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梁启勋清末至现当代 1879 — 1965
词学图录
梁启勋(1879-1965) 字仲策
新会人
梁启超长弟。
词学家。
夏敬观刘毓盘王易汪东顾随任讷陈匪石刘永济蔡桢俞平伯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赵万里等并为朱、况一脉。
1893年广州木草堂,从康有为学。
后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
毕业后返国,先后任交通大学及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训育主任、中国银行驻京监理官青岛大学教授
1937年12月出任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汇局调查室主任。
著有《词学》、《词学铨衡》、《中国韵文概论》、《稼轩词疏证》六卷、《曼殊笔》五卷等。
并译有《社会心理之分析》、《世界近世史》等。
一生爱梅,有《海波词》,为咏专著。
段熙仲现当代 1897 — 1987
词学图录
段熙仲(1897-1987) 名天炯,以字行。
安徽芜湖人
东南大学文科毕业。
梅治词曲,与赵万里、任讷唐圭璋王起等同门。
生前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夏承焘现当代 1900年1月11日 — 1986年4月3日
词学图录
夏承焘(1900-1986) 字瞿禅别号瞿髯
温州人
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
曾在温州任教,1930年到之江大学任教,居秦望山月轮楼,先后与龙榆生、朱疆村、冯沅君、陆侃如夫妇、冒鹤亭等把晤,又结识马一浮金松岑唐玉虬诸翁,后与唐圭璋、任二北、邓广铭等通函,又与顾颉刚吴鹭山订交。
主要著作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编年笺校》、《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考证》、《白石歌曲旁谱辨》、《瞿髯》、《瞿髯绝句》、《夏承焘集》等。
龙榆生现当代 1902年3月19日 — 1966年11月8日
忍寒词
1902.4.26-1966.11.8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公
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江西万载人
病逝于上海
前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授1952年1956年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任主任。
早年曾师从近代著名学者陈衍,又为朱祖谋私淑弟子,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
1933年上海创办《词学季刊》,任主编。
1940年南京创办词学刊物《同声月刊》。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其专著有《东坡乐府笺》、《唐宋名家词论》、《唐宋名家词选》,开明书店出版。
后将其合编为《词学论丛》(第一集)。
另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等。
辑录前人论资料,则有《大鹤山人话》、《近代名贤论遗札》、《论零珠》等。
其自作,有《风雨龙吟室》、《忍寒庐》,风颇近苏、辛。
周炼霞现当代 1909 — 2000
词学图录
周炼霞(1909-2000) 字紫宜号螺川,斋名“螺川诗屋”。
江西安吉人,生于湖南湘潭
十四岁始学画,为吴昌硕王一亭张大千所称许。
三十年代与李秋君、陈小翠吴青霞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
十七岁起学填词,师从朱古微,清丽可喜,后又从蒋碧薇之父蒋笙学诗。
西江月·寒夜》一阕尤为时人称颂:“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犹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
宁后约毋忘,星华滟滟生光;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长于咏物,如咏过滤嘴香烟的《清平乐》:“泥金镶裹,闪烁些儿个,引得神仙心可可,也爱人间烟火。
多情香草谁裁,骈将玉指拈来,宠受胭脂一吻,不辞化骨成灰。
” 与吴湖帆交密,常为其《佞宋词痕》润色甚至代笔,冒鹤亭序《佞宋词痕》多有赞辞,背后却说:“湖帆,做周炼霞的徒孙都不够格。
”周后交恶反目。
周容貌姣美,亦善交际,其时在沪上文场颇得艳名,人称“炼师娘”,及至暮年,苏渊雷仍赞她“七十犹倾城”。
唐圭璋读其相见恨晚
早年曾自印《小螺川诗稿》,后编有《螺川韵语》,未见付版。
周绍九近现代 1909 — ?
词学图录
周绍九(1909-?
名基成,以字行,上海南汇人
曾任教。
少从上海大同大学朱香晚受经史音韵之学,五十后问词于王沧叟、龙榆生唐圭璋王季思等。
有《陈维崧选集》、《云西书屋词剩》。
丘良任现当代 1912 — 2002
词学图录
丘良任(1912-2002) 安徽全椒人
早年从唐圭璋卢前学词,后曾任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副教授
有《炎玉词剩》。
常国武近现代 1929 — ?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常国武字翼谋止戈
1929年12月生于南京
自幼喜古诗文、书法。
十七岁始在卢冀野主编的《泱泱》副刊上发表旧体诗文十馀篇。
195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1956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6年晋升教授,全权为唐圭璋恩师代培三届博士生。
十年动乱期间受到冲击,全家下放淮安农村,平反后回校继续任教。
著有《宋代文学史》上下集(国家六五重点科研项目)、《辛稼轩词集导读》、《新选宋词三百首》、《中学语文教材析疑》(古代诗文部分)等,论文有《读〈花外集〉卮言》、《西麓平议》、《碧山、草窗、玉田三家异同论》、《宋代士风与文学创作》、《清诗中兴探源》等数十百篇,自作诗、文、联在国内多处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