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僧慧弼陈朝 538 — 599年3月15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南朝陈僧。
常州宜兴人俗姓蒋
幼聪颖,时许为王佐才
陈初,于惠殿寺出家,习《成实论》。
文帝时,游诸讲肆,精通玄极。
宣帝时,敕住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等经,风动一时。
寻诏入
后归住常州安国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常州宜兴之蒋氏。
玄略
父元晛。
季父元举
皆有名位。
幼神爽。
见者嗟异焉。
永定二年
陈室龙兴
武帝躬纡衮冕。
为剪周罗
诏上方给三衣什物。
仍师事慧殿寺领法师
领盖东南僧望也。
始从之受成实。
弱冠依宝梁明上弘新实天宫晃公。
敷心论。
遂精研力究。
而六足八犍。
四真五聚。
若指诸掌。
天嘉元年
乃去小务大。
学四论于绍隆哲公。
阅数旬该贯玄极。
然慧解沈郁。
词吐抑扬。
而名声益重矣。
太建十年
诏居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
簪裾满席。
禀戒承归者如市。
属哲公垂灭。
遣使招之。
付以曲几麈尾经书等。
以托后事。
南内附。
因归乡里。
缮治陈武所营安国寺而老焉。
真观法师为制寺碑。
文载别录。
开皇十九年正月疾。
三月十五日奄尔而化。
春秋六十有二矣。
华阳山
弟子慧方立碑。
释慧弼
姓蒋氏
常州义兴人也。
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华待诏
咸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举陈世公功。
庭列鼓钟路横骖驷。
车马之客填阶。
琴啸之宾盈席。
青襟之年神爽。
咸异嗟曰。
此子若逢凤德。
终为王佐之才。
既挺龙颐。
必有封侯之应。
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无为之贵可以娱情。
有待之烦徒劳人耳。
于即蔬素迁迟便思脱躧。
武龙大兴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为剪周罗
三衣什物一时通给。
乃伏业于惠殿寺领法师为弟子。
领东南竹箭震泽风声。
王族望僧涂香是属。
亲承雅训听受成实。
年登弱冠握锥淮海。
值宝梁明上盛弘新实。
天宫晃公又敷心论。
遂穷神追讨务尽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遗。
天嘉元年游诸讲肆。
旁求俊烈备见百梁
悟茅茨之陋。
频涉三休。
恨土阶之鄙。
乃去小从大徙辙旧章。
听绍隆哲公弘持四论。
才经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数旬精通玄极。
是知大智本行。
与日月而齐明。
称普闻
将风云而共远。
然其神思沈郁词吐抑扬。
剪万古之盘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饮德更甚江东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簪裾满席。
质疑请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归排肩如市。
莫不谓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渐。
仍遣使者召还京室。
鸾几麈尾经书义疏。
预是讲仪一皆付嘱。
欲令法轮不断佛种相仍。
顶受遗令时满六年。
敷演论经各盈十遍。
传授之美复见伊人。
隋师伐罪陈运受终。
思报地恩言旋故里。
安国寺陈武所营。
基趾仍存房庑彫坏。
蒙犯霜露振锡扬烟。
广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华门房俨丽。
真观法师制寺碑曰。
花塼锦石更累平阶。
秋莲还庄竦塔。
月临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
画梁承于玉叶是也。
至于经像缮修钟磬镕范。
其为法利胡可胜言。
开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气疾便觉弥留。
至三月半午时从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华阳之山。
学士慧方陪随岁久。
义解钩深。
堪任传灯。
咸以付嘱。
乃立碑于寺云。
释宝袭隋末唐初 547 — 62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贝州人也。
出家为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
年十八。
即宗智度论声动时杰。
开皇十六年
诏补大论众主。
仍于通化寺
四时开化
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久之。
又送于邢州沈爱寺。
灵瑞见别传。
文帝升遐建禅定道场。
蒙召供养。
武德末
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矣。
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先业。
恭于贞观初
充济法上座。
后入弘福知普光寺任。
洪亦入普光知浴事月再浴僧。
且志生内院。
释宝袭
贝州人
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
休聪达明解神理超逸。
齐末驰声广于东土。
周平齐日。
隐沦本州。
元嗣立创开佛法。
休初应诏为菩萨僧。
与遵远等同居陟岵。
开皇七年召入京辇住兴善寺
十八归依诵经为业。
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
布响关东高问时杰。
从休入京训勖为任。
开皇十六年
敕补为大论众主。
于通法寺四时讲化方远总集。
逮仁寿造塔。
又敕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初云雾暗合七日蒙昧。
乃擎炉发誓。
愿将限满下舍利时得见日采。
俄而所期既至。
天开光耀日当正午。
既副情望遂即藏翳。
末又送于邢州汎爱寺。
忽于函上见诸佛菩萨等像及以光明。
周满四面不可殚言。
通于二日光始潜没。
而诸相犹存。
及当下时又见卧像一躯赤光踊起。
欣其所感图而奉敬。
至文帝升遐起大禅定。
以名称普闻召而供养。
武德末年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矣。
有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大论。
恭少而机辩。
见解有名。
屡讲经论京室称善。
护法匡弼颇存圣言。
贞观初年
敕徵为济法上座。
纲维僧务传芳季绪
后召入弘福。
又令知普光寺任。
德为时须。
故轮转无定。
卒于任所。
洪亦以荣望当时绍宗师业。
召入普光。
时复弘法而专营浴供。
月再洗僧。
系踵安公。
归心慈氏云。
释慧觉南北朝末隋初 554 — 606年3月2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其先太原晋阳孙氏。
江右丧乱。
徙居丹阳秣陵
方觉之娠也。
时志公适至。
谓其家当出神童。
俄而觉生。
八岁入道。
即依兴皇朗法师学既而叹曰。
是岂足以澄神入慧哉。
尝闻摄山泉石佳胜。
诚息心之地也。
乃抠衣往从慧布法师
请开大智度论。
以餐服幽微。
陈晋安王伯恭
刺史湘州
并要一众。
南游弘化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
左卫将军傅縡
通内外学。
平居慎许可。
每见则心形俱肃。
谈论为倾倒。
平江表下令。
一州惟留二寺。
馀从屏废。
闻惧焉。
于是百舍扣阍。
天听斯允。
炀帝在蕃邸。
出镇淮甸
复赐书。
请住慧日寺
及正位青宫。
令旨使知江都宝台经藏事。
大业二年从驾入
感疾于路。
三月二十二日
泗州宿预县卒。
春秋五十三。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干江阳县茱萸里。
其碑则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制序文。
金紫光禄大夫史侍郎虞世基制铭。
门人智果立。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临淄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谢安出山。
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
亦有职。
其间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贤圣。
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问。
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士但瞪目而已。
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弘文馆论义。
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临淄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十五出家。
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谢安曰。
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顾诸意。
正乃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宗法师者。
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贞观中广延两教。
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诸论道。
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坐众大笑而退。
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为众举。
预其同例。
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