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僧昙崇南北朝末隋初 515 — 59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咸阳孟氏。
七岁入道。
循听讲肆。
久之依止禅师开公。
而摄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厉。
学僧祇。
十有馀遍。
而讲解之。
致徒三百。
京辅以为宗。
后以言说无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发。
六行偏精。
五门并达矣。
开公以上首称之。
众中同学归敬。
开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训导
声驰陇塞。
化满关河。
趋承下风。
千里相属。
周武帝尤加钦注。
诏曰。
崇禅师精悟独绝。
所领学徒。
淑于德义。
未闻有犯。
可为国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以职事滞淹。
假以他缘。
奏乞于免。
诏从之。
及废教。
徇俗不自异。
诏授金紫光禄
终无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潜德秉周政。
大法且复。
诏先度百二十僧。
预其数。
兴善寺
仍诏充寺主
固辞。
乃募缘创寺。
以酬宿愿。
盖以法运之否。
昔尝许之云。
帝登极。
卒营九寺。
以足十数焉。
常是时。
唐高祖
方以留守太原
亦割宅为清禅寺。
以致众。
炀帝居晋邸。
斥民七十户水硙碾等。
为寺基业。
开皇初
赐帛一万四千匹。
布五千端。
绵千屯。
绫二百匹。
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钱五千贯。
毡五十领。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图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业
会教门载启。
深契帝心。
诏匠杜崇如法营治。
赐钱三千馀贯。
为砖瓦费。
又悉敛内宫。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袭。
使鬻之。
以资匮竭。
晋邸在杨越。
自其镇造露盘十一级。
开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毕工致。
而冠之浮图之颠。
见者称叹。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出入禁籞。
无拥通宫籍。
以为常。
因为帝后。
述净土业。
帝每自称师儿
自称师女
其恩礼之重如此。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无疾卒于所居之房。
寿八十。
上哀恸。
诏所司营给丧事。
塔全身于终南山
僧法纯北周至隋 519 — 60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祝氏。
扶风始平人也。
自周朝入道。
京师陟岵天宫二寺。
备历废教之酷。
祖龙潜。
图启法运
乃先复菩萨僧百二十人。
其一焉。
大兴善寺
鞭策三业。
上闻之。
请为戒师。
然固以德薄辞。
上因幸其所处行礼。
施子。
优渥。
叹曰。
身命无常。
何可保爱。
檀供难消。
吾其行方等忏法乎。
更四十五年。
除食便利。
不出净场。
遂感灯无膏油而光𦦨相续者七昼夜。
或闻场中。
有演说教授声。
就视之则寂然。
俄而易法服。
行市里中。
代佣保执役。
虽琐屑猥贱莫惮。
有䞋锡则惨然曰。
爱贼既来。
狱王潜至。
打缚不久矣。
且以经像。
悉乞于人。
衣则粪扫而已。
其宣导用十地经论。
金刚般若。
金光明。
诸法无行等
二十五卷。
开皇十五年入内宫。
皇后戒法。
所获施利随尽。
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
无疾卒于净住寺。
春秋八十五。
先是闭室静坐。
弟子慧进
见白衣童子。
手捧光明。
侍立右。
问曰。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
频来召我。
我以著乐妨于脩习。
终不许也。
若无佛法处。
我则愿生以化迷类。
久之双鸽集于衣桁。
注目视
都无惧色。
徐谓其徒曰。
汝毋自纵。
毋自欺。
又谓我今忽觉身乘自象。
何也。
其妄业欤。
遗命以身施飞走。
弟子慧昂
率诸檀越。
凿龛于白鹿之原。
外开门穴以置之。
既而筋肉俱尽。
骸骨植立自如。
因复塑饰。
以贻永久焉。
沙门彦琮
撰序赞之辞。
以美其德。
碑文则昂之辞也。
昂幼育于
姿情闲雅清爽。
有集十卷行世。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僧静琳隋末唐初 565 — 64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京兆华原
方幼时。
外国道人。
过其家。
叹曰。
此儿当隆佛法。
不可处之尘埃中也。
七岁从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从他师焉。
周氏之祸久。
汩没不能振。
隋初。
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
于时法运复亨。
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
寻赴青齐。
披讨律部。
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
乃旋邺都炬法师
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
既而匡众阐化。
名声益起。
偶至蒲晋。
道逊道顺法师留讲十地。
久之叹曰。
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
岂其理哉。
学识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
俄而渐进大乘无得。
离念唯识等观。
白鹿山绝粒者数矣。
昏则登危巅高树。
以坐其上。
动经旬浃。
后造泰岳
夜见火光。
环照峰峦。
即追求之。
见数尼。
共议唯识。
忽然而隐。
未几。
关中
昙迁禅师为开摄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就以课业。
大业三年
沙门还源。
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
久之至东都
齐王暕情深定理
每从咨决。
鸿胪苏夔禀宗玄训。
高阳沙门道雄道体。
赵郡之道献明则
成承善诱。
造诣幽微。
洪哲致问曰。
怀道者多。
所专何业。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来自尔。
答曰。
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
哲叹伏。
十三年具表闻上。
将西巡灵迹。
属𡨥盗纵横。
道途梗沮。
仅达襄邓。
义宁二年
诏住京之大总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奏。
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论。
维摩起信而已。
夜则燕寂。
玄琬律师
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并为弟子。
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
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
京辇沙弥净人。
犹明律相。
斯非其功欤。
贞观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
琳谓之曰。
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
以己之疾。
悯彼之疾。
因垂泪。
盖念诸苦趣也。
复诫门人曰。
生死道长。
各宜自拔。
时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
再烧之愈觉明洁。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琳于洛邑
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
课试场屋文业
好德犯国宪。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发觉。
逮琳狱。
上特原之。
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复苏曰。
见阎王。
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
吾称以从琳受戒。
不复知且引琳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报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获免罪。
放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