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释贾逸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仁寿初
见之安陆
言论诡诞。
服饰屡变。
缁素或固疑之。
而未察也。
一日人有遇之此者。
顾一人又遇之彼。
如是数十人。
皆与遇。
然而所遇之时同。
所遇之地则不同。
于是相会合推考。
而知其为分身矣。
乃大加敬服。
然尤善谶未来事。
方等寺慧皓法师
学富行脩士也。
过之遗以纸五十幅。
初莫测也。
后有诬讼之者。
有司引问辩对。
而书疏用纸仅满其数。
而后案具。
大业五年
天下犹宴安。
与群儿戏。
辄弄桥槛石师子曰。
拗羊头捩羊头。
旁视者争哗笑为乐。
扬都祸作。
而其言始徵。
又有扬师祐出岷洛间。
貌年四十馀。
古老百岁者云。
自初见至今。
常不变。
寒暑惟服故黄衫。
饮啖不异流俗。
栖止无常处。
乡社大会集。
则先至笑谈。
曲当合物议。
且预记未来事。
唐初尚无恙。
贾逸者。
不知何人。
隋仁寿初游于安陆
言戏出没有逾符谶。
形服变改时或缁素。
后于一时分身诸县
及至推验方敬其德。
行迹不经而为无识所耻。
有方等寺沙门慧皓者。
学行通博。
因过之。
以纸五十幅施云。
法师由此得解耳。
初不测其所因也。
后有诤起。
被引禁。
官司责问。
引辩而答。
纸尽事了。
如其语焉。
故徵应所指。
例如此也。
末至一家云。
承卿有女欲为婚媾。
因往市中唱令告乞云。
他与我妇须得礼赠。
广索钱米剋日成就。
数往彼门扬声陈述。
女家羞耻。
遂密杀之。
埋在粪下。
经停三日。
行游市上。
逢人言告被杀之事。
大业五年
天下清晏。
与诸群小戏于水侧。
或骑桥槛。
手弄之云。
拗羊头捩羊头。
众人倚看笑其所作。
江都祸乱。
咸契前言。
不知所终。
蜀郡又有扬祐师者。
佯狂岷络。
古老百岁者云。
初见至今貌常不改。
可年四十。
著故黄衫。
食啖同俗。
栖止无定。
每有大集身必在先。
言笑应变不伤物议。
预记来验。
时共称美。
迄于唐初犹见彼土。
后失其所在。
僧慧棱隋末唐初 576 — 64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
父既丧而生。
繄母鞠育三岁。
即知有佛法。
而愿听焉。
母怜之。
𢹂游襄阳
润法师方开三论。
一造座隅。
深有领寤。
八岁丧母。
遂依檀溪寺诞律师出家。
年十六能以经之大意奇理。
往问于荆州茅山明法师
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
而深会其旨。
复从安州皓师。
入蜀而覆述之际。
尤得意。
人因谓之得意棱
以诬罔下成都县狱。
亦在囚。
众请讲三论讲才五偏。
而诏释无所问。
安州饥。
耀贵如珠。
日丐以济。
弘演不稍倦。
代之无难色。
时席端俊秀三十馀人。
皆以其所说涅槃悉违义。
疾愈。
白请定之。
于是前叙辄云。
是是由尔靡伏。
将终握手曰。
勿贪利养。
勿惮劬劳。
战战兢兢。
如履刀剑。
乃可以传灯续佛慧命也。
先是梦失目。
又人持放光宝镜来。
印其身至是果验。
未几归襄州紫金寺五年。
弘论。
贞观八年
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经于须弥寺。
十二年三月
梦所住寺。
群鸟飞散。
因散众。
十四年正月
感通寺法师梦阎王谓曰。
吾兹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矣。
闻之喜曰。
吾发愿常处地狱教化。
苟果斯愿奚憾。
九月州。
蒋王见其弱。
韶州钟乳粉令服。
其夜梦衣冠者戒曰。
勿服。
阎王庄严道场。
竟大有乳药。
十月十五日
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
而无痛苦。
四更起坐告寺主
宝度曰。
吾观小年时事。
皎如目前。
俄闻外有大声曰。
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到矣。
度问使人为谁。
答曰阎王使也。
小食时。
敛容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寿六十五。
释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愿闻法。
母氏怜其孤苦。
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
文义之间深有领览。
年至八岁其母又终。
无师自发。
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
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
依位伏听。
问经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于此义深会其旨。
隋末还襄。
又逐安州皓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
时人同号得意棱也。
下狱。
亦同绳。
身被桎梏于成都县
一狱囚徒请讲三论。
周于五遍。
敕遂释放。
便逐还。
既达安州粮粒勇贵。
旦往随州巡里告索。
暮达所如常采听。
往还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报力雄猛。
生无一患。
门学所推。
力微四大退贬。
令代讲涅槃。
咸怪其言谓违义。
时席端俊异者三十馀人。
将往副水百有馀日。
惟讲三论。
患愈还返安州
常于房叙经大意。
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皓曰。
于初章全若不解。
日上讲。
请为定之。
及时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来。
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
