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海日楼诗注·序
诗非待注而传也,而传者又或不能不待注,则亦视乎其时焉。
嘉禾沈寐叟邃于佛,湛于史,凡稗编脞录、书评画鉴,下及四裔之书,三洞之笈,神经怪牒,纷纶在手,而一用以资为诗。故其于诗也,不取一法而亦不舍一法。其蓄之也厚,故其出之也富,非注无以发之。曩谒叟海日楼,叟手一篇诗,曰:「子诹佛故者,此中佛典,子宜为我注。」余曰:「注自优为之,顾今之意则何如?」叟曰:「是固然,子姑注其典耳。诗人之意,岂尽人而知耶?」叟既殁,遗诗散落,同人稍稍裒集丛残中,成若干卷。仲联乃创为之注,邮以示余,余读而善焉。
自昔言注诗者,《三百篇》尚矣。应劭之注《风谏》,颜延之、沈约之注《咏怀》,大都详其训耳。至李善始并所隶之典而注之。唐人之诗,宋人多有为之注者,而宋人所自为之诗,宋人亦注之,其最显者,东坡、山谷。叟之诗,今之东坡、山谷也。神州板荡以来,王者迹熄,诗之为道,扫地尽矣。袭海波之唾残,氓谣俗谚,竞以新名其体,浅学寡闻,得叟之诗,或哆口结舌而不能读。微夫揭而显之者,纵其英光璀璨,宁不随玄陆俱去耶?仲联之先楞仙司成,尝注樊南文、鲍明远诗矣,仲联缵家学,俾叟之诗硕夥纤屑,昭晰无隐,由诗人所隶之典,以曲会夫诗人之意,将叟所谓不可尽知者,亦且于是焉或遇之。异日者,吾又安知叟之诗,不待注而传哉?苏之施、顾,黄之任、史,比于仲联,优绌孰多?
仲联欲余序其书,余老病不斟,曾何足为仲联重?顾念于叟有奉手之雅,其诗之源流正变,前为叟序《乙卯稿》,固言之矣,今但序仲联注诗之指以复之。
甲申嘉平月钱塘张尔田序。时年七十有一。
海日楼诗注·自序
《海日楼诗》者,嘉兴乙庵沈公之所著也。公儒林丈人,群伦大府。道轶萌外,誉馥区中。奚待黻词,始腾来叶。自其中岁,大隐金门。固已藉甚声华,英绝领袖。㤅伯见而倒屣,重黎引为同方。三墨八儒,四营五际。既探其赜,不域其樊。雅诂启六艺之钤,律意坚公羊之守。绎蒙兀之秘史,则不儿證源;跋特勤之唐碑,而象胥累译。固已涵揉九流,雕锼万态矣。晚哜道真,独叩玄宰。趣弥博而旨约,识愈广而议平。入逝多之林,宜黄倾其胜义;拾羽陵之简,上虞资其启键。况复接坐三君,毕归陶铸;尚论百氏,力扫秕糠。类隔音和,通成国之舌腹;三长五不,导知几之微言。海外愿文玄为师,稷下重祭尊之教。夐乎不可尚已!弸中彪外,溢为声诗。公固自譬承蜩,掇之而已。然而鞫情缮性,轹往逴今。诸方遍参,一法不取。逸情云上,潜思渊沈。小雅怀明发之心,魏阙切江湖之望。其隐文谲喻,远叹长吟,嗣宗、景纯之志也;奥义奇辞,洞精骇瞩,马歌鹭铙之馀也。剥落皮毛,见杜陵之真实;飞越纯想,契正始之仙心。一代大家,千祀定论。秀水演派,上溯朱、钱;并世标宗,平揖陈、郑。观其早入樊南,晚耽双井,不薄李、何之体,期沟唐、宋之邮,则如竹垞。搯擢肝肠,难昌黎之一字,冥搜幽怪,蹑东野之畸踪,则如萚石。然前者法物斑斓,或致疑于赝鼎;后者解衣盘礴,或献诮为荒伧。公乃经训菑畬,玄关融液。与风、骚为推激,脱陶、榭之枝梧。截短取长,后来居上矣。籀园西江天马,蹴踏九皋,锻思冥茫,而难辞破碎;夜起沧浪别才,高视左海,自成馨逸,而微失囚拘。盖一徒挹拍黄、陈,单提祖印;一但刿鉥王、柳,取径剑峰。孰如公括囊八代,安立三关,具如来之相好,为广大之教主乎?
