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人物简介
1872-1940.9.26,英译名George Hsu。现代著名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民国政要。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安徽歙县徐村人,生于江西南昌。1903年,应试及第,成为光绪朝进士,进入 翰林院仕学馆攻读法律。1907年,毕业以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和法部参事职务,主持制订全国的新式法律。1908年,任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 判厅检察长。1910年,徐谦同许世英赴华盛顿参加国际司法会议,并考察了英、法、德、俄等国的司法制度。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03月,任内阁司法 部次长。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5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并 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王传炯、温宗尧、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褚辅成、松毓、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沈秉坤、王善 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1913年04月27日,发表名文《布告国民》, 鼓吹武装反袁。此后去上海,加入了基督教圣公会,并发起组建全国基督教救国会。1917年,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广州军政府秘书长。1919年,以观察员资 格参加巴黎和会,回国后,被聘为天津《益世报》主编。1921年,任孙中山政府最高法院院长。1922年,任北京政府王宠惠“好人内阁”司法总长。 1923年,任岭南大学文学系主任,并创办了《评议日报》。1923年,应冯玉祥之聘进京,任中俄庚款委员会主席,同李大钊成为战友。1926年,随冯玉 祥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兼广州国民政府司法部长。1927年03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徐谦当选为中央常委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武汉政变”发生后,徐谦受到汪蒋两派的排挤,被迫辞去一切职务,寓居香港,重开律师生涯。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回到内地,任国防委员会委 员。还曾任国民党北京分部主任、福建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40年09月26日病逝于香港。主要著述有 《民法总论》、《刑法丛编》、《劳资合一》、《徐季龙先生遗诗》、《笔法荟谈》等。
全台诗
林卧云(1881~1965),名玉书,以字行,号六一山人,生于嘉义县水上乡三界埔。明治廿九年(1896),接受为期五个月的日语教育,翌年三月毕业于嘉四义国语传习所,随即进入台湾总督府嘉义医院担任通译。明治三十二年(1899)秋季,适逢台湾总督医学校派人至嘉义医院劝募学生,前往就读。明治三十八年三月毕业,奉职台湾总督府嘉义医院,为嘉义市第一位台籍西医,专攻内科及小儿科。明治四十四年(1911)与白玉簪、周抡魁、赖雨若、赖惠川等六十馀人合组罗山吟社。大正六年(1917)玉峰吟社成立,与罗山吟社诸社友一同加入。鸥社成立,受聘顾问,后加入为社员,与陈文石协助陈潮渠主持社务。昭和二年(1927)十二月,加入郑作型、罗峻明创立之「国黉同艺会」,与同好共研诗文书画。五年(1930)年复与苏孝德、张李德和、吴文龙、赖尚逊等四人设连玉诗钟会。 林氏诗书画俱佳,善绘松竹,好兰艺、围棋。与嘉义著名女诗人张李德和友善,著有已刊行的《卧云吟草》、《卧云吟草续集》外,有手稿《醉霞亭集》、《读老随笔》甲乙丙丁集、《六一山人读书笔记》、《摭拾录》、《什记》等。林氏博学多闻,留心经子,长于说理议论,有理过乎辞,淡而寡味如〈销夏书怀〉者,亦有警遒似〈辩闲〉者。其诗长于五、七言歌行、古体,气势轩昂,咏史、写景中沾带理味,风格近于宋诗之清峻才刻,惟绝句清丽,可谓多才。(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朱宗良(1889-1970),字绳先,一作尘仙,号无射。海盐县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岁考入嘉兴府中学堂,毕业后入杭州高等师范学堂。1911年毕业后去上海,协助于右任编辑《民立报》。
个人简介
谭泽闿(1889-1948),湖南茶陵人。近代书法家。字祖同,号瓶斋,室名天随阁,谭延闿之弟。善书法,工行楷,师法翁同龢、何绍基、钱沣,上溯颜真卿。气格雄伟壮健,力度刚强,善榜书。 取法颜真卿,兼工汉隶。又善诗,能画。民国时南京"国民政府"牌匾即为其所书。上海、香港两家《文汇报》的报头即其所书,至今沿用。在国民党的元老中,谭延闿的行草、于右任的今草、胡汉民的汉隶、吴稚晖的古篆,有" 四珍"的美称。
词学图录
唐玉虬(1894-1988) 名鼎元,一名念祖,字式公,一字髯孙,号髯公。安徽宣城人。允甲子,荆川公14世孙。钱名山弟子。早岁读书寄园,晚年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著名医家、诗人。书学智永千文、虞世南破邪论、欧阳询心经,篆学峄山碑,隶学曹景完碑,间亦作画。工诗词。有《唐荆川先生年谱》、《五言楼诗草》、《国声集》、《入蜀稿》、《景杜集》、《怀珊集》、《珊若精先玉虬诗》等。
