼吸沆瀣吐纳阴沆。
每思五千道德良非造真。
七诫超升本为浮诡。
乃舍其褐服此伽梨。
澄练一心专宗经部。
时年在息慈频登法匠。
华夷钦仰缁素属目。
受具已后声势转高。
遂使化靡陇西扇荣河洛。
以秦凉荒要佛法浇侈。
将欲结其颓网布此遗矰。
具列正法要务奏上文皇
蒙敕允述纶言奖拔。
登下河右颁条依用。
元德太子籍甚芳猷翘想钦揖。
爰降令旨远召京华。
遂恭承嘉惠来翔帝宇。
有令于大兴善道场盛弘法会。
飞轩鸣玉杖锡挈瓶。
总萃观风德音通被。
纵远论体舒散疑踪。
能使难者由门解宣尽力。
璨法师居坐谓曰。
自河凉义侣则道朗擅其名。
沿历至今。
尔其接轸。
代不可削。
斯人在斯。
由此显誉京师
绰然高步。
高祖升遐郁兴禅定。
应诏住焉。
常转梵轮弘匠非少。
大业七年正月二十九日
无疾而化。
春秋四十有三。
生平言论慈悲为主。
每许遗骸弃之林野。
天水同侣沙门慧严
追想昔言送尸山麓。
肌肉已尽。
便鸠聚遗身。
搆兹塼塔于终南龙池寺之西岑。
树铭塔所用旌厥德。
沙门明则为文。
则本冀人
通玄儒有才慧。
纳言敏行。
尤所承统。
文藻虽驰时未之赏。
乃制觉观寺碑。
物亦不悟。
仆射杨素见而奇之。
由斯一顾方高声问。
奏住仁寿宫三善寺。
东都译经又召入馆专知缀缉。
隋末卒于所住。
有集行世。
薛道衡每曰。
则公之文屡发新采。
英英独照。
其为时贤所尚也如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