特是弦外希音,意内曲致。望帝春心之托,苦无郑笺;泉明述酒之章,易滋燕说。孤诣斯隐,解颐安从?读公诗者恨焉。余以戋材,敢窥䆞窔。勉为疏释,载阅星霜。其中甘苦疾徐之数,可得而言焉。公生前丛稿,漫不自珍。友生排比,后先乖迕。固世代密迩,可效天社之整齐;而弦辙更张,岂免孟亭之附会。其难一也。公自言以经发诗,因诗见道。东京内外之学,中秘今古之文,莫不滂沛寸心,橐籥在手。怀人海国,补郑说之十繇;雅禊临河,融皇疏于五字。余学昧稽古,叹兴望洋。其难二也。公识贯珠囊,旁通铜鍱。三洞七签之笈,叶岩铁塔之函。左右逢源,禅玄互證。以文字之般若,遣空有之名言。方之前修,雅同蒙叟;统笺二集,有愧遵王。彼亲麈谈,犹存罅漏;况余冥索,宁抉渊微?唯崇贤之解头陀,三藏斯能瓶泻;若南城之诠子厚,五咏故从阙如。其难三也。公馀事多能,殚精评鉴。游心艺圃,放意墨林。翻谱录于宣和,承笔谈于历下。虹月沧江之舫,云林清閟之居。玉轴标华,金壶徵故。考利州之帖,订误于覃溪;歌岩山之碑,折中于东观。若此之类,又涉专门。其难四也。公腹笥之富,睪牢古今。使事极纂组之工,缀文根苍雅之籍。时复反熟为冷,易类求新。雕虎增字于孝标,镂象假言于韩子。南华非僻,或窘令狐;虬户逞奇,孰知彦伯?其难五也。集中苔岑协好,酬唱为多。本事旁徵,风流已邈。况鼎革以还,逃名者众。疑古贤于阳五,莫诘平生;披吟劄于月泉,全更姓氏。其难六也。克兹六难,稿经数易。或只义孤寻,穷年始得;或散帙无意,俯拾即来。不求有功,岂云无失。雁湖之注舒国,竹坡之笺简斋,非所敢望也。
抑尤有恨者,公生不逢辰,老伤溃止。当涂应谶,荧惑降童。重华行否德之禅,瓯脱窜流人之簿。通明违世,不下层楼;陈咸荐时,式遵祖腊。身存河济,而兴薇蕨之歌;世异元嘉,猥托黄花之咏。世之论者,或斥为违天之苌叔,或誉为一家之离骚。世代不同,抑扬遂异。后之览者,略其殷顽之迹,挹其古芬之词可也。
重光大荒落之岁玄月,虞山钱萼孙序。
全台诗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人。清光绪八年(1872)举人,累上春官不售,以诗古文辞为职志。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抚台,邀之入幕。举凡修筑铁路、设置电信、开山抚番等事无巨细悉咨询之。光绪十七年(1891),旅居上海;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张之洞幕。后任官报局总编、学部主事。清亡后,以诗文自娱。在台年馀,成诗文百馀篇,名曰《旅台诗钞》,今未得见。著有《石遗室诗文集》、《石遗室诗话》三十二卷等。编有《金诗记事》、《元诗记事》等。 以下所录,以1999年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与台湾相关者为底本,参考连横《台湾诗荟》进行编校。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共收陈衍诗作十二卷,补遗一卷,合十三卷。诗作均选自家刻本,首印为武昌乙巳刻本,系《石遗室诗集》前三卷,收有1877至1905年间的作品;1914年又刻印1906年后九年之诗作,编为四卷至六卷;1921年再刻七卷至十卷,此十卷合称「初集」。同时,又从前三卷所选剩馀部分中再选一卷,名为「补遗」。1927年再刻1922至1926年之作品,成二卷,名「诗续」。陈氏最后十年之作,则未尝结集刊刻。(施懿琳撰)
