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隋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彭城刘氏子。其先出汉裔。祖欣。梁直前将军琅邪太守。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少出家。负重名。陈任广陵大僧正。善成实论及大涅槃。乘年十二即师事强。服膺讲席。十六白强。听智嚼法师成实论。于杨都之庄严寺。时有陈方继梁统。而武帝尤崇尚教门。屡阅仁王。盛张斋席。乘因获对御论义。辞辨绝出伦辈。上为眷眄。四月八日。上又于寺义集。乘竖佛果出二谛外义。有法师。旧居开泰。后入祇洹。问曰。为佛果出二谛外。为二谛出佛果外。乘质曰。为法师出开泰。为开泰出法师。曰如鸳鸯不栖圊厕。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曰鸠翅罗鸟。不宿枯树。曰大海不宿死尸。皭时在座叹曰。勍敌也。其锋难当。就上前。脱所著天柱纳伽黎赏之。由是声誉益起。桂阳王。毛尚书。江仆射。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晋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场。乘奉教旨迁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礼邀与入朝遇净影慧远于讲次。谈论若倾注。远惊叹曰。何物吴僧如此。世岂复有愈于此者乎。盖未尝相识。而创见之也。归慧日。益纵材辨。寺之宿硕。咸屈伏。王闻之喜。赏帛百缣。隋高祖。将巡岱宗。驻跸伊洛。诏遣江南关东大德。登殿竖义。乘应诏。答者靡抗。上嗟异。隋开皇十七年。出所积。以金玉装饰香台一具。施维扬永福寺。隋大业六年。诏诸郡。别选三大德于东都四方馆。阐仁王经。仍诏乘充大讲主。连三昼夜不卧。驾幸张掖从之。诏为高昌王曲氏。开金光明。曲以发布地。籍乘升座。
八年上幸东都。京师造七层木塔二。荐皇考妣也。因诏乘持舍利以葬。俄而公卿士庶。列树胜幢。三十馀所。自兴善寺。迎佛灵骨。至禅定寺。乘演仁王经十二年。诏写龟兹国旃檀像于东都。以赐郡国。武德四年。国家初定天下。诏谓凡经乱地。僧之是非。难以分别。议于州县。可置一寺。寺留三十僧。以示宽恩。其馀壹从汰去。上以洛阳天下之都会。固非他处所得比拟。然而虽有伪郑之变。犹许二百馀僧。住同华寺况乘尝被污。而上素所钦向。亦莫之问。诏住胜光寺。寺寔秦国功德也。八年驾幸国学。行释奠礼。先是堂列三座。拟叙三宗。而儒杰释雄。李之俊伟。皆云合雾拥。以快观听。制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其令老先之孔次之。释又次之。时乘受众所推挹。已升座。闻制不觉失色。今上方在秦邸。位居百僚上。直视乘曰。但敷帝德。馀无所虑。乘乃唱曰。上天下地。荣贵所资。缘业所由。必宗佛圣。今将叙大致。合具礼仪。并合掌虔跪。使师资有据。于是自皇储已下。皆降席跪听。乘则前赞帝德。次述释宗。后以二难。双徵两教。上加叹美。顷之制问曰。昨有道士潘诞奏。以为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师。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经云。求于无上正真之道。又曰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翻无上大道。以此言之。道大佛小。亦可知矣。乘对制。其略曰。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计其世。则二十许王。论其年则三百馀载。岂有昭王时佛。退求敬王时道乎。向者道士李仲卿。所叙之道。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不言周之老聃也。三皇无聃。五帝无聃。而所谓道者。未尝无也。自关尹请著书。窦后命兴学。然后聃之道。始行世。而道非独指聃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夫阴阳且不可测其所生。而又奚能生佛哉。车胤云。在己为德。及物为道。殷仲文曰。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论衡曰。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道德也者。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治玉京之中。而独名大道者也。贞观三年。乘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像设庄严。备诸神变。并建方等道场。昼夜六时。行忏悔法以报圣上待遇之恩。四年十月二十日。终于所住房。春秋七十有六。门人道璋等。奉遗命。阇维于南山之谷口。敛馀烬。塔于胜光。沙门法琳制碑文。
惟乘。身历三朝。政移六帝。频婴宠顾。履接纶音。外则王公卿士。内则妃后嫔姬。皆禀戒香。共申师礼。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
璋其族属之犹子也。善呗赞。职充都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