长毋相忘词集
1896-1943.10.20,原名肇巽,又名天士。陕西三原人。五岁入私塾,八九岁时能写诗作文。后因家道中落,考入西北大学却不能续读,就任陕西省图书馆管理员,藉以博览群书,长进学业。曾参加过讨袁之役。1918年,在于右任的靖国军中任职,事败后随于赴上海,从事国民党党务文化工作。1925年赴俄留学于中山大学,1926年冬归国。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书记长。1930年,就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1931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兼任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后复任中央政治学校计政学院主任及监察院秘书长。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兼任民众训练部副部长。1938年春,专任军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第二巡察团委员,负责一、三、五、六战区。1941年,调任监察使。1943年病逝于西安。辞世后,于右任撰书的墓志铭曰:“万族咸熙,雄文苦战,发此宏声,难酬宿愿。”
维基百科
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国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有成就。
生平
饶宗颐为潮州知名学者、工商金融界名流饶锷之长子。年少时候,禀承家学,常常在家中的天啸楼饱览群书。天啸楼是当时粤东最大的藏书楼,藏书量数以万计,俨如小型图书馆。饶自小被父亲训练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及散文。1932年,续编父亲《潮州艺文志》,于《岭南学报》刊登。1938年,中山大学因为日军南侵而迁往云南。饶在途中病倒,停留在香港时认识了王云五和叶恭绰。从此他正式开始了国学研究。当时他协助王云五编写《中山大辞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协助叶恭绰编写《全清词钞》。1949年移居香港,1952年至1968年期间于香港大学任教。
饶曾任教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43年)、广东文理学院(1946年)、香港大学(1952年—1968年)、新加坡大学(1968年—1973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1970年—1971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系主任;1973年—1978年)、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学部(1978年)、日本京都大学(1980年)、澳门东亚大学(1981年)、温州师范学院(1991年)、复旦大学(1992年)、广东美术学院(1993年)、中山大学(1935年及1993年)、北京广播学院(1994年)、杭州大学(1994年)、深圳大学(1995年)、韩山师范学院(1996年)、厦门大学(1996年)、台北华梵大学(1998年)、南京大学(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1999年)、武汉大学(1999年)及北京大学(2000年)。
1962年获得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1965至1966年,他于法国国立科学中心,从事研究巴黎及伦敦所藏敦煌画稿,并把研究结果著成《敦煌白画》一书。1978年退休后在法国、日本、新加坡、泰国、中国大陆、台湾及澳门、美国周游讲学,举办书画展,并先后受聘为多位内地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其他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93年12月,他获得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颁予的人文科学博士学衔和法国文化部颁授的文化艺术勋章。1997年,他创办了大型学术刊物——《华学》,并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授予第一届视觉艺术奖。1998年,获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当代国学大师”的荣誉。200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2001年,他获得俄罗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5年,由饶宗颐教授书写《心经》,并由当代著名篆刻家唐积圣先生鑴刻,「心经简林」树立于大屿山昂平一址。200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聘请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终身成就奖。2011年,他入围亚洲电视举办的感动香港十大人物评选。2011年,获澳洲塔斯曼尼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