全台诗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馀杭人。少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1897年任职《时务报》期间,因参与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来台,主持《台湾日日新报》,并参加日人在台创设的汉诗社「玉山吟社」,翌年离台。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返沪办报。1902年再次赴日本,号召推翻清政府,与蔡元培等人组成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触怒清廷而被捕。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1909年与陶成章等人重组「光复会」,出任会长。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应召前往北京;宋教仁被害后,参与反袁活动。1924年脱离国民党,在苏州以设会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被公认为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参考欧修梅〈章太炎在台湾〉,收于林庆彰编《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台北:万卷楼,2002年10月。
词学图录
王蘧常(1890-1989) 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嘉兴人,生于天津。1919年拜沈曾植为师,习书法与文史等,曾在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在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1951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后调哲学系为教授。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注》(与钱萼孙合作)、《江南二仲集》。遗著《秦史稿》。又有《钱衎石年谱》等多种经战乱散佚。有《明两庐诗》、《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商史坟典志》、《商史·汤本记》、《礼经大义》、《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抗兵集》、《国耻诗话》、《梁启超诗文选注》、《顾亭林诗集汇注》、《顾亭林诗谱》、《顾亭林著述考》、《荀子新传》、《书法答问》、《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等。
明两庐诗·序
予庚申、癸亥间所得诗近千首,多随手散落,不自惜。后在锡山交吴兴钱仲联。仲联,吾党俊也,最少,能诗,閟不示人,于人少许可,即古人亦侃侃肆讥弹无恕辞,当者少完肤。予惮焉,辟为诗中之商君、韩非子,不敢有所示。一日酒后高睨大谈,忽及诗,大相契,穷三日夜未已。自后有作辄相示,示必存稿,每自矜许,杂以诙嘲。予尝戏誇为王迹所寄,而仲联则如无道秦,以其论诗鞠覈少恩,且深闭固拒而自尊也。仲联罔肯下,必胜乃已。仲联居城北,予在城南,一日不见,如饥渴之不能忍,见则刺刺不可休,临去犹徘徊焉。予居羊腰道上,常送之,必尽道,道尽而言犹未已。未几,仲联来海上,予亦继至,喜言考据,于诗几绝笔,仲联亦懒散不多作,皆为事缠。低首十丈红尘中,意气都非畴昔矣。然握手必言诗,各言欲劖古人未辟之境,志亢而言大,闻者皆惊怪挢舌,而予与仲联益自憙。仲联生平无所嗜,惟嗜读古今人诗集,三年来所得都三数大箧,尽读之,平骘其高下,为诗话十馀万言,其他尚日出而未有穷也。一日忽语予曰:志终不足副,碌碌于古人藩篱中,何为哉?予亦绝笔矣!予闻而拊掌,既曰:虽然,前时辛苦而仅得之者亦不可以不记也。乃相与收拾丛残,予得诗凡百三十三首,而仲联则倍之,合订之曰《江南二仲诗》。二仲者,二人皆字仲也。诗未必足存,特以见吾两人旧时狂态为不可近也。庚午嘉兴王蘧常记。
合肥李氏兄弟诗集·序
