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陈三立清末至民国 1859 — 1940
词学图录
陈三立(1858-1937) 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
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
年少博学,不拘世俗,因深恶"八股文",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初选遭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
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邀至杭州,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
1937年芦沟桥事变,曾言"我决不逃难。
"平津继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不应,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持帚驱逐,自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
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
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
"有《散原精舍诗》及《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别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
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史学家
陈衡恪清末民国初 1876 — 1923
人物简介
陈师曾1876-1923.9.12,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觭庵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凤凰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陈三立长子,陈寅恪之兄。
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
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北京,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
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
王国维清末民国初 1877 — 1927年5月3日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1901年日本留学,次年因病归国,执教于南通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1906年罗振玉,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1916年,赴上海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史新證、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并称“五星聚奎”。
1927年6月,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遗书中有“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语。
陈寅恪称其“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静安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
著有《观堂集林》、《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人间词》、《殷周制度论》等。
陈隆恪清末至现当代 1888 — 1956
人物简介
陈隆恪 1888-1956字彦和,又作彦和江西义宁人
陈三立次子,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零四),与陈寅恪一起考取官费留日,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
先后任南浔铁路局局长汉口电讯局主任、九江税务局主任、江西财政厅科长、秘书南昌邮政储蓄会业局副理,解放后历任上海邮汇总局秘书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
有《同然阁诗集》。
梅贻琦清末至现当代 1889年12月29日 — 1962年5月19日
简介
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
1931年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邓广铭现当代 1907 — 1998
词学图录
邓广铭(1907-1998) 字恭三山东临邑人
历史学家,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 陈龙川传 》,深受指导胡适赞赏。
曾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国务院位委员会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
提出治史入门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目录学,受到史学界重视。
尤工治宋史。
有《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陈寅恪作序)、《宋史刑法志考正》、《岳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