一一诵呈。
皆云不是。
最后述句。
句虽异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轻者。
皓之将终告曰。
棱公来。
吾今付嘱最后续种。
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
乃握手曰。
夫讲说者应如履剑。
不贪利养不惮劬劳。
欲得灯传多于山寺。
读经法事并为物轨。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此可名报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载不少。
惟以无相为本。
然后言矣。
语已而终。
初未嘱前。
梦神人失两眼。
又见一人著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
心既受诀已。
百日怀恋。
后还襄州紫金寺。
讲论五年。
众有三百。
贞观八年又还须弥。
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
至十二年三月
梦鹰入寺群鸟飞去。
因即散众。
司功搜访。
一无所获蒋王临襄。
佛法昌显。
请于梵云相续斋讲。
道俗翕习又复腾涌。
至十四年正月半
感通寺法师
曰梦见阎王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如何。
曰。
善哉。
慧棱发愿。
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
既有此徵。
斯愿毕矣。
至九月末。
蒋王气弱。
韶州乳二两。
逼令服之。
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
至十月半黄昏时。
遂觉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
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讫。
外有大声告曰。
法师早起烧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阎罗王使迎。
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
还房中与度别。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
此私记于他读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敛容便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蒋王赠绢五十疋。
送于凤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馀人。
开讲设斋。
终日方退云。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上疏曰。
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与相见。
轻有讥诮。
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僧智勤隋至唐初 586 — 659年5月1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世族邓之朱氏。
隋仁寿间
内出舍利。
诏天下名郡各置大兴善寺
以安葬焉。
仍度僧以领香火。
年小因以其恩获薙染。
隶兹寺。
然诚敏自将志之所在皆致瑞应。
初以母疾祷观音。
忽其家园树生佛像枝叶上。
母遂康泰无他。
隋季大业之乱。
凡寺院残破靡孑遗。
独其寺经像完具。
能以死捍禦也。
一日贼大至。
俗服避匿。
贼见欲杀之。
闻空中声曰。
可脱去俗服。
即脱去。
贼惊喜遽礼拜乞福。
且迎归其营。
共养。
久之入蜀听皓法师讲。
时众至三千。
法师则一委调护终其席无乖异。
后阐维摩三论。
乡里各二十馀过。
徙隐北山
昼夜行道。
困则倚立而已。
未尝睡眠。
偶行岩岭间。
睹栋宇靓深。
大寺
辄入瞻仰。
如是往来再三。
俄不复见。
又苦绝粮。
当其地之经行处。
旋觉坟起。
夕垦之且如故。
稍出赤色大粒谷。
深掘获谷二十馀石。
山居十馀年。
所感召类此。
既而郡以佛法陵替。
合道俗逼请。
出山住大兴国寺
且俾检校本郡僧尼。
诸王刺史就禀归戒。
永徽初
杜门阅藏。
每见神人旁立若听状。
初中后。
夜闻弹指謦欬声。
显庆四年
省符以慈恩寺
不屈。
其年五月命弟子。
悉治其寺之颓陀者。
十五日径树尽枯落。
十六日蚤作。
畴昔听经神人前拜。
勤止之曰。
莫拜。
侍者但闻其语。
殊莫知其有人也。
于是剃发著衣执香炉。
趺坐绳床上。
使弟子诵大品经讫往生品。
唱灭。
停数日颜色不少变。
香气馥然充一寺。
春秋七十四。
释智勤
俗姓朱
隋仁寿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度。
少小以匡护为心。
每处众发言。
无不允睦。
精诚勇猛事皆冥祐。
初母患委顿。
为念观音。
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
合家并见。
母疾遂除。
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
独守此寺。
贼不敢凌。
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
诸寺湮灭不可目见。
又一时权著俗衣。
以避兵刃。
被贼围绕而欲杀之。
忽闻空中声告。
师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贼见顶礼请将供养。
经于数月后投于蜀。
皓法师讲。
众至三千。
法师皆委令检校
遂得安怗。
内外无事。