诗至近代,与时局为因缘,乃尽其变,极其盛,而自成风会。彭泽汪方湖著文缕举近代诗派,即有湖湘派、闽赣派、河北派、江左派、岭南派、西蜀派六派。六派皆表表于世,而闽赣派尤冠绝一时。夫闽赣派者,风格生涩奥衍者谓之赣派,清苍幽峭者谓之闽派。闽赣合派,即陈石遗所谓同光体者也。同光体影响近代诗坛至巨,语其朔,复有关乎桐城诗派。
盖桐城诗派为有清一代诗坛关捩。是派也,姚姜坞发其端,姚惜抱集其成。前此康乾诗坛阘茸不振,至桐城诗派出,镕铸唐宋,以文为诗,方生面别开,教化广大。受其沾溉,道咸间程春海、祁春圃、曾文正、郑子尹、莫子偲、何子贞诸公弘扬宋风,独辟异境,是谓之前期宋诗派;同光间陈散原、郑海藏、沈乙庵诸公复踵事增华,是谓之后期宋诗派,亦即同光体是也。同光体后出转精,实大声宏,影响遍及海内,于皖诗影响尤巨。故汪方湖论列闽赣派,即首以桐城诗人媵焉。虽然,其所论亦有不甚确切处,盖皖诗以桐城诗派为大宗,桐城诗派与同光体源固同矣,而其流则异。论其分合,则同光体承桐城派遗绪,调适上遂,终乃畸于一偏,祧唐而专主于宋;桐城诗派则始终笃守家法,镕铸唐宋,丰神情韵与筋骨思理并重。是同光体固牢笼一世矣,而影响及于近代桐城者则甚微。并时桐城作手,若姚永朴、姚永概、方守敦、苏艺叔、潘季野、叶玉麟、方孝岳,皆火传姜坞、惜抱,而不染陈、郑风习。故谓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平流并进则可,谓同光体反哺桐城诗派则不可。然则同光体影响皖地者当别有所在。所在为何?曰庐州合肥也。
夫有清一代,合肥虽为庐州首县,而僻处内地,交通不畅,风气难开。世风如此,诗风亦然。自清初至嘉道,合肥诗均囿于唐风,陈陈相因,了无生气。咸同以还,淮军崛起,交通日广,风气方随之大开。诗坛因缘际会,亦与海内诗风肸蚃相通,渐多学宋而卓有所成者。如杨燮卿为诗「颇近宋人」,刘衡庄「诗宗宋人,为吾乡近时健者」。逮同光体起,尤多桴鼓之应。如江球「年少耽诗,为散原老人所赏」,李国荣「读近人郑海藏诗,含咀枕葄,颇得神髓」。至李家煌昆仲,则造其堂而哜其胾,不啻同光体具体而微者也。
盖李家煌出自名门,家学渊源,少时即受文法于桐城马通伯,受诗法于舅氏龙慧。既长,复从同光体巨子陈散原、郑海藏诸公游,衣钵相传,濡染极深。其为诗自广陵而上摩韩垒,为之阶者,即散原、肯堂二公也。迹其所为,纯乎同光体手眼。所作五七言古体,具体昌黎,排奡妥帖,词气刚劲,置之韩集中几可乱真;而高怀远抱,亦间有似海藏者。五七言近体,则深入散原堂奥,琢句鍊字,笔力老健,往往纳艰崛于质澹,发芳馨于寤寐,奥折精莹,蟠而天飞。并世同光大老均不吝赞词,许其为后起一作手。介弟李炜,虽功力稍逊,而妍鍊工切,亦差堪肩随。
抑余于此尤有言者:近人出入同光体而卓然有成者,并世唯知有曾履川、邵祖平、钱仲联、冒孝鲁、钱钟书、吴孟复诸公,而于渊源更深之李氏昆仲反湮没无闻,不在偻指之列,此非合恒情。今章明兄有感于此,乃发愿梓行《合肥李氏兄弟诗集》线装本流布海内,非独表彰乡贤、发其潜德幽光而已,亦以见同光体影响吾皖至深且巨也。其有益于诗坛,为功于诗史者,岂浅鲜哉!昔赵撝叔视搜集前人残剩文字,比诸掩骼埋胔,则章明兄此举也,谓之掩骼埋胔固宜,而蹈德履仁,转有过于掩骼埋胔者远矣。
书成,章明兄属余序,乃不揣冒昧,发其覆如此。是为序。
岁在壬寅金秋,桐城后学汪茂荣敬撰。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彭鹤濂(1914-1996),字松庵,晚号棕槐老人,上海金山人。1932年就读江苏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从陈石遗(陈衍)、钱仲联诸家,习诗及古文辞。曾任金山中学校长,又曾供职金山县图书馆。著有《棕槐室诗》、《棕槐室诗话》。陈曾寿评其诗曰:"诗境幽绝,深入四灵之室,无一点烟火气矣"。夏承焘评曰:"幽茜似元贤,浓丽如梦苕庵"。郑逸梅评曰:"诗以风雅为主,颂次之,读棕槐室诗温柔敦厚,符于诗教,与时彦之好为颂体者有别,为之倾佩"。又曰:“大作益复清新隽永,当代所谓‘诗人’者多,而翁真诗人之诗人也"。钱钟书曰:"斟酌吴会英才集与近代诗抄之间,清词丽句洵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程千帆曰:"灵襟丽藻,诵之忘倦,无缘陪携,但深驰仰而已"。
