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释圆光隋末唐初 532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
辰韩新罗人
家世业儒。
年二十五。
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
有陈之世。
号称文章极盛。
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
考正经史。
庄严旻公弟子讲。
一听染神。
回视孔教若秕糠。
然。
乃奏乞入道诏许之。
落发禀具之后。
游历横肆。
研成实涅槃惟谨。
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
禅侣云臻。
遂有终焉之志。
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
辞不可勉。
为开导四众。
惬心自尔。
名誉益振海陬。
领表。
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
光被虏将加刑戮。
主将遥见火及塔寺。
就视之则缚置塔下初无火也。
异而释其缚。
开皇九年
京师
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
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
愿于归本国。
诏慰劳遣之。
既至老幼。
欣快如佛下生。
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
不使佐助。
欲以专福也。
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
贞观四年
疾经七日端坐。
终于所住皇隆寺。
寿九十有九。
丧给羽仪以王礼。
葬于郊外。
弟子圆安嗣其徽猷。
遍揽之馀。
复戾止京寺。
特进萧瑀
奏请住其所。
蓝田之津梁寺。
其述平生尤详云。
释圆光
俗姓朴
本住三韩
卞韩马韩辰韩
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
挍猎玄儒讨雠子史。
文华腾翥于韩服。
博赡犹愧于中原。
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号称文国。
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
素沾世典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不谢景。
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偏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无忘觉观。
息心之众云结林泉。
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出讲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末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
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振绩徽绪。
又驰慧解宣誉京皋。
绩业既成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愠结不形。
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唐贞观四年也。
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于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于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瘗于坟侧。
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志机颖性希历览。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晚归心学。
高轨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
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尝叙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入宫。
别省置。
夜别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于卞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匠成学。
䞋施之资并充营寺。
馀惟衣𭽽而已。
僧慧因隋末唐初 539 — 6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
太常宝之后。
祖朴散骑常侍
元显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材。
世济其美。
年十二。
开善寺慧熙法师出家。
年十五。
建初寺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
其名誉已被远近。
然心慕禅悦。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请授观法。
又造长干辨法师禀三论。
久之辨遁世远引。
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开导。
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如坐亡。
但其肢体柔温如故。
经七日而后苏。
其徒请问所以。
徐曰。
试看箱内有何物。
侍者随言看之。
得帛两束。
曰此衬遗耳。
谓始使者引部从丝竹相迎曰。
请法师
继而见有衮冕者肃入曰。
阎罗王也。
即堂上坐夏讲大品般若。
每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意已经三月矣。
乃复仅尔耶。
噫非妄想颠倒何如。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尤归敬。
隋仁寿三年
诏补禅定寺知事上座
频开三论。
并制疏文。
入国朝。
举十六德纲记僧务。
居其一焉。
京寺故崇菩萨戒。
后进具戒者。
其羯磨法无不依。
左仆射萧瑀刑部尚书沈叔安并钦仰奉承。
于兹二纪。
贞观元年二月十三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有九。
先是戒弟子法仁。
使如法住无令一生空过。
至后夜分整容正坐。
众闻异香满室而已。
及道俗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音。
遂塔而树铭焉。
其文则萧钧所作也。
仁亦勤学有名。
释慧因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也。
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散骑常侍
元显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世济其美。
禀灵温𥙿清鉴俭通。
徽音深靡缁素钦属。
十二出家。
开善寺慧熙法师
志学之年。
听建初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便齐入室。
慧声广被道众相推。
而欣味静心未指章句。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道思逾肃。
师袭宏略曲尽幽微。
而悟言神解独酌标致。
又造长干辩法师
禀学三论。
穷实相之微言。
弘满字之幽旨。
写水一器。
青更逾蓝。
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
云王请法师
部从相諠丝竹交响。
当即气同舍寿。
体如平日。
时经七夕若起深定。
学徒问乃云。
试看箱内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妄想颠倒知何不为。
吾被阎罗王召。
夏坐讲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
陈仆射徐陵
高才通学。
尚书毛喜
探幽洞微。
时号知仁。
咸归导首。
隋仁寿三年禅定寺
搜扬宇内远招名德。
因是法门龙象乃应斯会。
既德隆物议大众宗归。
遂奉为知事上座
训肃禅学柔顺诱附。
清穆僧伦事等威权。
同思启旦。
又寺初胜集四海一期。
名德相亚通济斯美。
又寔兼之矣。
频讲三论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学者高奉。
大唐弘运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当其一焉。
以身御法不令而行。
让以得之屈己成务。
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
咸崇菩萨戒师。
后进具戒者。
无不依而羯磨。
左仆射萧瑀
器局贞亮玄风凝远。
刑部尚书沈叔安
温彝弘雅达信通神。
并崇仰钦承于兹二纪。
定慧两明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
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未终初夜告弟子法仁曰。
各如法住。
善修三业无令一生空过。
当顺佛语勿变服扬哀。
随吾丧后事不可矣。
乃整容如常。
潜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终。
咸闻异香满室。
遂迁坐于南山至相寺
于时攀辕扶毂。
道俗千馀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鸣空。
弟子等为建支提塼塔。
勒铭封树。
兰陵萧钧掣文。
仁是乡人少所供奉。
清净身心修行念定。
卑弱著性有名门学。
释知苑初唐 ? — 639
幽州沙门知苑
精练有学识。
隋大业中发心造石字一切经藏以备法灭。
既而于幽州西山凿岩为石室。
即磨四壁而以写经。
又取方石别更磨写。
藏诸室内每一室满。
即以石塞门镕铁锢之。
隋炀帝涿郡
内史侍郎萧瑀皇后弟也。
性笃信佛法以其事白后。
后施绢千匹。
施绢五百匹。
朝野闻之争共舍施。
得以成功。
常以役匠既多道俗奔凑。
欲于岩前造木佛堂并食堂寐室。
而念木瓦难办。
恐繁经费未能起作。
忽一夜暴雨雷电震山。
明旦既晴。
乃见山下有大木数千万。
为水所漂积于道次。
道俗惊骇不知来处。
于是远近叹服。
乃使匠择取其木。
馀皆分与邑里。
邑里喜愧而助造堂宇。
顷之毕成如其志焉。
所造石经已满七室。
贞观十三年卒。
弟子犹继其功焉。
释僧顺
释僧顺
贝州人
习学涅槃。
文疏精覈。
志勤策立。
堪胜艰苦。
常乐弘法于囹圄中。
无缘拘絷假诉良善。
文书既效方便雪他。
投身桎梏情志欣泰。
监狱者悯斯厄苦将欲解免。
方取经疏铺舒详读。
旁为囚隶说法劝化。
事本无踪还蒙放释。
出狱之日犹恨太早。
有问其故。
答曰。
吾闻诸圣地狱化生。
虽不逮彼且事微辙。
开皇隆法
杖步入关。
采访经术住玄寺。
及后造塔。
敕召送舍利于宋州
初到宋城
市中古井由来咸苦。
水色又赤。
无敢尝者。
及舍利至。
色忽变白味如甜蜜。
至造塔所。
初放赤光又放白光通照寺内。
七日辰时天雨白花。
如雪不落纷纷满空。
及下塔时。
白鹤九头飞翔塔上。
下函既了。
方乃北逝。
后还京游寻行业。
唐运初兴巡栖山世。
年既迟暮欲事终心。
行至霸川骊山南足。
遇见古寺
龛窟崩坏形像纵横。
即住修理。
先有主护。
乃具表请武皇特听。
遂得安复
今之津梁寺是也。
仆射萧瑀
大檀越。
福事所资咸从宋国
僧众济济有伦理焉。
后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