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还归邓州
维摩三论十馀遍。
后隐于北山
倚立十馀年。
所居三所即今见存。
恒闻谷中钟声。
后寻岩岭。
忽见一寺宛丽奇常。
入中礼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数度。
后更寻觅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粮食将尽。
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
遂除弃之。
明日复尔。
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
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
邓州佛法陵迟。
合州道俗就山礼请。
愿出住持。
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
后时负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
不得前进。
俄有异火两炬。
照路极明。
因得见道。
送至村中火方回灭。
村人并见无不惊异。
因出住大兴国
前后诸王刺史
并就寺顶礼。
请受归戒。
恒以僧尼之事委令检校
佛法光显。
吴蜀远闻。
又至永徽年初。
以见时事繁杂。
守房不出。
向淹三载
读一切经两遍。
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
初中后夜常闻弹指謦欬之声。
至显庆四年
省符召入慈恩。
不就。
至其年五月欲终之前。
所有功德不周之处。
晓夜经构使毕。
人问何故如此匆速。
答曰。
无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
禽鸟悲鸣遍于寺内。
僧各惊问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
忽见昔听经神来。
礼拜而语云。
莫礼傍人无有见者。
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
手执香炉跏趺而坐。
告诸弟子。
汝可取大品经读诵。
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
停经数日颜色如旧。
恒有异香闻于寺内。
合州道俗悲恸难胜。
州县官人并送至野。
春秋七十四矣。
释智勤
俗姓朱氏
隋仁寿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
少小以匡护为心。
每处众发言无不允睦。
精诚勇猛事皆冥祐。
初母患委顿为念观音。
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
合家并见。
母疾遂除。
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
独守此寺贼不敢凌。
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
诸寺湮灭不可目见。
又一时权著俗衣以避兵刃。
被贼围绕而欲杀之。
忽闻空中声告。
师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贼见顶礼。
请将供养。
经于数月。
后投于蜀听皓法师讲。
众至三千。
法师皆委令检校
遂得安帖内外无事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还归邓州
维摩三论十馀遍。
后隐于北山倚立十馀年。
所居三所即今见存。
恒闻谷中钟声。
后寻岩岭忽见一寺。
宛丽奇常。
入中礼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数度。
后更寻觅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粮食将尽。
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
遂除弃之明日复尔。
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
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
邓州佛法陵迟。
合州道俗就山礼请。
愿出住持。
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
后时负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不得前进。
俄有异火两炬照路极明。
因得见道送至村中。
方回灭村人并见无不惊异。
永徽年初以见时事繁杂守房不出。
向淹三载读一切经两遍。
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
初中后夜尝闻弹指謦欬之声。
至显庆四年五月
欲终之前所有功德不周之处。
晓夜经构使毕。
人问何故如此忽速。
答曰。
无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
禽鸟悲鸣遍于寺内。
僧各惊问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忽见昔听经神来礼拜。
语云莫礼。
傍人无有见者。
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
手执香炉跏趺而坐。
告诸弟子。
汝可取大品经读诵。
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
停经数日颜色如旧。
恒有异香闻于寺内。
春秋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