词学图录
张珍怀(1916-?) 女,别署飞霞山民。浙江永嘉人。诗人、文字学家张之纲文伯第三女。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受古文学于王瑗仲、钱仲联,又问词于夏吷庵、龙榆生、夏瞿禅,长期从事教学及古籍整理工作。与夏承焘合著《域外词选》,有《词韵简编》、《日本三家词笺注》、《阳春白雪笺》、《清闺秀词选》、《飞霞山民词稿》(附诗)。
梁溪诗钞
严古津(1918-1975),学者,诗人。无锡寨门(今属无锡锡山区锡北镇)人。原名署根,字古津。别号沧浪生。早年毕业于唐文治先生所创办的国学专修馆,曾受业钱名山、王遽常、钱仲联、夏承焘等文坛泰斗,其诗词、文学皆得诸名师亲。著有《沧浪生诗稿》。
分春馆词·录入后记
曩者余尝读清季名家词,自水云而下,独爱大鹤,以半塘风云气太盛而彊翁才情稍逊,蕙风则自恃名士而傲人之故也,况文道希之词多拉杂者。五家而外,尚能有冯梦华词蕴藉高华,人多不能及。至于年辈稍晚者,则海绡翁不独为岭南一代翘楚,更可称冠也。而自逊清以降,词人辈出,其稍长者如华阳乔曾劬大壮翁,所著波外乐章由南追北所造已极,然竟未能合于吾心;别如西蜀周岸登睽叔者,所著蜀雅词十二卷富丽精妍独能动人,然其词作既丰则雷同之病亦不能免。后自五四风云以迄于今,词人之众更不可胜数,天风阁夏氏虽尊一代词宗,然究其性本非词人,且专精考据更甚于词;万载龙沐勋以年三十而能得彊村翁临终授砚,续翁未竟之业,继往开来功在千古,为词承彊翁而融东坡,然未臻大成而殒,诚大憾也;梦桐主人早岁即与前辈词人结社吟咏,所作惊艳四方,后用力于搜辑汇纂,于词则仅偶为小令,亦未能成大业于斯;梦苕庵钱萼孙早年盛负诗名,中年后以诗人之笔出其馀绪为词,堪称词中之佳者也,然终非此中正法眼藏。此四子者,皆世所盛推之才也,然其为词亦不能尽使余倾心,则环搜遍顾,尚有何人哉。昔者余即以此百般自问,而未能答。再之后,以机缘巧合而得结交于津门词家王蛰堪及其门人张引之,乃沽上名家寇泰蓬之续也。夫二窗词客寇梦碧翁,余所素来钦佩者也,于词取径吴王,为近世学梦窗而能有超拔者,上述四人之外,可称巨擘,然余以玉田本性而终不能尽得会心于梦碧词之粹然风华,自觉赧甚。而蛰老引之兄竟不以我后学为诳,以新会朱庸斋前辈之分春馆词相贻。初,余曾先得读朱师之分春馆词话而心有戚戚,高卓处以为自陈亦峰白雨斋词话后百年来所罕有,且以无觅其分春馆词为至憾事。今蒙赠此编,欣喜何极,因得观人所谓陈述叔后岭南第一词人之作,三复之馀,倾倒不已,慨叹不能自禁,因语师友曰:于鹿潭叔问之后吾今又得一人也。夫词者,主气主格主情,历代名家各有擅场,主气者郁勃;主格者清俊;主情者缠绵,而余则甚爱昔人言主格主情之相兼者,其庸斋前辈词之谓也,此道远者上溯淮海,得力在玉田草窗间,而复能参以清季大家之深致,所谓情韵具佳者是也。昔者余曾举“浩茫”二字以为词之止境,朱师词之所造,庶几无愧于此。且夫庸斋前辈弱冠即以词名,后遭逢变乱,其遇又或得或失,而一段情伤则萦困终生,凡此种种竟皆与余相类,岂天力之异而使吾得此卷哉。复更念庸斋前辈与梦碧翁皆乃不求名著之真名家,生前未有专著,倘非弟子门人为之搜求刊布则必至湮没不传矣。余遂不敢有违天意且有负长者所托,因为之粗校录入,以期能广其传而使世之合缘者有得于斯也。
丙戌年十二月廿二两仪斋主人谨识于沪滨玲珑八景地
并书词一首志感于后
甘州 书《分春馆词》后,用碱斋师韵
倦劳身。去国更踌躇,行歌拜金鳞。望东瀛却寄,衍波弱叶,故梦斜曛。酒醒西园过燕,桑海几番频。花外天涯路,销向晨昏。
后约十年漫托,剩秋心数点,著意分春。洗沈烟一碧,万念本如尘。未堪忘、情根若许,指汪洋、恨水不须焚。今生事、付他生里,并剪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